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
王清玉
教学内容:教材第56、57页例I、例2和“练一练”,练习七第I〜3题。教学要求:1•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加法
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用字母表示。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交换律
1•教学例1。
⑴出示例1。
学生读题,要求说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提问:要求李春家和王强家之间的距离,可以从哪家出发到哪家?怎样列式计算?(学生自己解答后口答,
老师板书两个算式和得数)
(2)比较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个算式都是求的哪段路程的长?结果怎么样?400+300和300+400有怎样的关系?(板书:400+300
=300+400)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400和300交换位置相加,和怎样?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56页下面的题组。
(2)让学生计算,比较每组两个算式的结果,在课本上0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0里板书等号。
(3)提问: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8和、12相加,交换位置再加,和
有什么特点?第二组的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和特点
3.归纳加法交换律。
提问:这三组算式里,每组算式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老
师总结加法交换律,说明这是加法运算的一条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加法交换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这里的加法交换律用语言表达不容易记忆,我们用字母来表示,就既清楚,又简单。
如果用a表示第一个加数(在小黑板上对着算式板书a),用b表示第二个加数(在小黑板上板书b),那么a+b(板书加
号)就应该等于什么?
指出:这里的a十b=b+a就表示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这就是用字母表示的加法交换
律。
追问:a+b=b+a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5.认识加法交换律的应用。
(1)我们学过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用了
什么知识?
?第三组呢?
?从这些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看两次相加的结果是不是相等。这样验算是应
练习十二第1、3题。
⑵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你是怎样看出前面的加法计算是不是正确的
二、教学加法结合律
1•教学例2。
⑴出示例2。(挂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提问:怎样算出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这种算法你是怎样想的?
求操场上一共多少人,不调换加数的位置,还可以怎样算
这种算法又是怎样想的?
(2)比较算式的结果。
提问:这两种算法都是求的什么?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启发学生说出第一种解法先把前两个数3
和2相加,再加第三个数4;第二种解法先把后两个数2和4相加,再同第一个数3相加)它们的结果有
什么关系?[板书:(3+2)+4=3+(2+4)]
2.题组的计算、比较。
(1)用小黑板出示第63页上面三行的题组。
(2)提问:你能看出第一组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第二组和第三组呢?
(3)请大家把书上这几道算式计算一下,看看每组里两个算式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在0里填上适当的符号。
让学生口答练习结果,老师在0里板书等号。
提问:每组算式里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3.归纳加法结合律。
提问:在这三组算式里,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上面的例子里,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老师总结加法结合律,说明这也是加法的一条运算定律。
让学生读书上的加法结合律结语。
4.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
如果用字母ab、c表示加法里的三个加数(对照题组中的加数分别板书:a、b、c),可以怎样表示加法
结合律呢?[板书:(a+b)+c=a+(b+c)]
追问:(a+b)+c=a+(b+c)表示的是什么运算定律?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这里的a、b、c表示任意三个数。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
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三、小结教学内容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指出: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都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所以我们刚才学习的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板书课题)
2.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的交换律?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
五、课堂作业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算式和结果)
练习十二第1、3题。
“加法运算定律”教后反思
王清玉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运算定律,可以说运算定律是运算的灵魂和核心。它是
小学阶段十分重要和基本的内容。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
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
为此,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充分发挥好主题图的作用。把主题图制作成动画的形
式分别有层次的出示。这样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
由这一现实的生活问题的出现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
少千米?(2)、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本节课特别是求李叔叔这三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这一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列式
计算,得出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一种是88+104+96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一种是先算104+96再加88。此时,我抓住这一数学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观
察、交流、探讨后一种方法要简便。这一重大的结论不是教师直接给出的,
而是通过学生要解决这一现实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出来的。接下来教师通
过大量式子的实例进一步让学生去经历,观察、猜测、验证的过程。在丰富的感性
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这样符合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
又促进了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首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使主题图画面动画形式分层次的出现。这样既符合
他们喜欢动画的年龄特点,又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另外,在引导归纳加法的交换律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加法的交换
律。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很快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充分发展了不同学生的特
点、特长、和思维等他们分别用画图形、画符号、写文字、写字母等形式表示加法
的交换律。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
《观察物体》一课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归纳如下:
一、教学层次清晰,环环紧扣,要求明确。
全课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下几次观察活动,每一次观察活动都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
求:
1、新课开始,通过两位同学的自我介绍,初步感知人物的正面、背面和侧面。
通过观察课桌、讲台等,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第三次观察活动,
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盒子,说说看到了哪几个面。第四次观察,换一个角
度,看看你又看到了盒子的哪几个面。
第五次观察看看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通过五次观察、比较活动,学生能正确地指出被观察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
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体会到从不同的位
置观察到的面的个数有可能不同。圆满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发现问题,探求知识,在判断辨认活动中,发展学生的
思维。
三、体现课堂整合的思想,课临近结束时,出示古诗《题西林壁》,让学生利用本
课所学知识去阐述,理解,鼓励学生从课外书中,或利用网络去寻求有关答案。
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1)全课利用直观的实物进行教学,如师生人手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大小不
等),选取生活中的实物来观察、发现新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活动,发现数学
知识。
(2)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拍照,拍学生、老师的正面、侧面照片等活动,让学生学
以致用。
五、充分运用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次换角度的观察后,提问学
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很有价值,这时老师适时运用小奖品进行奖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
学得积极、主动,参与面广,课堂气氛热烈、活跃,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课本上出现的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认识不够,错误地认为正方体的侧
面和上面是长方形或是平行四边形,老师虽然指出了错误,还应适当加强美术方面立
体图形画法的知识介绍。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
2
、
3
、
4
协议
由“博士尼光学销售商祝水平(”以下简称甲方)
委托“丹阳市开发区方圆彩印厂”(以下简称乙方)生产
博士尼大盒2.2千套,每套单价2.10元;中盒2万套,
每只单价0.70元;说明书2万张,每张0.21元;吊牌
2万张,每张0.15元;(以上数量与单价乙方送货后按
实有数量结算)。甲方应在乙方生产前预付启动资金
0.5万元,余款在乙方送货后给予结清
注:甲方留总额的1万元在07年3月底前结清)。
乙方应注意在原有基础的两个改进:1.中盒的使用纸
质,2.中盒的舌头外弹情况。
以上请甲乙双方相互执行。
2006.12.18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5:08: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273311244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加法运算定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加法运算定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