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转转不已

更新时间:2023-03-03 16:49:27 阅读: 评论:0

乳乳-作文400字大全

转转不已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以图找图)

愚公移山

一、解释加框的字词和翻译划线的句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

与汝毕力平险,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

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

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

土石何?”北山愚

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

生孙,孙又生子;子又

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

应。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

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郑国人,著有《列子》2篇。

2、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早已散失现在流传的本子是东晋张湛辑注的,

书中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文体: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寓言,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

较简单,篇幅短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关于神话:

(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

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

三、字词句积累

1、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

2、一词多义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呢)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词)

而山不加增(可是,表转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表修饰)

聚室而谋曰何苦而不平(表承接)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其妻献疑曰(他的,指愚公的)

惧其不已(他,指愚公)

吾与汝毕力平险(毕:竭尽,用尽)

众妙毕备(毕:全,都)

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山之一毛操蛇之神(助词,的)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代词,这,这样)

跳往助之笑而止之曰(之:代词,代指愚公)

告之于帝(之:代词,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心之固甚矣,汝之不惠虽我之死(之:用

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词类活用: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做名词“险峻的大山”

4、特殊句式

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

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帝感其诚(被动语句。“帝”是被感动者。)

四、文章内容

1、愚公移山的原因、目的、方法、信心和结果:

①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②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方法: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④信心: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⑤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愚公移山的艰巨性

A、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本文从山之高大,从愚公的年事已高,从移山的工具简陋,从搬运土石的路途遥远

这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移山的任务的艰巨。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

能衬托出愚公那高尚的思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智慧,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

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

文中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

(1)突出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其妻认为开山平险一事太难,不仅

挖掉这两座大山非愚公之力所能及,而且挖出的土石放到何处也是一大难题。其妻

的这些顾虑,愚公当然是考虑了的。但是,愚公为了子孙后代出入不受阻碍,他以

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下决心要开山平险。

(2)突出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知道仅凭自己“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的这点力量是完成不了这件事的。但他相信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匮”,“而

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有征服自然的信念。

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其作用是什么?

(1)、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开山劳作之艰辛,愚公一行之坚毅,“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

(2)、以此之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

者褒贬之意。

5、这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的道理?

《愚公移山》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立志

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

坚强毅力,也说明了我们只要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

克服的。

练习训练:

课内:

1、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帝感其诚()

之:河阳之北()以君之力()

笑而止之曰()毁山之一毛()

2、“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运用

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

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

业。

3、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D、无穷匮:无穷无尽。

4、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

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

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二、课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岂能为暴涨携之

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

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

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

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注:①干:岸边。②圮(pí):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

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纪昀《阅微草

堂笔记》)

1.下列句子中加框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

己的话简要回答。

愚公移山:

一、

1、略2、顶针;C3、B4、B

二、

1、BC

2、AC

3、C

4、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

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

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意思符合即可)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

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

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

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6:49: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333671253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转转不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转转不已.pdf

标签:转转不已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