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怠速不稳忽高忽低

更新时间:2023-03-03 04:20:54 阅读: 评论:0

儿童画画图片-冰无小雪

怠速不稳忽高忽低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美国电影大全)

科技与创新┃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114·

2017年第13期

文章编号:2095-6835(2017)13-0114-02

本田雅阁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蔡启兴

(广东江南理工技工学校,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怠速不稳是汽车发动机的一种常见故障,对汽车的正常驾驶运行影响很大。结合具体实例,分析了汽车

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详细阐述了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及具体维修方案,以期为有关方面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

汽车;怠速不稳;故障诊断;维修方法

中图分类号:U472文献标识码:ADOI

10.15913/.2017.13.114

所谓发动机怠速,是指汽车发动机在空转时,完全放松

油门踏板,此时的发动机工作状态就是怠速状态。汽车发动

机怠速不稳将会影响汽车的安全运行,必须及时发现故障并

进行安全维修,以保证汽车的正常使用。现就如何诊断汽车

发动机怠速不稳及其维修方案做相关论述。

1发动机怠速不稳原因分析

1.1燃油喷射系统

1.1.1供油压力不足

汽油滤清器脏堵、电动燃油泵磨损、燃油压力调节器弹

簧弹力不足都会造成供油压力不足。而计算机是把喷油的绝

对压力作为一个恒定值,靠改变开启喷油器的脉冲宽度来控

制喷油量。如果喷油压力低于正常值,就会导致喷油量变小,

使混合气变稀。

1.1.2其他原因

油器堵塞、喷油器不工作、喷油器雾化不良都会引起怠

速不稳。

1.2点火系统

点火系统引起的怠速不稳通常是高压分火线老化漏电、

火花塞工作不良或失效,造成缺缸或点火不良。火花塞间隙

应在1.0~1.1mm间,中心电极无烧蚀;高压线无裂缝无老

化,且电阻小于25kΩ。不符合要求则更换火花塞或高压线。

1.3怠速控制系统

怠速空气控制阀(IAC)脏污卡滞或其控制线路断路。

当发动机要提升怠速时,计算机发出的指令无法执行,进气

量无法满足负荷的要求,就会导致怠速不稳或熄火。

1.4传感器部分

1.4.1节气门位置传感器

节气门在怠速情况下由于脏污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上,

造成进气量加大,怠速过高。

本田雅阁数据流测试在节气门全开时,其端电压应为

4.5V,怠速时端电压应为0.5V。

1.4.2水温传感器

水温传感器是利用热敏电阻的电阻值变化来检测冷却

水温变化的,并将电阻值的变化量换成电压的变化输入控制

模块当中,根据冷却水温的情况对基本喷射时间进行修正。

1.4.3进气温度传感器

控制原理与水温传感器相同。进气量与进气密度有关,

而密度又和进气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密度越小,进气量也

就越小。发动机根据这一信号对基本喷油量进行修正。

1.4.4进气歧管绝对压力(MAP)传感器

进气歧管绝对压力传感器是决定喷油量的重要传感器。

它反映给计算机的值是否准确,就决定了空燃比是否准确。

1.4.5开关信号

空调(AC)开关、动力转向(EPS)开关、制动开关等

信号不能到达PCM。这些增加发动机负荷的开关接通,PCM

将通过怠速空气控制阀提升怠速,以驱动发动机。

1.5机械故障

1.5.1气缸压力不足

气缸、活塞环因磨损导致配合间隙过大,或是某些缸活

塞环折断造成漏气。发动机气缸压力不足表现为不易着车,

发动机功率下降,在低速时运行不稳,特别在怠速的情况。

本田雅阁气缸压力额定值为1230kPa,最小值为930kPa。

1.5.2正时不准

正时皮带严重磨损或张紧轮弹力不当,造成正时皮带跳

齿。这时的曲轴位置传感器所反映的一缸上止点位置与实际

值有所偏差,导致点火时间不当。同时还会引起配气相位的

偏差。这都会造成怠速不稳。

2本田雅阁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

图1是怠速不稳故障诊断流程图,仅供参考或以供查漏

补缺。其中,一些步骤因人而异、因车而异,不必拘于模式。

3本田雅阁2.2EXI型怠速不稳检修实例

一辆本田雅阁(HONDAACCORD)2.2EXI型乘用车,

.htsRerved.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科技与创新

·115·

2017年第13期

其发动机型号为F22B4。该发动机怠速时转速在1200~

1800r/min,发动机运转很不平稳。

图1怠速不稳诊断流程图

本田F22B4发动怠机怠速控制由怠速控制阀和快怠速

控制阀共同作用来完成。该车怠速空气控制阀(IAC),其结

构类型为直线电磁式怠速控制机构,这是一种比例电磁阀的

结构形式,由电磁线圈、阀轴、阀等主要部件构成。它利用

电磁线圈产生的电磁力,使阀轴在轴向作位移,从而改变控

制阀的开度。

当弹簧力与电磁吸力平衡时,阀门开度处于稳定状态。

而电磁吸力的大小取决于ECM根据发动机实况送至电磁式

怠速控制阀的驱动电流大小。当驱动电流大时,电磁吸力大,

阀门开度也大;反之,当驱动电流小时,电磁吸力也小,阀

门开度也小。快怠速阀为蜡式感温开关式,感受从发动机引

来的冷却液温度。当冷却液温度低时,蜡式感温器收缩,使

空气经旁通阀绕过节气门进入进气管,从而提高冷车怠速,

在冷却液温度升高后,快怠速阀蜡式感温器受热伸长,使旁

通阀关闭,此时的怠速进气量由怠速控制阀和怠速调节螺钉

控制。

该车怠速如果稳定在1200~1800r/min的某一转速,

则说明怠速转速过高,通常是由于管路漏气、某个控制阀失

控或怠速控制阀因脏堵、阀芯卡滞不能复位等原因所致。而

该车的故障现象是发动机转速忽高忽低地喘振,说明发动机

转速有下降的趋势,只是由于某种原因而降不下来。

于是,针对以上的可能原因作了常规检查,清洗了怠速

控制阀,调整了怠速螺钉,情况没有明显好转。于是拆下空

气滤清器与节气门之间的软管,把手伸入节气门体内,用手

指把快怠速阀的进气口堵住,发动机怠速转速立即稳定在

800r/min(此时发动机已在正常温度下)。由此可知,冷却

液在正常温度时,快怠速阀应当关闭,用手指堵住快怠速阀

的进气口,发动机转速不应该有什么变化。显然这是快怠速

阀漏气关闭不严的结果。

为什么怠速转速忽高忽低呢?经分析认为发动机ECU

根据发动机转速传感器送来转速升髙的信号,同时又根据节

气门位置传感器送来的怠速触点处于闭合状态的信号,以及

自动变速器处于停车挡(P)的信号,还有冷却液温度正常

的信号作出判断,认为现发动机转速不应该那么高,便指令

喷油器断油以至降低油耗(本田车节气门关闭,当发动机转

速超过1250r/min时,ECM执行断油控制)。断油后发动机

转速立即下降,降到一定程度再恢复供油。与此同时,怠速

控制阀也由发动机ECU传来的电压和电流信号来控制进气

歧管的空气量。但由于快怠速阀漏气,使发动机转速超过工

况的正常转速。如此不断反复,造成该车发动机怠速忽高忽

低的不稳现象。

下面开始检修快怠速阀,拆卸时要先等发动机冷却到一

定程度,然后打开散热器盖释放其中的压力,以防止高温高

压的冷却液从快怠速阀冷却液管口喷出伤人。出乎意料,快

怠速阀未发现异常。最后还是更换了一个新的快怠速阀,但

故障依旧。但之前已证实故障是由于快怠速阀漏气所致,所

以肯定和通过快怠速阀循环的冷却液温度有关。检查快怠速

阀的进水管路没发现异常,于是怀疑是管路堵塞。快怠速阀

进水管前有一段铁质的U形水管,该水管的两端各有一根椽

胶管,一端接快怠速阀进水管,一端接节温器处发动机小循

环出水口的小水管。检查时,用手触摸U形铁管两端的胶管,

感觉温差较大。拆下U形管朝里面吹气,不通。用细铁线疏

通,无法通过,最后用锯片把它锯断,由于管较小,里面全

被灰白色的水垢堵死。

此时症结终于找到,其原因是由于使用劣质的冷却液引

起水套和U形管腐蚀并产生水垢。腐蚀物在大水道中不易滞

留,最后滞留在内径只有7mm的U形水管的拐弯处造成的

堵塞。这样,快怠速阀蜡式感温器感受的冷却液温度就不是

发动机实际的工作温度,于是快怠速阀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冷

车快怠速的状态。最后修复好U形水管,清洗冷却系统,加

入优质防冻液。故障排除,发动机怠速运转平稳,转速正常。

4结束语

总之,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故障是汽车的常见故障,我

们需要充分了解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在专业的汽车维修

人员操作下,使用先进的专业检测仪器对汽车进行检测,准

确诊断出此类故障的发生,从而保证汽车的正确维修。

参考文献:

[1]闫现礼.发动机怠速不稳的故障诊断[J].科技信息,2012

25

.

2

]莫持标

.

汽车发动机怠速不稳的原因分析与排除[

J

.

湖南农机,2011(01).

〔编辑:张雅丽〕

.hts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4:2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88453118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怠速不稳忽高忽低.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怠速不稳忽高忽低.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