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
课时教案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1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加、减法的定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
进一步建立代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
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被誉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吗?
预设:
生:青藏铁路
2.师:青藏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区铁路建设的奇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从数
学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铁路。
(出示主题图)
(二)学习新知
1.通过预习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指名学生读题,并画出线段图。
(三)合作探究
一、加数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小组内交流你解决的问题。
2.指名汇报你是如何解决的问题。教师利用线段图引导归纳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
3.总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4.你知道这些数的名字吗?
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什么?
加得的数叫做什么?
二、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名称
1.汇报预习生成单的第2、3题。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的联系。为什么用减法进行计
算?
与第(1)题进行对比,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3.明确减法的意义。指名几个说说意义。
4.明确减法各部分的名称。并写出减法的三个关系式。
三小组探究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同桌交流,说说你知道的关系式。
2.全班交流
3.整理总结:
(1)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1)数学书P3练习一1
下面各题应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①滑雪场上午卖出86张门票,下午卖出59张门票。滑雪场全天一共卖出多少张门票?
②滑雪场全天卖出145张门票,其中上午卖出86张,下午卖出多少张?
③华光文具店运来一批练习本,卖出370包,剩下630包。运来多少包练习本?
④兴华小学一共有学生843人,其中男生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2)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写出另外两个算式
2.综合练习:数学书P43猜猜我是几?
(五)课堂总结
1.师:通过学习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知道哪些关系你能说说吗?
2.学生交流。
3.师:通过本节课学习你能说说你的心得、收获以及不足吗?
(相互学习、鼓励进步、促进健康的发展)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解决问题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
实际中应用。
过程与方法: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
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师生相互交流兴趣爱好。
(1)生谈爱好
(2)师:老师的爱好是插花,昨天下午老师老师就在花瓶里插了几瓶花,来看看吧
(3)投影展示课本插图
二、新知学习
(一)理解乘法的意义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根据获得的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口答教师课件出示(1)
3.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快速列式计算。
4.学生汇报算式:用加法算:3+3+3+3=12;用乘法算:
5.哪个算式简单?比较这两个算式,你能说说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
6.学生汇报后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7.师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在下边。
(二)理解除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2.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例2(2)(3)。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思考:与第(1)题比,(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
第(2)(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三个问题有什么联系?
4.小组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算式
5.过解决问题与对比思考,大家都清楚了三个题的联系与区别,请观察板书,想想什么
样的运算叫做除法?
6.根据回答板书: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并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7.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第1题是求4个3的和,用乘法计算,第2、3题正好相反,
是已知4和3的积是12,还知道其中一个因数是34或者4,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
算,从这三道题的计算和除法的意义可以看出,除法运算和乘法运算实际上是相反的运
算,所以,我们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板书)
(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各部分之间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因数?怎样求被除数和除数?
2.会用等式表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3.展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思考交流: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和
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三、课堂总结
1.板书课题
2.通过今天的学习,对乘除法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呢?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四、巩固应用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3、4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3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带有小括号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
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
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从不同角度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带有小括号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用小括号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策略。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
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
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96÷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
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
×20+13
四、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一单元:四则运算第4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租船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对“租船费用”问题的研究,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结
果进行逐步调整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自主探究“租船费用”最省的过程,感受数据变化的规律性,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能力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应用的灵活性、广泛
性和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先假设,再根据假设逐渐调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对现实数据的分析进行合理调整。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提出问题1.师:同学们,中央3套有一档娱乐节目叫《开门大吉》,
大家知道吗?课前,我们也来玩一把《开门大吉》考考大家的耳力,看看谁反应最快?(播
放歌曲伴奏)预设:生:《让我们荡起双桨》
2.师:同学们猜得真准,《让我们荡起双桨》是老师儿时流行的歌曲,几十年来经久不
衰。你知道这首歌描写的是什么情景吗?预设:生:北海划船
3.师:大家想象一下,和风旭日,杨柳如茵,轻摇橹桨,泛舟河中,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呀!别光美,你知道吗?这划船里也有不少学问呢?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租船问
题》。(板书:租船问题)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出示问题:
2.师: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预设:人数:30人小船租金:20元/艘大船租
金:35元/艘小船人数:4人/艘大船人数:6人/艘
3.问:根据题目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怎样租船最省钱?
4.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有什么想法?可以同桌一组讨论一下。
5.学生反馈:预设:生1:可以算算每种船每个人合多少钱?再选择。生2:可以
都用小船或都用大船试一试,看看哪种方式更省钱,然后再调整。……
6.师:同学们都有好的想法了。你们认为哪种方法可行呢?预设:生:第二种方法可
行,因为用20÷4我们可以计算,35÷6我们还没有学过。
7.师:既然方法选定了,就请同学们自己试一试,计算一下。
8.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采样
9.合作交流:(1)问:如果都用小船需要多少钱?预设:30÷4=7(只)……2(人)
7+1=8(只)20×8=160(元)问:7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为什么要7+1?(2)
问:如果都用大船需要多少钱?预设:60÷6=5(只)35×5=175(元)
10.比较方案:问:通过两种方案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吗?预设:
生1:尽量租小船会比较合算。生2:全租小船,但有1条小船只坐了2个人,没坐满。
是不是可以再省钱?
11.问:全租小船,没坐满,怎样可以更省钱呢?小组讨论一下,试着计算出结果。预
设:生1:把这两人和一条小船上的人都安排坐一条大船就可以更省钱。生2:6条
小船:20×6=120(元)1条大船:35元共花:120+35=155(元)
(三)逐步调整,深入研究
1.师:这样确实更省钱了?大家对于这个结果满意吗?预设:生:怎么能说明这种方
案是“最”省钱的呢?
2.师:要想证明“最”你有什么好办法?预设:生:可以再次调整试一试。
3.师:小组合作,再调整试试,看看能否说明6条小船和1条大船是最省钱的?
4.小组合作,填写学习单
5.反馈交流:问:观察表格,你发现了什么?预设:生:
(四)总结过程,形成方法
1.师: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预设:生:先假设,再调整。
2.介绍假设策略:【设计意图】毕达哥拉斯说过:“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
知道什么,而是怎样知道什么”。方法性的总结有助于学生形成思考模型,逐渐内化解题
技巧。
(五)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出示题目:P11练习三春游
(六)全课总结,升华认识1.问:这节课有什么收获?2.问:今天这节课你最感兴
趣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不同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并能描述看到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能辨认从同一方向观察不同的物体得到的形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拼摆的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能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体木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迁移,预习新课。(课件出示)
1、由两个小正方体组成以下图形,画出从前面、上面、左面所看到的图形。
[转载]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问,从这三面看到的图形的形状一样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方面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
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同的。
引入课题,这节课学习“观察物体”。
2、课堂预习。
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13页,请你拿出自带的4个小正方体木块,进行拼组,然后带着
以下问题进行观察学习。
1、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
2、在观察物体的时候,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每个面的形状一样吗?
3、请你把能观察到的面的形状画在格子图上,并注明看的位置。
4、我们分别不同的位置观察了拼成的立体图形,对于你画出的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吗?
二、自我检测。(课件出示)
1、填一填。
从前面、左面和上面观察由小正方体组成的不同的图形,结果可能(),也可能
()。
2、连一连。
[转载]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三、预估问题。
1、观察我们摆放的组合立体图形,从不同的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一样吗?分别是什么
图形?
2、同样都是用相同的4块小正方体拼成的立体图形,为什么你们从前面、上面、侧面
画出的形状不同呢?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怎么样?
四、预设解惑。
请同学们拿出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摆立体图形画出的格子图,我们共同交流。
1、同学们在实物图影上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出示从前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图形,
2、师把同学们的作品进行总结:(课件演示)
[转载]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时观察物体(一)导学案
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作品,我们是如何画出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图形呢?有什么方法吗?
同桌讨论一下。
(1)集体交流
(3)方法提炼:
先确定集合体的长、宽、高,
从正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高这两个要素;
从上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长和宽这两个要素;
从左面看到的是几何体的宽和高这两个要素。
五、引导小结。
1、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
六、针对性作业。
1、课本13页做一做,练习四1至3题。
2、《配练》上的1至3题。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2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多组由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
到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并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
是不同的。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想象、拼摆、验证的过程,体验从同一角度观察不同物体
的结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
情况的变化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发现不同几何体从同一方向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从上面、左面、前面看这些图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
(二)探索新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观察了这个由四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其实搭建的方法还
有很多,从上面、左面、前面看这些图形,分别能看到什么形状?
课件出示图形:
2.(1)学生分组讨论并画出自己三个方向所看到的图形:
(2)交流结果
(3)课件演示三个图形从不同方向观察的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摆一摆,看一看。这3个物体,从哪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哪面看到的形状不同?说
一说你思考的过程。督促学生独立完成
(四)拓展练习
下面是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请把它摆出来。
从前面看从上面看从左面看
五、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1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发现,掌握加法交换律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经历加法交换律的发现过程,体验观察比较,举例论证,总结归纳的
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换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在计算式灵活应用加法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星期,他今天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千米,李叔叔今天
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上午和下午一共骑了多少
千米?用加法:40+56或56+40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加法运算的定律。
板书:加法运算定律
(2)解决问题40+56=96(km)或56+40=96(km)
(3)观察算式,发现定律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所表示的都是李叔叔今天一天骑的
路程,因此两道算式之间可用等号连接,即40+56=56+40观察40+56=56+40,
发现,等号左、右两边的加数相同,只是交换了位置,但结果不变。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验证定律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可以举例验证。如:
0+200=200;200+0=200所以0+200=200=011+78=89;78+11=89所以
11+78=78+11发现: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的
交换律。
(5)用字母表示定律在数学当中通常用字母表示定律,若用a,b分别代表两个加数,
则加法交换律就可以表示为a+b=b+a(a,b代表任意数)。用字母表示更加直观、方便。
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归纳总结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用字母
表示为:a+b=b+a。
2:加法结合律
情境导入:问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1.理解题意师:要求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就是求第一天所骑的加上第二天
再加上第三天所骑的所有路程是多少,列式:88+104+96
2.解答:
方法一:按从左往右的顺序:88+104+96=192+96=288(千米)
方法二:观察算式中96+104正好等于200,所以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加起来,再加上
他们的和。即:88+104+96=88+(104+96)=88+200=288(千
米)答: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288千米。
3.发现规律观察两种解题方法,发现:一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
方法二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他们的计算结果相同,因此,可
以写成等式(88+104)+96=88+(96+104)
归纳总结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
个叫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定律如果用a,b,c表示任意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
(a+b)+c=a+(b+c)
板书设计
加法结合律(a+b)+c=a+(b+c)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2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律》
教学过程:
加法中的简便运算
下面是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
1.理解题意师:要想求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只要把后四天所有的路程加
起来就行了,列式为:115+132+118+85
2.观察算式特点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发现,115与85能凑成整百数,132与118能凑成整数,因此
用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就能把式子改写为:
115+132+118+85=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200+250=450
3.解答115+132+118+85=115+85+132+118
=(115+85)+(132+118)=200+250=450(千米)
归纳总结: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者多个相同数时,运
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方便。
活学活用:
丁杰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62页,第二天看了93页,这时还剩下138页没有看,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
答案:62+93+138=(62+138)+93=200+93=293(页)答: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293页。
探究新知4:连减的简便运算
情境导入一本书一共有234页,还有多少页没看?
1.理解题意师:已知总页数是234页,减去昨天和今天看的,就是剩下的。
2、列式子
解法一:(1)今天看的66+34=100(页)(2)剩下的234-100=134(页)
解法二:从总页数中减去今天看的34页,再减去昨天看的66页,剩下的就
234-34-66=134(页)
3.比较发现比较以上解法得数是一样的,可知:从一个数中连续减去两个数,也就
相当于从被减数中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在连减算式中任意交换减数的位置,差不变。
即:a-b-c=a-(b+c);a-b-c=a-c-b
活学活用:
妈妈拿100元去超市购物,买蔬菜花了26元,买水果花了24元,还剩多少钱?答
案:100-26-24=50(元)
拓展提升:
1、计算:1+2+3+4+5......+48+49+50
2、师解析:
方法一:观察这组数据发现,1+50=51,2+49=51,3+48=51….25+26=5150
个数相加,两两结合为25组,每组的和都为51,这样可以算出答案:51×25=1275
方法二:如果把50个数倒过来写,分别相加,就是50个51相加再除以2,即是答案。
即:1+2+3+4….+48+49+50=(1+50)×(50÷2)=1275
归纳总结:解决问题要动脑,这样会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时要选择一个最简
便的方法。
举一反三:用简便方法计算:199999+19998+1997+196+95答案:
199999+19998+1997+196+95=200000+20000+2000+200+100—
(1+2+3+4+5)=222300—15=222285
归纳小窍门:当算式中的数字较大时,可以利用估算的思路,把它们都看做是和它们
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整万….的数,计算出结果后,再减去多加的部分。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呢?
a.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运算律和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a+b+c=a+(b+c)
b.数学运算时要选择简便运算方法,在加法算式中,当某些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数或
者多个相同数时,运用加法交换率或者加法结合律改变式子的运算顺序,可以使运算更
方便。
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1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
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
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的学习。
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总是要力所能及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植
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大家都参加过植树活动吗?看看小明的同学们,正在植树
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新课学习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选择记录。
乘法交换律首先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一共有25组,每组有4个人负责抬水、浇树。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4○4×25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25×4和4×25的结果是一样的,都是100.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
等号连接。25×4=4×25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86×4=4×86,100×33=33×100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
总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b×a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总结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2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
第二课时
一、引入新课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另外一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二、新课学习
一共有25组,每组要植树5棵,每棵树要浇水2桶。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25×5×2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也就是说无论先计算那两个数的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那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
可以用等号连接。
(25×5)×2=25×(5×2)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算式吗?
例如:
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个规律吗?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
总结: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也就是说把能够让计算变得简便的两个数先结合起来相乘,再
乘第三个数,这样就能算的又对又快。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b×c)
三、巩固练习
怎样简便怎样算
17×25×4125×29×8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大家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课题:第三单元:运算定律第3课时修改
教学内容:《乘法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还记得们知道了乘法的那些运算律吗?谁来说一说。
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
今天我们来继续探究乘法的运算律,看看是不是还有什么新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还是来解决植树时的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一共有25组,每组里4个人挖坑种树,2个人抬水浇水。那么可以怎样列式呢?
请你算一算,看看谁的方法比较巧妙。
教师巡视,然后挑出做法比较典型的学生汇报。全班讨论(4+2)×25和4×25+
2×25的相同于不同之处。
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4+2)×25=4×25+2×25
但是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有时候改变运算顺序会让我们的计算变得简便。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主要是说的清楚,理解规律,不要求一字不差。教师
总结:也就是说两个数的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你能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吗?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a×c或者:a×(b+c)=a×b+a×c
三、巩固练习
播放课件:乘法的分配律和结合律——
四、课堂总结
我们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还有分配律,合理应用这些规律会让计算变得简便。
板书设计
课后发思: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5:25:1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283111245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电子教案模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电子教案模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