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研究
惠鹏飞;张彦晓
【摘要】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
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
诸阁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等,以执政官和地方官为主.其中,
执政官在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任职之后得到升
迁;地方官大多为地方知府或知州,出知地方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等原因.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3)003
【总页数】6页(P89-94)
【关键词】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执政;地方官
【作者】惠鹏飞;张彦晓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南开封475001;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河
南开封47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诸多朝代均有六部,以吏部为首。实行宰相制时,吏部尚书通常
为宰相的后备人选;不实行宰相制时,吏部尚书通常为首辅大臣。研究吏部尚书的
迁出官情况,对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国体、政体都有较大意义。目前,学界对
宋代吏部尚书的群体研究仅见山东大学马晓菲硕士毕业论文《唐宋吏部尚书沿革探
析》对北宋59名吏部尚书的迁出官有所涉及,而且其文侧重于探究唐宋吏部尚书
的沿革问题。有鉴于此,笔者拟对两宋吏部尚书迁出官作一全面探讨,并呈请方家
指正。
一、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种类与特征
自宋初吏部尚书首任者张昭致仕后,直到北宋元丰官制改制这段时间,吏部尚书一
直为阶官,大多并不再真正领吏部事,直到元丰官制改制之后,三省六部九寺五监
的职能才得以恢复,吏部尚书成为职事官,重新领吏部实际职务。有鉴于此,本文
在考察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时,作如下划分:凡是官阶中做到吏部尚书和职事官为
吏部尚书的官员一律统计在内,但不统计元丰改制后寄禄官阶为金紫光禄大夫的官
员。因此,本文考察迁出官的官员包括北宋元丰改制前的张昭、其他官阶达到吏部
尚书的官员、元丰改制后实职为吏部尚书的官员。宋代可考的吏部尚书共222任,
其中三次担任吏部尚书的有1人,两次担任吏部尚书的有22人,故宋代吏部尚书
实际可考人数为198人。本文根据李之亮先生《宋代京朝官通考》书中统计的吏
部尚书官员,重新对其进行判断,去掉了李先生误以为是吏部尚书的官员,增加了
一些笔者考证出来是吏部尚书的官员。又因南宋地域缩小,诸多方面同北宋有所变
化,因此,本文在讨论时,将分为三个时期:元丰改制前的北宋前期(公元960—
1082年)、元丰改制后到靖康二年的北宋后期(公元1082—1127年)、南宋时期
(公元1127—1279年)。
(一)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的种类
根据《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东都事略》、
《名臣碑传琬琰集》、《宋会要辑稿》、《南宋馆阁录·续录》、吏部尚书本人的
《行状》、《墓志铭》、《咸淳临安志》、《正德姑苏志》、《新安文献志》、
《楼钥集》、《杨万里集》、《后村先生大全集》等正史、方志、文集史料,可对
宋代222任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制作一简表,见下页。
(二)宋代元丰改制前吏部尚书迁出官特征
从以下简表可以看出,元丰改制前吏部尚书担任者的迁出情况以尚书省左、右仆射
最多,达到了12人次;由其他机构迁入的情况较少,六部、使相、祠禄官、东宫官、
地方节度使等迁出者,共计11人次,分布较为平均。也就是说,元丰改制前的北
宋作为官阶的吏部尚书担任者迁出官大多为尚书省长官。迁转官阶中,左右仆射之
上就只有三公,左、右仆射是实际意义上的尚书省长官,尚书令一般不授予大臣。
表1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官员简表一(北宋前期:元丰改制前)机构官职官员品阶
趋势六部吏部尚书张昭正三品持平三省左仆射丁谓、王安石从二品上升右仆
射宋琪、吕蒙正、张齐贤、王钦若、向敏中、寇准、冯拯、吕夷简、王曾、曾公
亮从二品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文彦博从一品使相上升镇海军节度使、检校
太尉、同平章事陈执中集庆节度使、同平章事陈执中祠禄官观文殿大学士、西太
一宫使吴充正三品持平东宫官太子少保王拱辰从二品上升太子少师赵槩彰德
军节度使王曾从二品地方节度使上升河阳三城节度使夏竦忠武节度使文彦博其
他丁内艰宋白无无法确定
表2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官员简表二(北宋后期:元丰改制后与南宋时期)类别职事
官北宋后期官员南宋时期官员权吏部侍郎六部长贰晏敦复吏部侍郎叶义问守吏部
尚书曾孝宽吏部尚书徐铎、时彦、张克公、许光凝张伯垓权兵部尚书袁甫兵部
尚书许应龙、叶梦鼎兵部尚书兼权吏部尚书袁甫权户部侍郎汪应辰户部侍郎徐
嚞、丁常任户部尚书唐恪、梅执礼蔡洸权刑部侍郎郑滋刑部尚书李埴、赵以夫
试礼部尚书胡沂礼部尚书洪拟、徐清叟工部尚书刘拯颜棫执政官守中书侍郎傅
尧俞门下侍郎韩忠彦守尚书左丞许将尚书左丞何执中、余深守尚书右丞许将尚
书右丞李清臣、吕大防、黄履、陆佃、温益、赵挺之、朱谔周麟之、魏杞、陈俊
卿、赵汝愚、余端礼、郑侨、许及之、袁说友、钱象祖权签书枢密院事莫俦同知
枢密院事范纯仁、林摅、管师仁、王襄、李棁、唐恪签书枢密院事权邦彦、胡松
年、叶颙、王之奇、李彦颖、罗点、叶翥、张釜、费士寅、刘德秀、林大中、楼钥、
宇文绍节、任希夷、薛极、李鸣复、许应龙、徐荣叟、高定子、金渊、饶虎臣、常
挺权同知三省枢密院事刘珏
类别职事官北宋后期官员南宋时期官员同签书枢密院事陈卓、魏了翁、余天锡、
游似、史宅之、蔡抗、江万里、叶梦鼎、章鉴、陈宜中席益、沈舆求、李光、董德
元、张纲、陈康伯、贺允中、龚茂良、周必大、萧燧两制官翰林学士林希、王孝
迪、参知政事谢克家程珌翰林学士承旨苏颂、苏轼、宇文粹中诸阁学士(不含两制
官)张焘敷文阁学士金安节端明殿学士程垲台谏官御史中丞苏辙、资政殿学士邢
恕卫泾开封/在京其他官临安府知府王震赵舆懽提举秘书省陈昉提领户部财用赵
舆踌、常楙祠禄官提举宫观孙永、卢法原路允迪、周武仲、卢法原、洪拟、刘才
邵、洪遵、何溥、周执羔、汪大猷、张津、傅伯寿、汪逵、徐应龙、崔舆之、吴潜、
钱相、赵以夫、颜颐中、杨炳、陆峻、杜杲地方知府曾孝宽、王存、李清臣、彭
汝砺、蒋猷孙近、孙近、张焘、王师心、陈之茂、汪应辰、留正、王希吕、郑丙、
郑侨、袁说友、黄由、李大性、杨烨、赵彦悈、赵性夫、王爚、洪焘地方官洪拟、
刘大中、晏敦复、吴表臣、罗汝楫、周三畏、胡沂、韩元吉、程大昌、颜师鲁、楼
钥、刘德秀、朱著、陆德舆、陈垲京西北路安抚使何志同江浙制置使吕颐浩湖南
安抚使沈舆求江南东路安抚大使李光地方知州邓润甫、胡宗愈、叶祖洽、虞策除
名卫仲达丁应奎请归陈显伯引归王应麟丁母忧刘黻走安南陈仲微被罢林大鼐、
凌景夏、陈良祐、张磻不详王时雍张杞、曾映、遁,无迁出官徐栗
从品阶上看,此时吏部尚书担任者的迁出官品阶以从二品为主,达到17人次;从一
品3人,正三品2人,还有1人丁内艰。而从二品中,又以右仆射最多,达10人
次。从趋势上看,此时吏部尚书担任者迁出官官阶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
上升状态。20人次的迁出官官阶都要高于吏部尚书官阶;另外2人次迁转后的吏部
尚书官阶低于迁转前的官阶,还有1人次丁内艰,无法讨论。
(三)宋代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特征
上表共收录宋代元丰改制后199任吏部尚书迁出官情况,其中北宋后期吏部尚书
迁出官不详者1人次,南宋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不详者3人次,其他吏部尚书担
任者迁出官均可考,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任数的97.99%,这表明元丰改制后绝大
部分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可考。北宋后期为98.04%,南宋时期为97.97%,可考吏
部尚书比例都很高,而北宋后期又略高于南宋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共分为六部长
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不含两制官)、台谏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
方官几个类别,还有无迁出官的情况。它们所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总任数的比例分
别为13.07%、36.18%、3.52%、1.51%、1.51%、2.51%、11.56%、33.67%、
5.03%。其中,执政官与地方官所占迁出官比例高达69.85%,为吏部尚书主要的
迁出官;而两制官、在京其他官、祠禄官等所占迁出官比例为23.12%,为吏部尚书
次要的迁出官。
吏部尚书迁出官最多的是执政官,共72任,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总任数的
36.18%,其中北宋后期由吏部尚书迁至执政官的20任,南宋则52任,所占同时
期比例分别是39.22%、35.14%,人次在不断增加,比例也有不小的提高。北宋
后期同南宋时期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北宋后期吏部尚书迁出官为中书侍郎、门
下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者很多,占13人次,而到了南宋时期,吏部尚书迁
出官中不再有这四种职事官,出现了北宋后期吏部尚书迁出官中不曾出现的参知政
事。北宋后期执政官中以尚书右丞为主,占35%;南宋时期执政官中以签书枢密院
事为主,占42.31%。
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六部长贰的情况大大减少,相比吏部尚书迁入官中60.30%的比
例,迁出官为六部长贰仅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总任数的13.07%。其中,北
宋后期8任,南宋时期18任,分别占同时期的15.69%、12.16%。六部长贰的分
布情况较为平均,除北宋后期吏部尚书作为迁出官共4任,其他均为1到2任。
吏部尚书迁出官为馆阁学士共10任,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总任数的5.03%,
其中两制官的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共7任、其他学士3任。北宋后期吏部尚
书迁出官共6任为两制官,南宋时期仅4任,分别占同时期迁出官任数的11.76%、
2.70%,南宋时期作为两制官的翰林学士仅1任。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台谏官与在京
其他官共8任,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总任数的4.02%,其中北宋后期3任,
南宋时期5任,分别占同时期吏部尚书迁出任数的5.88%、3.38%。其中,台谏
官中仅见御史中丞,迁入官中仍有的给事中不再可见,在京其他官仍有京师知府,
还出现了提领秘书省与提领户部财用。
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地方官情况较多,共67任,占33.67%,其中北宋后期10任,
南宋时期57任,分别占同时期的19.61%、38.51%。可见,迁出官为地方官的人
次在不断增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两个时期的迁出地方官几乎都集中在地方知府
与知州,其他情况非常少。也就是说,吏部尚书任后出知地方的,几乎都是地方的
长官。迁出官为祠禄官共23任,占11.56%,祠禄官大部分属于地方官,即使仍
留在京师,也是没有什么实际职务的,因此可以将其与地方官放在一起来看。北宋
后期迁出官为祠禄官共2任,南宋为21任,分别占同时期的3.92%、14.19%。
无迁出官共10任,占这一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总任数的5.03%,其中北宋仅有1
任,南宋则有9任,分别占同时期的1.97%、6.08%。北宋仅1人遁,后被除名;
南宋则被罢免4任,其他遁,除名、引归等情况较为平均,都为1任。
二、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分析
(一)元丰改制前吏部尚书迁出官分析
北宋前期,吏部尚书官阶已经很高,宰相向上再迁转仅有尚书省左右仆射和三师三
公,其他官员向上迁转也仅有东宫三公与三师三公。这意味着拥有吏部尚书阶的官
员,只要不是致仕与被贬黜,其迁出官阶都是要高于吏部尚书阶的。左右仆射是紧
挨着吏部尚书阶的,因此迁出官中左右仆射所占比重最大,达12任;特别是右仆射,
资序仅比吏部尚书阶高一阶,官员官阶达到吏部尚书后,即可迁往右仆射,迁出官
中右仆射也因此以10任占据了元丰改制前的主要部分。
从迁出官机构来看,尚书省、使相、东宫、地方节度使、祠禄官等机构都有吏部尚
书迁出的情况。吏部尚书按照机构来分,是属于尚书省的,因此在迁出时,似乎也
遵循了这个规律,大多还是属于尚书省官。东宫官在迁入官时并不可见,迁出官时
出现两例,一是赵槩,“以观文殿学士、吏部尚书知徐州。明年,以太子少师致
仕”;[1]592另一是王拱辰,“积官至吏部尚书。神宗登极,恩当转仆射,欧阳
修以为此宰相官,不应序进,但迁太子少保”。[2]10361本来,宋神宗打算迁
王拱辰为右仆射的,但是被欧阳修驳论后,授予他太子少保。
从品阶上看,此时吏部尚书担任者的迁出官品阶以从二品为主,达到17人次。吏
部尚书在北宋前期品阶为正三品,官员在官阶达到吏部尚书后,只要不是致仕或是
被贬谪,其迁出官阶都是要高于吏部尚书阶的,因此迁转之后就至少到了从二品。
又,包括吏部尚书阶和以上的官阶,都是需要特旨才能够实现的,特别是三师三公
一般不轻易授人,能够在吏部尚书阶之后迁转到左右仆射已经不是易事。由此,迁
出官阶集中在了从二品。保持正三品没有改变的,为张昭和吴充。“显德元年,迁
兵部尚书。宋初,拜吏部尚书……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
[2]9091以吏部尚书致仕,张昭的迁出官也就定格在了吏部尚书,因此品阶仍
然停留在了正三品;吴充则是官阶达到吏部尚书后由相位“数遭同列困毁,素病瘤,
积忧畏,疾益侵。元丰三年三月,舆归第,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
[2]10240可见吴充是由于身体状况不好而被罢相,因此宋神宗并没有降低他的
官阶,仍为正三品阶,只不过让他担任了没有实际职务的祠禄官罢了。因此,这二
人的迁出官阶都停留在了正三品。还有3任吏部尚书迁出官为使相,即文彦博、
陈执中两任。文彦博与陈执中均当过宰相,而且时间还不短,文彦博是四朝重臣,
陈执中也是深得宋仁宗喜爱,他们二人官阶能够达到从一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元丰改制后吏部尚书迁出官分析
元丰改制后的吏部尚书迁出官同迁入官有不少相同之处,也大致有六部长贰、馆阁
学士、台谏官、在京其他官、地方官等,与迁入官不同的是增加了执政官与祠禄官。
这其中又以执政官与地方官最多,执政官的地位是要高于吏部尚书的,而地方官大
多情况下地位低于吏部尚书。迁入到执政官的行列,自然是得到了升迁;而出知地
方,大多则是遭到贬谪或者其他原因。当然,其中执政官的比重是最大的,也就是
说吏部尚书任后得到升迁者居多。
执政官作为吏部尚书的迁出官在所有迁出官类别当中是最多的,占到了元丰改制后
吏部尚书迁出总任数的近4成。北宋后期有不少吏部尚书迁出官为中书侍郎、门
下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而到了南宋却不再有,这是因为这四种官职在北宋
后期为执政,南宋则对官职进行了部分的改变,这四种官职不再是执政官,因此执
政官中也就不可见了。同样,北宋后期参知政事被取消,南宋时期恢复,故而南宋
时期吏部尚书迁出官中存在参知政事。执政官所占比例最高,反映了宋代许多吏部
尚书担任者在任后都得到了升迁。其中北宋后期迁出的执政官中以尚书右丞最多,
根据笔者对北宋后期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的考察,认为前两
个官职地位是要高于后者,又宋代官制左比右尊,尚书右丞班位是在尚书左丞之下
的,因此吏部尚书担任者迁入执政的行列时,最有可能迁入的就是尚书右丞。南宋
时期迁出的执政官中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签书枢密院事为枢密院副贰,协理枢密
院事,位次于同知枢密院事,自然也次于知枢密院事。“枢密使、副使、知院事、
同知院事、签书、同签书之别,虽品秩有高下,然均称为枢密。”[3]1720从
《文献通考》这则史料可以看出,枢密使、副使、知院事、同知院事、签书、同签
书虽然都被称为枢密,但是他们还是有些不同的,品秩从前向后是逐渐降低的。因
此,在所有的迁出执政官中,签书枢密院事仅高于同签书枢密院事,处于较低的执
政官行列当中,这就延续了北宋后期的规律,即由吏部尚书迁出即为较低的执政官。
吏部尚书迁入官中,绝大多数为六部长贰,然而到了迁出官时,六部长贰的数量大
大减少,从6成跌落到了1成多。吏部尚书资序在六部长贰中居首位,按照正常
迁转,吏部尚书任后不应当还停留在六部的长贰中。但是,以下几种情况的出现,
使得迁出官仍然为六部长贰成为可能:一是以吏部尚书卒于任上,如北宋后期的曾
孝宽,元祐五年(1089)八月甲辰,“资政殿学士、中大夫、守吏部尚书曾孝宽
卒”;[4]10741又如徐铎,“进吏部尚书,卒”。[2]10607二是以六部他官
兼/兼权吏部尚书,之后不再兼/兼权吏部尚书,如南宋时期的晏敦复,绍兴五年
(1135)四月二十三日,“权吏部侍郎兼权尚书晏敦复等言事”,[5]4252到了
绍兴六年(1136)正月二十七日,“权吏部侍郎晏敦复言事”,[5]4629足见晏
敦复是由权吏部侍郎兼权吏部尚书,之后不再兼权吏部尚书;又如叶义问,绍兴二
十九年(1159)七月己丑,“权尚书吏部侍郎、兼史馆修撰、兼侍读叶义问兼权吏
部尚书”;[6]3042绍兴三十年(1160)正月丙申,“尚书吏部侍郎、同修国史、
兼侍读叶义问同知枢密院事”,[6]3072而绍兴二十九年(1159)十二月,张焘
已经试吏部尚书,叶义问当在此之前不再兼权吏部尚书。三是以他官除吏部尚书或
者兼权吏部尚书,而本官较低,迁出后仍然停留在六部长贰之中,如蔡洸,“以户
部侍郎召,试吏部尚书,移户部”,[2]11956本来是户部副贰,虽试吏部尚书,
毕竟本官较低,之后迁户部尚书;又如许应龙,“试吏部侍郎,升侍读,权兵部尚
书……兼吏部尚书,差同知贡举……除兵部尚书”,[7]295由权兵部尚书兼权吏
部尚书,迁出时为兵部尚书,仍然停留在了六部长贰的范围内。因此,吏部尚书迁
出官中仍然有六部长贰,并且占有一定的比例。
吏部尚书迁出官为馆阁学士共10任,并且主要集中在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承旨。
这些吏部尚书的担任者大多是任前就担任过翰林学士或者他们本身就是进士出身,
具有相应的文学修养。比如苏轼,元祐六年(1091)二月癸巳,“领龙图阁学士、
吏部尚书苏轼为翰林学士承旨”。[4]10902苏轼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他在
文学方面的造诣登峰造极,而且元祐元年(1086)九月癸未,“翰林学士苏轼言
事”,[4]9444任吏部尚书之前就担任过翰林学士。又如南宋时期的程珌,
“绍熙四年登进士第……宝庆改元,十月除试礼部尚书。以身兼二制,力辞西掖。
得请,仍兼直学士院、兼侍读,升兼修国史、实录院修撰……(宝庆)二年正月,上
御经筵,命公再知贡举。八月,兼权吏部尚书。十月,除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修
玉牒官,仍兼侍读。”[8]570、576程珌在吏部尚书任前即身兼二制,可见其
之前就担任过吏部尚书,同苏轼类似。再看林希,“哲宗亲政,留为中书舍人……
迁礼部尚书、移吏部、翰林学士,拜同知枢密院事”。[1]829—830林希在吏
部尚书任前没有担任过翰林学士,但是他是嘉祐二年(1057)的进士,而且能够担
任中书舍人,也足见其文学修养还是比较高的。其他迁出的馆阁学士,都是致仕官,
或者迁出官仅可见其学士。
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台谏官3任,在京其他官5任,所占比重都不高;台谏官中,只
有御史中丞。这三人要么是皇帝信任之人,要么是立功之后,才被授予御史中丞。
苏辙,“权吏部尚书。使契丹,馆客者侍读学士王师儒能诵洵、轼之文及辙《茯苓
赋》,恨不得见全集。使还,为御史中丞。”[2]10828—10829出使契丹立功,
之后便转入御史中丞。邢恕,绍圣四年(1097)十月壬寅,“御批权吏部尚书兼侍
读邢恕为御史中丞”。[4]11688宋哲宗御旨特批其在权吏部尚书之后为御史中
丞。卫泾,开禧元年(1205)“得旨入朝,明年除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应诏论北
伐,非计不听。三年,自吏部尚书拜御史中丞”。[9]795卫泾是淳熙十一年
(1184)的状元,吏部尚书之后拜御史中丞应当也是宋宁宗对他的信任。在京其他
官中,王震与赵舆懽均为京师知府,而其他提领秘书省、提领户部财用,都是很重
要的职事官。
吏部尚书迁出官中地方官的比重也很大,共67任,仅次于执政官的任数。迁出为
地方官主要集中在地方知府、知州;其他如安抚使、制置使等均兼有当地的长官,
也可以并入知府、知州来考察。地方知府23任稍多于地方知州的19任,南宋总
体上都多于北宋。吏部尚书任后出知地方有以下几种原因:一是被弹劾,出知地方,
如北宋后期的李清臣,元祐八年(1093)五月己卯,“新除吏部尚书李清臣为资政
殿学士、知真定府。以权给事中姚勔论清臣不当召用故也”,[4]11493即是由
于被给事中弹劾而出知地方。南宋的洪拟也是如此,绍兴元年(1131)十月壬申,
“吏部尚书洪拟罢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温州”,[6]860出知地方。二是官员主动
请求外任,如晏敦复,绍兴九年(1139)四月癸丑,“权吏部尚书晏敦复充宝文阁
直学士知衢州,从所请也”,[6]2068即是主动请求外任,从而出知地方。三
是官员由于父母年老而请外,如罗汝楫,绍兴十四年(1144)八月丁酉,“吏部尚
书罗汝楫为龙图学士知严州,以汝楫引亲年有请也”,[6]2448即是如此。四
是官员由于个人身体状况不好而请外,如刘大中,绍兴六年(1136)十二月己未,
“兵部尚书兼权吏、礼部尚书刘大中充龙图阁直学士、知处州,免朝辞。赵鼎既罢
政,大中引疾求去位,疏再上,乃命出守”,[6]1747就是因为身体原因出知
地方。迁出官为祠禄官共23任,情况同出知地方的吏部尚书很接近,总体上也是
由于以上原因而提举宫观。
吏部尚书任后无迁出官共10任,北宋后期1任为吏部尚书任后遁,从而除名,卫
仲达即是,“靖康初为礼部尚书,寇至而遁,坐除名均州居住”。[6]1017南
宋共9任,并且都发生在南宋末期,由于与蒙元的战争,导致了不少突发情况,
有遁而除名的丁应奎,德祐元年(1275)十二月庚申,“权吏部尚书丁应奎、左侍
郎徐宗仁遁”;[2]936有主动请老的陈显伯,宝祐四年(1256)“同知贡举,是科
文天祥、谢枋得、陆秀夫等皆公所取士也。本年以老归田”;[10]300有由于宋
亡而走他国的陈仲微,“拜吏部尚书、给事中。厓山兵败,走安南。越四年卒”。
[2]12620可以说,没有迁出官的吏部尚书与宋朝政局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
三、结语
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元丰改制前以尚书省左、右仆射最多,迁出官大多为尚书省长
官,品阶以从二品为主,同吏部尚书官阶相比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元丰改制后吏部
尚书迁出官共分为六部长贰、执政官、两制官、诸阁学士(不含两制官)、台谏官、
在京其他官、祠禄官、地方官几个类别,执政官与地方官为主要迁出官,反映出宋
代许多吏部尚书任后得到升迁。其中执政官中北宋后期以尚书右丞为主,南宋时期
以签书枢密院事为主,说明迁出大多为较低的执政官;迁出地方官大多集中在地方
知府与知州,出知地方原因主要有被弹劾、主动请外、父母年老请外、个人身体原
因请外等。同时有个别吏部尚书没有迁出官,这与宋朝政局的变动有很大关系。
与唐代相比,唐代吏部尚书迁出官中有宰相,宋代由吏部尚书迁出最高为副相;宋
代吏部尚书迁出官中有诸阁学士与祠禄官,唐代则没有。唐代吏部尚书迁出官为地
方官者前中期以刺史为主,后期则以节度使为主,而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出知地方
则几乎都是出任地方知府或者知州,出为刺史或节度使不可见。唐代中期则有进迁
为左、右仆射者,以右仆射为主,显示吏部尚书至右仆射的循阶递进,这一情况在
宋代元丰改制前同样如此,不过此时吏部尚书是作为官阶的;而到了元丰改制后,
吏部尚书迁出官却无一例左、右仆射者。此外,唐代吏部尚书没有迁出官者,大致
为免官或被杀,宋代吏部尚书则没有在任上被诛杀的情况。宋朝建国后,自宋太祖
即位后就立下誓约:“誓不杀大臣及言事官,违者不祥。”[6]114故优礼士大夫
成为宋朝的传统,继体之君,也都以师法祖宗为职志。因此,宋代吏部尚书迁出官
相比唐代,较为优厚。
参考文献:
[1](宋)王称.东都事略[M].孙言诚,崔国光点校.济南:齐鲁书社,2000.
[2](元)脱脱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3](宋)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2011.
[4](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5](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
[6](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8.
[7](宋)赵汝腾.庸斋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181册,台北:商务印书
馆,1986.
[8](明)程敏政.新安文献志[M].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第1376册,台北:商务
印书馆,1986.
[9](明)林世远,王鏊.〔正德〕姑苏志[M].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第27册,
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10](清)王世臣、〔清〕林乔蕃.〔康熙〕罗源县志[M].[清]王楠修.中国地
方志集成·福建府县志辑,上海:上海书店,2000.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4:59: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7717013114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权邦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权邦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