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
正确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验到从不
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2.在活动体验中学会观察方法,积累观察经历,开展数学思
考,养成良好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二、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教材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长方体形状物体的观察,引导学
生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在观察活动中体会:从不同的位
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三
个面。练习活动中,通过对正方体的观察,体会到正方体的每个面
的形状都是正方形,通过对拼搭后的物体的观察,感受视图的形状
是随着观察角度而变化的,为下一段的学习作好铺垫。
2.学生实际
二年级时,学生已接触过从物体的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
观察物体,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根本方法。但三年级学生的抽象
思维能力还比较弱,要由只关注物体的一个面开展到同时观察两个
面、三个面,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表述自己的观察方法或结果时
也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
三、教学过程设计
时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6---7分钟
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出示图书箱,引导学生:从你的位置观察,你能看到什么?
2、让学生在盒子上指认
3、指名介绍
活动一: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观察图书箱,说说在自己的位置上能看到的,随机认识它的
正面、侧面和上面
2、找找自己带的盒子(长方体形状)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3.交流中感悟“正面”的不同含义
以学生熟悉的图书箱为观察对象,在看、说、指等一系列活动
中,调动多种感官,协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并初步感
受到因为观察的位置或角度不同,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同的。
25
分钟
二、在不同的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
同
1、布置观察任务,
明确观察要求,
指导观察方法,
2、教师巡视,注意收集不同的资源
3、组织交流与评价
随机引发思考:从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4、引导小结
活动二、从不同位置观察盒子,体会观察结果的不同
1、学生观察,记录观察结果
2、交流观察结果,检验观察方法。
3、感悟小结
这个大问题的设计是在学生前一次的初步观察体悟的根底上提
出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观察,解决问题的时间与空间,而
不同层次的学生所展示出来的“差异资源”又为互动生成提供了可
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多角度观察物体的方法,建立初步的空间
观念。
6---7分钟
三、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不断挑战。
一、1、从正方体的三个面观察
2、观察老师拼搭的两个正方体,想象后与视图连一连
二、按要求摆图形
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初步体会正方体的每个面的形状都是正
方形,通过想象与观察结合,学生初步感受图形与视图的联系,培
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一定的根底。
1—2分钟
四、全课总结
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自我评价
四、课后反思重建:
要让课堂教学充分表达学生的自主性,建立一个开放的、充满
活力的课堂教学新体系,教卿首先应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功夫。教
学设计就是教师依据数学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分析
教学任务和教学对象,从而对教材进展再组织,设计教学方案的过
程。下面就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设计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起点
要想学生通过40分钟的学习有所提高,首先就要了解学生的认
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历根底,也就是确定教学起点。教学起
点就是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之前已具有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有关
学习的认知水平与态度。它是影响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
十一世纪是信息高速开展的时代,学生了解信息的途径很多,远比
原来要快、要多,有时可能远远超出了教师的想象,因此教师事先
想好的教学起点不定是真实的起点。教师要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
设计教学过程,首先就要了解教学的真正起点。
二、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是实现教学方案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展课堂教学的主
要依据。要真正地用好教材,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思考:1.为
实现教学目标,教材提供的内容是否都有用,哪些需要补充,哪些
可以删除或改变;2.教材提供的教学顺序是否需要重新组合;3.本
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什么。只有解决了以上作者工作单位:杨
建凡,浙江省绍兴县杨汛桥紫微小学。几个问题,才能使教学内容
更易于教师教学,学生更易于自主探索。
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
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
来提醒课题的。但是这场景时问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
大。于是我结合了刚刚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六号发射前的
倒计时来进展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祖
国航空事业的开展,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
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
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问格式,课堂交流,对
学生进展了珍惜时间的教育。这样安排,使学生承受教学内容更丰
富,史富有时代特色。
三、制定明确目标,贯穿各个细节
教学目标足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设计中
必须考虑的要素。数学教学的目标一定要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开展能
力的培养,要在认真分析学生的起点,全面了解课程标准对学段的
目标,以及客观分析教材的根底上,制定详细、可行的教学目标。
规定学生在一节课完毕后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使哪些情感与态度
得到开展。
在设计《秒的认识》时,要求学生:
1.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种=60秒,体会1秒,了
解1秒的价值;
2.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力和想像力,通过看一
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
透爱惜时问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四、活泼教学活动,增浓学习气氛
当教学目标确立后,教师就需要考虑如何来到达目标,有效的
学习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到达目标的最好途径。课程标准指出,有效
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
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更是作为
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首选形式。
在《秒的认识》一课中,设计教学时,我在关键的地方组织了
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第一处,在了解学生对秒的知识掌握的情况
中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和小组内的学交流,选出认为最有价
值的知识向全班同学交流。
第二处,在学生明白秒针走l小格是1秒,走1人格是5秒
后,让小组内的学牛轮流出题,从而引导学生会求经过时间,认识
秒针走1圈是60秒等知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已创设问题,合
作解决问题,突破教学的一一个重点:时间单位的换算。
五、研究教学过程,探索教学顺序
教师的教学按照什么样的步骤进展,这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要完
成的任务。合理地安排教学顺序,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进展学习,从
一个知识层向另一个知识层提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通过听秒针
走动的声音和观察钟面,先了解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再观看
神舟六号的发射来感受秒、交流秒的知识,这样的安排,使学生知
道自己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对新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有序地承
受新知识,进一步探索自己的空间。
六、精心设计练习,拓宽探究空间
练习足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巩同新知。形成技能技
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开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数学练习必
须精心设计与安排,因为学牛在做经过精心安排的练习时,不仅在
积极地掌握数学知以,而且能获得进展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要充分
发挥数学练习的功能,设计练习时除了应由浅入深、难易适当、逐
步提高、突出重点关键、注意题型搭配外,还应强化习题的趣味性
和开放性。因为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克服厌倦
心理,保持强烈的学爿兴趣,促进学生的有效思维。而开放性的练
习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时机、成功的时机,能促进
学生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的开展。
七、估计教学过程,预计意外事件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动态过程,而每个学生
都有自己的知识、情感、态度,因此,课堂上随时有可能发牛“意
外事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把上课看作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而
应该在把握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对每个环节设计多个详细方案,以
便应付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各样的意外事件。在设计从“1秒”、
“几秒”到“1分钟:60秒’’这一环节时,学生出题的可能性
有:1.从整点到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走到5)。2.从整点到
不是整点的情况(例:秒针从3到7多2小格,从2多l小格到
5)。3.从缺乏整点到另外一个不是整点的情况(例:2多l小格到
8多2小格)。4.跨过l2点的的情况(例:从8到2)。5.秒针走
一圈的的情况(1N:12到l2,2到2)。6.分针‘圈至几圈等情
况。
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的各种情况,才能在教学中对任何意外状况
应付自如。
新课程的改革,使我们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需要我们转
变观念,动脑筋、想方法,从了解学生的情况出发,着眼于学生数
学素养的提升,从教学设计做起,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把
握教材、理解教材、使用教材,以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0:23: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605881290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