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教学原则和方法

更新时间:2023-03-04 05:20:43 阅读: 评论:0

假海参-蒸汽消毒

教学原则和方法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番禺)

小学语文的常见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

小学生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教学原则,是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

的规律。语文教师只有掌握了这些教学规律,才能有效地进行语文教

学,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小编整理了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

您。

小学语文的常见教学方法

(一)朗读

1.朗读的概念

朗读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

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读是一项口头语言艺

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

口头语言。

2.朗读的功能

(1)有助于小学生感知和积累语言知识。

(2)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吸收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有助于小学生习得和积淀语感。

(4)朗读训练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3.朗读训练的基本要求

朗读要求语音和语调的规范化。语音包括读音正确、停顿恰当、

音质自然、音量适中;语调包括高低适度、强弱适中、快慢适宜。具体

要求有: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语言流畅、感情充沛、节奏鲜明等。

4.朗读训练的常用方式

(1)教师范读。示范胜过讲解,这是最好的指导方式。

(2)学生单读。带有考查性或学生示范性,这是最好的训练方式。

(3)学生齐读。适用于诗歌等音韵感和节奏感较强的作品。

(4)学生分角色读。适用于戏剧等人物个性鲜明的作品。

在引导学生正确朗读的同时,还要注意纠正那些不正确的朗读方

法,如唱读、念经式读、演戏式读等。朗读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

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二)背诵

1.背诵的功能

(1)可以积累知识。

(2)不仅可以陶情冶志,还能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可以提高记忆力。

(4)背诵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背诵还能激活学生思维,开发智力。

2.指导背诵的方法

(1)大声诵读

这是指导背诵的最基本方法,就是把理解和诵读结合起来。读书

百遍其义自见。大声诵读,每篇连续诵读五遍以上,随着诵读遍数的

增加会逐渐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个方法,尤其对于那些背诵准

确度不高的学生而言,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2)抓住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一是指需要背诵的文句、语段的领头字词;二是紧

紧抓住容易联想背诵内容支撑点的关键性动词。

(3)利用课文画面

如果文章画面感强,以画面形象来辅助记忆是一种良好的方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依此背诵,不仅有利于对诗文

意思的理解,也有助于记忆。

(4)遵循写作顺序

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按照写

作顺序来梳理文章的思路,寻找利于背诵的策略也是常见的背诵方法。

(5)整、分、联背诵法

是指整体背诵法、分段背诵法与联合背诵法,这几种方法各有不

同的特点、用途,并有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整、分、联背诵法要

求学生先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然后对每个语段进行分别背诵,将每

个段落背熟记牢,然后再将所有的段落联合起来进行记忆。对于较长

篇幅的古诗文背诵篇目,这种方法是切实、有效而便捷的。

(6)限时强制记忆

这是强制记忆法之一,要求在规定的某个时间段内完成对某些内

容的快速记忆。用这种方法配合适当的检查就会强化背诵的效果。

(三)听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听写是检查学生知识,巩固记忆的一种有效

手段,具有以下功能:

1.能而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作用。听写时人人参

与、相互之间无干扰的公平竞争性语文实践,

能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每

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2.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就是在视听觉下不假思索地从感知语

言文字到立刻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的能力。听写训练一方面要

凭借语音感知唤起对相应字词的识记,另一方面又需迅速地将音、义

转化成形、义并作出输出反应。这样,在训练中可以不断强化学生的

语感。

3.听写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有效的听写训练,必须以学生高度集

中的注意力和耳、脑、手并用的协调运转能力为基础。即听即写的听

写比之抄写、默写有更严格的智力品质要求。它可以培养并促进学生

快捷的反应力,有助于学生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品质的开发与提高。

4.听写能全面检验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四)默写

背熟文章之后,便是保证记忆的正确率,所以一定要重视默写。

把背诵与默写结合起来,根据知识遗忘的特点,把背诵记忆性内容进

行分散识记、反复记忆,使所背的内容在头脑中得以保持、巩固下来;

同时又改变了只背不写的做法,不仅避免写错别字,也提高了学习效

率。

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一、思想教育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语文课程是我国教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具有

较强的思想性和工具性,主要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语文能力、学习

能力和认识能力进行培养。

小学语文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利用语文教材将课文中的

思想、良好的道德传递给学生,进而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教师进行

小学语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文章进行学习,理解文章的思

想含义,再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词句特点以及写作方法进行体会。

学生只有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文章。

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不可在忽视文章思想感情的基础上一

味地讲解文章的遣词造句,肢解文章的结构。这种讲解会让语文课堂

枯燥无味,无法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领会作者的感情,也就使学

生无法真正理解该文章。

当然,也不可以只一味地讲思想感情,这种讲解方式会使思想感

情失去载体而变得难以理解。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注

重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并行,将课文的思想与词句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易于掌握。

例如,语文教师在上《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这篇课文时,盖叫

天的右小腿骨折了!断骨从靴子里穿了出来,鲜血染红了戏服。但是,

盖叫天就一直坚持着,直到舞台的幕布落下来,他才倒在地上。学生

不理解这种情感,但是从盖叫天的职业素养上出发,就可以让学生理

解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真正地体会本文传递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与文字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教材均是教育学者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从社会实际生活出发,结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精心制作的,能够将

世界的人物与事情客观地反映处理。小学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主要

通过教授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来使学生获取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认识

能力。

同时,学生只有完全认识了事物,才能真正理解描写事物的词句。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各样的插画,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相关事物,

并让学生组织语言文字对这些图画进行描述,使学生的文字运用能力

和认识能力均得到提高。

因此,语文教师对小学生进行授课时,应注重认识能力与文字训

练相结合的原则,指导学生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根据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反映的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认

识能力。

例如,语文教师上《父子骑驴》这篇课文时,应让学生认识到人

云亦云的坏处,让学生认识到保持主见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养成勇

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思想观念。

三、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主导作用相统一的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

但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获取知识,正确地认识世界,进

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学生自己努力学习,学会这些知识,能

够知晓如何运用这些知识。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较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因此,教师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并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

能力,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主动

学习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创造能力等。

对此,教师应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结合个别教

学与小组辅导的教学方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而促进学生学习

成绩的提高。

四、教学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具有整体性,文章的思想含义、词句结构

和内容具有统一性。作者通过段落安排和词句应用来表达中心思想,

而学生要想真正体会文章的含义,就必须全面把握整个文章的结构和

形式。

而教学的阶段性是指不同年级阶段的教学,其教学要求不同,高

年级的教学要求较高,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较低,但是,不同教学阶

段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整个小学的教学目标。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

并对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对应的训练任务。通过实施有计

划性的教学措施能够逐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

高。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5:2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784431313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学原则和方法.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学原则和方法.pdf

上一篇:血压低怎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