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艺 ・群文论坛・
秦李斯小篆及其书法艺术
郭光华 郭建民 (上蔡县文化馆 河南上蔡463800)
李斯(公元前280年一公元前208年),楚上蔡人(今河南
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字通古,出身布衣,官居秦相。是
我国历史上一位宰辅才具的政治家和书法家,被后世誉为才力功
臣、小篆鼻祖。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局面大动荡、大整合相互兼并
的剧烈时期。由于文字发展因地域有别,诸侯割剧封闭与融合相
互碰撞,导致文字发展沿袭的过程各不相同,以致形成了言语异
声,文字异形的现象。同一个字所采用的声符、形符也都差异很
大。例如一个“马”字,齐国有三种写法,楚、燕、韩、赵、魏
也各有二种写法。七国文字千变万化,无一定式。李斯辅佐秦始
皇统一六国后,为确保秦帝国的政令通达和思想文化交流,在确
立废分封、兴郡县、定律令、修驰道、重农桑、统一货币和度量
衡的同时,又把“书同文”作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决策。秦始
皇积极采纳李斯的建议,诏令由李斯主持进行文字改革。李斯以
先秦文字为基础,删繁就简,或颇省改,增损大篆,异同籀文,
废除了六国区域性大量的异体字和与秦文不合的部分文字,制定
出一种新的标准字体小篆,作为大秦帝国的统一书体颁布实施。
秦小篆的产生,结束了战国以来文字异构丛生、形体杂乱的局
面,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秦文字改革后,李斯曾六次跟随秦始皇和二世皇帝出巡全
国各地,祭神封禅,为大秦歌功颂德。并用小篆亲撰碑文,刻于金
石。见于史籍记载的有: 《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琊台刻
石》《之罘刻石》《碣石门刻石》《会稽刻石》《句曲山白壁刻
石》《汉沔碑》等。其它篆文有《仓颉篇》七章,刻符《阳陵虎
符》、铭文《金狄铭》《峄山铭》《秦剑铭》《玉玺文》等。还
有不少权量铭文也出自李斯之手。现以《泰山刻石》《阳陵虎
符》《玉玺文》为例进行分析,由此可窥其小篆特征全貌。
《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秦始皇二十八年(前
219)刻。石高161.7厘米,宽46.2厘米,字径一寸七分,四面
环刻,前三面为始皇诏,第四面为二世诏(二世诏刻于公元前
209年)。南向二世诏文7行,满行12字。传宋拓本为223字,后
不知何时毁坏。元拓本存50余字,明末残存29字。清乾隆五年
(1740)毁于祠火。嘉庆二十年(1815年)复为蒋因培访得残石
2块,仅存l0字,1901年罗正均作亭护之,时已仅存9字。残石今
存山东泰安岱庙东庑。现传世的拓本以明安国藏北宋拓本为最,
存165字,现在日本,其余大多是29字本。《泰山刻石》为典型
秦小篆,在书法史上,上接《石鼓文》之遗绪,‘r开汉篆之先
河,是中国古文字发展的最后阶段。观其书风,用笔似锥画沙,
劲如屈铁。体势同《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相比,略显偏长。
而与《琅琊台刻石》较为相近。现存的《峄山刻石》系宋人郑文
宝根据徐铉临本摹刻的。《会稽刻石》早已佚失。后经申屠嗣、
钱梅溪两次翻刻,与《峄山碑》合为一石。这二通碑字势较为方
整,中规中矩,一丝不苟,可谓法度森严,但却缺少了秦人的恢宏
气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字迹漫漶,剥泐严重。然细
观之,结体上紧下松,字呈长方形。字势横平竖直,疏密匀亭。
转弯处施以圆转,笔画圆润挺劲,行笔流畅通达,布白齐整严
谨,雍容典雅,有庙堂之概。《泰山刻石》世称《玉筋篆》,对
后世影响深远,历来习小篆者无不奉为圭臬。
《阳陵虎符》为李斯小篆,错金书。左右二符胶固为一,两
侧文字相同,各l2字云:“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
符高3.35厘米,长8.6厘米,宽1.7厘米。虎符既虎形兵符,为秦始
皇调兵的凭证。符用铜铸为虎形,中剖为二,一半秦始皇存,一
半交驻防地方的将帅。遇有战事调兵时,令使者携秦始皇所存之
一半前往驻军地验合,命令方行。
阳陵虎符篆文笔道圆润,笔力雄健;对称均衡,结构谨密;
己口
分行布白,宽博自然。王国维曾跋云:“此符乃秦重器,必相斯
所书”,此言不谬。
《玉玺文》即秦始皇玉玺的文字。李斯撰文并书,书体为
鸟虫篆。材质玉。内容:“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书风端严华
贵,气清神怡。秦始皇玉玺文以鸟虫书行世,说明秦统一文字,
除汉字改革本身的意义外,很重要的~点是表示“兼并天下诸
侯”,一切都以“秦”为正统,带有极浓厚的政治色彩。但并不
排除其它书体并存,这是不争的事实。
关于秦始皇玉玺的来历,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昔日,楚
国人卞和在山中得到一块璞玉,于是献给楚厉王。楚王让工匠鉴
别,说“是一块石头”。楚王大怒,以欺君罪下令砍去卞和的左
脚。楚武王即位,卞和又把这块璞玉献给武王。武王让工匠鉴
别,又说“是一块石头”。武王亦怒,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右脚。
至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璞玉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楚文王听
说后,遣使问“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卞和说:“我不是因被
砍双脚而哭。一块宝玉被当作顽石,一个忠贞之士被当成骗子,
这才是我悲痛的原因。”楚文王于是让工匠细加雕琢,果然是一
块天下罕见的宝玉。这块宝石就是闻名天下的“和氏壁”。后来
和氏壁被盗,落入赵惠文王之手。秦昭王愿用十五个城池换取。
赵王明知有诈,却不敢拒绝。因为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后蔺
相如携壁出使秦国,设计“完璧归赵”,秦赵结怨日深。公元前
228年,秦灭赵,秦王政得到和氏壁,终于圆了先王的意愿。六
国统一,秦王政称帝,昭令用和氏壁刻制玉玺,由李斯撰写玺
文。李斯反复思考,“经数日而成”。于是命工匠精心琢磨,历
时一年余,才告竣工。玉玺色绿如蓝,温润而泽,五龙盘绕,通
体剔透,气度至尊。加上天下第一书的秦篆,堪称人间至宝。这
枚凝聚着李斯心血的玉玺,成为皇权的象征,而亲身见证了中国
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落。
对李斯小篆的评价,历代多有著述。唐李嗣真云: “李斯小
篆之精,古今绝妙”。张怀璀《书断》日:“李君创法,神虑精
微,铁为肢体,虬作骖腓,江海渺漫,山岳峨巍,长风万里,鸾
凤于飞”。明甘呖《印章集说》: “玉筋,即李斯小篆。”玉筋
篆的点划用笔被后世引为“垂露”之法。清陈澧《摹印述》日:
“篆书笔划两头肥瘦均匀,未不出锋者,名日玉筋,乃篆书正
宗也。”刘熙载亦称: “玉筋之名,仅可加于小篆。”清康有为
言词更真,一语中的。他在《广艺舟双楫》中称:“相斯之笔,
画如铁石,体若飞动,为书家宗法”。李斯小篆的风格,极大地
表现出与长期分裂后刚刚建立起来的秦帝国统一政权的要求相适
应,反映了一种均衡和谐与有秩序的美感。
李斯小篆的艺术特色:一是小篆笔画一般横画比竖画多,
一样粗细的笔画,为了避免横画在排叠时过分拥挤,只能增加高
度,从而形成小篆的结体偏长。二是由于线条粗细相等,在纵横
排列时,如果稍有倾侧,就会导致书体的结构平稳不匀称。因此
必须在书写时保持横平竖直,左右对称的结体原则。三是笔势纵
横驰骋,绵长而具张力,字体外形整肃,质丽均匀,给人以巍峨
壮观、大气磅礴的华贵气象,从而达到了至臻完美的艺术高度。
在论述李斯小篆风格特征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李斯作为
书法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卓越建树。他曾为用笔作过精辟阐述:
“夫用笔之法,先急回,回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
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
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 (见《蒙恬笔经》)。李斯用笔
之法,当时在民间多有流传,在宫中更为群臣争相效仿。连秦始
皇本人也“时而习之,颇得其精妙”。这些轶事,至今仍为书家
所称道。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5:22: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9214611942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斯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斯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