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原文

更新时间:2023-03-03 22:05:57 阅读: 评论:0

旧唐书翻译-茶叶的好处和功效

五柳先生传原文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怎样安装打印机驱动程序)

古文鉴赏《五柳先生传》

【作品介绍】

《五柳先生传》实为他的自传。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五柳

先生传》文中言“不”,其实正突出了作者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

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使得文章显得与众不同,读来生动活泼,很好的表达了陶渊

明平淡自然的境界。

【原文】

五柳先生传

作者: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1)人也,亦(2)不详(3)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yān)(4)。闲静(5)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6);每有会(huì)

意(7),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8)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9)知其如此,或(10)

置酒而招之;造(11)饮辄(zhé)尽(12),期在必醉(13)。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

(lìn)情去留(14)。环堵萧然(15),不蔽(bì)风日;短褐(hè)穿结(16),箪(dān)

瓢(piáo)屡(lǚ)空(17),晏(yàn)如(18)也。常著文章自娱,颇(pō)(19)示己志。

忘怀得失(20),以(21)此自终(22)。 赞(23)曰:黔娄(qián)(lóu)(24)之妻

有言:“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25)其言兹(zī)若人之俦(chóu)

乎(26)?衔(xián)觞(shāng)赋诗(27),以乐(28)其志(29)。无怀氏(30)之民欤(yú)?

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

⒈【何许】何处,哪里。许,处所。

⒉【亦】也。

⒊【不详】不知道。详,知道。

⒋【因以为号焉】就以此为号。因,于是,因此。以,把,用。为,作为。

以为,以之为(用这个作为)。焉,语气助词。

⒌【闲静】安静。

⒍【不求甚解】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

究。甚,深入,过分。

⒎【会意】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会,体会,领会;今意指领会别人没

有明白的意思。

⒏【嗜】特别喜欢,爱好。

⒐【亲旧】亲戚朋友。亲,亲戚。旧,这里指旧交,旧友。

⒑【或】有时。

⒒【造】往,到。

⒓【造饮辄(zhé)尽】去喝酒就喝个尽兴。辄,就。

⒔【期在必醉】希望一定喝醉。期,期望。

⒕【曾(cēng)不吝(lìn)情去留】竟没有舍不得离开(意思是五柳先生的态

度率真,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曾不,竟不。曾,用在“不”前,加强否定语

气。吝情,舍不得。去留,意思是去,离开。

⒖【环堵萧然】四周的墙壁空空荡荡的,形容居室简陋。环堵,四周的墙

壁。环,四周;堵,墙壁。萧然,空寂的样子。

⒗【短褐(hè)穿结】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短褐,用粗麻布做成的短上衣。

穿结,指衣服上有洞和补丁。

⒘【箪(dān)瓢(piáo)屡空】箪和瓢时常是空的(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

⒙【晏(yàn)如】安然自若的样子。晏:安然如:……的样子。

⒚【颇】稍稍。

⒛【忘怀】忘记了。

21.【自终】过完自己的一生。

22.【赞】传记结尾的评论性文字。今义称赞、赞美。本文中可直接翻译为

“赞”。

23.【黔(qián)娄】战国时齐国的隐士。

24.【不戚(qī)戚于贫贱,不汲(jí)汲于富贵。】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

于发财做官。戚戚,忧虑的样子。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于,介词,由于、因

为,的意思。

25.【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兹

与若同义,这。若人,此人,指五柳先生。俦,辈,同类。

26.【衔(xián)觞(shāng)赋诗】一边喝酒一边作诗。觞,酒杯。衔,用嘴

含叼着。

27.【以】连接词。

28.【志】:志向。志气

29.【无怀氏】:跟下文的“葛天氏”都是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据说在那个

时代,人民生活安乐,恬淡自足,社会风气淳厚朴实。

30.【欣然】:本意是高兴的样子,本句中翻译为高兴地

注音

嗜shì辄zhé吝lìn褐hè箪dān黔qián俦chóu觞shāng赋fù

瓢piáo蔽bì屡lǚ晏yàn戚qī兹zī欤yú汲jí颇pō

【白话翻译】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

边植有五棵柳树,于是就用“五柳”作为自己的别号了。五柳先生安闲沉静,很

少说话,也不羡慕荣华利禄。(五柳先生)喜欢读书,但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

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读书有所领悟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五柳

先生)生性喜欢喝酒,但因为家里贫穷不能经常喝酒。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境况,

有时摆了酒席就叫他来一起喝酒。他去喝酒就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

就离开,竟没有舍不得离开。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和太阳都无法

遮挡,粗布短衣上打了补丁,盛饭的碗和饮水的工具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

自得。常常以写诗作文章当娱乐,稍微抒发自己的志趣。他能够忘掉世俗的得与

失,这样过完自己的一生。

赞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确定的志向而感

到快乐,他也许是无怀氏时期治理下的人吧?也许是葛天氏时期遗留下来的人吧?

【讲解】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家,诗歌独开一派(山水田园诗派),散文造诣

也很高。北宋欧阳修便对他很倾倒,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

一篇而已。”其实不只《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以及《五柳先生传》等,也

都是好文章。年代距陶渊明不算很远的南朝人沈约和萧统,都说陶渊明写《五柳

先生传》是用以“自况”,当时人视为“实录”。这话是有道理的。

《五柳先生传》所写,都可以从史传和本集有关作者的记事中得到印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五柳先生传》就是作者的自画像,这是读本文首先应该

把握的。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主要是在田园中度过的,从同时代的人起就把他称为

“幽居者”,但他却是一个有壮志和用世之心的人物。

在《杂诗》里,他自言“少壮时”,“猛志逸四海”。《饮酒》诗中又说“少

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对年近四十仍然功业无成,

颇为感慨。中年几度出仕,只使他感到“志意多所耻”,又加上性情耿介,不会

圆滑,难免不惹祸患,便毅然归田。他把田园看做是与腐朽现实对立的一片净土,

在这里带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调怡然自得地生活,傲彼浊世。他的可贵处就在于

守志安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五柳先生传》正是托名五柳先生刻画出这样一个具有高风亮节的人物形

象。全文不长,不同版本文字略有出入,但都在一百七八十字之间。在这样简短

的篇幅里勾画人物,却能做到形象丰满,性格鲜明,不能不佩服作者的艺术功力。

开篇四句是对人物身份的交待。起得飘忽,也起得风趣。但不要轻轻看过,以为

只是作者的趣笔,实则其中隐含深意。“许”做“处所”解,“何许人”即“何

地人”。古人是重视地望的,姓氏前常要冠以家世籍贯,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

之类,在两晋门阀制度下尤其如此。而五柳先生却不知何地人,可见他不在流俗

观念之中。古人又是重声名的,有所谓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希图能够声名不

朽,而先生却连姓氏名字也不清楚,竟指宅旁五柳而为号,可见他又出于流俗观

念之外。这几笔不仅把隐姓埋名、深藏避世的意思说足,而且突出显示了五柳先

生的不俗,一上来便使“高人”之气笼罩全篇。语极平淡,味极深醇,这就是苏

东坡评陶诗所说的“似癯实腴”的境界。

作者《归园田居》诗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桃李

罗堂前。”《传》文的“宅旁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又隐隐散发出一股田园

气息,映衬出一个田园幽居者的形象,可以说没有一点闲笔墨。锺嵘评陶诗说:

“文体省净,殆无长语。”同样可以移来评他的文。“闲静”二句用正叙点出五

柳先生最本质的情操。正因为不为荣名利禄动心,所以能守志不阿,也因此才高

出于流俗之上。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

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话是比较能

说到点子上的。“闲静少言”与“不慕荣利”相照应,“闲静”即不尚交往,“少

言”即不喜应酬,也就是陶诗中所说“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结庐在人

境,而无车马喧”之意,二句前后呼应,互为补充。

下面集中描写五柳先生在田园中守志安居的生活情态。分四个方面写,中

心则突出其悠然自得的情调。“好读书”四句是讲读书。对于“不求甚解”,解

法一向很有分歧,其实它只是对下文“会意”而言的。意思是说读书不求对书的

系统的深入的把握,只重在其中会己心、惬已意者,也就是从中寻找思想上的共

鸣和感情上的寄托,作者《赠羊长史》诗说:“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得知千

载上,正赖古人书”,是这种读书态度的最好说明。

“性嗜酒”八句是讲饮酒。“造”当“到”解,“造饮”即到那里饮酒。

“不吝情”是“不系恋”、“不在意”之意。亲旧招饮,造饮则醉,却不以去留

为意,见出先生之意在酒而不在人。于酒有情,于人无意,把嗜酒之味写得更为

浓足。作者《己酉岁九月九日》诗曾说:“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这几句

便是写他醉酒陶情的意态。

“环堵”五句是写安贫。“堵”即“墙”,“环堵萧然”就是四壁空空。

“短褐穿结”是说穿的粗布短衣还破着窟窿,打着补丁。“箪瓢”分别是盛饭和

盛水器,“箪瓢屡空”即饮食不继。“晏如”是安然的样子。吃穿住没有一样不

困弊不堪,却处之坦然。不因贫夺志,也不因贫败意,见出先生的高处。鲁迅先

生在谈到陶渊明平和的一面时说,他“是个非常平和的田园诗人。他的态度是不

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家常无米,就去向人家门口求乞”,“他

穷到衣服也破烂不堪,而还在东篱下采菊,偶然抬起头来,悠然的见了南山,这

是何等自然。”可以帮助我们体会这里所写的境界。

“常著”四句是写著文,他吟诗作文,用意也是在示志娱情。示什么志,

娱什么情呢?就是本篇传记中所写的高志奇情:憎恶世俗,守志于田园,甚至是陶

醉于田园。他借文章“导达意气”,自乐其志,所以忘怀于世俗的得失,以此自

终。

四个方面概括起来就是:读书适意,醉酒陶情,安贫乐道,著文娱志。通

过这几个方面的勾画,一个坚守节操、不随流俗的“高人”形象便立起来了,活

起来了。选材极精,造语极简,意足笔止,风神宛然。古人说文章作到好处,增

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陶文够得上这样的标准。文章最后还有一段

“赞”。“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缀于传文之末。

《文心雕龙》说:“赞者,明也,助也。”据郑振铎先生的解释,传文中

记事有未完备之处,在“赞”中补足,即所谓“助”之义;传文中褒贬之意没有说

尽,在“赞”中讲透,即所谓“明”之义。所以“赞”不是赞美,而是对史传正

文的记事和褒贬做进一步的补充和阐发。本文利用这一体式,进一步揭示五柳先

生的精神和展拓文章的境界。

“黔娄”见于《高士传》,是齐国一个不受卿相之聘的高人。黔娄之妻的话

见于《列女传》。“戚戚”是忧愁的样子,“汲汲”是热中追求之意。“其言”句

意思是,黔娄之妻的话所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人吧。

“若人”,这个人,指五柳先生。如果我们把《传》文中五柳先生的形象

予以概括,那么也就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衔觞赋诗,以乐其

志”。“赞”中这几句话成为画龙点睛之笔,把五柳先生的精神阐发得更为明晰,

可以说是“赞”体的“明”的作用。“无怀氏”见《庄子》,“葛天氏”见《吕氏

春秋》,都是传说中的远古帝王。陶渊明常用古史传说指称自己的理想时代、理想

社会。  《时运》诗说:“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黄唐”即指传

说中的黄帝、唐尧时代。《饮酒》诗说:“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羲农”

即指传说中的伏羲氏、神农氏时代。赞赏五柳先生简直是无怀氏、葛天氏时代的

老百姓,等于说五柳先生的生活是理想社会中的人们的生活,文章的境界更高了,

文章的思想也进一步升华了,可以说是“赞”体的“助”的作用。作者的《与子

俨等疏》说:“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这

里写的显然是这种生活的折射。

《五柳先生传》在写作上的特色,还有以下几点值得一提。中国史书比较

发达,传记一类文字也出现较早。《史记》《汉书》都包括大量人物传记。但是这

些都是史传,本质上属于历史。所以,尽管它们也具有文学性,甚至被称为“传

记文学”,对材料也有重要的剪裁和取舍,但总要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物的生平事

迹。《五柳先生传》不同,它是纯文学性传记,不等于人物的纪实。说《五柳先生

传》是作者的“自况”,也只是在一定意义上讲,如果以为这就是陶渊明的全部

真实,便未必妥当了。比如“闲静少言”四个字就很值得推敲。在对世俗一面来

说,陶渊明是“闲静少言”的,所谓“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可是在另一

个生活圈子里,他既不“闲静”,也不“少言”。他和田园中的农户“时复墟曲

中,披草共来往”,和志同道合的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另外,他在实际生活

中也不是整天那样悠然。由于他是“欲有为而不能者”,心情并不能完全平静。

五十岁时写的《杂诗》还在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

不能静”,对壮志未伸、年华虚度竟然焦灼到整夜不得安眠,哪里悠然呢!他的生

活不断下降,“夏日抱长饥,寒冬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有时更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向人乞讨去了,也是

无法一味“晏如”的。他还写了《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等诗,写出“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那样的诗句,对时事的激烈情绪溢于言表,可见也没有

完全遗世,成为无怀氏、葛天氏王国里的公民。所以《五柳先生传》虽是自况,

却不等于全面纪实,而是创作。它不拘人物之迹而传人物之神。对于陶渊明来说,

虽然并不符合全部实迹,却比任何史传的记载更能表现出陶渊明的风貌。它着重

刻画出一种人物精神,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称为“陶渊明精神”,这是作者理想的、

衷心倾慕的、在诗文作品中竭力表现的精神,也是作者千百年来给人印象最深、

影响最大的精神。这就是艺术和典型的力量。《五柳先生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

篇文学传记,开创了文学传记体,隋末唐初人王绩作《五斗先生传》,即承其流。

这是一。

第二、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点,便会发现,本文对人物的描写,大半都是

总结性语言。从性情品格到读书、饮酒、处贫、著文各方面生活,无一不是概括

性的结论。好像作者在给五柳先生做鉴定。没有写一件具体事实,但每一项中都

包含大量的事实,所以,简约的语句中含有丰富的内容,高度凝练。这是本文的

一大特点。但是特点并不就是优点,用总结性的语言刻画人物,也可以写得干枯,

而且很容易流于抽象、概念。本文的妙处在于,虽然使用结论式的语句,却决不

抽象化、概念化。每一条都含有丰满的生活意境;逐条叙来,又具有诗一般的韵味。

这是因为作者提炼出来的结语,已经充分生活情态化、形象化、诗化了,显示了

作者概括生活、表现生活的巨大能力。两晋时期玄风盛行,清谈玄言崇尚用简约

的语言表述深奥的意蕴,那时连品题人物也讲究隽语传神,我们可以在《世说新

语》中看到这方面的具体描写。影响及于文风,便取精约明净,简语传神。陶文

的这一写法可能与这种风气有关。

第三、作者写《五柳先生传》,着重刻画五柳先生的精神,不是无谓的。显

然是颂扬这种精神和这样的生活态度,也显然是以这种精神和态度睥睨世俗。所

以《五柳先生传》不仅是自况,还是自许、自赞。但是这赞许之意,并不直接诉

诸文字,而是寓于字里行间。于叙事中见颂扬,于颂扬中见兀傲。粗粗读来,作

者只是不动声色地勾勒人物形象,转一体味,扬己傲世之意尽在其中。“每有会

意,便欣然忘食”,“箪瓢屡空,晏如也”,“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些平

平淡淡的似乎完全是客观叙述的语句中,包含多少颂扬与自我肯定!“无怀氏之民

欤?葛天氏之民欤?”不言傲世,傲世之意自在言外。这是很高的写作本领,压抑

着满怀激情不使流泄,结果笔端饱含感情,表现得更为含蓄,也更有感人力量。

第四、文字的特色也值得注意。朱熹评陶渊明的诗说:“平淡出于自然”。

陶文也是如此。他的文字非常朴素质实,决不选声设色,讲究词藻色彩的华美。

有柳有宅已足够了,便无取乎绿柳黄墙。《归园田居》诗说“榆柳阴后檐,桃李罗

堂前”,也只取桃柳绕屋,而不讲桃红柳绿。作者在这一点上,与在他之前的郭

璞、之后的鲍照、同时的颜延之,都大异其趣。他的表现方式则纯取白描,只是

用平淡的语言直叙情事,摹状物象,使人好像透过玻璃观物,不觉其有语言文字,

而直触到其中的事、物、情。作者的文笔又极其自然,如清溪流水,随物曲折,

如白云浮天,舒卷自如,读起来丝毫没有吃力之感。宋人杨时说,陶渊明“冲澹

深粹出于自然,若曾用力学,然后知渊明诗非着力之所能成”。话是不错的,用

力学便不免做作,做作也便无法自然。必须是“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方

能造自然之境,自然与“率意任真”分不开。但就文字表现上来说,平淡自然又

不是率尔操觚所能办到的。文字要运用到十分圆熟的地步,才能达到平淡自然的

境界,所以它是文字的高境。这里不是说只有平淡自然的文章才好,而是说平淡

自然是文字的高格之一,是文艺百花园中独具风韵的一朵奇葩。

【点评】

这篇传的写法很特别。正式给人立传,总要说这个人叫什么名字,是什么

地方人。但陶渊明笔下的主人公,既不知其名姓,也不知其来历,这就使人觉得

高深莫测,有点“神龙见首不见尾”,富于传奇色彩。因为他的宅边有五棵柳树,

大家都叫他“五柳先生”,于是他也便把这作为自己的雅号。

本文赞语,用“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话来赞扬五柳先生,说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意谓大概这两句话说的就是五柳先生这类人吧,也就是

说五柳先生是黔娄一类人物。两句话非常精炼地概括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特征,使

古今两个人物相映生辉。下面“衔觞赋诗”几句,用记述与抒情再补一笔,人物

的精神面貌更加突出,像是在画面上真的活动起来。虽然贫困,并不妨碍他心境

的悠闲,饮酒赋诗,自有不可多得的乐趣。这几句也和前面“传”的部分相呼应。

赞语以“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结束,说五柳先生虽生活在后世,但他

的精神却徜徉于上古帝王无怀氏、葛天氏的淳朴时代,则其为人行事之超然绝俗

也就不足为怪了。两句话用或然语气表示肯定,尤为妙绝,使全篇神韵飘然而远。

属于自传。

作者故意隐去传主的家世、生平事迹等一般传记要素,而着重表现他的性

格志趣与精神气质,更加突出本文主旨。语言朴素简练,看似平淡,实则蕴涵深

刻。

本文作者在文中多处言“不”证实表明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体现了

陶渊明的高洁志趣,表达了陶渊明平淡自然和安贫乐道的境界,以及对自己人格

的坚持,让文章笔调诙谐,读来引人入胜,加重语气。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22:05: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523571279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五柳先生传原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五柳先生传原文.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