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二语文教育教案参考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它试图表达出与“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等日常语汇比拟不同的指向。在根底教育的语文课程各个学段中的教
学关键问题是,对培养学生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内容有重要影响的
教学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高中语文教案,欢送查阅!
高中语文教案1
【三维目标】
1、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
2、引导学生筛选出本文重要信息,,引发自己的思考。
3、扩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
神。
【重点】
了解解说词的特点,感知本文重要信息。
【难点】
梳理、整合解说词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银河系短片(无声音,无
画面,有声音有画面)让学生感知解说词的特点1解说。学生谈观感。
明确知识要点。激发学生兴趣,并对解说词在电视画面中的作用和
特点有直观的感受。课文重点内容的梳理,归纳。
解说词特点的整合。释题:宇宙的边疆在哪里宇宙的典型特点是什
么
提问: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宇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
将文中文学性的语言抽去,读一段课文。了解解说词的特点2情趣
诗意。
要求学生任选取文中的一个图片,写一段解说词。对学生出现的问
题进行指导。总结解说词的特点3对象听众。学生书速读课文,筛选
信息。
课堂交流。
宇宙星系(距离我们80亿光年)、星系群、子星系(200万光年)银河
系(4万光年)恒星。太阳系(1光年)行星
学生通过感受总结特点。训练学生准确筛选信息的能力
了解说明的顺序
由感性到理性,符合认知规律。拓展练习欣赏采石风景照,试写解
说词,符合解说词的特点学生写作,展示写作实践,能力拓展训练小
结,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解说词的特点:
1、解说拓展。
2、情趣诗意。
3、对象听众。
篇三
教学目的:
1.联系实际,了解解说词的特点,了解一些有关宇宙的根底知识。
2.借助文中的议论和热烈的情感抒发,了解对宇宙和人类的思考,
并引发自己的思考。
3、拟清全文结构,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要求,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一、知识储藏
A.解说词的特点
本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和说明重点,不能
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主要方面,抓住事物的关键,即使是拓展性
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如课文解说的对象是宇宙,那么就要
紧扣宇宙的组成来介绍,不能随意生发其他问题。
(2)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
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如课
文中对光年根本概念的介绍(知识扩展),将宇宙比做大海,激发读者
对宇宙的想像(情理扩展)。
(3)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局部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课文
从宇宙整体到星系的组成再到太阳系,虽然每个局部紧密相联,但又
各有侧重,各有中心。
B.本文的说明顺序
课文是电视片的解说词,所以具有一定的视觉性,随着摄影镜头由
大尺度空间到小尺度空间,缓缓推进。就我们的阅读来说,课文已经
脱离了电视视觉画面(还能感觉到电视画面对文字的影响,如“我们现
在已经回到了我们的后院〞等介绍性词语),独立成篇,从说明顺序
上看,采取的是空间顺序:宇宙吟星系(星系群、子星系)恒星太阳系
行星认为“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课文说
明由宇宙到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的思想是统一
的。
这样的说明顺序,好处在于:
(1)虽然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但是我们跳出宇宙之外,将它作为纯客
观的说明对象来解说,这样能够更清晰、直观地介绍。
(2)空间尺度由大到小,让读者从整体上有所了解之后,再深入局部
了解细微,这样顺序清楚,层次清楚,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
(3)由广阔的宇宙,穿过无尽的空间,最终回到人类的家园,这是探
索和发现的过程,表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敬仰和“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
的热情。“人类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这个宇宙的了解程度〞,由宇宙
再反观地球,就是人类的未来之路,说明的顺序和的思想到达某种契
合。
C.根底知识
完成德阳导学与探究以下内容:
1.自学“预习提示〞1——2内容,用笔勾出要点。
2.完成“根底积累〞1——2题,“根底集训〞1——5题
二、问题探究
主问题:扣住“宇宙的边疆〞这一标题,是怎样通过对浩瀚宇宙的
解说来探究“宇宙的边疆〞之“谜〞的
子问题1:在认真阅读全文根底上,完成下面问题。
(1)宇宙有边疆吗请结合原文内容,说说理由。
(2)本文是怎样的说明顺序来布局谋篇的这样的顺序有什么好处请
简要概括。
子问题2:本文开篇三段和结尾两段有什么特点
子问题3:人类认识宇宙,是从地球开始的,为什么的解说,不沿
着人类认识开展的轨迹进行呢
子问题4:对宇宙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5:对人类有怎样的认识
子问题6:课文中有大段的议论和抒情,是否干扰了对宇宙的说明
子问题7:本文在写作方法和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在本文找出有关
句子,简要分析。
子问题8:如何写解说词呢,写解说词又要注意哪些内容呢
三、课文小结
课文是一部电视片的解说词,解说词也属于说明文的文体范畴。
学习要注意其特点:解说词要根据解说对象的特点,有明确的主题
指向和说明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要突出事物的精粹和关键,即使必
要的拓展性内容,也不能游离解说的主题;解说词补充和增加解说对
象的相关信息,主要是知识和情理的扩展,使读者接受到画面和实物
本身无法传递和难以表达的涵义;解说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但各个
局部又有相对的独立性。
高中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
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
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拟多种方法。创设宽松、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
“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开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
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屡次,各
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
追求课堂活泼,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
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
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根底上,让学生明确:文
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
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
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到达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
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到达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
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开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
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确实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开掘教材文本内容
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
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
局部:第一局部,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
二局部,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
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响〞,一派套语
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
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快乐,因
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
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拟以下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
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
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假设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
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
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2、参照史记原文细读王假设虚史记辨惑中的观点、改法以及朱光
潜先生的评论,对此你支持谁你对改前与改后文字还有什么见解吗
3、明确: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补充: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
是否成立
朗读课文:
“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
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
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
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番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
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
里如果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拟起来,“敲〞
的空气似乎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
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
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频添了搅扰。
明确: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这里应作具体的分析,如果“僧〞为李凝,那么“推〞比“敲〞好,
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自掩自推,
无须敲门。如假设“僧〞为贾岛或他人,那么“敲〞比“推〞好。因此
关键是“谁〞敲月下门。
比拟普遍的看法是这首诗只是抒写了走访友人未遇的寻常小事,唐
诗鉴赏辞典也持此说,并没有找到资料说明诗的题目是后人所加,所
以题目和除“僧敲月下门〞之外的诗的内容都是“僧〞拜访友人的诗
意最根本的文本根据,这样“僧〞为贾岛之说是说得通的。从诗的尾
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来看,敲门者也应是贾岛,而不是李
凝。
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对这问题的理解颇有见地,他认为“必须有人
在月下敲门,才会惊动宿鸟;只有当树上的鸟有了动静时,诗人才会
知道树上有鸟在歇宿。而且在这种幽寂环境中传来几下敲门的剥啄声,
才更使人感到格外幽寂。这同梁人王籍的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
更幽’是同一道理,同一意境。如果一个人走来推门径入,连一点声
音都没有,不仅宿鸟无法被人觉察,就连全诗也仿佛有声电影失去配
音一般,显得毫无机趣了。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这“敲〞的剥
啄比“推〞的寂静更能显示幽居环境的宁静、优美和谐,而且这也与
中国文学创作“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审美取向不谋而合。
附板书设计: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
不同字眼表达不同意境。
(四)趣味改字
1、巧改一字,切合题意
唐代有一个叫齐己的和尚,喜欢和诗人郑谷酬唱吟咏。一次,他写
了一首题为早梅的诗,其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他拿着
这首诗请教郑谷。郑谷看后,认为“数枝〞的“数〞用得不太好,因为
既然已经是数枝了,就不算是“早〞了,不如改为“一枝〞,更能切合
诗题“早梅〞的意思。齐己听了点头称是。
2、巧改一字,切合意境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小妹
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苏东坡
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
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说:“有
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
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
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黄二人不禁抚掌称
妙。试想,如果是“八月秋高风怒号〞,细柳梅花那么不堪一击,只
能是败柳残花,而“扶〞和“失〞字,不仅抓住了景物特征,把轻风写
得温柔多情,把月色写得轻淡如纱。从根本上说,它创造了一种和谐
朦胧的优美意境。
(四)作业设计:
以“‘推’‘敲’再辩〞为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课后反思:
虽然文本内容只是我们教学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我们要通过文
本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但是我们不能架空文本,喧宾夺
主。设计这堂课的目的是试图通过诵读、改写、比拟多种方法,通过
对三个事例的反复推敲,到达以少胜多的效果,明确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做到紧扣文本,适度拓展。
一堂课下来,诵读、改写、比拟,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兴致勃
勃,积极参与,对文中三个例子有了较深的理解。
高中语文教案3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
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
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
“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
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
短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
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
论文的特点,了解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
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
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
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课题]
2021年9月4日,温-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阔师
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
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发奋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
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
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
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
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
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
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根底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
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是怎样
阐述自己的观点的
(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外表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
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
[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假设改字②王假设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响〞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
道理〞,你认为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
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
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假设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
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
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例如: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
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逃亡时的害怕心情,既急迫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忧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
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
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
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
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的句子、的动词、的
形容词找出来。(法·福楼拜)
②王假设虚该句
(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正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例如: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
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
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例如。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
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
[PPT课件演示:P.9]
(这个故事已经耳熟能详,重点在于了解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同时
引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诗句,提出看法。)
⑴请找出文中的理由和解释。
⑴你认为应该用“推〞还是“敲〞呢,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自由讨论,只要解释合理就应给予鼓励)
总结:无论用那个字,好似都有道理,其实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现的
意境不同,每个字所蕴含的意境又是符合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结:以上三个例子有成功,有失败,他们的评判标准都是一样的,
即这个词或句是否符合的思想情感。
4、具体分析有关联想意义的例子:
①苏轼惠诗
(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利用联想意义的妙处。)
补充解释:小龙团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应皇帝的茶。一两
茶相当于0.1两黄金。苏轼在任常州刺史时得到朋友赠送的小龙团,
异常兴奋,来到无锡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龙团是茶团,北宋蔡襄
创制的一种名茶,形状似饼,这就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天上小团月〞
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因为他们的形状都是圆形的。
②“套板反响〞
(指导学生理解“套板反响〞的概念,概括的观点。)
⑴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套板反响〞。
⑴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反对。“套板反响〞背离了创新,引不起新鲜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运动中韩愈等人提出写文章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辞〞,
“词必己出〞,这表达的就是创新,反对掉书袋。
总结:这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咬文嚼字还应有创新意识。
合理的运用联想意义。
[PPT课件演示:P.10]
补充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
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李龟年为唐
代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两字你能有多少联想呢
明确:⑴点明与李龟年相逢的时令暮春;⑴暗指李龟年不幸的身世;
⑴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⑴暗指唐王朝衰落时期。
5、小结:通过举例论证和正反比照论证,指出无论是文字修改,
还是使用联想意义,我们都要寻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炼和吻合,这
样才会到达艺术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拟阅读
研讨与练习中列举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
种阅读的方法,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面对朱光潜和马
南邨的不同见解,请结合自己的读书习惯谈谈你的看法。
(引导学生自由讨论,老师可加以指导和鼓励。)
(六)应用拓展,活学活用
课前老师要求学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读书时“咀嚼〞出的好句子,选
择了其中的一局部,请学生自己赏析。
[PPT课件演示:P.11—P.15]
(由选出语段的同学先发表观点,再由其他学生补充。)
[PPT课件演示:P.16]
总结:很好的思想内容,像一盏画得很美的纱灯,表达思想的文字
就像灯里的烛光。假设是里面的烛光很亮,这盏灯上的美丽图画就会
映射得纤毫毕现;假设是烛光昏暗,无论是多美的纱灯,也会减色。(冰
心漫谈语文的教学与学习)
(七)作业设计
片段训练:请写一个片段来赏析你所喜欢的语段,可从内容和形式
两方面分析。要求:重点突出,语句通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字数
不少于400字。
(八)板书设计
郭沫假设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假设虚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贾岛“推敲〞——不同意境
苏轼惠诗——正面
联想意义
“套板反响〞——反面
高中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
歌的能力;
3.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
解力和领悟力;
4.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
1、分析课文,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总结归纳;
难点:
1、全文外表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
的特点;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诗歌中的同类现象。
教学方式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意
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一个轻松的回忆,让学生先进入语言的美感情
境。)
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
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
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
才会喷涌而出。〞
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
们一起带着的-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开展为“落木〞
的原因,比拟“木叶〞“落叶〞及“黄叶〞,进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
征。
问1:从概念上讲,“木叶〞就是什么
讨论,明确:就是“树叶〞。
问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为什么会给人如此不同的感觉
呢请同学们结合所引用的诗句来体会。
边显示文中所引诗句边引导学生思考:
引1:
树: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叶: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思考:这所有的诗句,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确:枝繁叶茂,浓阴匝地
引2:
木叶:亭皋木叶下,陇首秋去飞。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思考,讨论:体会这几句诗给你的感觉。并注意由“木叶〞到“落木〞
的开展及其关键之处。(为帮助学生体会,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诵。)
明确:萧瑟、凄凉。关键之处在于“木〞字。
显示:木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比拟: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与“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讨论后明确:“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予人以一种饱满感,
感觉到了层层树叶的波动。而“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那么是
一种落木千山的画面,感觉到的是“空阔〞。
小结:这就是“木〞字在古诗中的艺术特征。
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
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叶〞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
体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
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
树,灯下白头人〞中“木叶〞、“落叶〞、“黄叶〞带给我们的感觉是
否一样
明确:“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那么
饱含水份,繁密,而“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
头人〞中的“黄叶〞微黄但不枯燥,无飘零之意。
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枯燥〞,带给我们的是“整
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
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把握诗歌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的写作
特色。
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
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觉察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
感染性和启示性。
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却拟题为“说‘木
叶’〞,假设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假设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
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
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说‘木叶’〞,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
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
形象,既表达了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四、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师: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因此,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
味。
思考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
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请根据课文
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
术特点。(显示一剪梅相见欢两首词及其画面)
讨论,结论:-怀远
思考2:请根据你所熟悉的梅花诗,说说“梅〞这个意象的特点。
显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讨论,结论:高贵,圣洁,坚贞。
师: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盛-彩,诗
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请同学们注意一下,有
时候,诗人把同一意象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
完全相反的感情。比方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
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
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
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再如-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就境界迥异。
五、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
尽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几首,请再找出一些,写一篇鉴赏性小论文。
六、小结:同学们,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
们珍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品味诗句的审美体
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
个有-,有修养的小诗人。最后,请让我把下面这首诗献给同学们,
作为今天的结束: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9:06: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056061213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语文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