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临江仙寒柳①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疏疏一树五更寒。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②。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渝裙③梦断续应难。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注】①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悼亡之作。②相关:关心。③渝(ji裙:溅湿了衣裙。这
里用遇柳枝姑娘的典故,柳枝表示三天后将涉水港裙来会。
(1)这首词押韵的字数正确的一项是()
A.4B.5C.6D.8
(2)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花飞絮飘泊零落。又遭冰雪摧残,以物喻人,形象写出凄苦命运。
B.春山”往往比喻女子眉毛,这里指代女子,由咏柳引出怀念之人。
C.两人无缘相会,面梦断”之后连梦中的欢会也不可得,更添愁苦。
D.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
(3)鉴赏上阙划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答案】(1)C
⑵D
(3)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
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
(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词押韵的字是残“寒”关”山”难“弯”,共六个。故选Co
(2)D项,“眉'弯’即柳叶,这是拟人修辞”以及言西风有恨却无法吹去枝头柳叶”错,西风多少恨,吹不
散眉弯”意思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可知眉弯”并不是柳叶,也没有用到拟人"。故
选Do
(3)用词方面:疏疏“憔悴”刻画寒柳萧条、稀疏、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态。侧面描
写:五更寒”明月”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手法方面:爱“相关”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作
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疏疏”正面描写寒柳萧条、稀疏的形态,又以憔悴”刻画其弱不禁风、惹人爱怜的情
态。五更寒"明月”写出夜阑天寒,明月映照的环境,侧面烘托寒柳的萧瑟之状。写明月关心寒柳,运用拟人手法
(移情),更表现作者对寒柳的挚爱之情(也可以说:以树喻人,寄托词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常识的赏析能力,注意平时多了解诗歌常识内容和特点。读题目要求,明确考查的常
识内容及特点,然后阅读诗歌来分析答案。
⑵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注意从作者、注释来理解诗歌。读作者,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内容;读注
释,疏通诗歌的内容,然后通过正确的翻译来判断选项。
⑶本题考查的是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注意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翻译并理解诗歌的内容,在文句总理解重点词的
含义和手法,要结合诗歌的中心主旨来组织答案。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自金陵如丹阳道中有感①
王安石
数百年来王气消,难将前事问渔樵。
苑方秦地皆芜没②,山借扬州③更寂寥。
荒埭暗鸡催月晓④,空场⑤老雉挟春骄。
豪华只有诸陵⑥在,往往黄金出市朝。
【注】①此诗作于1066年(治平三年)春,闲居江宁已三年的王安石聊发游兴,骑马东
行游丹阳,沿途访友寻古。②化用古人诗句。李白《金陵》诗:“苑方秦地少,山似洛阳
多。古殿吴花草,深官晋绮罗。”刘长卿的诗:“金陵已芜没,函谷复烟尘。”③东汉末刘
繇曾将扬州治所设在曲阿(丹阳)。④《建康图经》言:“鸡鸣埭在青溪西南潮沟上,过
沟有肆,名鸡鸣。齐武帝早游钟山射雉,至此,鸡始鸣。”⑤场:射雉场。《南齐书东昏
侯纪》:“置射雉场二百九十六处,翳中帷帐及步障,皆袷以绿红锦。”⑥《元和郡县图
志》载:丹阳有齐高帝的泰安陵,武帝的景安陵,明帝的兴安陵,梁武帝的修陵,文帝的
建陵,简文帝的庄陵等多座。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对历史悠久的古帝王之都金陵的总体感受,“王气消”三字为全诗定下了伤感的
基调。
B.颔联,当年的苑方秦地般的美景已消失了,一度为扬州治所的丹阳繁华也已寂寥不见
了。
C.尾联,写盛极一时的王朝黄金散尽,如今只剩下帝王的陵寝,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
D.这首七言律诗,词句警策,典故丰富,内容深邃,充满历史的纵深感和兴替的沧桑感。
(2)请简要赏析颈联“荒埭暗鸡催月晓,空场老雉挟春骄”。
【答案】(1)C
(2)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
合。“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
受;“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
齐朝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
致国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解析】【分析】⑴"昔日的黄金散尽,充满了人财两空的哀伤错,正确的理解应是"这些
陵墓常有人盗掘,常有金玉见于市朝”。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苑方秦地皆芜没,山借扬州更寂寥”使用融情于景,借
景抒情;视听结合;用典手法,结合诗句分析,比如“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
的意境。。
故答案为:⑴C;
⑵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荒”“暗”二字营造了一片昏暗、衰败的意境。②视听结合。
“荒埭暗鸡催月晓”,写听觉感受,而一个“催”字,突出了“暗鸡”的呜叫给人的心理感受;
“空场老雉挟春骄”则侧重于视觉所见。③用典。化用齐武帝鸡鸣埭打猎的事,这里借齐朝
帝王荒于畋猎,终至亡国的故事,批评了历史上许多皇帝耽子犬马声色,不理朝政导致国
势衰落之事实。从一个角度总结了历史兴亡的原因。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永遇乐
(宋)苏轼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
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注】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在宅邸所筑小楼。②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
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
(1)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和_____两种表现手法。
(2)下阙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2)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
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
表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
到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
起,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
考,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
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解析】【分析】(1)做此题要熟知各种技巧术语,仔细品味语言,得出答案。“明月如
霜为比喻”,“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动景衬托了月夜的寂静。
(2)由“天涯倦客”、“故园心眼”读出漂泊思乡之情;后两句楼空人去,物是人非,人生
如
梦,知是梦而梦未觉,极尽无奈感伤;尾句虚写,想到“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从而解
脱。眼前景,古今情,时空跳跃,宇宙人生。由此梳理出复杂情感。
故答案为:⑴比喻反衬(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
⑵①下阙首三句写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
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②“古今”三句,由古时联系到现今,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
达了作者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③最后两句,从燕子楼想到
黄楼,从今日又思及未来,将对历史的咏叹,对现实以至未来的思考,巧妙地结合一起,
终于挣脱了由政治波折而带来的巨大烦恼,精神获得了解放。④这种对人生深刻的思考,
显示了词人内心对于整个人类历史的怀疑和迷惘,表现了他对宇宙、人生以及整个社会进程的忧患情绪。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
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
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4.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
[唐]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
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③渤海:渤海的古
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D.最后惊涛来似雪”,表现惊涛骇浪排空而来;、坐凛生寒”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
阵阵寒冷。
(3)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海宽”两句颇受好评,请对这一联加以赏析。
【答案】(1)A
⑵D
(3)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
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解析】【分析】(1)结合诗句内容弹“观”宽“寒”等分析,本诗属于律诗。律诗通常押平声韵,而且必须按韵
书中的字押韵。故选Ao
(2)D项,“写观潮人因潮水汹涌而感到阵阵寒冷”
错误。“一坐凛生寒”是又一次衬托,用
满座观潮人吓得胆颤心寒,再次对钱江潮这宇宙的奇观进行热烈的赞颂。故选D。
(3)作答本题,先要描述这两句话的内容,然后加以赏析。日光、秋云、天空、大海,
景象壮观,不是直接写潮,而是写江潮的背景,以海天的壮阔有力地衬托了江潮的壮观,
表现出钱塘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故答案为:⑴A;⑵D;
⑶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大海无边无际。诗人并不直接写潮,而是用日
光、秋云、天空、大海相烘托,展现江潮远远而来、铺天盖地的壮观景象,充分表现出大
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特点,重在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
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
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
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还有很少见的六
言诗.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⑵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
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
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⑶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
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
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的意
思是红日高照,秋云高远,水天相连,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作者用日光、秋云、天空、
大海烘托潮水,表现出大潮澎湃动荡的伟力。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那时书院的特点。
【答案】(1)B
(2)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
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
景等。
【解析】【分析】(1)B项,对“野性”的理解错误。“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
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
潜公”描写的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既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
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意。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
驯服的心性,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故选B。
(2)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
结。结合“多因野性同”“潜公”“朝朝在门下”“五侯”等分析,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
士、上层权贵等。结合“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分析,牵引
一根藤条连接着树影,移放一块石头将花丛隔开来,打开书卷读书点亮灯惊动了燕子,掀
开帘子望远月光带着风照进屋里。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结合“欢
生礼乐中”“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等分析概括书院的生活即
可,如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等。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
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
等。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
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
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
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
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
条回答问题。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
王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①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②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①蜕:同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此句化用曹植诗慷慨则气成虹蜕②
天心:指君主的心意。“待见天心”含待见明主之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枯槁、面色如冰,但诗人并没有因眼前的处境而失去内心的浩然之气。
B.诗人不甘虚度此生,“未甘”二字表现出他在困窘中渴望有所作为的壮怀。
C.诗人自信才情过人,兴来写诗多有超凡脱俗之句,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
D.本诗主要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通过感愤抒写个人抱负,表达内心的情怀。
(2)本诗尾联与陆游《书愤》一诗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己先斑”的情感基调有所
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
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
白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解析】【分析】(1)C项,“醉后放歌歌声美妙动人”分析不当,“过人声”不是指诗人的
放歌有多么美好,而是说他的慷慨及忧国忧民之情较之一般诗人更为深广。故选C。
(2)本诗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
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心
愿。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
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刘宋名将檀道
济典明志。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
如今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
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满是悲怆。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怆便为郁
愤。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概括诗歌的情感即可。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王诗写外敌犹在,自己功业未就,“不信吾无万古名”表现了年少犹有豪气,渴望杀敌
报国、建功立业的自信与豪情。②陆诗写自己大志落空,衰鬓先斑,表达了诗人英雄白
首,而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与苦闷。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鼓笛慢黔守曹伯达供备生日
黄庭坚
早秋明月新圆,汉家戚里生飞将。青骢宝勒,绿沉金锁,曾瞻天仗。种德江南,宣威西
夏,合宫陪享。①况当年定计,昭陵②与子,勋劳在、诸公上。
千骑风流年少,暂淹留、莫辜清赏。平坡驻马,虚弦落雁,思临虏帐。遍舞摩围,递歌
彭水,拂云惊浪。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③。
【注】①“青照宝勒••…合宫陪享”这几句是讲曹彬(曹伯达曾祖)平定江南,其子曹玮、曹
璨等屡破西羌契丹事。②昭陵,宋仁宗葬永昭陵,宋人以昭陵代指仁宗。③凌烟像:唐
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汉家戚里生飞将”一句总领上片,巧妙地夸耀了黔州太守曹伯达的高贵出身。
B.上片回顾往事,写曹伯达家族功勋卓著,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
C.下片“暂淹留、莫辜清赏”表达出词人对曹伯达的勉励,希望他不要辜负朝廷恩遇。
D.下片承接上片铺陈的手法,“虚弦落雁”“拂云惊浪”等句极力赞扬曹伯达年少有为。
(2)本词结尾“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B
(2)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
像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
的赞美与期望之情。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作者希望自己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错误。结合“汉
家戚里生飞将”及注释①②内容分析,上阕没有作者忠心报国的高远志向的表达。故选
8。
(2)结合注释③内容“凌烟像:唐太宗李世民为表彰功臣而建造凌烟阁,上面绘有功臣图
像”分析,运用典故,指功成名就。。“朱颜绿鬓”,朱颜,红润的面容;绿鬓,黑鬓发。形
容年轻时的容貌。运用借代。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赞
美与期望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以“朱颜绿鬓”借指年轻,“写凌烟像”引用凌烟阁功臣画像
的典故,指功成名就。间接而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对黔州太守曹伯达为国效力、年少有为的
赞美与期望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核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
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
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
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借代,顾名思
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借代词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
性与通用性,尽量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看朱颜绿鬓,封侯万里,写凌烟像”,
运用借代、引用典故的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即可。
8.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各题。
【黄钟】人月圆
雪中游虎丘①
(元)张可久②
梅花浑似真真③面,留我倚阑杆。雪晴天气,松腰玉瘦,泉眼冰寒。兴亡遗恨,一丘黄
土,千古青山。老僧同醉,残碑休打④,宝剑羞看。
【注】①虎丘:江南名胜之一,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秦始皇东巡时曾来
虎丘寻找阖闾殉葬的干将、莫邪、湛卢等宝剑。②张可久,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多次担任
下级官吏,时官时隐。③真真:唐代美女。④打:拓。
(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运用了_________和_____两种修辞手法,描绘了雪
中盛开的梅花美丽动人的姿态,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
(2)层次分明是这首元曲的特点。试从景和情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案】(1)比喻;拟人
(2)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
清寒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
历史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
人世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
雄无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
之情。
【解析】【分析】(1)“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杆”,雪后的梅花红润娇艳仿佛仙女真
真姣好的脸面,吸引我凭依着栏杆久久流连。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
梅花比喻成美女,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姿,又写出其悠闲淡
泊不慕荣华的神韵。
(2)小令可分三层,开头五句写虎丘雪后的美丽景色。“梅花浑是真真面,留我倚阑干”,
表现对雪中梅花的无限赞美和喜欢之情。把梅花比喻成美女,既写出了梅花娴雅高沽的芳
姿,又写出其悠闲淡泊不慕荣华的神韵。“雪晴天气”三句写眼前实景,“玉”、“冰”紧扣雪
字
来写。“松腰”与“泉眼”可谓巧对。泉眼为俗用的现成的词语,而松腰则显然是作者精心选
择和锤炼的语言,虽有斧斫痕迹,但并不生硬晦涩。后半部分由实转虚,抒发历史盛衰兴
亡变化无常的深慨。“一丘黄土,千古青山”则用吴王阖间的丰功伟绩早已成了过眼烟云,
而虎丘的青山却亘古永存这一现实来委婉地说明人生短暂,宇宙无穷这一直困扰着古人的
深沉的人生哲理。这是第二层。最后三句是第三层,表现自己已完全被这里的美景所陶
醉,又陷入到对宇宙与人生之奥秘的思索之中,敞对一切部不感兴趣了。不要说残碑无心
去拍打,就连著名的剑池也无心再去观看了。全篇景起景收,情景交融,很有韵味。全篇
由写景、怀古、伤今三部分组成,分别写出游虎丘时的所见、所感、所叹,意脉清晰,结
构谨严。遣词造句都很精到,值得仔细回味和借鉴。
故答案为:⑴比喻;拟人;
⑵全曲可分三层。①开头五句为第一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见(触景)。描绘出一幅清寒
素洁的虎丘冰雪图。②六七八三句为第二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感(怀古)。无情的历史
长河,把与虎丘有关的风云人物都变成一丘黄土,只有青山长在,千古不朽,抒发了人世
沧桑、兴亡遗恨之感。③结尾三句是第三层,写雪中游虎丘的所叹(伤己)。因为英雄无
用武之地,只能借酒浇愁,与“老僧同醉”,抒发了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羞愧与悲愤之
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借代是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
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
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
今、即事抒怀。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夜泊牛渚怀古
唐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①。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注释】: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曾任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
逢袁宏在运租船中诵己作《咏史》诗,音辞俱佳,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袁
宏从此名声大振,后官至东阳太守。
(1)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夜晚江面上的辽阔空明,为引发融通古今的情思做好了铺垫。
B.颔联正面怀古,一个“空”字使诗人对谢尚的崇敬怀念之情与上联空寂之景交融一起。
C.诗中用典,颈联遥想东晋谢尚、袁宏在此地的遇合感慨斯人已渺,美谈不再。
D.这首诗不拘泥格律的严谨和语言的藻饰,而是大处落墨情景浑成纯乎天籁。
(2)首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诗人是如何表达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B
(2)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
第二问:①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
寞与孤独。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
让人回味无穷。③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
托出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解析】【分析】(1)B项,“颔联正面怀古”表述错误,颔联是由望月过渡到怀古的。故
选B。
(2)本题中,三、四句由牛渚“望月”过渡到“怀古”。由于这种空阔渺远的境界本身就很容
易触发对于古今的联想。“空忆”的“空”字,表现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也暗示了这份回忆
注定没有回应,显然表现诗人知音难觅的怅然和失落。从整首诗看,首联写内心的澄澈安
详,颔联则表现了失落和怅惘,颈联满含自信与豪放,尾联则在旷达中深含寂寞凄清的情
怀。从表现手法上看,尾联“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融情于景,以景结情,抒发作者
的寂寞凄清。当然,这是作者的想象,属于虚写,寄寓了作者潇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故答案为:⑴B;
⑵第一问:怀才不遇的失望惆怅,知音难寻孤独落寞,潇洒自解的自信旷达。第二问:
①融情于景。枫叶纷纷飘落,像是无言地送别离去的行舟,烘托出不遇知音的落寞与孤
独。②以景结情。明朝在落叶纷纷的情景下扬帆远去,造成一种悠然不尽的神韵,让人回
味无穷。③虚写(想象)。诗人遥想明朝在飒飒秋风中,片帆高挂,乘舟远去,烘托出潇
洒自解的自信与旷达。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下列小题。
广陵赠别
(唐)李白
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
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
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
(1)本诗共有几个字押韵,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BE个C3个DE个
(2)以下评价适合于本诗的一项是()
A.含蓄委婉Bt奇瑰丽Cl亢豪放则俊
(3)本诗是怎样抒写临别感情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答案】(1)C
(2)D
(3)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
洒脱的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是一首律诗,一般是偶数句押韵,即二、四、六、八句的尾
字,即“还”“间”“山”“颜”,这几个字都是an韵。
(2)这是一首赠别诗,但李白的这首诗一改赠别诗伤感忧郁的常见基调,惜别而不伤
别,语言平易自然,意象开阔疏朗,情调昂扬乐观,显示出作者豪放洒脱、风调俊爽的豁
达性格。尤其是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这是对美好前景的展望,因有了对前景
的展望,故尾联中说“兴罢各分袂,何须醉别颜”,显得极为豁达。A项,“含蓄委婉”不当,
所谓“含蓄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这与尾联不合。B项,“雄
奇瑰丽”,所写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这与诗歌中的景物特点不合。C项,“高亢豪放”,
“高亢”指声调或情绪高昂、激动,这与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不合。D项,“明快俊逸”,明白
通畅,明亮明朗;洒脱优美超群拔俗。这与诗歌所写之景“渌水”“青山”相合,故选D
项。
(3)首联“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是写携酒送别。开篇未写送别先说沽酒:精美的玉
瓶里盛着新买的香醇的美酒,送君数里,终于到达分别的地点。以“数里”写出别情之深
厚。颔联“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间”紧承上句,写作者与朋友在长满垂柳的大路边下马停
留,临别再饮上几杯饯行的酒。再次表达离别之情。颈联“天边看渌水,海上见青山”是展
望美好前景,以“渌水”“青山”“天边”“海上”等壮阔之景来抒写送别时的洒脱。尾联“兴罢各
分袂,何须醉别颜”直抒胸臆,畅饮美酒、畅谈友谊,但终究还是要离别。作者好像在劝慰
朋友:既然等待你的将是丰富美好的旅程,那么就快点启程吧,我们不须作小儿女的离别
时的伤情之态,甚至饯别的酒也不须喝醉。表达离别时的洒脱之态。
故答案为:⑴C;⑵D;
⑶本诗前两联写饮酒送别,“数里送君还”中的“数里”,写出别情的深厚。第三联借景抒
情,以壮阔的景色写出送别时的洒脱。尾联直接抒情,表达不须因离别而醉酒,也体现了
洒脱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韵脚的基本能力。押韵,又作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
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
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韵脚。
⑵本题考查题考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
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⑶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
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11.(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
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
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
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
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
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
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
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E.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
“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
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
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
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
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
时的苦闷;“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
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故答案为:⑴B;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
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
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
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
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
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
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
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
其中的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题目概括性强,将诗人的行程、月夜拜访“斛斯山人”、留宿、置酒等备述于中。
B.“美酒聊共挥”一句中“挥”字生动传神,写出诗人与友人举杯畅饮潇洒自如的情态。
C.全诗按时间顺序来写,从“暮”到“河星稀”,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
D.全诗写景色彩鲜明,叙事细腻生动,写人神采飞扬,融情于景、于事,又直抒胸臆。
(2)古人评价李白这首诗说“此篇逼真渊明遗韵”。这首诗与陶渊明的诗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简要分析。
【答案】(1)C
(2)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田家,表现了
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开门、欢言、
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对田园风光、
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怀;④从体
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风格。
【解析】【分析】(1)C项中“结尾写与友人同醉同乐,共销万古愁。”错误,尾联写酒后
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故选C。
(2)陶渊明往往以自然景物入诗,所写题材和内容多贴近平淡的日常生活,用清新质朴的
语言来表现浓厚的生活气息。分析本诗与陶诗的相似之处可以从诗词意象、情感内容、语
言风格等方面加以分析。
故答案为:⑴C;⑵①从诗歌选用的意象(或意境)来看,这首诗写了山、月、竹、松、
田家,表现了美好的田园风光,也多为陶诗所描绘;②从诗中所写人物的活动来看,童稚
开门、欢言、饮酒、长歌,也是陶诗中常写的题材;③从表达的情感来看,这首诗表达的
对田园风光、田园生活的赞美,与朋友畅叙幽情,开怀畅饮的快乐,也是陶诗中常有的情
怀;④从体裁、表达上看,这首诗是五言古诗,语言清新、自然,也有陶渊明五言古诗的
风格。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
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
⑵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的设题角度和单纯鉴赏一首古诗的命题角度基本相同,都是从诗歌的
意象、意境、语言、表达技巧和情感等方面设置题目。不同的是,比较鉴赏题需要考生针对
两首或者三首诗歌进行比较鉴赏解答。诗歌比较鉴赏在设题上基本是遵循“求同辨异”的原
则,即所选诗歌在题材相同或相近的基点上比较辨别其他方面的异同。考生在做题时应该有
一个鉴赏的方针,用“相同”去鉴赏“不同”,也就是所说的存“同”赏“异。
13.诗歌赏析
题老学庵壁
A.首联描述了老学庵的概况,由竹子搭建、茅草覆盖而成,十分简陋。
B.诗人把老学庵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可以在书斋中读书度过一整天。
C.颈联写诗人虽年老退居山阴,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
D.尾联是对诗人日常生活境况的描述,照应首联中的“萧然”,同时充满生活气息。
(2)诗人为什么“少睡眠”?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此
生
生
计
愈
萧
然
陆游
,架竹苫茆只数椽。
,一窗昏晓送流年。
,衰老形枯少睡眠。
,煎茶扫地亦随缘。
,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
宋朝统治者偏安江
()
【答案】(1)C
(2)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
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
晚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
诗人感到忧虑。
【解析】【分析】(1)C项,“可看到百姓生活太平无忧,依然感到高兴”错误,颈联其实
是说国土沦丧,百姓却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所以诗人为此担忧。故选C。
(2)要求概括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注意根据诗句的内容作答,此题可根据首联中的“生
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可以看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颈联“太平民乐无愁叹”写统治者
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人感到忧虑”因而“少睡眠”;
“衰
老形枯”写诗人年事已高,形神衰老,因而“少睡眠”。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从诗歌首联和尾联看,诗人生活窘迫,心生忧愁;②从颈联看,诗人一方面因年事已高,晚
上本来就睡不好觉;另一方面,更因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百姓安于现状,只有高兴,没有愁叹,诗
人感到忧虑。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
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
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
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把握情感态度的能力。考查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就诗词中某
一句或几句话设题,要求结合诗歌的意象特征、诗歌的表现手法去分析情感;一种是从整
体入手,要求考生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
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
2),不能十步;,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3)_____,更那堪、冷落清秋节!_________?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
铃》)
4)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王实甫《长
享送别》)
(5)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苏轼《定风
波》)
【答案】(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
(2)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3)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
(4)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
(5)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
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循循、骐
骥、驽马、今宵、胸臆、吟啸、蓑。
故答案为: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⑵骐骥一跃;驽马十驾;⑶多情自古伤离
别;今宵酒醒何处;⑷一鞭残照里;遍人间烦恼填胸臆;⑸何妨吟啸且徐行;一蓑烟雨
任平生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
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长积累,边读边写。
答题时笔画要清晰,答完后要检查,避免低级错误。
1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感愤王令①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②横未甘身世
成虚老,待见天心却③太平。去④诗浑⑤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注释】①王令:短暂的一生是在贫困交加中度过的。他在世期间,北宋常受到辽、西夏等
少数民政权的进扰。②蜕:古同霓”虹的一种。玉蜕,指白虹,③去卜此处指返回”。④去:作
“来”讲。⑤浑:简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奇肆的笔触勾勒了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俊伟慷慨的自我形象,显示出一种浩乎沛
然的堂堂正气
B.颔联作者感叹自己虽然不甘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明主出现,返回到太平
盛世去。
C.诗人曾经谦虚地说“狂搜得无奇,猛吐复自吮”。颈联“狂”字和此处的“狂”字都是诗人兴酣
落笔情状的自我写照。
D.颈联“过人声”不应理解为比常人美妙的声音,而是说诗人有过人才学、过人抱负、过人见识。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样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B
(2)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①首
联,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
写自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人赏识;④
尾
联的“…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解析】【分析】(1)B项,“身世贫贱,但奈何老去,只好消极地等待
明主出现”错误,依据“未
甘身世成虚老,待见天心却太平”,由“未甘”和“待见”可知,应是抒发了诗人不甘心虚度此生,要
自强不息的壮怀,由此可知,这不是消极等待,而是“正己以待天下”,先修身,以待明时,大干一
场。故选B。
(2)从诗歌标题来看,“感愤”指有所感触而愤慨,这是直接抒发情感,即直抒胸臆;然后看诗歌
内容,首联匕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蜕横”这是说诗人作为二十岁年纪的年轻人本应该血
气方刚,一腔热血,有着横扫一切的勇气和精力,但是此时却是形容枯槁,面色如冰,毫无生气,表
现出内心的愤激之气;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表明了作者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而老
于户牖之
下,也绝不能虚度此生,而是要自强不息,“未甘”二字表现出诗人在困窘处境中的强烈心态,
“待”
表明作者有着宏大的志向;颈联中“狂去诗浑夸俗句”中“狂”字是诗人洒脱不羁的写照,表明诗
人有着超常的才情,醉余歌有过人声”中过人声”表明慷慨的忧国忧民的激愤之情;尾联“…
不信吾无万古名”直接表达了诗人杀敌立功的英雄之气。由此可见,这首诗歌主要使用直抒
胸臆的抒情方式。
故答案为:⑴B;
⑵直抒胸臆。诗人感愤言志,抒发了内心的巨大抱负和强烈的报国愿望,酣畅痛快。①首联,
作者说自己虽然形容枯槁,面色似冰,但胸中蓄积了一腔敢于抗争的愤激之气:②颔联,抒写
自
己不甘虚度此生,自强不息的壮怀;③颈联,从自身的才学着笔,感叹自己无
人赏识;④尾联的
“…不信吾无万古名”更是直接表达了自已建功立业的心愿。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
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5:22: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7856313131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疏疏一树五更寒.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疏疏一树五更寒.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