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律实践心得体会
法律法规的实施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改变用传统的有浓重"
运动"色彩的行政动员方式实施法律法规的做法。接下来就跟着的脚
步一起去看一下关于行政法律实践心得体会吧。
行政法律实践心得体会篇1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段话说明要治国平天下,
首先要做到修身齐家,做好自己和身边人的管理。如何做到呢?要诚
意正心,筑好思想防线。这就要求我们给自己立下一定的遵守准则,
才能不违正心。
人不以规矩则废,家不以规矩则殆,国不以规矩则乱。可见讲纪
律,守规矩,是大到影响党和国家安定,小到影响个人和家庭存亡的
事情。纪律不守,则有违法犯罪之危;规矩不讲,则失谨记自省之防。
身为公民,特别是身为国家公职人员,要如何做到守纪律、讲规矩,
本人认为,要努力做到四个字"知、明、守、省"。
一、知——知纪律、知规矩
现代早已不是强调"法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蒙昧社会,我们往
往强调说"不知者不罪"、"明法慎刑"。我们如果要求公民守法,就必
须要先给他们提供明确可知的法律。我们现在强调"守纪律,讲规矩"
同样如此。正所谓守法必先知法,因此我们必要了解纪律和规矩的含
义,做到"知纪律,知规矩"。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纪律,何谓规矩。纪律是党纪国法,是党明
文规定的党章党规党纪,是党领导人们制定的国家法律法规。规矩是
党和国家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约定俗成、行之有效的优秀传统和工作
惯例,包括已经明文规定的和未明文规定的。用法学的观点来讲,纪
律就是单指成文法,规矩就是则包括了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具有比纪
律更为宽泛的意义。
其次我们要知道纪律为何,规矩为何。就是我们要遵守的纪律规
矩,有什么样的内容。指出:"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的教育,让大家都明白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事该这样做、
哪些事该那样做,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这就要求我们去系统
地学习各项纪律规矩,特别是学习与本职工作相关的各项纪律规矩。
我们身为行政执法人员,就必须要学习《城乡规划法》、《行政处罚法》
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程序要求,甚至接受相关的工作培训,保证
对本职工作相关的条令程序的熟悉,做到知纪律,知规矩。
二、明——明纪律、明规矩
在当下,我们许多干部,就仅仅是记住了法律法规的表面含义,
知道怎么做合法,却不知道为什么合法,知道这样做违法,却不知道
为什么违法,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迷茫境地,这是极不利于对
法律规章的遵守的。往往很多干部违法犯罪后都会后悔自己为什么知
法犯法,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明法懂法,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规定。学习
法律法规,并不能只依靠单纯的死记硬背,还应当明白它为什么要这
样规定,才能真正深记于心,做到"明纪律,明规矩"。
一是要明白为什么要守纪律。纪律是我们执法的基本要求,如其
中的规定程序更是我们执法公正的保障,违反了纪律,就会破坏我们
工作的公正性,伤害到群众的守法情感。比如我们行政执法工作中的
核对红线图。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如果我们没有按照红线图来确认翻
建房屋的位置,就会伤害到其他按照红线图翻建的守法民众的守法心
理,进而导致所有翻建户都不按红线图施工,最后大家都乱翻乱建致
使乡村规划无法实施。
二是要明白为什么要讲规矩。使用"规矩"一词,这说明身为国家
公职人员,所需要的并不仅仅只是遵纪守法,更应在行为上有更高的
道德要求。比如我们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应当做到讲文明,讲礼貌,
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因为我们执法工作身为一线工作,执行的
法律法规更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甚至多有相斥的,难免会引起群众
反感阻碍,甚至引发冲突。此时你如果讲究我们的执法规矩,礼貌待
人,耐心劝导,就能够使矛盾和平化解,从而避免冲突。
三、守——守纪律、守规矩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纪律规矩被制定出
来就是为了执行的。光说不练假把式,如果仅仅把规矩挂在嘴上、写
在纸上,只做样子不落实,那么纪律规矩就只会成为好看的海市蜃楼,
带不来任何的好处。只有真正从行为上落到实处,做到"守纪律、守
规矩",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
一是要自觉守纪。践行纪律规矩应当是自觉主动的行为。我们有
些干部,往往是先看别人做不做,然后再想自己做不做,没有一丝积
极主动性。作为执法人员,我们要自觉遵守纪律,在外出执法时要依
规办事,严于用权,对违规建房户,该制止制止,该查扣查扣,一切
照章办事,不能心存侥幸妥协,才能树立良好公正的执法形象,顺利
推进工作的开展。
二是要慎微慎行。俗话说:"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
凡事往往是见微知著的,人们往往以为小事不拘节无伤大雅,结果反
而被人利用而铸成大错。"不矜细行,终累大德",我们要提高对生活
中试图"打插边球"的行为的警惕。如对服务对象以朋友名义邀请,或
者通过朋友牵头组织的吃请,坚决不去;对服务对象或其中间人请求
私下会面的,坚决拒绝。洁身自好,自然百毒不侵;小规不轻视,大
纪自然不轻犯。
四、省——常自省、重坚持
我们有些干部总是坚信自己不会犯错,而忽视于对纪律规矩的学
习和遵守,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讲一讲时紧一紧,放一放时
松一松,结果放久就忘,直拿"潜规则"当纪律规则,犯了错还不自知。
党的纪律规矩是一条带电的高压线,我们必须时时保持警惕,做到"
常自省、重坚持",才能不触电,不出事。
一是常自省。"率作兴事,屡省乃成"。在守纪律,讲规矩的道路
上,我们要常常自我反省,加强自我监督。我们在执法工作之余,要
注意加强自我学习,经常拿起法条法规翻一翻,经常拿起工作条例看
一看,经常对照自我行为想一想,做到纪律自熟于心,行为条条分明,
有过则改,无则加勉。同时我们不拒绝同事对我们的监督,在每月召
开的党课上,我们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找出工作中的缺点,
请同事监督改正,取到良好的效果。
二是重坚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做事情总是开头很容易,
能够坚持下来的很少,守纪律讲规矩也是如此。我们必须要时时绷紧
守纪律这条弦,规矩要时时讲,纪律要刻刻守,一秒钟都不能懈怠。
比如在我们的执法工作中,开始总是执法必严,一视同仁,后来工作
久了就难免懈怠,不能坚持统一的执法标准,对比较老实的群众总是
一扣到底,而对那些比较强势蛮横的群众,往往借口怕激化矛盾而不
查扣,给群众留下了"软土深掘"的印象。后来我们创新工作方法,对
有相同违法现象的群众根据不同的反抗程度采取灵活的工作方法,坚
持查扣工具,执法如一,反而获得群众好评,违建现象也相应减少。
"守纪律、讲规矩"要做到思想和行为上的统一,就必须要落实"
知、明、守、省"这。知之明之,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守之省之,才能
真正外化于行。如果将人比作一辆车子,这四个字就是这辆车的四个
轮子,缺一不可,如果少了一个,掉了一个,车子就停滞不前,甚至
还要出事。只有四个轮子齐头并进,同步协调,车子才能行得稳,走
得正,前路一帆风顺。
行政法律实践心得体会篇2
为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规范市
场秩序,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开展《行政处罚法》学习活动。
此次培训工作由监察科科长主讲,结合城乡规划建设执法工作实
际,从《行政处罚法》的立法背景、制定依据、相关概念、法律原则、
具体内容和法律程序等方面予以详细讲解,重点介绍了行政处罚的设
定权限、实施机关、管辖适用、决定程序以及执行等相关问题,规划
局全体工作员全程参加了此次学习。
张恩宏局长在活动中强调:"学习《行政处罚法》,一是让我们了
解和熟悉行政处罚设定和实施的具体制度;二是对行政法律责任的追
究制度有了规范的理解和认识;三是使我们改善行政管理、提高执法
水平、促进依法行政工作有了制度保障。"
行政处罚权是最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的最重要的行政权力,以限
制和剥夺相对人的自由和权力来贯彻行政目的,因此必须严格依法实
施。通过培训学习,全体工作人员深刻领会了《行政处罚法》实施的
重要意义,准确把握了《行政处罚法》对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提出的
任务和要求,基本掌握了行政处罚内容和程序,为今后进一步加强和
改进执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行政法律实践心得体会篇3
行政执法是依法行政的关键。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执法将
成为政府机关的主要工作任务。严格依法行政,要求机关必须加强和
改善行政执法,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法制化。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要特
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执法资格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执法单位的资
格,即执法主体,二是执法人员的资格。执法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
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并能独立承担由此产生的法
律责任的组织。一个单位有没有执法资格,是不是某一领域的执法主
体,不是由哪一个领导说了算的,是由法律法规规定或是某一行政机
关委托的。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主体有三类:行政机关、法律法规授权
的组织、受委托的组织。第一类即我们的行政局,每一个局都执行一
部或几部法律、法规。大部分的事业局属于第二类,行政处罚法第十
七条规定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在法
定授权范围内实施行政处罚。每一部法律都规定了他的执法主体。第
三类是受委托的组织,指受行政机关委托的事业单位或其他组织。《行
政许可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在其法定职权范围内,依照法
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可以委托其他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委托
机关应当将受委托行政机关和受委托实施行政许可的内容予以公告。
《行政处罚法》第十八条规定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
定,可以在其法定权限内委托符合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条件的组织实施
行政处罚。行政机关不得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委托
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的组织实施行政处罚的行为应当负责监督,并对该
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
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组织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
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组织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依法成立的管理公共事务的事业组织;(二)具有熟悉有关法
律、法规、规章和业务的工作人员;(三)对违法行为需要进行技术检查
或者技术鉴定的,应当有条件组织进行相应的技术检查或者技术鉴
定。因此,一个单位只有具备了执法资格,才能执法,否则就是违法。
第二关于执法人员的资格问题。并不是执法主体中的所有人员都
能执法,要取得执法资格必须是执法主体中的公务员或者符合公务员
资格条件的工作人员,还必须依法取得行政执法证件。执法时必须亮
证表明身份,在执行公务时不出示有效执法证件的,相对人有权拒绝
和检举。所以,非正式工作人员,绝对不能让他们到执法岗位,他们
没有执法资格。
二、执法范围问题。执法范围包括地域范围和职责范围。地域范
围好理解,行政处罚法第二十条规定,行政处罚由违法行为发生地的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管辖。一个县(市)
的执法部门只能在本县(市)境内执法,不能越境到别的县(市)执法去。
二是职责范围。每一个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责,但是我国行政体制存在
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是部门职责交叉,同一管理对象不只是一个部门
管,这样就不可避免出现有利就抢,无利就推的问题。如文化市场管
理方面就有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税务和公安等行政部
门管理。食品监管方面,有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畜牧局、贸易
局等部门管理。由于多头管理、重复管理,必然造成部门之间职责不
清、权责脱节、重权轻责、都管又都管不彻底的问题。所以出现食品
安全事件、生产安全事件高发就是必然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
必须划分清部门的职责权限,使执法部门清楚自己的职责,守好自己
的职责,彻底管好职责范围内的事,杜绝推诿扯皮现象。
三、执法程序问题。现代行政执法特别强调程序问题,如果执法
程序出现问题,执法就是无效的,是违法的。行政处罚法第三条就规
定,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行政诉讼法和行政复议法明
确将违反法定程序作为行政行为可撤销的理由之一。衡量执法行为和
执法质量的标准,除了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性准确、处罚适
当外,还包括程序合法。行政执法程序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基础,行政
执法程序是由法律规定的行政执法机关在实施法律及法定处罚时所
必须遵循的步骤、方法、期限和可以采取的手段、措施及其应用范围
和对象的总称。程序正当原则最初主要适用于司法领域,但随着行政
权力的扩张和行政权对相对人权益影响的扩大,人们逐渐认识到,必
须用科学公正的程序对行政权的行使予以控制,这就使该原则由司法
领域被引入行政领域。我国以《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为开端,日益
重视行政程序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对程序正当
原则作出了进一步明确。依法行政,必须依靠不可缺少的程序来维护
和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定程序行政。
四、自由裁量问题。所有法律都对执法者留有自由裁量
的空间,这是由法律的高度概括性决定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
都不可能对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做过细的规定,对违法行为的处罚都是
有一定幅度的。如《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违反道路道路交通安全行为
的处罚,其中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
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
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
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大气污染防治法》对造成大气污染的行为规
定了处罚幅度,第四十八条规定,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和地方
规定排放标准的,应当限期治理,并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既然法律赋予了执法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由裁量的
权利,我们就应该公正合理的运用好它。但是在执法过程中,自
由裁量权的运用却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自由裁量行为前后不一致、裁
量行为畸轻畸重等。出现人情案、关系案,造成执法的不合理、不公
平、不公正。对此各级政府先后探索规范自由裁量权的做法,对法律
法规中的处罚幅度进行细化具体化,减小裁量幅度,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但是,基层政府这种做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我们基层
政府搞的这些没有法律效力,受领导意志的影响太大,领导重视的时
候就抓得紧一点,不重视了就放松了,很难做到始终如一。解决问题
的根本办法是要从源头上解决,一是在立法上尽量细化,把违法情况
列举的具体一点,处罚幅度定的小一点,这样自由裁量的幅度小了,
在执法时就不会因自由裁量而出现大的问题。二是国务院在有关法律
颁布后应及时制定法律实施条例、办法,要尽量细化。三是省一级执
法部门制定统一的执法标准。使一省之内同样的违法行为接受同等的
处罚,做到处罚公平、公正。
五、法律适用问题。由于对同一管理对象往往既有法律又有法规、
规章,既有一般性规定又有特别规定,当这些规定不一致时,该适用
哪种规范呢?对此我们要坚持法律优先原则,即上一层次的法律规范
的效力高于下一层次的法律规范,行政机关的一切行政活动都不得与
法律相抵触。因此,法律的效力高于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对同一事项都有规定而有冲突
时,应当优先适用法律。对于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新规定与旧规定
的适用原则是:当特别规定与一般规定不一致时,适用特别规定;新
的规定与旧的规定不一致时,适用新的规定,并且新的规定一般不能
溯及以往。
六、执法目的问题。执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证法律的实施,纠正违法行为。执法时应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
教育公民、法人自觉守法。绝不能将执法等同于处罚,不能把执法当
作创收的手段,搞执法经济。目前执法不公和执法创收是行政执法存
在的突出问题,执法创收原因主要是政府管理体制和部门利益的问
题。有的政府对那些有处罚权的部门财政拨款不到位,让它们靠处罚
维持部门运转,有的部门下达罚款指标,以罚款多少确实内部成绩,
与执法者个人利益挂钩,以上种种做法都是违背执法的目的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5:4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296321247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了熟于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了熟于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