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茶具圖贊》之木待制·茶臼
木待制利济忘机隔竹居人
赞曰:
上应列宿,万民以应秉性刚直,摧折强梗,使随方逐圆之徒,不
能保其身,善则善矣,然非佐以法槽,资之枢密,亦莫能成厥功。
待制本義為待皇帝之命,也指值班待命。唐太宗時,命京官五品
以上,更宿中書﹑門下兩省,以備訪問。後京官輪流于宮中待命,遂
成定制,後人數漸多,品級不等,並設立官署,漸成官名。宋代沿用
此制,於殿﹑閣均設待制之官,以備隨時處理事務,猶如現今值班官
員,此從唐中書、門下二省身待制官而來,如“保和殿待制”﹑“龍圖
閣待制”之類,典守文物,位在學士﹑直學士之下。
著名的龍圖閣學士包拯,起初就是待制,那出《陳州放糧》的戲,
早先的名稱就是《包待制陳州糶米》,當時還不是龍圖閣大學士,只
是龍圖閣待制。
記得早年讀過一雅謔,說有一名角,慣演包公。一日酒後上臺,
過門一起,正準備捋鬍子道白開唱,不想在頜下捋了個空,場下觀眾
一片倒彩,這一下子酒醒了,壞了,忘了戴鬍子。名角之所以為名角,
經驗和應變能力總是好的,開口道:“陳州放糧鬍子掉,王朝馬漢快
去找。”身邊這倆也還算機靈,應聲得令,趕忙到後臺把鬍子找來。
這酒包公戴好鬍子,從容起叫開唱:叫聲觀眾不要笑,老包做事有計
較,鬍子放在陳州府,命令一下就來到。
木待制者,木槌木坫也,蔡襄《茶錄》稱砧椎,或製成臼狀,稱茶臼,
亦唐人舊制。宋朱翌《猗覺寮雜記》雲“唐未有碾磨,止用臼,多是
煎茶,故張志和‘婢樵青使,竹裏煎茶’,柳子厚雲‘日午獨覺無餘
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此說不確。根據法門寺等處出土的文物,
至少晚唐已經普遍使用茶碾碾茶,其實唐代茶臼和茶碾市相輔助使用
的。
《茶具圖贊》圖中的木待制,也正是一個茶臼和砧椎的複合體,
主體為臼形,那麼相應配置的應該是舂搗的工具杵,而不應該是一個
木槌。這也是我懷疑圖為明人所繪的依據之一。因為明中晚期茶事中
已經不用砧椎或茶臼,只存在于古畫或詩文之中,繪圖者也是根據自
己理解來繪圖的。
待制者,諧音待炙也,必待炙後方可入臼搗碎,《茶錄》曰“微
火炙乾,然後碎碾”,又曰“碾茶先以淨紙密裹捶碎”,可見蔡襄時茶
炙後碾前必用槌坫碎,只是未入蔡襄茶具榜。這也為《茶具圖贊》之
首的韋鴻臚可能是茶焙增加了一條證據。
利濟暗指材質為木。木能濟人于江海之上,故曰利濟。
忘機猶言望齏。齏,本義是搗碎的韭菜一類的辛味,韭菜為五辛
之一。隨著字義的延伸,齏字就有了碎末的含義,也有了齏粉一詞。
在茶臼中搗茶的目的,就是要把茶搗成齏粉,故曰望齏。
還有一個著名的故事,源頭來自《世說新語》:“魏武嘗過曹娥
碑下,楊修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齏臼’八字,魏武謂
修曰:‘卿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
之。」行三十裡,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別記所知。修曰:
「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于字為妙;外孫,女子
也,於字為好;齏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
亦記之,與修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
在《三國演義》中也被演繹,齏臼,就是在臼中搗成齏粉之意,
當然這不是曹操謎語的影射的意思。
諸君還記得《三國演義》中曹操、楊修看到《曹娥碑》上蔡邕留
下的“黃絹少婦,外孫齏臼”的謎語嗎?這事最早記載在《世說新語·
捷悟》中。齏臼的意思,就是說臼是用來搗如韭菜這一類的辛味料的,
所以《三國演義》中說“齏臼者,受辛”,是用來讓其中的辛味料粉
碎的。
隔竹居人柳宗元有詩雲“日午獨覺無餘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故
稱隔竹居人。
贊曰:
上應列宿,萬民以濟,還是指材質為木,與天上的木星相應,萬
民刳木為舟,以濟江海。
秉性剛直,摧折強梗,使隨方逐圓之徒,不能保其身。
這句是講木待製作用,說木待制是個堅強的戰士,專門對付死硬
分子,不論是方的茶磚,圓的茶餅,統統讓它們改變原來的存在形態。
善則善矣,然非佐以法槽,資之樞密,亦莫能成厥功。
說木待制雖然有這些優點,但還是不夠精細,所以必須借助後面
的茶碾和篩子的繼續工作,才能達標。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6:59: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339921254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待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待制.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