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陶渊明生平

更新时间:2023-03-03 07:24:44 阅读: 评论:0

黄瓜怎么做才好吃-内部增长率

陶渊明生平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怎么剪窗花)

第1页/共8页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及影响

陶渊明

大诗人先在生活中把自己的人格涵养成一首完美的诗,充实

而有光辉,写下来的诗是人格的焕发。陶渊明是这个原则的

一个典型底例证。正和他的诗一样,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

厚。

——朱光潜《陶渊明》

陶渊明是晋宋之际最优秀的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

的影响,因而在中古文学研究中也是最受著目的研究热点。

自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陶渊明的作品受到众多的学者

的重视,而近百年来,陶渊明的研究已成了专门学问,形成

了与“红学”、“杜学”等可并称的“陶学”。

(一)陶渊明生平与思想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的曾祖为东晋初名

臣陶侃。陶侃以军功而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他在东晋

是地位显赫的人物。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

安城太守,所以陶家自陶侃起,仕宦已历三世,算得上是一

个有地位的贵族。但是,值得注意,陶侃尽管地位较高,但

他毕竟和王、谢等门阀士族不同,他的出身较寒微(晋陶母

祝发待宾),而且出身少数民族,因而他在当时仍然是被那

些高级士族所轻视的,比如温峤曾骂他是“奚狗”,《晋书·本

传》说他“望非世族,俗异诸华”。到了陶渊明这一代,由于

第2页/共8页

父亲早亡,家世已经中衰了。

关于陶渊明的研究,首先有几个热点问题,先提出来,供有

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探讨。

一是关于名字。陶渊明有两篇文章,一是《晋故征西将军长

史孟府君传》,一是《祭程氏妹文》,文中均自称渊明。陶同

时之颜延之所作《陶征士诔并序》称“有晋征士寻阳陶渊明”,

陶渊明名字似无大问题,但到沈约的《宋书·陶渊明传》则载

云:“陶潜字渊明,或云渊明字元亮。”开始出现了歧异。萧

统的《陶渊明传》载:“陶渊明字元亮,或云潜字渊明。”名

与字已混淆不清。《南史·陶潜传》:“陶潜字渊明,或云字深

明,名元亮。”深明当时避讳,改“渊”为“深”。梁启超认为:

“渊明必先生名无疑”,故颜《诔》直书为:“有晋征士浔阳陶

渊明”。他认为“潜”是陶渊明的小名。朱自清先生《陶渊明年

谱之问题》则主张:陶渊明字元亮。入宋更名潜。

二是关于陶渊明年龄。这也是至今争论不休而未成论的问

题。大致有这几处看法:一种说是63岁。见沈约《宋书·陶

潜传》、萧统的《陶渊明传》,持此说后代不乏其人。现在一

般的文学史与作品选,都取此说。但此说被质疑的是颜《诔》

止作“春秋”若干,无确切之记载,又一处说“年在中身”,“中

身”二字出身《尚书·无逸》“文王受命中身”,据《礼记·文王

世子》:“文王九十七而终”,依次推论,似与卒63岁尚有距

离。第二种说法是76岁。此说根据是陶《游叙川》“开岁倏

第3页/共8页

五十”据自序,其时辛丑(401)陶渊明五十岁,至元嘉四年

(427)终,得七十六岁。清人黄璋、今人袁行霈持此说。

第三种说法是56岁,梁启超先生主此说,提出八条例证。

而游国恩先生则逐条驳斥。第四种说法则是52岁,古直的

《年谱》持此论。第五种说法则是60岁左右,认为在未得

新证据前,陶之生年尚无法考矣。

三是关于折腰五斗问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但是“五斗米”

如何解释?后人也是颇有歧义的。目前最通行的解释是,五

斗米是薪俸微薄的代称。比如孟浩然诗即有“欲徇五斗禄,其

如七不堪”句,所用即此意。后来人们根据记载推算,晋时的

县令每日的禄米正好是五斗,所以五斗米指的是县令一日的

禄米。由此,五斗米成为禄薄的代称。但是历史学家缪钺则

认为,五斗米是诗人每月的食量,与东晋时县令官俸绝无涉。

而史书所载士大夫每月食量恰是五斗米左右,因此不为五斗

米折腰应解为“我不能为求一饱之饭故折”还有一种说法,认

为五斗米指的是五斗米教。逯钦立先生即持这种观点。他在

《关于陶渊明》一文中说:“陶渊明’不为五斗料折腰’这件事,

长期以来为后人所推崇,认为’五斗米’是官俸,’不为折腰’

是不向督邮低头,把陶渊明看作是对抗权贵的典型人物。”

他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认为陶渊明第一次仁为江州祭酒是

在太元十八年,他的上司江州刺史是王凝之,而王凝之是一

第4页/共8页

个门论著世族出身的五斗米道徒。陶渊明之所以不久解职辞

官,其真实的原因是因为他不屑于向王凝之这个五斗米道徒

卑躬屈节。因此,他认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以解作:“我过去

不能对五斗米首下腰鞠躬,今天还能诚诚恳恳地侍候乡里小

人?”

这三种说法,从目前来看,第一种说法比较为大家所接受。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

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所谓闲居即二十九岁

出任江州祭酒之前。关于这一时期的生活,目前材料较少。

陶渊明的初次出仕是在他二十九岁,出任江州祭酒,出仕的

原因可能有二。第一,可能与他渴望建功立业的早年抱负有

关。现在我们心目中的陶渊明往往是一个淡薄名利的隐士,

这大体上不错,但实际上并不完全,最起码早年的陶渊明曾

颇有壮志,他的《杂诗》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

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而他的《拟古》则云:“少时壮且

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表现一种任侠

的精神。第二,与亲老家贫有关。这一点他诗文中并不讳言:

“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

向年立,志意多所耻,……”(《饮酒》)说自己是由于生活困

难,年近而立,不得已而出仕的。但这次出仕时间并不长,

不久即以不堪吏职而辞职,后来江州又召他为主薄,他也未

就任。

第5页/共8页

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约在他三十五岁时,这次出仕是到江

陵,担任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桓玄是一个有野心

的军阀,他占据长江中上游,对晋室虎视眈眈,图谋篡夺。

陶渊明至江州后,可能看到桓玄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的

理想,同时对于他企图篡弑的丑剧也很憎晋憎恶,于是又产

生了归隐之念,恰好在他三十七岁这一年,他的母亲去逝,

按古代丁忧规矩,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守丧三年。

陶渊明的第三次出出在他四十岁时。这次出仕先任镇将军刘

裕的参军。但是他的心情仍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有关幻想与

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很可能他与刘裕仍然合不来,

所以第二年改官任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八年,他又

以“耕植不足以自给”,求任彭泽令。但到了十一月,就以“不

愿折腰向乡里小儿”而辞官。从此以后,陶渊明再未出仕,从

四十一岁起辞官至去逝,他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

在陶渊明研究中,过去在许多问题有争议,但是从总体上看,

那些问题往往是一些琐碎的枝节问题。现在看来,要研究陶

渊明及其作品,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陶渊明的性格与思想。

关于陶渊明的性格,近百年来学术界有许多观点,其中一个

焦点,就在于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仕与隐的问题。从陶渊明的

生平经历可以看出,陶渊明的一生可以说是在内心经过仕与

隐的矛盾冲突,而最终选择了隐居的。那么,陶渊明为什么

在仕与隐的矛盾中经过徘徊而最终坚定了隐居的决心?是

第6页/共8页

由于政治的原因还是个人性格的原因?对此,《晋书·陶渊明

传》强调的是陶渊明的政治立场,谓陶渊明“自以为曾祖晋世

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从陶渊

明的创作自刘裕篡晋后,不署年号仅署甲子来看,我们当然

不排除陶渊明这样一个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易代之际会

产生志士的慷慨,但是,就总体来看,决定陶渊明最终走向

隐居的主要原因,还是与他生活的时代的特点以及他的性格

与思想有关。

陶渊明的性格的最大特点可以概括为“任真”,其思想的特点

即是“自然”。“任真”也就是反对虚伪矫饰。在《归去来舍》

中,他谈到辞官时说:“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饥冻

虽切,违已交病。曾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他的《五柳先生

传》借五柳先生夫子自道写自己是:“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而家

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

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宋书》本传:“潜不解音声,

而蓄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意。贵贱造之者,

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

率如此。郡将侯潜,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

著之。”《莲社高贤传》载:“远法师与诸贤结莲社,以书招

渊明,渊明曰:’若许饮则往。’许之,遂造。忽攒眉而去。”

第7页/共8页

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任真”的性格。这种“任真”

的性格使他往往和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冲突。他在《感士不

遇赋》中说当时的世风是“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鲜廉退

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官场是重礼法的,上下等级森严,

彼此委曲周旋,而东晋时期,军阀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充

满了虚伪与矫饰,这对尚真的陶渊明来说,是无法忍受的。

当他对这种“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社会感到彻底的绝望之

后,自然就选择了一条通过归隐田园以洁身自好的道路。因

此,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的归隐的原因主要是性格的原因,

是其自然的质性和矫厉的官场生活无法适应的结果,是主客

观不能调和产生严重的心理冲突的结果。而陶渊明的伟大之

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

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

隐的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他在《杂诗》中写到: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厉响

思清远,来去何依依。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劲风无荣

木,此荫独不衰。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从中可以体会

到他的心灵苦闷与追求。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成为后人所

难以企及的范型。朱熹曾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

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

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陶靖节身集〉引》)

其实,陶渊明的这一点,不仅晋宋时期的文人无人做到,即

第8页/共8页

后代的文人也很少象他那样能够超越仕与隐的矛盾。唐代的

诗僧灵澈有诗云:“相逢尽到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正

道出了自古以来官僚文人在仕与隐问题上的矛盾心态。正由

于后代文人很难做到真正摆脱名利的束缚,所以陶渊明才成

了后人心中高风亮节的象征。

那么,陶渊明的这种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陶渊明的所

接受的哲学思想有关。关于陶渊明的思想,1945年陈寅恪先

生曾有《陶渊明之思想清淡的关系》一文,他通过对陶渊明

的《形影神》三首诗的分析,指出陶渊明的思想在继承魏晋

玄学的基础上而发展的“新自然说”,(1)“新自然说”的要旨

在于“委运任化”,也即随顺自然,与自然混同。逯钦立先生

在《关于陶渊明》一文中,也通过《形影神》的分析,认为

陶渊明是服膺自然的“玄学信仰者”。总的来看,崇尚自然确

实是陶渊明思想的重要特点。自然的观念不仅决定他的为

人,而且也影响了他诗文的风格。因此,了解陶渊明的思想

与性格是研究陶渊明作品的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7:2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994841204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陶渊明生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陶渊明生平.pdf

标签:陶渊明生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