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经典故事大全

更新时间:2023-03-03 11:22:27 阅读: 评论:0

清肺的食物和水果都有哪些-淘宝男鞋

经典故事大全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文明素养)

民间故事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

内。它们往往包含着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下面是分享的短篇经典民间故事大全。欢迎

阅读参考!

1.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话说清朝的顺治皇帝,为找个德才兼备的太傅,把太子玄烨也就是以后的康熙皇帝尽快

培养成才,在文华殿摆下了御宴。席间,顺治皇帝向群臣说道:“朕有一事不明,请众爱卿

给朕释疑。”他指了指自己的耳朵,问道:“人言耳大有福,朕是君,尔等是臣,为何反而

朕的耳朵小,众爱卿的耳朵却大呢?”

文武官员一听,都惊出了一身冷汗,这可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众人面面相觑,个个

噤若寒蝉,文华殿的空气好像凝固了一般。突然,有一人朗声答道:“万岁是龙,所以耳朵

小;臣等是象,所以耳朵大。”

顺治皇帝抬眼望去,回答问题的竟是列于朝班最后排的翰林庶吉士郑天经。顺治皇帝顿

时来了兴趣: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不敢回答,而一个小小的七品庶吉士却敢直面龙颜,看来此

人是够有胆识的。但不知他的真才实学如何,便问道:“爱卿的回答是杜撰的呢,还是书籍

上记载的呢?”

“臣在万岁面前岂敢杜撰!这是写在(《百藏经》第十三篇上的文字。”

此书是佛学巨著,顺治皇帝即命太监从藏书楼把书找来,竟是几十捆竹简,足有几百斤

重。郑天经向前翻开竹简,很快就找到了这句话。顺治皇帝龙颜大悦,觉得太傅人选非他莫

属,便下了一道口谕,破格任郑天经为太子太傅。

七品官一下子变成了二品官,若是别人岂不要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可是郑天经竟还“得

寸进尺”,启奏道:“若让微臣教太子,必须立个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皇帝竟也连连答应,让郑天经与太子玄烨约法三章,成了师生。

年幼的玄烨,很贪玩,不好好读书,但郑天经丝毫不为皇权所惧,该怎么罚还是怎么罚。

有一天,郑天经让玄烨背书,玄烨非但背不出来,还嬉皮笑脸的,郑天经勃然大怒,便

紧紧拽住玄烨,两人同跪在太阳下。六月骄阳似火,玄烨热得汗流浃背,皇后见了,心疼地

一把抱住玄烨,大骂郑天经不通人性。她还气急败坏地吵吵嚷嚷:“我的儿子读不读书,将

来都要做皇帝,何必要受这般窝囊气!”

郑天经听了,气得一时竟忘记了臣子的身份,对皇后义正辞严道:“臣身负教诲国之储

君大任,只牢牢记住了一条理――树不剪不成材,玉不琢不成器。儿童不读书,定然变蠢猪!

这书让臣教臣就教,不让教,臣就回乡下躬耕陇亩去!”说着脱下了官服,扔掉了顶戴花翎,

扬长而去。

郑天经回到住处打点行装,还没有离开宫,便有一太监飞奔而来,传下皇帝口谕,宣他

到东宫去。郑天经昂然来到东宫,见玄烨正跪在顺治皇帝的脚下,他心里就明白了,便也跪

倒在地,为太子求情。顺治皇帝亲自搀扶起郑天经,给他赐了座,又喝令玄烨道:“小奴才,

快给你的恩师跪下!”

旁边的几个大臣都劝谏道:“不可不可,哪有储君给臣子下跪之理?”

“天地君亲师,世间五,谁人不拜?谁人不跪?难道玄烨这个当学生的就不能给恩师下

跪?”

玄烨规规矩矩地跪在了郑天经面前。

自此以后,太子玄烨再也不敢在太傅郑天经跟前放肆,且虚心求教,而郑天经从太子的

进步中也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既聪明又顽皮的学生,师生相处甚欢,太子玄烨不觉也成了博学

之士。

在康熙皇帝继位的前一年,郑天经由于身体欠佳,便乞准退隐,回到了故乡苏州。

岁月如梭,转眼十几年过去了。这时的康熙已经捉鳌拜,灭三藩,成为成震四方的一代

英主。

康熙在下江南时,路经苏州,又想起了当年苦心把自己培养成才的郑天经老师,便想前

去探访他。郑天经听说康熙要驾临忐忑不安起来。他耄耋之年,胆子越变越小了。想起当年

执教太子时的过分严厉,就有些后怕。且由于他长期隐居山林,也不知道当年的太子,现在

的康熙性情变得如何。如若追究起来,郑家可有灭门之灾啊!郑天经不由陷入苦苦沉思之中。

第二天,康熙銮驾到了郑府,只见郑府已经孝幔高挂,丧联贴起,郑府里的人全都披麻

戴孝,放声痛哭――原来恩师郑天经已于昨晚与世长辞了。康熙闻讯放声大恸,三步两步抢

到灵柩跟前,手扶灵柩,边哭边诉;“学生来迟了一步,竟无缘见到先生一面!”内心悲痛

的他,让人打开棺盖,以瞻恩师遗容,悲恸处不由吟起念师祭文。

当康熙念到“感念师恩,感念师情,眼泣泪血,心如刀绞”时,棺材内平躺着的郑天经,

突然坐了起来,拉住康熙的手泣不成声。原来这是郑天经使的诈死之计。心想皇帝见他已经

死了,也就不会再株连他的家族了。结果事情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随行的文武大臣,看到

这种师生情深的感人场面,也不由动容。宫廷画师姜嘉瑜,感动于康熙与郑天经来之不易的

师生情谊,画下了金殿选师、东宫跪师、郑府哭师三幅画,让此情此景在画中得到了永恒。

后来,康熙将这三幅画带到了京城,挂在了自己的寝宫里,留作永久的纪念。

2.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相传,薛河上的西仓桥,是在明朝时候兴建的。这座三孔石拱大桥,据说是皇家工程,

规模很大,征调的能工巧将很多,征用的民工就更多啦。建桥的时候工地上很热闹,象个小

集市。

一天,从外地来了个白头发的石匠老头,给河北涯一家打石碓窝儿。他一连打了好几天,

歇着的时候,就到工地上转悠转悠,看人家雕刻水兽、石狮子和桥栏石柱。高了兴还跟石工

门扯上几句,就连那工地上的头头们,他也偎上去唠叨几句。大伙都说这个老头迂魔,狗咬

耗子--多管闲事。

老石匠把石碓窝子打成了,他跟主家说:“你有这么多石料,我再给你打个石墩,坐着

舂粮食多方便。”主家很乐意,就让他接着打了。

打这个石墩时,老石匠别捉多细心啦,他量了打,打了量,有人问他:“一个石礅子,

费这么大的劲儿干什么?”老石匠听了,光笑不说话,就知道低头干活。石礅打成的这天,正

赶上大桥石拱圈要合龙门。不知因为什么,垒到最后,正好缺一小块石头碰不上茬儿。当时

天阴得很厉害,眼看要下大雨,石拱圈不马上合好龙门,一场大雨,几个月的工就白搭啦!

可现打制也来不及呀!石工们和掌管工程的官员,急得团团转,活象热锅上的蚂蚁。就在大伙

犯难为的时候,这个老石匠又遛了来。他看了看缺口,对工程人员说:“我那里有一个石礅,

你们看看放到这儿合适不。”石工们听了,马上跟老石匠把石礅搬了来,往中间一放,竟一

丝一毫不差,扣得严严实实。

大桥建成了,官员们都很高兴。当想起去找老石匠道谢时,可哪里还有老人的影子!光看

见碓窝子跟前,有一张大红字条上写:

施工马大哈,桥拱出误差。

鲁班来相助,银两谢农家。

看了字条,人们才知道那个石匠老头是鲁班暗地里帮助皇家工程。官员们按鲁班吩咐,

赏给打石碓窝儿的那家二十两银子。

3.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北宋年间,有一年春季,桃红柳绿,风光无限,苏东坡携书童前来泰山游玩,两人走走

停停,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佑庙前。佑庙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历代帝王将相所立,名家名人

所书,苏东坡与书童随人流进了铺庙,观赏碑林。

这时,打东边过来一位气宇轩昂,风度不俗之人,苏东坡仔细一看,不觉大喜过望,那

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苏东坡连忙招呼:“王大人,怎么这么巧,你也来泰山了?”

王安石见是苏东坡,一边观赏碑文,一边回答:“只许你这位大诗人观赏泰山风光,铺庙

碑刻,就不许我也来凑凑热闹?”苏东坡急忙辩解:“哪里话,能与王大人同游笛庙碑林,实

乃人生一大幸事!”说完用手一指身后:“这是书童福德。”王安石用嘴一撇右前方那位年轻

人,说:“我的书童学智!”

王安石话音刚落,福德便跑过去与学智打招呼,谁知学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样子,只

是“哼”了一声,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紧不慢边看碑文,边朝前走去。来到一块微微向东倾斜的石碑面前时,四人止步,

评头品足。福德因刚才看了学智的脸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抢先说道:“安石不正影子

歪!”学智何等聪明,一听人家福德在讽刺自己的主人抛岂肯罢休,脱口接道:“东坡前倾根

基斜!”

听见两位书童斗嘴,王安石插话说:“学智说得一点没错,此碑确实因为根基斜了,才东

坡前倾啊!”苏东坡“嘱”了一声,说:“王大人言之有理,不过,咱福德说得更有道理,身

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说完,王安石与苏东坡相视着“哈哈”大笑起来。

见主人大笑,福德与学智也跟着吃吃地笑了。

4.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相传,清朝时期,滕县辛庄有个名叫钟璜的秀才,很有才华。

有一年,滕县的秀才都到充州府去会考举人。发榜后:钟璜名列榜首。不光这儿,各县

的秀才,哪个也比不了滕县参加考试的秀才,主考的学院大人,宣布滕县为这次会考的第一。

谁知其余各县的秀才不服气,他们集合起来去找学院大人质问。凑巧,在大街上碰到了学院

大人乘坐的鹦哥绿呢子大轿,他们就围起来不让学院大人走,你一言,我一语,问滕县的秀

才考得究竟有多好。

学院大人被这伙酸不溜球的秀才纠缠得没法,就说:“我出个上联,当面考考你们,对

得上,算你们有才学;对不上,那可要甘败下风啦。”说完,就出了个上联:

掰开石榴,酸子挤成一片。

这伙秀才,你看我,我看你,搜肠刮肚,苦思冥想,怎么也对不上,可巧钟璜也来到轿

前,听了学院大人让对对子的事。

学院大人看到了钟璜,就问:“你不是钟璜吗?”

“学生是钟璜。”

“你对得上来吗?”

“学生已想出下联。不过还是让众学兄先对,对不出,我再对吧。”

等了老大一会子,各县的秀才还是对不上来,钟璜就念出了联:

折断藕结,丝纹分裂两边。

学院大人听了哈哈大笑,这伙秀才不得不分列两边,闪开道路,让学院大人的大轿通过

了。

5.短篇经典民间故事

淝水一战的胜利,谢安虽然为东晋获得了暂时的喘息时机,但是,从此东晋王朝更加急

剧地衰落下去,内乱不止,动荡不安。公元403年,桓温的儿子桓玄占领了长江上游,发兵

攻入建康,废掉晋安帝,自立为帝。三四个月后,北府兵将领刘裕击败桓玄,迎晋安帝复位。

从此,东晋王朝只剩下一个空壳了。

就在这个时期,却出现了一个中国古代的大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一名陶潜,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

他的曾祖父就是东晋的大将军陶侃;但到了他的少年时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

尽管如此,陶渊明从小还是受到了很好的家庭教育,他博览群书,养成了寡言少语、厌

恶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这种个性影响了他的仕途生涯,一生中,只在十三年当中断

断续续地做了几次小官。

直到二十九岁时,陶渊明才谋得江州祭酒一职,却因忍受不了官场的繁文缛节,早早辞

了职。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三十五岁时,到了荆州,在刺史桓玄属下当一名小吏,不到一

年功夫,又因母亲去世辞职归家,一住又是五六年。

陶渊明终究是名将的后代,官场里知道他的人很多。公元405年,当他四十一岁时,

又被推荐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当了县令。

好不容易在彭泽当了几十天县令,一天,陶渊明得到一个消息:东晋的权臣刘裕已封自

己为车骑将军,总督各州军事;这个野心家只差一步就要夺取皇位了。

陶渊明预感到晋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他十分灰心,便离开衙门回家去了。

妻子翟氏见陶渊明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不好多问。翟氏端上酒菜,可陶渊明却不动筷,

仍然坐在那里叹气。过了一会,陶渊明冷不丁地说:“我想辞职回家乡!”

翟氏一听就知道他又在官场上受气了,因为像这种辞职回家的话,陶渊明不知讲过多少

次了。几个月前,陶渊明曾想辞职,还是翟氏提醒他,上百亩官田就要种上稻子了,待收成

以后再辞职吧。当时陶渊明总算听了妻子的话,口气缓了下来。这次翟氏仍然用官田收稻之

事来劝他,陶渊明听了以后,长长叹了一口气:“唉,真没办法,难道我还是要做粮食的奴

隶!”在翟氏体贴的慰劝下,陶渊明这才举起了酒杯。

时局的因素,加上陶渊明一副傲骨,他的辞官念头始终没有打消过。一天,衙役来报:

过几天郡里派的督邮要到彭泽来视察。那个督邮陶渊明认识,是个专门依仗权势、阿谀逢迎,

却又无知无识的花花公子。陶渊明想到自己将要整冠束带、强作笑脸去迎候这种小人,实

在忍受不了。他的倔脾气又发作了:“我怎么能为了这五斗米官俸,去向那种卑鄙小人折腰

呢?”

于是,陶渊明离开衙门,板着脸回到了家,冲着翟氏:“收拾行装,回乡!”

翟氏告诉他,稻谷只差几天就要收割了。

“随它去吧!”这回陶渊明已经铁了心要辞职了。翟氏问清原由后,也就不再劝说了,

默默地去收拾行装。

第二天,陶渊明乘船离开了彭泽。他出任彭泽令,在任仅八十余日,十三年的仕途生涯

终于结束。

从此,陶渊明在家乡过着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辞官后,反而有

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他归田后的二十多年,是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归田园居五首》、《桃花源记》、《饮酒二十首》、《挽歌诗三首》等

等。

其中,《桃花源记》更体现了陶渊明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诗文中通过虚构的手法,把

桃花源描绘成一个鲜花盛开,绿树成行,男女老幼,辛勤耕织,祥和的安定社会。陶渊明以

此寄托他的美好向往,以及对当时混乱时世、黑暗政治现实的不满。

陶渊明的诗文辞赋,在中国文学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1:2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137471225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经典故事大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经典故事大全.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