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30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等有关知识,培
养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学习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
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读准“翘”“衰”“落”“观”“差”等多音字。
5、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动地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2、学习写读书摘要。
3、了解物候知识的掌握和物候学的研究在农业上的重要意义,
激发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难点:
本文的逻辑顺序及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
第2页共30页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
记得里面是怎样分别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
“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
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
是怎样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人们解
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课题]
(二)通读全文。
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对一些难字难词也已经查阅过
字典词典,下面一起读读课文中这几个字词。
[利用课文“预习提示”内的5组字词,让学生个别读,齐读。]
接下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这篇课文介绍了什么知识?
2、“大自然的语言”比喻什么?
3、对照注解①,说说看,原文标题是《一门丰产的科学——物
候学》,课文为什么把它改为《大自然的语言》?
[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归纳]
第3页共30页
1、课文介绍了物候知识,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
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课文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把大自然拟人化了,
显得生动而有情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
下面再通读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标上序号(一至十二),用5分钟
时间快读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练习题中的4个小题,填写段的序号。
[学生读、练后简要讨论。]各小题后括号内应填的序号为
第1题(一至三);第2题(四至五);
第3题(六至十);第4题(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层次,剖析条理。
说明文要把事理说明得清清楚楚,让人读了容易理解,就必须讲
究条理性。请同学们围绕课文的中心——物候现象的介绍,划分段落,
简要归纳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题的基础上,引导讨论,然后归纳]
第1大段(一至三段):从一年四季中自然现象的变化说明什么是
物候,并进一步说明物候学和它研究的对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说明物候观测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项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4页共30页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课文中心明确,条理清晰。请再进一步思考:决定物候现象来临
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后归纳]
说明应有条理,即使是并列的几个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测,而是
要以一定的标准理清条理,依恰当的顺序逐项说明。课文说明决定物
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是按照从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
从空间(七、八、九段)到时间(十段)的顺序来安排的,并分别用了“首
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表明四个因素所
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学习编写读书摘要。
同学们通过几次通读课文和讨论内容、层次,对课文已经大致理
解。在阅读实践中,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点,或是为了记录资料,
以备日后使用,我们常常会在大致理解内容之后,做一些读书摘要。
摘要,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要把文章的要点或主要的内容摘
录在卡片或笔记本上。摘录的形式,可以是分条的提纲,也可以是浓
缩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今天我们先练习最简单的读书摘要;从课文中选出一些重要的语
句,分条抄录在笔记本上,构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围绕课文
第一道练习中的4个小题,从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关的句子下划一
条曲线。第二步,把这些句子分别摘抄在笔记本上,有时可适当调整
语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词语,使表达完整。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
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
第5页共30页
就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应用在农事活动,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它对于农
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3、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四个因素:首先是纬度,第二是经度,
第三是高下差异,此外还有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首先是为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
利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
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二课时
(一)交流读书摘要,加深对课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归纳,鼓励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经常自觉地做
读书摘要〕
(二)继续研讨写法。
这篇课文的写法,除了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这个特点外,还有一
个写法特点也值得理解和学习。说明事物的时候,常常要用举例子的
方法,举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
多些。这篇课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
的影响却举两个例子。[学生读课文]举两个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说明文中例子举多举少是有讲究的。读者容易明白的地方举一个
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举两个例子。近海地方比同
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如果依次类推,就会误以为春天也一定来得早,
一定温暖,但是事实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连举了“大连——北京”
和“烟台——济南”两个例子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第6页共30页
(三)理解语言的生动性。
这篇说明文的语言很生动。生动的说明才能让人爱读易懂。先请
同学们把第一、二段仔仔细细地轻声读两遍。
[同学们自读后教师范读一遍,然后挂上预先准备的小黑板]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回暖。
2、再过两个月,燕子飞来了。
3、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掉到地上。
4、杏花开了,就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叫
了,该及时耕作。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对照,指出上述语句同课文中相应的语句有什
么不同,启发学生了解;两者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课文的语句要
生动得多
[讨论后归纳。]
第1句没有课文中“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这一
句生动。“渐渐回暖”是一般的说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则很自
然地运用拟人的写法,“沉睡”、“苏醒”两个词用得贴切而生动,具体
地喻写了严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态。
第2句没有课文中“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这一句生动。“飞
来了”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翩然归来”是轻松、活泼的动态描写,而
且还包含有亲切欢迎回到家来的感情。
第3句没有课文中“……在秋风中籁籁的落下来”这一句生动,“掉
到地上”是一般的动态叙述;而“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则是具体、生
第7页共30页
动的描写,黄叶在秋天纷纷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电影的镜头展现在
我们的面前。
第4句没有课文第二段中几个原句生动。那几句紧扣“大自然的
语言”,先后用了比喻、拟人的写法,还模仿布谷鸟的叫声,写成催
促农民耕作的话“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比直接说“及时耕作”要新鲜、
生动得多。
(四)复习、复述。(略)
备注
1、黑体部分的问题和答案必须抄写在语文笔记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学生参考讲过的笔记,原来已经记下来的不用
抄写。原来没讲过的的需要补充在笔记本上。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
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
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第8页共30页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
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
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
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
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
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
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
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
《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第9页共30页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
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
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
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
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
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
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第10页共30页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
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
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
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
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①、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
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
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
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第11页共30页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
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
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
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①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①狗翻肚,天落雨
①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①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
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
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
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
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
物。
第12页共30页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
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
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
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
太阳转”的文章。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
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
动。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
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列宁善解人意、
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
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我们先来复习,
看同学们关于生字词掌握的怎么样?老师要考考大家,同学们有信心
吗?
1、认一认,读一读
第13页共30页
指生认读,小组读。
2、比一比谁记得多?小组比赛。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指生说然后总结。
这篇课文讲了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一只灰雀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
的小男孩。经过交谈,男孩最终将灰雀送回来的故事。
三、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惹人喜爱。你
看它们可爱吗?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读出感受,把体会写在旁边,做批注。
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朗读第一自然段。
汇报交流:“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
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谁来读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感情?你读出了喜爱之情。谁还想再
来读。
这句话表现出灰雀非常惹人喜爱。
三只灰雀欢蹦乱跳的唱歌,你们喜欢吗?除了你们以外还有人喜
欢它们呢?是谁?
第14页共30页
(3)你是从哪看出列宁很喜欢这些灰雀?
“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
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你读出了什么?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
从每次、都要、经常这三个词可以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程度。
出示图片:“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四、学习课文第三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你感动
的句子。
默读第2自然段,思考一下,从下面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谁来读这句话,要读
出什么感情?从这句话,我们能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
谁还想再来读。读出对灰雀的担心和着急。
2、齐读第3-10自然段,体会列宁和小男孩的心里活动。画出列
宁和小男孩的语言。
列宁的话: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寒冷,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
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
人。)
第15页共30页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宁对灰雀
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有很多人喜爱
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3.指导学生读一读列宁与小男孩的对话,再说说他们心里是怎么
想的。
(1)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
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2)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
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
话,读懂了什么?
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
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指导学生朗读。
五、学习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第16页共30页
默读第11自然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1.“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这句话你是怎
么理解的?
2.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为什么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
哪儿去了?”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呢?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方面表明了列宁见到灰雀之后的惊奇,另一方面则表现了列宁
对小男孩的爱护。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4.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呢?
六、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请同学们以“灰雀昨天去了哪里”为题,
写一段话,进行写话练习。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
七、课堂小结
课文以灰雀为线索,记叙了它丢失又复回的经过。表现了伟大导
师列宁喜爱灰雀,更爱诚实的孩子的崇高而伟大的爱。
第17页共30页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4】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
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①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盘古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①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①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18页共30页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①“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①揭题:18盘古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①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的印象,并说一说为
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①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19页共30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
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①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
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盘古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①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
指导。
第20页共30页
①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①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①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
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①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理解小村庄消失的原因。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用
词的准确、生动、形象。
3、领会爱护家园、保护环境、爱护树木,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
第21页共30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小村庄变迁的过程和原因。
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所蕴涵的深刻道理;了解小村庄变迁的
过程和原因。
三、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回顾导入
1、师生一起回顾那迷人的风景。
2、检查新词:郁郁葱葱、湛蓝深远。
3、问题导入:美丽的小村庄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呢?这节课
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
(二)深入理解,体会内涵
1、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把小村庄消失的原因从课文中找出
来,动笔画一画有关语句。
2、集体交流:请同学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1)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
棵一棵砍下来。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①体会拎:你想怎么读?(师评读。)
①把体会读出来。
第22页共30页
(2)村民们这样的行为使得小村庄出现了什么变化?看图,体会读。
(3)还有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发生了变化?
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
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中。
①都来读一读,你知道什么了?
①从这些词语中,你又感受到什么?请同学们再读读。
①可是,这样做小村庄又出现怎样的变化?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
大……
①体会反义词的用法。
①交流资料。
①展开想象。
①带着这体会完整读第三自然段。
(4)但是,作者却说不管怎样,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
过得还都不错。这句话再次提到了那锋利的斧头。
就让我们看看靠着斧头,这里的人们得到了什么,能联系前面的
内容说说吗?
(5)还有什么原因使小村庄变化了?解决书中黄泡泡的问题。
(6)什么都没了,指的是什么没有了呢?体会着读一读。
第23页共30页
(三)表达感受,总结升华
1、表达感受:
我对这小村庄的人们说……
我想对还在破坏环境的人们说……
我想对我们全人类说……
2、重温单元导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6】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县、济、匠”等10个生字。会写“县、设”等14个字。能
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23个词语。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①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
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学写14个生字。通过理解词句,了解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
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课文学习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
豪感。
第24页共30页
四、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
①生字生词卡片。
①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
资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①播放课件:昔日的洨河风光。
①谈话导入。
洨河两岸景色优美,可阻碍了两岸文化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官
府决定在这里建一座桥梁。造一座怎样的桥呢?官座决定向社会公开
招标,石匠李春设计了被采用了。想知道李春的设计吗?读读课文就
清楚了。
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讯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意多读几遍。
第25页共30页
①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①教师检查。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词,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
好的语句和段落。
三、自主感悟
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
样的?
①汇报交流。
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
A、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
B、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
C、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①引导。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①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
四、识字学词
①用生字卡片抽读生字。
①给生字组词。认读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①指导写字。
第26页共30页
A、分类指导,教师范写并提示。
左右结构:部、横、跨、栏、设
上下结构:参、坚、案、贵
独体字:爪
b、学生写字。
C、学生写完后,选取有代表性的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①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各两遍。
①搜集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听写词语。
听写后,同座互相批改。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赵州桥的特点。
二、朗读体验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
①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第27页共30页
①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三、扩展交流
展示课前搜集的桥的资料,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桥的特点。
四、启发学生热爱劳动人民,从小学好本领,将来为建设祖国出
力。
五、布置作业
1、有兴趣的,可完成课件选做题。
2、摘抄第三自然段生动的词句。
3、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难点:
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第28页共30页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
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
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
秋的声音》
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是否可以小组合作学习)
(其中的哪一种因学生说了拿来体验感悟)(朗读和想象、说话结合)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
说:“”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
的黄叶啊。
第29页共30页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
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他们在说些什
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
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果园里……人们的心里你能用朗读表
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
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
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
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
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
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
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
么——()
第30页共30页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感情朗读。
扩展,可以欣赏一首写秋的诗歌,送作为礼物。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1:42: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149401227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学语文三年级.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学语文三年级.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