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
旗袍,中国和世界华人女性的传统服装,被誉为中国国
粹和国服。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议,
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
一。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
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
普遍的女子服装,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
服之一。
中文名旗袍典型特征右衽大襟立领盘扣侧摆开叉
形成形式20世纪20年代明国身份国家法定礼服
别称祺袍(台湾地区)现代身份外事场合礼仪服装,国际盛会礼服
曾用名长衫、长袍适宜人群女性
起始时间
论及旗袍风尚的起始时间,通常认为在20世纪民国时期,郑逸梅先生即称“原来女子
在清代穿短衣,不穿旗袍,旗袍在民国后始御之”。至于具体的年份,以往的研究相对比较
含糊。周锡保先生和张爱玲女士均以为旗袍的流行在1921年以后,周氏还以1923年的画
报等资料推断,所谓旗袍在其时的上海数十人中不过一二。事实上,以当时上海的新闻界对
社会现象敏感程度,一种新式样的风行必然会引起广泛的关注,但是在1925年5月以前的
如《申报》等报纸上很难查到有关于旗袍的文字,而大量资料为旗袍在1925年的出现提供
了佐证。在作为旧帝都的北京,也有记载表明旗袍时尚始于1925年。因此,将旗袍流行的
起始时间视为1925年当为合理。
样式起源
第一种以周锡保先生《中国古代服饰史》为代表,认为旗袍即是从清代旗女的袍服直
接发展而来。
但也有学者认为:“民国旗袍虽然具有类似于旗女之袍的形式,却不再具有旗女之袍的涵义,
如果完全认为民国旗袍是直接由旗女之袍发展而来,未免有失偏颇”
第二种以袁杰英教授《中国旗袍》以及包铭新教授《中国旗袍》《近代中国女装实录》
为代表,认为旗袍和旗装袍有一定继承关系,但同时认为旗袍的源头应是西周麻布窄形筒装
或先秦两汉的深衣。江南大学崔荣荣教授也在著作《近代汉族民间服饰全集》中说:“有些
人质疑旗袍是满族服饰……我认为这些认知是片面和表面化的,汉族的袍服已有2000多年
的历史,而满族的袍和褂的历史渊源又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我想很容易得到。”国学大师章
太炎亦认为:“昔诸葛亮造筒袖铠……满洲之服,其筒袖铠之绪也。”将满族服饰的源头追溯
到三国时期的蜀汉服饰。
第三种以王宇清《历代妇女袍服考实》为代表,认为中国妇女所穿的袍,远溯周、秦、
汉、唐、宋、明时代,并不是只有在清代旗女才穿袍服。他认为旗女之袍对民国旗袍有影响,
但不认为二者有直接继承关系,因此认为民国旗袍称之为“旗”袍并不合适,所以他倡导旗袍
改名为“祺袍”,并把“台北旗袍研究会”改名为“台北祺袍研究会”。多年以来,台湾服装界人士
一直呼吁为“祺袍正名”。
第四种以卞向阳教授《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代表,认为旗袍是中国服装传统的西化变异。
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同时又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构成了既有西方
流行的影子而不同于中国传统袍服
,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象征的新时尚流行和服装审美的特点,可为中西服饰交融的
设计典范。他同时认为“旗袍”名称的起源是一种“误称”,因为较早倡导旗袍的群体都是都市
中受西学影响较深、追求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礼教的新女性、学生等社会群体,她(他)们绝
大多数是汉族人,她(他)们的祖先在清初经过流血抗争才为汉族妇女取得不穿满式服装的
权利,她们不可能去复辟帝制时代的、还是异族压迫者的服饰,所以旗装袍在民国复辟的条
件并不具备。
旗袍概念
“旗袍”是专指民国出现的旗袍,还是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在内,旗袍概念的
界定,和旗袍起源样式一样在学术界颇有争议。
众所周知,旗袍在文革期间被当成“四旧”“封、资、修”的象征进行批斗备受冷落,对于
旗袍的研究在学术界成了禁区,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对旗袍的研究才在大陆学术界才逐渐多
了起来。
改革开放后早期,基于政府提倡的“中华民族是一家”政策,同时为了证明旗袍具有悠久
的历史和高贵的出身,研究旗袍是学者有意识地把民国旗袍和清代旗人服饰之间的关系更多
地联系起来。“„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并非特别之多,但也自成一
派。”
比如《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
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绿。辛亥革命以后为汉族妇女所接受,并改
良为:直领,右斜襟开口,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边开衩,袖口收小。”
例如郁风的观点:“旗袍,顾名思义,是指清朝满人入关前后八旗妇女的衣袍,即以满
蒙为主体的关外妇女的常服……这种旗袍主要在北方流行,南方妇女仍多数沿袭明朝风俗习
惯穿着较长的上褂,下露长裙。”
又例如袁杰英的观点:“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
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上略有不同,
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方面加以区别而己。”
但是“旗袍”概念包括清代“旗人之袍”或“旗女之袍”的观点,从一开始就在学术界受到质
疑。“在整个清代浩瀚的文献中,„旗袍‟一词从未出现,在清代旗人称呼自己所服袍服为旗服
或旗装,满语称呼为„衣介‟。旗袍二字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词出现,最早见于1918年沈
寿口述,张睿笔录的《雪宦秀谱》一书中:„绷有三:大绷旧用以绣旗袍之边,故谓之边绷‟。
这里的旗袍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指代某种刺绣服饰的名词。”
当今学术界主要的观点认为“旗袍”指民国旗袍,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
的女子袍服,下面列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
周锡保在其著《中国古代服饰史》一书中认为:“满族妇女的长袍……这种长袍开始时
极为宽大,后来也渐变为小腰身,其时间已接近于辛亥革命前夕。这种长袍,到后来却演变
成为汉族妇女的主要服饰之一,即后来称之为旗袍者。
包铭新在其著《中国旗袍》一书中也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把旗袍视为旗人之
袍或旗女之袍,虽看似无大错,却难免有望文生义之嫌,旗袍的内涵要比旗人之袍或旗女之
袍丰富的多。广义的可以说旗袍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三
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的说,旗袍就是民国旗
袍,当然也可以包括民国以后基本保持民国旗袍特征的旗袍。”
卞向阳在其《论旗袍的流行起源》一文中说到:“所谓„旗袍‟,指衣裳连属的一件制服装
(One-PieceDress),同时,它必须全部具有或部分突出以下典型外观表征:右衽大襟的
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叉的细节布置,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
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包含清代旗装的袍和民国女性的袍,但是通常意义上的旗袍,一般是指
20世纪民国以后的一种女装式样。”
在民国时期的杂志上,也有许多关于“旗袍”概念的讨论,如1937年《现代家庭》杂志
上署名昌炎的作者撰文“十五年来妇女旗袍的演变”中写到:“什么是旗袍,可说是民国纪元后
适合新时代中华女子经变演出来的一种新产物,也可以说是,中国女子仿制以前清旗女衣着
式样的一件曾经改制的外衣。”、
特称综述
古典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两边开叉,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
接近。旗袍的外观特征一般要求全部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
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衣身连袖的平面裁剪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
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
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旗袍是近代兴起的中国妇女的传统时
装,而并非正式的传统民族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当今时代。旗
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比较高,因而富有一定收藏价值。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
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诞生如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的民国旗袍的,在上海诞生的证
据虽不甚确凿,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
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
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
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凝练。
近代旗袍进入了立体造型时代,衣片上出现了省道,腰部更为合体并配上了西式的装袖、
旗袍的衣长、袖长大大缩短、腰身也越为合体。
色彩
常见的大红旗袍,色彩绚丽醒目,款式别致,充分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着
重体现东方女性含蓄优雅的魅力。
图案
现代常见的旗袍织锦缎,图案为传统的中国纹饰如双鱼、富贵花、梅花等,还有以中国
水墨画手法描绘的花卉图案设计的手绘旗袍。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3:32: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57550128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旗袍怎么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旗袍怎么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