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露沾我衣

更新时间:2023-03-03 08:11:32 阅读: 评论:0

情感升华-活螃蟹怎么保存过夜

夕露沾我衣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胎儿发育过程)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范文(精选5篇)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1

在许多现代人眼中,隐士只属于古代。他们与山为友,与水为伴,品一盏淡

茶,酌一壶薄酒,诵读诗书,舞文弄墨,好不逍遥自在!但是,他们看破红尘之后

消极遁世,不用自己的浩然正气横扫不平,不以自己的雄才大略普济苍生,而是逃

避社会现实,独自享乐。所以,在日益发展的当今世界,“隐士”便毫无立足之

地。既肯定又否定,这是许多人一贯抱有的态度。

东篱采菊悠然见南上的陶渊明是隐士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

仕宦家庭,少年怀有大志,希望建功立业,但现实一次又一次让他跌入谷底。最

后,因不事权贵,他选择了退隐归耕的道路。正是由于这条道路,陶渊明的田园诗

渐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一些老师仍然很理性的评价他,重复着“陶渊明在文

学方面很有造诣,但是他消极遁世”之类的语言,送走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学生们

呢,大多也走在这种思想早已铺好的大道上。

在我们班,有个同学说他想当陶渊明,随即,这个消息不胫而走,成了大多数

老师和学生的笑柄。这些人都只用了一只眼睛看陶渊明,而且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了

“消极遁世”。

我则不然。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

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是一种境界。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

空。陶渊明依然能够安然自若;依然好读书,不求甚解;依然每有会意,便欣然忘

食;依然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草盛豆苗稀”不要紧,“夕露沾我衣”也不要

紧,荷锄归来带回的不是疲惫,而是乐趣。再来一壶酒,来个一醉方休!诗兴又顿

起,于是挥毫泼墨,脍炙人口的诗篇和着豪兴跃然纸上。脑海中诗意的空白驱走了

所有杂念,物质与精神,他选择了后者。专注而无虑,成了他取得成就的重要原

因。也许,归隐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于是,这便成了一种精神――“隐士精神”。这种精神正是当今社会缺少的。

比如,80后的青春文学掀起一场风暴,这个也是作家,那个也是作家,结果翻开

一看,只能感叹:中国的作家真是太多了!与商业挂钩而不能全身心致力于创作,

就只能触摸大批肤浅的表面,熠熠生辉的时日就不能长久,这些书就只能挂上所谓

“畅销书”的名号,成为人们娱乐的方式。所以,把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互换,当

然没有错,但一旦联系起来,就难一成就真正的人才。

在人生的路途上,我们应该擦亮慧眼,找到自己的“田园”,将隐士精神的精

髓发扬光大!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2

提起陶渊明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会说陶渊明谁不认识?不就是《桃花源记》的

作者吗?古代著名诗人,谁不知道?

陶渊明,东晋诗人,文学家,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大概也是陶渊

明的号吧?

难道堂堂古代著名诗人就这样被介绍完了?不,关于陶渊明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一直很尊敬陶渊明,也很想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不与世俗牵连,据说陶渊

明从小就满腹理想,博学多闻,29岁出仕,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几番进退,仕途

不顺,最终因报复不得施展,又不肯降志辱身与仕族阶级同流合污,于是辞官归

隐,过上了简朴的农家生活。

有人说陶渊明的安贫乐道、归隐田园是迫于无奈,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

人,入仕做官是根本的`目标,陶渊明也选择了做官这条路,但几次入仕的失败,

使他不得不选择归隐田园的逃避方式,而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我看来,陶渊明的安

贫乐道、归隐田园的思想是伟大的,因为这是他执著追求人格价值的表现,陶渊明

归隐是与官场决裂的行动体现,他无法容忍官场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而选择追

求“本我”,以求保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这是一种崇高理想的表现。

我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诗歌,因为这些诗歌大多是描绘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

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厌恶和对纯净自然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就是陶渊明的生活。

他一个人徜徉在南山下,与菊同眠,与菊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贯被称为“花之隐逸

者”的菊花,让陶渊明受到了清静无为、无车马之喧的安逸生活,更让后人明白了

要为自己的心灵而活的道理。

我心中的陶渊明是一位有着崇高的理想,不慕名利,向往世外桃源的清高的

人。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3

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是乡里小人也――陶渊明。

很早就听说陶渊明很了不起,有骨气,不向权贵低头。

陶渊明又名潜,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他青年时代有远

大的抱负,曾经三次做官,但由于官场的黑暗和腐朽,他最终选择了辞官回乡,过

隐居生活。

陶渊明归隐后,生活变得十分贫困,要过年了,别人都是忙忙碌碌的,而他家

却还冷冷清清的。读过书的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意思,上联缺“衣”下联少“食“横

批没有“东西”,陶渊明用自己的只是创去连宣泄困苦,虽然身苦,看心态乐观,

不改初衷。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

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和浮

华所改变。

比如他的《五柳先生传》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写出了他不涉官

场的尔虞我诈,不陷入世俗的恩恩怨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娴静少言,不慕容

利,点点风骨,跃然纸上,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娴静少言,不慕容利”陶渊

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

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

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4

陶渊明,一位安贫乐道的文学家;一位擅长借景抒情的田园诗人;一位影响深

远的辞赋家;一位品质高尚的散文家

“晋陶渊明独爱菊”,陶渊明和菊花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陶渊明把菊花视为

自己人格的化身。菊花素雅美丽,清新淡泊的特点与陶渊明高洁的品质,不同于世

人,不随俗流的志趣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后人就把菊花作为君子,淡泊俗

尘,隐逸者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学开辟了一

个新的境界,在艺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陶渊明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描述清新自然的田园风光,有“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个人情趣。

他以怡然自乐的心情,把大量农村农民的生活如实写入诗中,如:“暖暖远人

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些优美的农村生活图景。不过在陶渊明的洒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他内心的苦

闷,如“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理也可奈何,且为淘一觞”这表明他对世

事还是没有忘却,尽管隐居山林,陶渊明还是无法消除心中的矛盾。

陶渊明的诗文,看似质朴、实则华丽。在其平淡醇美的言语中,充分表现了陶

渊明淡泊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他对淳朴的田园

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世俗黑暗的厌恶和憎恨;充分

表现诗人对美好和平的理想生活的憧憬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或许我们每个人身

上都有陶渊明的影子,有的淡泊名利;有的向往田园;有的纯朴清新我们也应该珍

惜时间,好好学习,像陶渊明一样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

我眼中的陶渊明作文5

闲暇之时,翻阅自己以前的一本诗集,首先是陶渊明那清新的田园气息感染着

我。因为他的气质是独特而和谐的。

从“不为五斗米折腰”到“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陶渊明在我心中一直以一

个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立居。超凡脱俗,是我给陶渊明的定义,他是安贫乐

道,他自得其乐,他淡泊名利,他不愿与世同流合污,他宁愿过清贫的生活,也不

愿生活在世俗中,他宁愿“夕露沾我衣”也要“但使愿无违”。我崇尚陶渊明的精

神境界,我向往陶渊明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注定不可能如同陶渊明一般,放弃红

尘,舍弃所有,隐居深林,因为这只有心境自然平静的人才能做到,可是,又有几

个人能像陶渊明一样呢?

林语堂曾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时,一定没有

一个中国人会反对。他不曾做过大官,没有权力和外表的成就,除一部薄薄的诗集

和三四篇散文之外,也不曾留给我们什么文学遗产,可是他至今依然是一堆照彻古

今的烽火。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桑麻、榆柳、豆

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

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劳作虽辛苦,结果虽让人感到无奈,但这种无所拘

束的田园生活却充满了欢乐,充斥着喜悦。“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尽管劳

动还不熟练,但充满希望和美好向往的生活本身就是快乐的。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8:1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8022921208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夕露沾我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夕露沾我衣.pdf

上一篇:《对韵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夕露沾我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