和氏献璧

更新时间:2023-03-04 06:54:40 阅读: 评论:0

强化复合地板-办公室屏风

和氏献璧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服务管理)

和氏璧的历史典故

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

氏璧。

和氏献璧

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

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

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

王即位,和氏再次将该玉献给他,武王命令玉工鉴定这块玉石,鉴定的结果是和氏所贡献

的仍是一块石头,结果和氏右脚被砍掉。最后和氏带着玉石回到楚山,在那里他恸哭了三

日三夜,新即位的楚国国君楚文王派人询问事情的缘由,和氏说“我并非因被砍去双脚而

伤心,而是宝玉被认定为顽石、忠臣却被认为是骗子,这才是我所伤心啊”楚文王派工匠

除去裹在玉石上的岩石,才看到了这块玉,于是楚文王将该玉璧命名为“和氏璧”。

《战国策》记载和氏璧一直是楚国国宝,楚威王时代和氏璧被赐予攻打魏国有功的昭

阳令尹,一次昭阳在设宴招待门客时将和氏璧取出供宾客参观,此时宾客中有人突发起哄,

并趁乱偷走了摆在桌上的和氏璧。昭阳的门客指认张仪是盗走和氏璧的人。昭阳在经过拷

打讯问后放走张仪,张仪在成为秦国相国后曾为此向楚国展开报复,但和氏璧自此就下落

不明。此后和氏璧经人之手,辗转来到赵国。依中国正史《史记》记载前3世纪时期和氏

璧被战国时期赵国君主赵惠文王所有。

完璧归赵

与赵惠文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秦昭襄王在得知和氏璧归属赵国王室后,于前283年

向赵国派遣使者,希望以15座城市来换取和氏璧,这便是成语“价值连城”的由来。

赵国并未立即答应交换和氏璧,赵国政府在商议后派遣蔺相如为代表携和氏璧出使秦

国。蔺相如经过2次对秦王的试探后认定秦国是想借其强大的国力为后盾,取得玉璧后拒

绝向赵国割让城池。于是蔺相如派他的副手穿上平民的服饰,走小路带和氏璧回到赵国。

而蔺相如本人则平安回到赵国。

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得到和氏璧后,命玉工将宰相李斯书写的“受命于天,既寿

永昌”八个鸟虫形篆字雕刻在和氏璧上,作皇帝的玉印。这样,和氏璧就成了国玺。代代

相传。有人甚至还找到了用刻玺的边角料所制作的玉块。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和氏璧篡

权。刘邦率兵攻入咸阳时,国玺落到了他的手中。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把玉璧作为汉朝的国

印,从此和氏璧成为“传国玺”。刘邦之后,传了九代皇帝。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当时

因小皇帝刘婴年幼,传国玺由皇太后代管。王莽让弟弟到长乐宫去要玉玺,皇太后气愤地

把传国玺摔到地上,骂道:得这块亡国玺,看你兄弟有什么好下场!传国玺被摔缺了一角,

后来王莽用黄金镶补,但无济于事,还是留下了缺痕。

但是,历史文献中关于秦国传国玉玺的来龙去脉记载还比较详细。《晋书·舆服志》、

唐徐令信《玉玺谱》等记载“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指明它是用蓝田玉制成的,因此用

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两种推测:第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被作为随

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墓内,并没有作为传国玉玺流传后世。如果这样,将来有朝一日发掘

秦始皇陵墓地宫,我们还有机会一睹和氏璧的风采。另一种推测认为和氏璧可能在秦末战

争中丢失或者被项羽掠夺而去。秦末,项羽率兵进攻咸阳,焚烧秦宫殿,挖掘秦陵墓,掠

夺宝物、美女,和氏璧可能就在其中。但随后而来的楚汉战争中,项羽兵败,又使和氏璧

下落不明。玉玺或许藏在项羽的都城彭城今江苏徐州,或许遗落在项羽败死的垓下今安徽

固镇。

这颗玉玺经北周、隋、唐,一直传到五代的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为石敬瑭围困自焚

后,这颗玉玺也下落不明了。北宋赵匡胤开国后,就未见有传国玉玺的记载。北宋哲宗时,

一位农夫在耕田时发现了传国玉玺,送至朝廷,经诸大学士一局前朝记载多方考证,认定

是始皇帝所致的传国玉玺。等到了金兵破汴梁,玉玺又失踪了。

和氏璧是我国古代“传国之宝”,举世无双,被尊崇为国家的象征,“荆山之玉、灵

蛇之珠”即“和璧隋珠”为神奇珍宝,“国宝”是无价之宝,非“价值连城”所可形容。

《史记》称和氏璧为“天下所共传宝也”。初唐诗人杨炯《夜送赵纵》诗曰:“赵氏连城

璧,由来天下传”,喻其极为珍贵。五代时前蜀道士杜光庭《录异记》卷七“异石”中记:

“岁星之精,坠于荆山,化而为玉,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卞和得之献楚王,后

入赵献秦。始皇一统,琢为受命之玺,李斯小篆其文,历世传之”。其何以弥足珍贵,令

人费解,古往今来也为之倾倒。“金镶玉印岩,面对凤凰台。地灵人杰多,福自荆山来”。

数千年来,这是南漳县人民对自己家乡的赞美和歌颂。南漳县民间也有“玉石不分”之说,

概源于和氏璧的质地构成。

据说,拉长石是硅酸盐长石族斜长石的一种,一般为白色,玻璃光泽,在表面上沿一

定方向看,有时可见到蓝绿、紫红、金黄等色调,斜长石通常用An分子的百分含量来表

示斜长石的成分,拉长石属中性斜长石,An含量50-70%,纯净而色泽美丽的斜长石可作

宝石,由于拉长石在某个方向上可以闪现出像太阳光谱的七彩而得名为“光谱石”,这只

是一种特殊的光学效应,偏离这个方向可能就难以观察到。

“璞”是未经加工琢磨的原石,璞又常有“皮”,有的因玉石在变质交代时形成“包

含结构”,将好玉包裹在里面,还有因成为漂砾存在水流中形外壳呈铁锈色包裹,为氧化

或铁质所染。当代地质界和考古界也认为和氏璧有“变彩”的特征,1921年,地质学家章

鸿钊老先生在《石雅》一书中,肯定和氏璧是产于荆山地区基性岩的月光石,即拉长石,

认为“和氏璧为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具有碧绿和洁白的闪光,转动一定方向,方能出现”。

这也是和氏璧区别于“洁白无瑕”的和田玉之处。楚文史学家、地质考古学家一致倾向此

说。有人说和氏璧是绿松石、蓝田玉或翡翠之类,绿松石自古产于鄂西北,表面色好,但

无“色碧”和“色白”变化变彩,质较脆。月光石拉长石表面光泽较差,“多为璞”即玉

外包有泥土或石头,经打磨后,阳光照射下可折射多彩,质不脆。

元好问《论诗绝句》:“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碔砆”碔砆,像玉的石头,即

璞石、石包玉。南漳县板桥镇雷坪董家台一带所产的一种石头即为拉长石,采掘此石后经

加工,呈透明状,光泽好,有史书中关于和氏璧描述的直感。且绿松石早在石器时代晚期

已被我国古人所饰用,春秋时期宫廷玉工不可能不认识它。“蓝田玉”陕西出产色泽好,

比绿松石韧性强,古来已出名,但质地不如斜长石,古代运用广泛,不可能像“和氏璧”

那样“物以稀为贵”。至于翡翠中国古为鸟名,后借指碧玉之说就不足信,英国著名的自

然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曾认为认为,18世纪后,翡翠才由缅甸输入中国,国外称为“硬

玉”,中国借鸟名称之,翡翠亦有“玉中之王”的美称。其实我国早在新石器晚期已有翠

绿硬玉制作的镞形器,周代的翡翠刀柄,汉代的翡翠多次出土,唐代的翡翠制品也多,古

代典籍所载也多。李博士的结论虽站不住脚,但尚不能断明和氏璧即为翡翠制品。所以,

和氏璧只能是斜长石。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6:54:4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840801320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和氏献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和氏献璧.pdf

上一篇:手机型号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和氏献璧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和氏献璧
    强化复合地板-办公室屏风2023年3月4日发(作者:服务管理)和氏璧的历史典故和氏璧,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一块玉璧,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人卞和发现,因此称为和氏璧。和氏献璧和氏璧最早见载中国东周末年著作《韩非子和氏第十三》:楚国人和氏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而楚国王室御用的玉匠声称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欺骗了君王。于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厉王死后楚武王即
  • 0℃手机型号
  • 0℃登泰山记
  • 0℃绩效考核
  • 0℃动物乐园
  • 0℃留连戏蝶时时舞
  • 0℃荷叶圆圆
  • 0℃顶碗少年
  • 0℃蚂蚁和蝈蝈
  • 0℃如何使用牙线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