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周敷

更新时间:2023-03-04 05:00:18 阅读: 评论:0

中山温泉-多血质

周敷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婚嫁习俗)

1020 Vo1.22 No.8 Journal of Aerospace Medicine Aug2011

・中医中药・

白芥子的性能功效及思考

刘婵秀

(山西省临县中医院,山西033200)

摘要白芥子:性温,归肺经,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的功效。《本草经疏》:“白芥子味极辛、气温,

能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然而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关键词 白芥子;性能;功效;思考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8.092

《本草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咳嗽

反胃,麻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据此我在临床上用其理论为指导,治疗渗出性胸膜

炎,肢体疼痛麻木,面神经麻痹,(属于周围性)多例,收到

满意的效果。

1 白芥子治疗渗出性胸膜炎有良效

病例:张某,男,65岁,农民。2010—02—11来诊,患者

咳嗽、气喘、憋气、胸痛,呼吸不畅,以夜间尤重,左侧卧位

时呼吸更困难,面色灰暗,食欲不振,疲乏无力,舌淡,苔

白。曾经某医院诊断为左侧胸腔积液,经用西医输液治疗

二周,并施胸腔穿刺术两次,积液反弹,反复不愈。自拟白

芥子散方中:白芥子12 g、葶苈子10 g、柴胡6 g、白芍12 g、

瓜蒌l5 g、桑皮10 g、半夏10 g、云苓10 g、桔梗10 g、五味子

5 g、甘草3 g。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三次空腹服用,服药一

周后自觉症状大有减轻,X线观察胸水下降,继续以原方加

减治疗服2O余剂后,胸水消失,病获痊愈。方中自芥子为

主药温肺祛痰,辅以葶苈子泻肺消痰平喘,佐以柴胡、白芍

和解少阳,条达胸胁气机,瓜蒌、半夏、桑皮、云苓、桔梗,化

痰利气以宽胸,五味子酸涩,收敛耗散之肺气,甘草调和诸

药共凑温肺祛痰化饮之效。

白芥子能理肺气,化寒痰水饮,祛皮里膜外胁旁之寒

痰,对于寒痰水饮结聚于胸胁,肺失清隶,气逆不降而气喘

咳逆胸闷胁痛等症都有效,据现代医学报道,白芥子有消

除胸腔积液的作用。

2 白芥子用于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疼痛麻木。以及

阴疽流注等症

病例:高某,男,46岁,煤矿工人。2009~11初诊,患者

双下肢反复出现硬条索状物已6月余,条索状物伴针刺样

疼痛,压痛明显,局部灼热,皮色不变,每次发作后数天可

自行缓解,随后又在其它处出现,此起彼伏,呈游走性,不

伴关节痛,与天气变化无关。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血

沉正常,风湿、类风湿因子正常,舌质红有瘀斑,苔白腻,脉

滑。西医诊断:游走性浅静脉炎,中医诊断:寒痰凝滞,瘀

阻脉络,治以自拟白芥子散加减,温阳通滞,消痰散结。方

药:白芥子lO g、没药10 g、桂心10 g、木香6 g、羌活10 g、防

风10 g、姜黄10 g、川牛夕15 g、当归10 g、红花15 g、鸡血藤

20 g、白藓皮15 g。方中白芥子理气散结,通络止痛,羌活、

防风、姜黄祛风胜湿,利痹止痛。桂心、木香、川牛膝温经

通阳;当归、没药、红花、鸡血藤活血祛瘀,白藓皮除湿,诸

药合用共凑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患者治疗20余天,

服白芥子散加减26剂,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3 白芥子研沫敷贴疗法

据现代医学报道,白芥子外用刺激皮肤,扩张毛细血

管,为皮肤刺激药。(1)适用于肺炎后期、迁延不愈或痰

多,两肺湿哕音经久不消失者。(敷于背部)(2)适用于周

围面神经麻痹。(敷于面部)方法:用白芥子末、面粉各

30 g,加水调匀呈稀糊状,用纱布包后,肺炎敷于背部,

1次/d,每次15 rain,出现皮肤发红为止,连敷3 d。面神经麻

痹敷于患侧,1次/d,每次20 rain左右,出现皮肤发红为止,

连敷7 d。二者在敷时都要小心起泡,损害皮肤,过敏者禁

用。

病例:李某,男,17岁,学生,体育爱好,每次运动后,满

头大汗,午休醒后突然发现面部痉挛,口眼歪斜,2010—02

初诊经用中药辩证服药,同时配合白芥子沫敷贴面部,效

果满意,半日后恢复正常。

总之,白芥子性温、味辛,能利气豁痰,消肿散结,在临

床应用上行之有效。能过几十年来的临床验证,得出一个

、结论,中药的一个功效可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多个药理作

用,现代医学的一个药理作用也可能支撑中药的多个功

效,因此在中药的研究过程中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人

有个体差异,病有轻重之分,更有虚实寒热之辨,临床不可

固执于一法,拘泥于一方,灵活运用,综合治疗,审证求因,

相得益彰。

(收稿日期:加1O一12—28)

冬病夏治治疗小儿咳喘病的远期疗效评价

黄晓彦 ,王小华

(1.陕飞医院中医科,陕西汉中723213;2.汉中中医院,陕西汉中723000)

摘要冬病夏治治疗小儿咳喘病60例,总有效率90.7%,其中以冬病夏治配合生物反应调节剂与冬病夏治

治疗两组进行对比,两组治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

关键词 小儿咳喘病;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法;生物反应调节剂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8-093

第22卷第8期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年8月 1021

自2007—06~2010—12我科应用冬病夏治法治疗小

儿咳喘病6O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病例按照《中医/SJL咳喘病诊断和疗效

评定标准》,选择明确诊断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60例,其中男24例,女36例,年龄1~7岁,平均

3.2岁,病程4月一6年,对照组60例,其中男32例,女28

例,年龄I一7岁,平均3.1岁,病程3月一6年。两组患者

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药物组成白芥子、甘遂、延胡索、细辛、白芷:各药

按3:2:3:1:2,研成粉末,用时以生姜汁调成糊状,切成

1 em×1 em,等大方饼状。

1.2.2穴位选择大椎、定喘、肾腧、肺腧。痰多咳不出加

丰隆、纳少加足三里,喘重加檀中。

1.2.3治疗组于夏季初伏日开始贴第1次以后隔10 d贴

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根据病人耐受程度贴1—3 h揭去,

贴后局部发热,并有胀痛的感觉,取下贴膏,出现水泡,此

为正常现象,2~3 d后症状减轻,皮肤发痒一周痊愈,不留

疤痕。

1.2.4对照组在进行冬病夏治后,口服羧甲淀粉钠溶液

(西安立邦制药有限公司,批号:国药准字H61023366)1—

4岁7 mL;4—7岁10 mL。3 0Old,3个月为一疗程。

1.3疗效观察疗效标准痊愈:咳嗽、咳痰、哮喘症状完

全消失,随访3年以上未复发;显效:咳嗽、咳痰、哮喘症状

轻微,发作次数减少;有效:咳嗽、咳痰、哮喘症状有所减

轻,发作次数减少;无效:咳嗽、咳痰、哮喘症状未减轻,发

作次数无减少。

2结果

冬病夏治治疗后临床控制16例,其中临床治愈6例,1

年以上未发病者2例,2年以上未发病者3例,3年以上未

发病者1例;显效18例,有效1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

8O.8%,对照组临床控制27例,其中临床治愈16例,1年

以上未发病者6例,2年以上未发病者4例,3年以上未发

病者6例。显效19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90.7%。

3讨论

通过两组对照治疗小儿咳喘病,对照的综合治疗组疗

效优于冬病夏治组(P<0.O1>)说明内外同治方法比单用

外治法效果好,因为冬病夏治法是刺激穴位。通过经络传

导系统,调节相关脏腑,达到止咳平喘祛痰作用,如果配合

服用一种生物反应调节剂(羧加淀粉钠溶液),它既能通过

佐剂效应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的免疫反应,又能通过诱导

机体产生抑制性T细胞或抑制性巨噬细胞而抑制免疫应

答 。可协助巩固疗效,对提高远期疗效具有一定作用。

小儿咳喘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慢性非

特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反复发作性咳嗽和喘息症状为

主,冬季尤甚。发病机理复杂,与感染因素、理化因子、过

敏体质、免疫功能低下等有关,依据冬病夏治原理,辩证贴

治,利用药物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通过经络脏腑而发挥药

理效应和全身调节作用。直接作用由于皮肤局部吸收,可

使血药浓度稳定 ,进入血脉经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理

作用;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特定部位的刺激,通过经

络系统的调节,从而纠正脏腑气血阴阳的偏盛偏衰,达到

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的作用,同时口服免疫调节药,内外同

治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有恢复受抑制的巨噬细胞和T细

胞功能的作用,通过阻断IgE介导的炎症过程可缓解病情

进展 。其治疗机理主要是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降

低了过敏状态以及改善了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

的功能。在非发病季节用冬病夏治法和免疫调节药的治

疗达到了长期缓解至消除症状的目的。由于人体免疫机

能的改变也有一定的时间进程。在取得即时疗效的基础

上,应重点观察其防治复发的疗效。故临床观察时间还有

待延长,如能连续观察3年以上,并进行远期疗效追踪,将

对中医防治小儿咳喘病具有更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顾熔,杨涛,周智广.曙光在前一1型糖尿病临床免疫

治疗探索之路[J 1.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8(10):

】09.

2李西林,沈红艺,徐莲英.中医穴位敷贴透皮给药的研

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35(1):47一封三.

3王刚,王曾礼.哮喘发病机制中IgE调控及重组人体抗

IgE单克隆抗体的应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3,(26)7:427.

(收稿日期:2011—07—15)

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疗效观察

潘 宇 ,李崖雪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佳木斯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针灸;中药;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11573.2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2095—1434.201‘1.08.094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闭合功能失调,导致包括

胆汁在内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人胃,使胃黏膜遭受胆汁

酸的侵蚀而引起的胃黏膜炎性病变。胆汁反流性胃炎是

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

笔者运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收到较

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3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均为门诊

病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0 68岁,平均39.2

岁;病程1—15年,平均6.2年。本组患者的胃镜检查均可

见胆汁反流及胃黏膜呈急性活动性炎症。

1.2诊断标准

1.2.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

治方案(草案)》…制定。(1)持续性中上腹饱胀或钝痛、

烧灼痛、暖气、泛酸、恶心或吐苦水;(2)胃镜检查可见幽门

有胆汁反流或胃黏液呈黄色;(3)镜下见浅表性胃炎或伴

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

1.2.2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5:00: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77218131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周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周敷.pdf

标签:周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