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记(节选)》同步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亲和力一剑双雕瓶颈
.
(jǐnɡ)蓦
.
然醒悟(mù)
B.反映堆披星戴月粗犷
.
(kuànɡ)箪食
.
壶浆(sì)
C.公信力翻天复地内疚
.
(jiū)纵横捭
.
阖(bǎi)
D.综合征不蔓不枝劲
.
(jìng)旅人才济济
..
(jǐ)
【答案】D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字音题对常用字的易错音考查得比较多。所
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一些常用字的不常见读音的识记。答题时可以根据词义来辨别,也
可以根据词性来辨别。字形识记做题时注意结合具体语境辨析字形。积累记忆是解决字形
题的根本办法。字形记忆一定要结合字义记忆。
A项“一剑双雕”应为“一箭双雕”、“蓦然醒悟”应读“mò”;
B项“反映堆”应为“反应堆”、“粗犷”应读“ɡuǎnɡ”;
C项“翻天复地”应为“翻天覆地”、“内疚”应读“jiù”。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
构。
B.卡夫卡生前默默无闻,孤独奋斗,死后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
“卡夫卡”热。
C.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其作品大多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
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D.1979年第1期《世界文学》刊出了李文俊翻译的《变形记》,无数中国读者受惠于他的
译笔,开始感受这部小说历久更加弥新的艺术魅力。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
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
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
改变句子的原意。
A项,语序不当,“重建并改造”语序不当,应为“改造并重建”;
C项,成分残缺,应在“作品大多”后加“使用”;
D项,重复赘余,“更加弥新”重复赘余,应把“更加”去掉。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善于学习,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不善于学习,其结果或者事倍功半,或者隔靴搔
...
痒
.
,甚至会适得其反。
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些抑扬顿挫
....
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童谣,也慢慢湮没在岁
月的光阴里,难以重见天日。
③很多老专家老学者,更是目不窥园
....
,淡定自若,潜心学术,心无旁骛,成果丰硕。
④日常工作生活中,一个人举手投足、闲言碎语
....
、对某件小事的态度,往往能折射出其为
人处世的准则、作风的好坏,甚至品质的优劣。
⑤我们看到的苏东坡,永远是一派载酒载歌,自得其乐,困厄来临也等闲视之
....
的豁达而又
潇洒的形象。
⑥用户更希望在平台上看到优质内容,并不想要一个苦心孤诣
....
赚钱或者让用户花钱的平
台。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③④⑤
【答案】B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
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成语运用常见错误类型有望文生义、用错对
象、褒贬误用、语意重复、自相矛盾、谦敬错位、不合逻辑。正确辨析成语,要在识记的
基础上理解透彻成语的含义,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
本题①隔靴搔痒:比喻说话作文不中肯,不贴切,没有抓住要点;或做事没有抓住关键。
本句中强调没有收获,应用“劳而无功”。
②抑扬顿挫:意思是指声音高低曲折,十分和谐。多用于形容悦耳的声音。这里使用正
确。
③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这里使用正确。
④闲言碎语:指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略带贬义,句中没有贬斥的意味,应用“只言片
语”。
⑤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予重视。这里使用正确。
⑥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
苦心。这里感情色彩不正确,应用“费尽心思”。
故选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骑桶者[注]
[奥地利]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
的树木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我得弄些煤来
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
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
通常的请求已经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
老板对我来说不啻是天空中的太阳。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
一息,快要倒毙在门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
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
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我因此骑着煤桶前去。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
——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了,
妙哉,妙哉;平趴在地上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起来时,也不过尔
尔。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层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
房屋大门那么低。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
窖里伏在小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行行
好吧,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
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位顾客。”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
着火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
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样来打动我的心。”
“你怎么啦,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
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糊了我的
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给我
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
在这只桶里滚动的响声!”
“我来了。”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窖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了
他的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如果你还固执己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想
想你昨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
就忘记了你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还是我去。”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好。”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老板
娘,”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
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
上。”“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
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
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
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
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所具有的一切优点;但它没
有抵抗力;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
还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我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就这样,我浮升到
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有删改)
[注]小说写于1917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
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
骑着空煤桶去的。
B.本文运用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全方位地展现了处于社会底层的
“骑桶者”的形象。
C.故事最后,煤店老板娘无情地拒绝了“我”借煤的请求,但如果煤店老板出来的话,他
就会借给“我”。
D.“我”在去向煤店老板借煤之前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却遭遇了
现实残酷的打击。
5.这篇小说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十分精彩,请找出两组并简析其作用。
6.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答案】
4.A
5.(1)对比:①骑桶者良好的愿望与悲惨的结局的对比;②骑桶者生活贫苦与煤店老板生
活富足的对比。(2)作用: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小人物命运的悲惨,同时也揭示了当
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6.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②人与世界的不通融;③小人物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的生存困境
——由物质的贫乏所引起的丧失尊严的自卑感,面对外部世界的强大而产生的孤独、无力
之感。
【分析】
4.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
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B项,文中没有使用肖像描写。
C项,煤店老板出来也不一定会把煤借给“我”。
D项,“信心满满,认为煤店老板一定会借给‘我’”错误,从小说第一段中“我”
的心理活动来看“我”其实是没有信心的。
故选A。
5.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意,找出文中的对比手
法,然后分析其作用。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煤铲也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窗外的
树木呆立在严霜中”“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不能活活冻死;”“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
编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炉取暖。”“‘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什么也
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也没有;我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也没有听到;
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把骑桶者
的困境和老板的富足进行对比,突出文章的主旨,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煤店老
板虽说非常生气,但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
的煤桶。”借煤人的美好愿望与悲惨的结局形成对比,“她什么也没有看见,什么也没有
听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遗憾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通过文章的内
容,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倾向,深入解析作者在文字中所寄寓的思想。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请探究作品的寓意”。
本文的情节极为荒诞,因为烧煤桶空了,竟然轻到能飞起来,这其实是种夸张,极度渲染
骑桶者的贫穷;而他被老板娘一围裙就扇到冰山去,也是夸张,但“冰山”可以视作一种
象征,即人心极其冷漠的区域,他得不到任何关怀和帮助。根据骑桶者的困窘和老板娘的
态度可知,作品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从骑桶者最后的结局“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
远消失,不复再见”中可以看出,人与世界的不通融;从骑桶者的遭遇可说是体现了底层
人士的艰难生活,从社会现象来说可说体现了社会人心的冷漠。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相应小题。
最后的阳光
邹扶澜
1923年春天的一个午后,一位中年男子神情疲惫地走在柏林的一条大街上,他患有严
重的肺痨,生命对他来说已经所剩不多。
一个小女孩坐在地上,哭泣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小女孩丢失了心爱的洋娃娃,那个洋
娃娃是她用积攒了一年的零花钱买的。
男子摸了摸口袋,他居然连一分钱也没有带,只好哄她说洋娃娃没有丢,可能是到别
的地方玩去了。小女孩不听,仍旧哭。
男子皱着眉。突然眼睛一亮,说:“洋娃娃要是过几天还没回来,她就会给你写信
的。”
“给我写信?”小女孩止住了哭,好奇地看着他。“是的。”男子笑着点头。小女孩
露出了笑脸。
几天后,小女孩果然收到了一封信。信里,洋娃娃详细地向她描述了自己在哪里玩,
沿途都有什么美丽的风景。她读着,觉得真是神奇极了。
以后,每隔一周,小女孩都会收到一封信,这些信在她的眼前展开了一个神奇的梦幻
般的世界。
可是,两个月后,“洋娃娃”再也没有来信,好像突然消失了。小女孩收不到洋娃娃
的信,整天哭哭啼啼,饭也吃不进去。
一天,一个中年女子来到小女孩家,拿出一封信。信仍是“洋娃娃”写的——熟悉的
笔迹,调皮的口吻。小女孩捧着信,感到惊奇万分。
女子是男子的遗孀,她在整理丈夫的遗物时发现了这封未及寄出的书信,所以就按照
信封上的地址找了来。
小女孩的妈妈抱过小女孩说:“孩子,你知道给你写信的人是谁吗?他就是大名鼎鼎
的作家卡夫卡啊!”小女孩可不管这些,她知道自己受了欺骗,洋娃娃再也回不来了时,
又伤心地哭了。
几年后,小女孩长大了,从课本里,第一次看见卡夫卡这个名字。带着好奇,带着一
点点激动和困惑,她开始慢慢走进他的文字世界。那里是如此的广博和深奥,她读不懂,
可她已经朦胧地感知到那是一个让她钦敬的人了。
20岁时,女孩已经读完了卡夫卡的所有著作,再后来,她开始研究他,揣摩他,写了
很多关于卡夫卡作品的论述。她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出版专著,她演讲、游说,为卡夫卡
作品的推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0岁时,已为大学副教授的她接受了一家报社采访,当被问及为什么对卡夫卡的作品
情有独钟时,她谈起了30多年前那个午后,谈起了那个洋娃娃的故事。
她说:“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当我能慢慢品味出那个善意的‘欺骗’背后蕴
藏的大爱和无私时,我就知道,我的生命从此再也无法和一个人的名字分开了。那与其说
是一些书信,不如说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
阳光和温暖。”
7.做人应讲求诚信,为什么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
8.文题《最后的阳光》有什么深刻含义?
9.请分析最后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
7.这是善意的谎言,可以帮助小女孩忘记烦恼,收获希望。
8.卡夫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用善意的谎言帮助小女孩,使她感受到爱的温暖。(或一个
濒临死亡的人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9.篇末回扣题目,点明、深化主旨。
【分析】
7.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文中情节出现的原因,一定要联系前
后文,根据前后文的描述来捕捉原因。
本道题目,要求找出卡夫卡要欺骗小女孩的原因。联系前文——小女孩丢失了洋娃娃,联
系后文——卡夫卡给小女孩写信,结合前后文即可分析出卡夫卡欺骗小女孩,这其实是善
意的谎言,他的真实目的是帮助小女孩忘记烦恼,收获希望,使小女孩快乐成长。
8.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深刻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关键在于理解文
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灵魂。所以文章标题的深刻含义与文章的主旨联系
起来理解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是歌颂卡夫卡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能够温暖别人,懂得这一主旨,标题中的“阳
光”就好理解了。标题《最后的阳光》寓意卡夫卡在生命的弥留时刻,用他善意的谎言帮
助了受伤的小女孩,使她忘记烦恼,收获希望,感受到爱的温暖,这是一个濒临死亡的人
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
9.本题考查重要语段的作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段落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来回答。要找
到语段在文中相应位置,认真审读,针对问题回答,回答要全面精准。分析文段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结构、手法、主旨等方面来分析。
内容上:“伟大的心灵产生伟大的作品”“大爱和无私”“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礼物,给
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和温暖”等词句表达作者对卡夫卡的崇敬与赞美;点明、深化主
旨。
结构上:“给予这个世界的最后阳光”与文章的标题相呼应,使文章首尾相联,形成一个
整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活动的主要时期是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
困。家庭因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他与社会与他人的多层,使得卡夫卡
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卡夫卡创作勤奋,但并不以发表、成名为
目的,工作之余的创作是他寄托思想感情和排遣忧郁苦闷的手段。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
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
俗的决心和勇气,的手法,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
追认其为先驱。卡夫卡生前,孤独地奋斗,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价值
才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作品引起了世界的震动。
1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隔绝别开生面纷纷默默无闻
B.隔离别有天地一致悄无声息
C.隔绝别开生面纷纷悄无声息
D.隔离别有天地一致默默无闻
1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社会让他感到陌生、孤独与恐惧,这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B.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C.他开始了主题创作,永恒地表现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
D.他开始了永恒的主题创作,这就是他对社会的陌生、孤独与恐惧感
【答案】
10.A
11.B
【分析】
10.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隔绝:隔断(联系、音信、信息等)。隔离:使隔绝往来,不让聚在一起。这里面隔开的对
象是“他人和社会”,所以用隔绝。别开生面:比喻另外创出一种新的形式或局面。别有
天地: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本处强调卡夫卡创作的手法和别人不同,所
以选用别开生面。纷纷: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一致,强调没有分歧。这里强调各
个流派相继追认卡夫卡为领袖,所以选用纷纷。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
什么名声。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这里是说卡夫卡的价值在卡夫卡去世后
才被人们所认识,说明卡夫卡生前没有名声。所以选用默默无闻。
故选A。
11.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
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
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
A项,根据表达,“这”指“社会”,而实际上“陌生、孤独与恐惧”才是“主题”,该
项错误。
C项,“永恒地表现”搭配不当,“永恒的”应修饰“主题”,该项错误。
D项,“永恒”不能修饰“创作”,该项错误。
故选B。
三、微写作
《变形记》以荒诞和象征的手法,叙写了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遭遇,对当时黑暗的
社会现实和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以
“竹”为对象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答案】夏天来临了,人们实在受不了盛夏的炎热,便纷纷躲进了那凉爽的小竹林里。
啊!那青翠的竹林好似一台巨大的冷气机,不时给人们送来徐徐的清风。孩子们三五成群
地做游戏,青年人聊天乘凉,老人们下棋喝茶,大家都感到无比的惬意。茂密的竹林遮住
了天空中火红的太阳,并且为人们驱走了炎热,尽管它们自己被晒的发烫,也始终毫无怨
言。这时的竹子,难道不是乐于助人的吗?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微写作的能力。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
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
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
合理、得体。
本题要求用象征手法,“以‘竹’为对象写一段话”。是要求借助“竹”,来表现某种抽
象的概念、思想货情感。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流畅生动,还要注意字数限制。
【点睛】
写好微写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①为什么要写作,即写作目的;②写给谁或写给
谁看,即写作对象;③用什么形式来承载表达的内容;④语言表达。根据写作目的、写作
对象所需要的得体的语言。微写作的语言要求准确、简明、合理、得体。
本文发布于:2023-03-04 00:20: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604121290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骑桶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骑桶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