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民间唢呐

更新时间:2023-03-03 16:24:28 阅读: 评论:0

外婆红烧肉-威武之师

民间唢呐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真正的泡妞)

龙源期刊网

浅析唢呐在社会民俗中的作用

作者:贾光辉

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06期

[摘要]唢呐,俗称“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其是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族乐器。发

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伴奏中应用。唢呐

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大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

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关键词]唢呐;社会民俗;乐器;地方曲艺

唢呐是历史久远、流布广阔的民族管乐器之一,它不仅流布于我国大江南北20多个民

族,也流传分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谓是件“世界性乐器”。

唢呐艺术在我国流传以来之所以卓然不衰,并且成为我国人民特别喜爱的民族器乐艺术之

一,赖于它始终植根于民众生活这片肥沃的土地之中,与人民生活相交融在一起,用自己特有

的艺术手段来反映人民的思想、生活和感情,是生活的甘露滋育了这株“艺术之花”。世代相传

的唢呐艺术,在衍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历代乐手除不断完善自身的技艺外,并努力从姊妹艺术

当中吸取营养,逐步形成民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流传于世的唢呐乐曲可谓是

浩如烟海,曲目内容之丰富,演奏形式之多种多样,演奏风格之纷繁,在我国民族器乐门类中

是不多见的。

唢呐是我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族吹管乐器。它的发音开朗

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

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

surna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

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流传到我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经在我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

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

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我国各民族

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龙源期刊网

唢呐种类繁多,没有明确的调高概念,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

小唢呐:杆长22到3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23厘米的。流行在广东、广西、福建、湖

南和江西等省。音色柔和,多用来独奏或合奏,尤以与二胡等合奏更为动听,并常为歌舞伴

奏。其中流行湖南的唢呐,还用于说唱音乐“唢鼓”的伴奏。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

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江西会昌的唢呐,侵子是用银做

的,上、下口直径相差特别悬殊,并在侵子下端至第八孔上端的管中,装有一个中空管,音响

别具一格。

中唢呐:杆长32到40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37厘米的。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

带。音量介于大小唢呐之间,音色柔和。多用于歌舞伴奏。中小唢呐,广泛流传于我国南方各

省,北方称之为“南方唢呐”。

大唢呐:杆长42到57厘米。最常用的是杆长50厘米的。流行于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

带。哨用芦苇制成,哨片多呈口袋状,吹起来声音低沉宏大,常用来吹奏大型乐曲。

柏木杆: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稍短,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哨用芦苇制成,

但哨片呈扇状,吹起来声音清脆明亮,多用来吹奏小调以及卡腔(模仿戏曲中人声的唱腔)。

大唢呐和柏木杆广泛流传于北方各省,在“吹歌”等民间音乐中应用,有“北方唢呐”之称。

海笛:杆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流行于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发音尖锐

响亮,音色目前唢呐多按筒音的音高(以第三孔的音高作为调名)分为高音、中音和低音三

种。凡筒音在堋以上的均为高音唢呐,在#f~f1之间为中音唢呐,在f以下的为低音唢呐。如

筒音为a1的唢呐,就叫D调高音唢呐,筒音为a的唢呐,则叫D调中音唢呐。

加键唢呐:20世纪60年代研制成功。杆上的音孔按十二平均律开列,健全了半音,转调

方便。有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四种,较传统唢呐音色丰富、音量增大,并扩展了音域。

唢呐作为一个有着优久历史的民族乐器,它的社会作用和它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无论从历

史和现今社会都是不可忽视的。有文纪日:唢呐从元代就开始被运用于军乐,到了明代“来往

官船乱如麻,全仗您抬身价”(1506~1521年间王盘《朝天子·咏喇叭》)。唢呐的作用与“富

贵”挂上了勾;到了清代被收入《回部乐》中,而民间广范的运用已形成了唢呐吹奏艺术的繁

荣时期雅俗共赏。它响亮的音质、优美的色韵深入到了不同层次人们的各个方面。婚丧嫁娶、

仪式迎送、商业庆典、祝寿庆贺等无不吹吹打打热闹一番。更不必言及戏曲伴奏和民族乐队的

应用。它的作用犹如楼房的梁柱、乐队的脊檩。

世世代代人们都把唢呐视为喜庆、欢乐的象征。它的现状更是形势喜人,这大约与神州万

象欣欣向荣有关。我国广大的农村、市镇,古乐班、唢呐队走街串巷、深入农家瓦舍比比皆

是;就是大型民族乐团用七、八支唢呐者也屈指可数出。可见唢呐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最接近

生活,也是老百性最喜闻乐见的民族乐器之一。

龙源期刊网

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活。我们知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

前,农民生活拮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调生活。吃饭、干活、睡觉成为农民生活

“三步曲”,业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单调。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历了由穷到富、百业俱兴的巨

大变革,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迫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化生活。各级政府的文化部

门,为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国家财力有限,

不可能在文化上投入更多资金,这种状况又不是短时间能解决的。现有文化设施既少又陈旧,

在乡镇文化站中普遍存在着活动经费不足,甚至没有经费开展文化活动的困难,很难满足现今

群众的需要。正是在这种供求矛盾情况下,鼓乐以它独有优势走进千家万户,在一定程度上满

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缓解了广大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的矛盾。

群众对唢呐的偏爱,推动了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鼓乐的复苏。民间鼓乐在辽宁地区已有几

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种习俗和文化传统,鼓乐齐鸣、锣鼓喧天是人人都喜欢的场面。人们选

择他们习惯的、熟悉的方式表达情感。这也是一种民族习俗,不是行政命令能改变得了。目

前,鼓乐不仅在喜庆活动中给人们带来了欢乐,而且在民间的丧事活动中,日益增加了娱乐性

的内容,即所谓的丧事喜办。有的鼓乐队伴随秧歌队,参加各种赛事活动,辽宁海城的秧歌还

扭进了日本,走向了世界,鼓乐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这是文化生活市场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商品经济发展,为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鼓乐提

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民间鼓乐作为文化产品,以它的商品属性进入流通领域,以商品——货

币交换形式,取得经济效益。市场的需求,是鼓乐发展的重要因素。市场化本身一是追求经济

利益的动机,促使民间鼓乐发展。二是这个领域里面的竞争也作为一种外在的压力,迫使民间

鼓乐要在艺术上不断更新,品位上不断提高,形式上更加灵活。由于需求量增加,原有的艺人

明显地不够用,使得从事鼓乐人数激增。原有的艺人们不仅自己重操旧业,还把技能传给下代

人,或是传给徒弟。有点儿名气的鼓乐坊,一年的收入颇丰,比从事一般性劳动,收入要高得

多,和一般农民收入,就更无法相比了。

但是唢呐毕竟是民间乐器,它的根始终深深地扎在民族民间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它是我国

民间鼓吹(民间吹打)音乐中的主奏乐器,千百年来经过历代艺人不断地演奏和锤炼,唢呐的

吹奏技艺还是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到了“民国”年间,河北的“吹歌会”又发展出了“咔戏”这

种新的技艺,并且将它运用到“对棚”(几伙同时吹奏,有竞技比赛之意)中去,这对唢呐吹奏

技艺及演奏形式的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再加上各地艺人的客串相互技艺得到了砌嗟,到了

三四十年代,唢呐已经由“鼓吹乐”的小家庭中走出而加入到民族管弦乐合奏的人家庭了。到了

五十年代初唢呐以其嘹亮的歌喉,开始登上了独奏舞台。一些能够“围着桌子转”的民间唢呐艺

人,有的加入了专业文艺团体,有的被聘请到大、专音乐艺术学院校任了教,很多艺人成了先

生,带了“徒弟”教了学生,他们之中有的成了演奏家、有的成了教授,在唢呐专业上都作出了

卓越的贡献。

早在西汉初期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鼓吹乐就已在我国北方地区流传,后来被历代统治阶级

利用,作为军乐、宴乐,并应用于其他各种仪式中。自汉以来一直列为鼓吹署,作为独立的演

奏形式被上层统治阶级所传存。至于鼓吹乐长期以来在民间的衍变和发展,很少见到有关这方

龙源期刊网

面的文献记载。我们仅从目前保留下来的各种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和曲目上来看,它渊源古老,

根基深厚,几乎遍及全国。他们不仅在名称、形式、乐器的应用、演奏曲目等方面各有不同,

在演奏风格上更是各具风采。

鼓吹乐的演奏形式分别以唢呐、管子、笛子三种类型乐器为主奏。往往一个地方乐种可以

具有着三种演奏形式,其中总有某一种演奏形式更具有特色和代表性,占据着主导地位。如冀

东鼓吹、山东鼓吹中以唢呐为主奏的演奏形式等。

辽宁鼓吹乐遍及全省,尤以辽宁省南部地区鞍山、海城、牛庄以及沈阳等地区最为活跃。

五十年代从艺人所保留的乐谱来看,大多为清朝道光、咸丰、光绪、宣统时期的传谱。可以看

出至少在清中叶辽南鼓吹已在当地广为流传。

辽宁鼓吹由民间组织的“鼓乐班”或称为“鼓乐房”进行演奏,参加者多为亦农亦艺的劳动人

民,主要用于民间婚、丧场合。编制一般为六个人,管乐器有小唢呐(五人,丧事则改用两支

大唢呐),打击乐器通常有堂鼓、小钹(亦称小钹、拔锅)、细乐(亦称乐子、吊铛子)、铜

鼓(亦称疙瘩锣)。

辽南鼓吹乐演奏的乐曲不少来源于元、明以来的南北曲牌子,并吸收了流行于当地的民歌

和器乐曲牌而组成。乐曲可分为四类:汉吹曲用于丧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曲目有《钟

鼓令》《将军令》《大骂玉郎》《小骂玉郎》《大讴天歌》《小讴天歌》《鸿雁落沙滩》等。

大牌子曲用于婚、丧事,以坐棚形式演奏。常演奏的曲目有《雁儿落》《一枝花》《降龙

柱》《大抱龙台》等。

小牌子曲用于婚丧中各种仪式、礼节,多为传统民间器乐曲牌。曲目有《柳青娘》《万年

欢》《公尺上》《画眉序》《四朝元》《小开门》《水龙吟》《小鸿雁》《大鸿雁》等。

水曲用于婚、丧场合,丧事应用这类乐曲的情况更多,以坐棚形式演奏。常用的曲目有

《八条龙》《哭长城》《金铃锁》《大罗江怨》等。

唐山地区的鼓吹乐,正常演奏的基本形式,是由两支大杆喇叭(杆长1尺1寸)、一个堂

鼓、一个小钹组成。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穿透力强。特别适于各种户外演奏,大多数艺人都是

半艺半农,平时种地,有活儿时组班演奏。演奏场合,有红白喜事、门市开张、节日、庙会、

闹秧歌等。有的大店铺、大户人家经常同时聘请几伙鼓吹乐对台演奏。因此,获胜的鼓吹乐班

将获得极大知名度。这时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为了取得胜利,就都在正常演奏外,拿出花活

儿。大约在清代光绪年间,鼓吹乐中就开始有头部或肩肘放水碗等花样出现。随着演奏技巧的

不断提高,出现了滑音、嘟噜音、单吐、双吐等。民国初年,又有迁安艺人金财、滦县艺人

(现滦南)姚卓雨等开始用唢呐咔戏,并且发明了双咔(一大一小两只唢呐,或一支唢呐一个

咔碗)、穿三件(即三支轮换咔)等。

龙源期刊网

据介绍,岫岩民间鼓乐大约自清朝时期就已经传人,距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岫岩民间鼓

乐曲目丰富、技艺多样、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东北风格:粗犷豪放,高亢激扬。鼓吹乐在长

期流传过程中,岫岩民间鼓乐有自己独特的曲谱,什么曲目在“白事”中演奏,什么曲目用在

“红事”上,都有严格规矩。

在岫岩,鼓乐是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加打击乐器组成的器乐合奏方式,以吹为主,吹打并

重交融而成。由于它演奏起来气势恢弘,气氛热烈,而且声音洪亮、穿透力强,能够在较大范

围内营造强烈的氛围,且音色优美、音调变化多端,善于表现喜怒哀乐等多种情感。因此,在

隆重热闹的场面,诸如古代战争冲锋时的鼓角争鸣、新皇登基、迎宾、庆典、祭祀等情况下演

奏,以鼓舞士气、营造气氛。

在我国西南彝族地区,生产生活庆典、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各种红白喜事,都离不开唢呐的

演奏,少则3至5对,多则几十对,演奏时间的长短要看活动时间的长短而定,少则一夜,多

则两三夜,一般以一夜居多。总之,彝族人民和彝区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唢呐,有的人甚至在

农闲之时也要邀上几个人在家中和寨子里演奏,另外,有的人在秋季为使成熟的庄稼不受野兽

的侵害而晚上到山上狩猎时,也要叫上人并带上唢呐,在山上的狩猎棚中坐着演奏一晚到天

亮,一则是消磨时间,二则驱散孤独、轰走野兽,起到保护庄稼的作用。

还有一些鼓乐班的唢呐艺人及演奏的形式,由室外到室内、由地摊到舞台、由乡村到城市

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品味。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都深深地反映了时代的改革促使了人文特

点的变化,从而器乐演奏也随之而适应、发展,真是与时俱进。

唢呐从形成、发展、流传至今,在唢呐的制作、乐曲的演奏、音乐制作等各方面都取得了

空前的进步。一辈辈的唢呐艺术家在继承的同时,又不断地发展创新。他们这种进取拼搏的精

神换来了唢呐艺术上的一个又一个高峰。唢呐想要在社会民俗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就要扬其

精髓,弃其糟粕;做到继承发展、创新和兼容。使唢呐艺术从新时代中获取新的生命力。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6:24: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318681251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民间唢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民间唢呐.pdf

上一篇:英语高效课堂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民间唢呐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