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03 18:59:11 阅读: 评论:0

怎么打扑克牌-伊索寓言故事大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广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案教学设计最新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

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下面给您带来小学低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小学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了解课文内容,

知道妈妈是怎样摘星星的。

3、借助插图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7自然段,借助插图背诵

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课文《摘星星》。(教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2、读了课题,你能提什么问题吗?(谁摘星星?怎样摘?摘下来了

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用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有不明白

的问题请教同学和老师。

2、回答根据课题提出的问题。

3、标出自然段。

三、阅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第一自然段,学习“未”、“赏”两个生字。

未(未来)指名说一说记忆“未”字字形的方法,例如木字加一横,

或味字去掉口字旁。

赏(欣赏)(观赏)(奖赏)翘舌音,注意正音。联系课文理解“观花赏

月”的含义。

2、这春天的夜晚是什么样的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认识“嘿”

字。

朗读课文。体会“淡淡的”“闪闪的”“凉凉的”和“幽幽的”

几个词的含义,表现出幽静芬芳的春夜之美。

借助教师所画的简笔画,用多种形式练习背诵课文。

3、过渡:在这迷人的夜色中,妈妈和未未说了些什么呢?

读妈妈和未未的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妈妈的问话和未未对星

星赞美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对话。

4、过渡:未未和咱们小朋友一样,都非常喜欢星星。于是,妈妈

提出要和他比赛摘星星。可是,天上的星星那么高,离我们那么远,

怎样才能摘到呢?

5、自读第七自然段,看看妈妈用什么方法摘到了星星?

认识“碗"、“端”两个生字。

碗(饭碗)怎样记住这个字?指导书空。

端(端水)怎样记住这个字?

指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妈妈摘星星的方法。

6、回读课文1——7自然段。

四、复习生字,指导书写

1、读字卡:

嘿端未碗赏

2、读词卡:

未来欣赏赏月赏光饭碗端正端庄端午节

3、指导书写:

碗: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写法。

段:左窄右宽。

赏:上下结构,要写得紧凑些,避免过长。

未:独体字,笔画写得舒展些。

小学语文教案2

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发现词语内在联系的练习。首先要引导学生发现每组的

两个词中含有同样的两个字,第二个词是在前一个词的基础上加了一

个字,两个词的意思不一样。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左边一栏的每

一组词,前一个表示活动(动作),后一个表示完成活动(动作)所需使用

的工具,即“照相”要用“照相机”,“洒水”要用“洒水车”,

“集邮”要用“集邮册”。右边一栏的每一组词语,前一个表示物品

(东西),后一个表示场所。

该练习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词语形式和意思之间的联系,不必

用准确的术语来表述,学生用自己的话大致说清词语之间的关系即可。

估计学生首先会说每组里两个词语字数的不同,老师要引导他们想想

每组的两个词语意思有什么不一样。

在学生发现词语规律的基础上,可以作一些拓展练习。如:

游泳火车

洗衣服装

日积月累

这部分包括三项内容:“读读认认”、“我会填”和“我会读”。

1.“读读认认”是通过反义词的形式,认识九个生字,同时也有自

主发现汉字的反义关系、积累反义词的作用。可按以下步骤操作:

(1)学生读读认识的字,并借助拼音读读不认识的字,看看每组里

两个字之间有什么关系。

(2)运用自己发现的规律,再读这些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

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窄、恶、善、内”等字的读音。

(3)可分男女或同桌之间进行对比读。

(4)去掉两字中间的破折号,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规律后,

再两字连词读,熟记反义词语“宽窄、贵贱、善恶、强弱、胜败、内

外”,并适当运用。

(5)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识记九个生字。

2.“我会填”是搭配词语的练习,让学生在运用中积累词语。对词

语的意思,不必作过多的解释。

(1)回忆所学课文,找出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教室)绚丽多彩的(广告)

繁华的(城市)川流不息的(汽车)

茂密的(枝叶)风光秀丽的(公园)

(2)启发学生说说还可以填什么词语,大家认为正确后,再填在括

号里。

(3)用线连接可以搭配的词语。

明亮的市场绚丽多彩的日月潭

繁华的森林川流不息的舞台

茂密的灯光风光秀丽的行人

3.“我会读”,目的是积累古诗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诗歌。

(2)看插图或者录像课件,感受草原一望无际、辽阔无边的美景。

(3)学生自由朗读,再通过教师范读、个别读、品读等多种形式读

出感情,熟读成诵。

(4)欣赏民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夸家乡”。课前要让学生联系学过的课

文,自己通过观察、咨询或查阅资料,了解家乡有哪些风景名胜、物

产、名人以及家乡近年来有哪些变化,等等。可以把自己观察或了解

到的情况通过画画、拍照、写话等形式记录下来。

1.汇报展示,讨论交流。

(1)展示并向同学介绍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家乡的资料(文字、绘画、

照片等)。同学间相互交流资料内容和获取经过。

(2)把内容相近的归为一个组,在小组里交换阅读和欣赏,说说对

对方资料的看法和感受。

2.充分“对话”,夸夸家乡。

(1)小组合作或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眼中的家乡。其他组可向介

绍者提问或作补充说明。

(2)学做“小记者”采访。如,你的家乡在哪里?有什么值得夸一夸

的地方?你希望未来的家乡是怎样的?

3.写一写。

(1)把自己介绍的内容和在口语交际中听到的有关内容加以综合,

组成一段夸家乡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给自己画的画或照的照片配上一

段话,还可以用连环画的形式写话。

(2)写好后读一读,再和同伴交流、分享。

展示台

本次“展示台”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主题,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

多样。教材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在词语接龙游戏中展示自己积累的词

语,二是展示自己收集的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教学时,可利用教材

中学习伙伴的话激发学生展示的兴趣和愿望,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

才能和学习成果。

1.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题目进行词语接龙练习,看哪组接得

长。示例:

2.教师再选择两个词语让学生用“开火车”的形式做词语接龙游

戏。

3.展示反映家乡变化的照片或自己画的画。办一期夸家乡的专栏。

4.展示、交流在《葡萄沟》一课后布置同学们准备的其他资料或

学习成果。

宽带网

这次“宽带网”围绕爱祖国、爱家乡这一主题,展示了我国民族

和行政区划的知识。一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

民族在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二是让学生通过查

阅地图了解我国的行政区划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理位置。教

学时可安排下面几个环节。

1.演示部分民族图片或录像,创设情境,导入:你知道画面上的

人是哪个民族的吗?你是根据什么知道的?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展示自己找到的资料,说一说自己知道的

民族的生活习惯,并说说是怎样了解到的。

3.出示“中国地图”,找一找你所在的省、市。

4.从地图上找到四个直辖市和两个特别行政区。

5.同桌互相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个省在什么地方。

6.欣赏《爱我中华》歌曲,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小学语文教案3

复习重点

1、掌握本单元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运用。

2、辨析同音词,正确应用。

3、背诵《船长》一文的有关段落。

4、说话练习:学习采访。

5、作文:学会感恩。

复习过程:

一、字词:

(一)、强调:廉、庸、簸、薄的写法。

(二)、注意多音字:

着想、背着、呼号、给予、尽管。

(三)、辨析同音词:

先找学生说说辨析的方法,再进行强化训练。

1、休养、修养

(1)他经常读书,很有()。

(2)他在家()了一个月,便康复了。

2、截至、截止

(1)作文竞赛()到本周五。

(2)()八月底,本刊物已收到稿件几百篇。

3、反映、反应

(1)这篇文章()了劳动人民的贫苦生活。

(2)听了教师的提示,他没有任何()。

4、顷刻间是指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5、聚精会神形容再写四个这样的词

6、负荆请罪出自《史记》、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故事:

二、课文重点。

廉颇是的人。

蔺相如是的人。

有关知错就改的名言有(两句)

负荆请罪意思是

形容知错就改的成语还有

学了这一课让我明白了

2、船长哈尔威是个的人。

他的做人之道是

学了这一课我领悟到

本文的作者是他被称为,他的代表作有。

3、《爱之链》课题的意思是乔依是()的人,学了本文,我懂得了。

你联想到有关的名言有。

4、默写〈〈船长〉〉有关段落。

5、根据〈〈我不期望回报〉〉仿写诗名。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

如果你是,我乐意是。仿写。

三、口语交际:

学习采访:刘老师让同学们采访小作家张桐,请你列一下采访提

纲。

四、作文:

题目:感恩的心

重点指导如何写细致。

小学语文教案4

【课文说明】

穿着傣族的节日盛装,踩着凤凰花瓣铺成的地毯,敲打着欢快的

象牙鼓,泼洒着充满祝福的清水。啊!多么快乐的泼水节!1961年的这

个泼水节,因为周总理的到来而更加幸福,更加令人难忘。这篇文章

讲的就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来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本文通篇向读者展

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

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

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就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

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

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平等对话的良好氛

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

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加强写

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在课

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12个生

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

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周总理和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2、难点:

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学习活动设计】

一、导入课文

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你知道傣

族吗?它有什么风俗呢?

(板书:泼水节)

1961年,周总理来到傣族,和傣族人民共同度过了一个令人难忘

的泼水节。

(板书:难忘的)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傣族,看一看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

水节的场面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找出文中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字,用圆圈和横线标出来,借助

拼音读几遍。

3、小组合作练读生字。

4、用多种形式巩固生字。

5、同桌之间合作读文。

(可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方式,如轮读,齐读等)

三、精读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1、2自然段:

⑴自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⑵集体交流。引导学生弄清泼水节的时间以及傣族人民为什么特

别高兴。

⑶指导读好人们高兴的心情。

2、导读第3自然段:

⑴指名读,思考:人们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⑵从这些欢迎的场面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赶来”“四面八方”“撒满”“一条条”“一串

串”“欢呼”等词句中体会人们对总理的欢迎及热爱)

⑶指导朗读:

要把傣族人民的欢迎场面和人们热爱周总理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读,齐读。

3、导读4、5自然段:

⑴设疑:

周总理是怎么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⑵小组合作学习4、5段:

划出有关句子,相互读一读,说一说。

⑶交流: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

相机理解“祝福”一词,想一想,总理和傣族人民会互相祝福什么呢?

⑷交际互动:

师演总理,生当人民,互相祝福。

⑸引导学生设疑讨论:

姑娘和小伙为什么会流下幸福的热泪?

指导朗读“有什么比总理的祝福更可贵的呢”。

⑹你们想看看总理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盛况吗?多媒体课件展示

画面。

指导朗读:让我们把人们的欢乐心情给读出来吧!自由练读4、5、

6自然段,再选择喜欢的部分读给同学们听听。

4、导读7、8自然段:

师述:在这一天里,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像兄弟姐妹一样,他们泼

啊、洒呀!他们笑哇跳哇!这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多么难忘的时刻呀!

让我们也一起记住1961年这难忘的泼水节吧!齐读7、8自然段。

四、扩展升华

1、课后查资料,了解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小组内交

流。

2、收集周总理的故事,读一读。

小学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

点是什么?

答: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

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

答: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

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

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

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

(三)朗读第三段。(老师正音)

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2.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读第四段。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六、总结、作业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8:59: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4115112644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