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更新时间:2023-03-04 01:08:41 阅读: 评论:0

大骨头怎么做-四川稻城亚丁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2023年3月4日发(作者:电脑显示屏打不开)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指小学时期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

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等综合评

价。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

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

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

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如何提高:

1、拓展视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学作品所展示的画面,几乎遍及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它的内容无不与社会生

活息息相关。文学对人性的塑造和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优秀文学作

品表现出来的高尚的理想,坚强的意志,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真善美的心灵,无

不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相

比的。它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

的提高,对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过积淀,增强文化底蕴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

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积淀最有效

的途径就是广泛阅读和识记背诵。在重视广泛阅读的同时,还要重视识记背诵。

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记诵,把它作为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学生在记忆

力最旺盛的时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历代的文学大师,无不满腹经纶,具有很

好的记诵功底。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抛弃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过分强

调理解,轻视识记背诵。我们的改革并非要改掉传统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学

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识记背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质,

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3、发展思维,提高审美能力

文学欣赏是一种审美认知活动,遵循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认知规律。

同时它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由感觉器官对作品进行感知,再调动生活积

累,产生共鸣,再经过丰富的想像、联想和分析,进而领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

内涵。通过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的、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掌

握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

审美能力。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

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知能力、人文素养等。

新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

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们在语文教

学中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思、多读、多写,又要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

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因此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是语文

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为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目标,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语文教学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工作,让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在各种环境和多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教材。大语文教学的语文学习材料应是广泛、多样、大量的,

现有的教材只是这些学习材料中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来源

于生活、社会、自然,如仅限于课堂学习,只是井底之蛙,所识有限。而大语文

教学的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还应该与学校、社会、家庭、自然这个大环境

结合起来。如在教学写景的文章时,就可由文章内容灵活地进行扩展:可以用画

面引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关注旅游广告语;可以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和父母游

览了哪些旅游胜地;还可以以亲近自然的形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和大自然进

行一次对话,把想对大自然说的话无拘无束地说出来,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点特

色的广告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会、

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

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语文教学中的工

具性和人文性问题,是进入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毋庸讳言,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地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词句段篇的训练,相

对而言,语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征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实行课程改革以来,这一倾向有了很大的改变。然而,审视当前语文教学的实际,

又有走向另一个极端的趋势: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轻视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

能的训练,片面追求所谓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

与人文性相结合,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是当前语文教学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

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几乎没有提及,有的老师甚至认

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

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

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

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

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

以表达出来的.如有的老师在教《西湖的绿》时,教学重点不是引导学生通过读

书感悟、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丰富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而是让学生讨论西湖

有哪些美景;接着交流西湖在哪里,你们去过没有,游玩后有什么感受;然后让

学生画西湖的画,唱关于西湖的歌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

语文学习却为着边际。这在大型的公开课上更为突出,如一节课中既要有自主、

探究性的学习,也要有合作性的学习;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阅读,也要有批

判性、创造性的阅读;既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又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

动等等。上述内容的学习,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环节是可以适当安排的,但是

如果刻意追求课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视了语文本体教学任务的落实,影响了

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通过和发展。

我以为,语文素养与文学鉴赏相比,语文素养是主要的。语文这工具掌握得不好,

人文性的理想目标难以实现,人文性对工具性又有导引作用,如果说工具性是雪中

送炭,那么,人文性就是锦上添花了.就培养读写听说能力来说,学生生活在母语环

境,学得口头语言的机会很多,因此,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应当着重帮助他们学

习书面语言、文学语言,增强语感,再学一点古代汉语。在一定的人文氛围中,

发挥语文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长处,指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那么,

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会自然而然地提升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

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

翻新.”如在学习《长城》时,学到那一句“单看那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

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

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老师感慨地说:“多么感人的情景,多么动人的

画面,多么令人佩服的古代劳动人们啊!”于是,学生们都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

声音中充满了骄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边看着劳动人民正在用

汗水和血泪修筑长城。孩子们又一次朗读,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

理解,感受着作者那颗对古代劳动人民无比敬佩的心。这一环节的教学我们可以

说老师是在教朗读,也可以说是在培养孩子们的一种人文精神。因为在反复的朗

读中,一方面,孩子们的朗读水平在逐渐提高—这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另一方

面,在老师的引导下,朗读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孩子们从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

劳动中体会到对他们的敬佩,进而体会到为自己中国的劳动人民而感到骄傲、自

豪----毫无疑问,这又是人文主义的熏陶。两者是如此和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润物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灵。再拿«小狮子爱尔莎»为例,它不仅语言文字优

美,而且字里行间透露着小狮子的顽皮、可爱,以及作者对它的精心呵护与深深的

喜爱.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划出描写小狮子的句子,圈出描写动作的词.然后让学生

反复朗读、感受、体会.再指名范读,读出你对它的喜爱,谈谈你读时的感受,最后再

出示一个填空“这真是一只()的小狮子”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真是一只可

爱的小狮子”,“这真是一只淘气的小狮子”……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都通过

自己的语言朗读和感悟表达出来.就让学生从听说读写中领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而语文又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应该是

千万不能忘记的。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

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放言高远,语文教学不能

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

实效。

运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要求准确、熟练,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形成语文能力又是

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孩子刚会说话,学会说妈妈,

后来会说爸爸、爷爷、奶奶等,随着语言积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

都是对别人的称呼。如果掌握了3500个常用字,扩大词语积累,就可整合成无

比丰富的语言材料。再经过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很可以派上用场。其实,就高

一个层次而言,积累篇章结构、写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来的。至于人文素养的提

高,也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没有终极的

关怀。

语文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语文教学生的是什么是善,什么是人性,给学生的范

文应该是一些平民生活的优秀作品,要让学生回归到平民立场上去。不要总让那

些写英雄人物、写历史大开合的作品唱主角,这种范文常常会给学生一种错觉:

只有英雄才值得我们去抒写,作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们要把

关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写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写一些真诚的善良的

东西,要把对和平的追求,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进去,我们要让学生通过教

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通过教育,让学生产生个性化的人

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教育的结果不

是知识,不是道德,而是一种自我的能力,就是说,要让学生用自己的脑子去选

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语文教育应该

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组织并促进学

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发挥

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进而达到语文教学的最好效果,

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追求。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1:08: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63321129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核心素养.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