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音乐引发的研究与社会文化思考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岁月在墙上剥落
/……”,2003年,《东风破》的发表使“中国风”成为中国
流行音乐文化的专有名词,标志着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在流行
音乐界的确立与盛行。流行歌手周杰伦因此被誉为引领“中
国风”浪潮的音乐第一人,词作家方文山也因其融古代诗词
与现代诗歌为一体的优美词作获得了“当代李商隐”的美
誉,二人之后又推出了《千里之外》、《本草纲目》、《青花瓷》
等歌曲,一跃成为了炙手可热的“文化”名人。
黄晓亮在《中国风音乐史》中说道:“中国风就是三古
三新(古辞赋、古文化、古旋律和新唱法、新编曲、新概念)
结合的中国独特乐种。”“中国风”又分“纯粹中国风”和
“近中国风”两种。“纯粹中国风”是满足以上六大条件的
歌曲,《东风破》即是第一首完完全全符合“三古三新”六
大标准的“中国风”流行歌曲,《青花瓷》、《娘子》亦属于
此类;“近中国风”是某些条件不能满足而又很接近于“纯
粹中国风”的歌曲,如《七里香》、《霍元甲》等作品。
“中国风”刮遍了整个中国流行音乐领域,甚至作为一
种新的文化名词应用在其他社会文化经济领域,用来指代以
中国文化内涵为内容的类似现象,汇集绘画、书法、奇石、
珠宝、地理、民俗等等。也正是在2003年后,“中国风”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成为了学术研究的新热点。其讨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对“中国风”音乐的文本分析:①以黄晓亮的评述
为基础,分析“纯粹中国风”和“近中国风”音乐的不同类
型特点,阐释“中国风”音乐的基本表现形式,指出“中国
风”音乐的普遍特征是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
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
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优雅、轻快等风格。②以方文山
的词为典型,进行语言、叙事、体裁、修辞等艺术性赏析。
通过对比,分析方文山的歌词对古典诗词的模仿运用,认为
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即脱胎于歌词,其词作亦诗、亦词,
辨识度高,且当脱谱欣赏时,亦可独自低吟,成为现代性的
另类诗文。
2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的比较分析:①以文
学理论为框架,宏观阐释古典诗词对现代流行歌曲创作的影
响,重点比较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歌词的文学性差异。
②从现代流行歌曲的视角出发,分析古典诗词的现代性,指
出古典诗词与流行歌曲类似的社会发展背景与社会经济功
能,指出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宋词与现代流行歌曲均属于
大众文化,都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商业性、个性化等基本
特性。有的文章则从“中国风”音乐歌词的语言运用中找到
现代新诗语言创作的突破方向。
3文化研究。极少数文章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分析“中
国风”音乐产生的社会背景,或从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的历史
出发,阐释“中国风”音乐流行的社会因素;或对“中国风”
音乐引发的复古热与周杰伦音乐入选高中课本等社会文化
现象上进行分析、评论。
从以上研究文章可以看出,从概念确定至今,文化界对
“中国风”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偏向于通过文本分
析、比较的方式,对古典诗词与“中国风”音乐的歌词创作
进行符号对比;在文章立场上,对“中国风”音乐中古典诗
词的融合运用多持肯定态度。但是,在对“中国风”音乐抱
持赞赏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文化问题。
1“中国风”本身存在的文化谬误及其社会反应。
2008年央视春晚,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整场
晚会的一大亮点,但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却指出歌词
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堪称“谬误”。这首《青花瓷》,
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
的飘逸”。他解释说:青花瓷自诞生之时便迅速成为中国瓷
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
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
懂瓷器。另一处错误则是那句“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
你”。马未都解释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
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当然,
方文山虽然贯通古今诗词,但依旧属于非专业人事,出现这
种错误应当“纯属正常”,毕竟歌词属于艺术创作,从某方
面而言,创作不可能与生活甚至历史完全一致。因此,在周
杰伦的《龙战骑士》专辑中,方文山作词的《兰亭序》,内
容与中国书法无任何关联,只是借中国书法名篇为歌曲增添
“中国风”。但吴克群拍摄《老子说》MV,却使用孔子的画
像;伊能静在《念奴娇》中,将“羽扇纶巾”的“纶”念成
“伦”;戴佩妮在新歌《一个人的行李》中唱“我要一个人
通宵看完鲁迅的背影”,但《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这
种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谬误,不仅对文化传播也对社会产生了
不良影响。
现代媒介的发展,使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扩展到整个地
球,即使存在语言区别,流行音乐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法即
“可视音乐”(原称“电视音乐”简称MTV或MV,即
MumcVideo)仍能达到“音乐无国界”的传播效果。以镜头的
组接配合电脑绘画、视觉特技等现代科技手段,加上服装道
具等精心布局,将音乐符号与语言符号直接转化为视觉符号,
为观众制造出切合音乐内容的情景世界,加速了观众对于流
行歌曲本身的认知与接受。“中国风”的文化韵味正是通过
这种手段传递给受众,不仅仅是华人,使用其他语言的受众
也可能通过“中国风”音乐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人
为的疏失却造成了受众对中国文化认识的谬误。特别是年轻
群体本身对“中国风”音乐抱持尊崇的态度,很可能因此以
讹传讹,扩大了错误文化的传播范围,进而影响了中国文化
的正常传播,这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另外,
周杰伦的新歌屡屡入选爱国歌曲、小学教材甚至成为中学考
题等等……一方面我们看到了“中国风”对文化传播的正
面影响,另一方面,文化谬误也令我们担忧其一旦进入教育
系统对整个文化教育传播带来的不良后果,“中国风”音乐
浪潮的双向效应,值得我们警惕。
2“中国风”歌手自身文化素质令人堪忧。
于今在《狂欢季节》一书中借用奈特尔和彼得?曼纽尔
为西方流行音乐所下的定义。大致概括出流行音乐的如下特
点:①它首先起源于城市,并以城市听众为取向;②它与本
民族的艺术音乐有风格上的联系;③至少在20世纪,它的
传播主要通过电台和唱片、录音带等大众传播工具;④流行
音乐是倾向于通俗娱乐的音乐;⑤流行音乐实行明星制;⑥
曲目的快速更新是流行音乐的典型特征,传播工具竭力使人
们对一位流行歌星的新作品继续产生兴趣。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流行歌手是流行音乐的领物,
人们通过歌曲认识一位歌手,在感兴趣之后即会对这位歌手
的作品有所期待,这也是为什么提到“中国风”我们会想到
周杰伦,看到“方文山作词”这几个字同样会想到“中
国风”的原因。让受众领略到“中国风”魅力的是流行歌手,
但流行歌手自身的文化水平常常使“中国风”带上一片阴
影。其实流行歌手文化素质低已经是个老问题了,只是在
“中国风”这种具有浓厚中国文化底蕴的音乐面前变得更
加引人注目。例如何洁在沈阳故宫拍摄“超女”的宣传片,
却不知道历史上的清太祖清太宗是谁;蔡依林不知道三国是
哪三国等等。流行歌手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古文化的精粹优美+带领
这种风潮的流行歌手应该以身作则,从正面促进受众对中国
古文学、古文化的再现与学习,但从以上现象来看,他们往
往对受众特别是青少年产生误导,如果没有人纠正,很可能
造成恶性循环。
3商业运作最终导致“中国风”音乐作品良莠不齐。
从社会背景与传播途径来看,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同属
于大众文化,但又存在差异。古典诗词的创作以文人为主,
演唱者多为当时的名伶歌姬,通过口耳传唱流行于社会,其
传播速度、范围与受众存在一定的限制。同时,流行的词曲
以书籍文本形式流传于世,从根本上将其限制为所谓的“阳
春白雪”文化。当代大众文化亦可称为“文化商品”。流行
歌曲就是以商品的形式在社会上传播;作词、作曲、录制CD、
拍摄MV、CD发行等等形成了一个流水线作业的模式,即我
们所说的“文化工业”,其目的是缩短时间、减少成本、最
大限度地追求利润;凭借现代媒介,流行音乐的发行速度、
范围、受众群体又实现了最大化。最低的成本,最高的利益,
这种两级特性抹掉了以往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
俗文学之间的差别。类似、矫揉造作的作品成为了现代文化
的新的特征。上文提到的文化谬误与歌手素质两个方面仅凸
显了“中国风”音乐流行所带来的社会文化问题的表面,究
其根本,正是现代社会对文化进行工业生产的结果。
同质性、标准化、复制是文化商品的特征,“中国风”
的盛行即意味着模仿的出现,但并不是所有的词作家都如方
文山一般,具有深厚的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创作基础,千篇一
律的“中国风”音乐作品由此诞生。例如林俊杰的《曹操》,
胡彦斌的《红颜》,TANK的《三国恋》均以“三国”为题材;
“红颜、情、英雄”是流行歌曲的主旋律。相同的题材和主
线,歌词的优劣通过比较显而易见。由于缺乏相应的古典文
化基础,出现了重复使用名家名作的现象,李白、杜牧、李
商隐等的诗词作品更是现代词作家的最爱,“撞车”在所难
免。由于现代商业运转的需要,常出现不同歌手在同一时期
内发布新专辑,“中国风”的风靡很容易产生同性质的歌曲
“碰撞”,更避免不了“抄袭”这一文化现象。马天宇的《青
衣》就曾被网友质疑抄袭周杰伦的《东风破》,F.I.R乐队的
《月牙湾》、后弦的《西厢记》等等也一度被认为抄袭周杰
伦而在网络上掀起争论。单调、重复的内容使“中国风”局
限在了很小的范围内。中国的古文化何其壮阔?而这种重复,
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受众的审美疲劳,文化商品所具有的局限
性展露无遗。
4小结:“中国风”音乐的传播与流行体现了所谓的
“视觉文化”的特点――现代文化的传播依附于现代电子
视听文化媒介种群。中国古典文化与流行音乐的结合实际也
正是对电子媒介文化的依附。正像根据某一文学名著改编的
电视连续剧上映并引起瞩目之后,作为文学经典名著的原著
才可能兴起一阵赏阅热潮,古典文化变相成为了电子音乐文
化的依附品。这实际上正是社会文化学者常说的“文化消费”
与“文化传播”的冲突,二者形成了一个悖论:文化消费寻
求同质性、标准化、复制性的产品,追求利益;文化传播寻
求特殊性、区别与差异,追求文化传承与发展;文化消费是
文化传播的最大途径,文化消费反过来又是破坏文化传承与
发展的“狙击手”。在这场冲突中,既有好的结果也有坏的
结果:一方面,古典文化得到了更多受众的认可,其特殊性
在传播中得以保留;另一方面,传统“沦为”现代的“工
具”,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种种缺憾。这是现代文化传播发展
的必然结果,我们无法完全根除它,只能以适当的社会手段
来避免。而在网络盛行的今天,网民在论坛、QQ等言论场所
畅所欲言,在表达对中国文化的热爱的同时。在对“中国风”
音乐的欣赏评论中,其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这
样的公众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抄袭等不良倾向有一定的遏
制作用,而“中国风”音乐的流行恰恰体现了这种文化传播
的特征。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11:18: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134901225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风纯音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风纯音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