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中存在问题梳理
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徐洁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多次听课后,笔者感觉课堂提问中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现归纳梳理如下:
1、提问过于频繁,碎问碎答
教师在备课时,已预设好了每一个要问的问题,致使课堂教学拘泥于预设,
缺乏生成,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无
暇深思,重结论轻过程,提问流于形式。有的教师试图挖掘文中的每个知识点,肢
解课文,问题无论大小,面面俱到详细阐述。教师虽然责任心强,用心良苦,但破
坏了作品的整体美,学生淹没在大量问题中,没有时间进行自主解读和质疑,不利
于掌握知识。学生看似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零碎小问题,实质上还是老师讲授,学生
只是在揣摩老师的意思。问题都是老师提出的,不是学生自主思考的,难以让学生
与文本充分对话。如果问题难度过小,学生不思而果,容易造成思维惰性。这样,
虽然很多时候也热热闹闹,但课堂浅尝辄止,缺乏生成与灵气。有时,教师只是为
了追求课堂热烈气氛而提问,在一定程度上是做给听课者看的。
一位教师执教《散步》这节课,在一个教学环节设计了如下七个问题:
(1)散步的有哪些人?
(2)我们为什么要去散步?
(3)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母亲为什么偏偏要走大路?
(5)“我”为什么要委屈儿子,“我”处事的原则是什么?
(6)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对小孙子什么感情?
(7)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什么家庭?
以上问题把课文肢解得过于细碎,一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过多,
会造成学生没有思维深度,只仓促回答,自主活动时间不够,最终变成教师自问自
答。其实上面的七个问题可以简化成两个: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2、提问一点即过,学生思考时间短
在关于“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的网络调查中,55%的教师认为“留给学
生思考的时间太短”是常见问题之一。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少,改变
话题快,无形中舍弃了问题本身应挖掘的、值得探讨的东西,提问如蜻蜓点水,毫
无实际意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如讲散文《背影》时,有的老师问:
“文中所写的父亲对子女的殷殷疼爱之情,你感觉熟悉还是陌生?”学生答道:
“熟悉。”老师觉得对,就此结束。提问暗淡无光、索然无味。若教师再问学生:
“为什么熟悉?自己的父亲是怎样爱自己的?你是否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应怎样
对待自己的父母?”等,便会有实际教育意义。通过与教师座谈,我了解到教师之
所以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少,大多是考虑到教学时间紧张,不敢耽误太多。但是,
笔者认为,这样的顾虑应该是事出有因,即教师在备课环节做得不到位,缺乏对课
堂整体有效的设计。像上文提到的《散步》这个教学片断,如果教师把所提的问题
精简成两个主导性的问题,而不是碎问碎答,学生还会没有思考的时间吗?可见,
教师对课堂预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效益。
3、提问随意性大,过于概括或模糊不清
有的教师没有精心钻研教材重难点,课堂提问粗制滥造,或不够简洁,或空
泛、抽象,随意性大,东拉西扯,偏离主题,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也就无法回答。
如讲《紫藤萝瀑布》一课,教师开始就问:“同学们,你们从文章中感悟出
什么样的生命真谛?”这个问题过于空泛、笼统,学生不知所措,无法给出贴切答
案。由此,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甚至助长了学生不动脑。
这是一节小学数学课,内容是学习求平均数,在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教师
抛出一个问题:蓝球比赛中,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统计表如下:
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第四场
713128
师:8号运动员得分的平均数与每一场的得分有什么关系?
全班同学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会回答。老师面带焦急之色,很快地,教师开
始了点拨。
师:我提示一下,平均分比最低分怎么样?
生:高。
师:比最高分怎么样?
生:低。
师:也就是说,平均数是小于最大数,大于最小数的。
说完,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出最大数、最小数、平均数三者之间的不等式。有
的学生还是满脸困惑时,教师就进入了下一个教学环节。
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过于笼统,学生根本摸不着头脑。教师不得不一再提
示,才逐渐逼进问题的实质,接下来教师提的两个问题直白简单,且留给学生思考
的余地小,最后,教师不得不自己得出了结论,这样的提问与灌输又有何异呢?
4、提问没有层次性,对较难问题没能铺设好台阶
问题设置梯度不够,提问超前,复杂,学生不能理解或只处于一知半解的状
态,出现冷场现象。如果教师“一语道破天机”,则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
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例如教《孔乙己》时,学生刚初读课文,老师就提出“孔乙
己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学生不知从何入手。难度过高的问题,容易挫伤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
这是一节《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和谐相处》的思想品德课,在讲世界文化
的多样性时,教师展示了中国舞蹈和俄罗斯芭蕾舞中的舞蹈片段,然后问学生二者
有何不同?学生不是舞蹈专业,无言以对,教学活动立即卡壳。
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出层次,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引导
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通过回答问题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在进行无理数概
念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探究一下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是
多少?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a是1点几呢?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
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由易
到难,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
无理数。
5、提问形式单一
教师忽视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和组织,问题单一,过于简单僵化,缺乏科学
性。如:“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知道了哪些信息?”等,了无新意,很难促
使学生积极思考,不利于学生思维训练。有时,教师提的问题缺乏思考性,多是记
忆性问题。所提问题停留于表面,没有深度,学生在课本上就可以轻易找到答案。
这是一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公开课,为了解学生对相似三角形判定的
掌握情况,教师先后问:“什么叫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有哪几种方
法?”听了学生流利、圆满的回答,教师满意地开始了新课题的教学。事实上,学
生回答的只是一些浅层次记忆性知识,并没有表明是否真正理解。教师可以将提问
改为:如图1,在△ABC和△A1B1C1中,已知∠A=∠A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
使△ABC∽△A1B1C1;已知AB/A1B1=BC/B1C1,补充一个合适的条件,使
△ABC∽△A1B1C1。”回答这样的问题仅靠死记硬背显然答不出,只有在真正掌握
相似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回答。这样的提问能起到反思的作用,学生的思
维被激活,教学有效性明显提高。(案例来源:安国钗.初中数学课堂提问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的对策.教学与管理.2009.8.63-66)
6、教师控制问题的答案,有霸权倾向
教师表面上是在提问学生,其实是自己牢牢地掌控着问题的答案。要么有意
无意地向预设的答案引导,要么直接用自己的答案控制课堂。听课过程中,我发现
教师的霸权倾向时时表现出来,而教师本人常常浑然不觉。
有一位老师,执教《星星变奏曲》一课,课堂上的一个教学环节是谈谈“自
己读诗的初步感觉”:
师:刚才大家听读和跟读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读诗的初步感
觉,请说说这是一首______的诗。(板书)
生(男):这是一首立志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抒情咏物的诗。
生(女):这是一首说星星的诗。
生(男):这是一首追求幸福的诗。
师:我同意最后一位同学的意见。那么,你们知道诗人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
幸福,这种幸福与我们坐在教室里所体会的幸福有什么不同?
生:(满脸茫然,摇头。)
教师提出的问题本身就缺乏科学性,更重要的是,教师为什么要“同意最后
一位同学的意见”呢?其他同学的意见难道就没有道理吗?
7、问题的开放性不够
教师或许是怕学生的回答与自已想要的答案相去甚远,就把问题简化,只问
“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同意吗”等一类毫无启发性的问题。表
面上,教与学双边活动热闹非凡,实际上问题多而滥,线索不清,重点不突出。表
面上是提问,实际上是灌输,提问和思维的质量极低。这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
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创新精神的培养了。
要想问题具有开放性,在预设环节就应该尽量考虑周全。通过设计开放的问
题,可以提供学生思维发展的平台,开掘学生思维潜力。郑桂华老师在讨论王安石
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炼字艺术时,郑教师了解到:学生对该诗句很熟悉,
似乎没有多大的学习兴趣。于是,她让学生以平等审视的眼光去看这句诗,体会不
同的作者、不同的心境、遭遇,不同的语境下,是不是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学生立
刻活跃起来,有的同学说,如果作者是一个顽皮的小姑娘,用“戏”就更能突出人
物的性格;有的同学说,如果是一对恋人隔江相望,用“吻”则更能刻画人物的心
情;如果是一个思乡心切的游子,用“去”则更能体现主人的心态。短短几分钟时
间,学生一下子想出了十几个词语,而且都言之成理。以往,人们都把“又绿江南
岸”作为炼字成功的楷模来学习。带着崇拜的心理去学,自然觉得“绿”是最恰
当、最高境界的选择。而郑教师在预设时就考虑到问题设计的开放度,从而激发了
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考更活跃了。(案例来源: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
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75)
8、对学生回答的评价不当
教师不会倾听学生正在回答的问题,对学生的回答不做评价或评价不合理。
有时,教师陶醉于学生能答出正确答案,不能灵活应变,追问扩大战果。有时,教
师只听学生回答的对与错而不作具体分析,甚至消极反馈,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交
流的热情,挫伤了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有这样一段师生对话:
Teacher:LiHua!themandoing?
LiHua:(afterapau)Heiswalking.
Teacher:Yes,?
LiHua:(doubtfully)Hehasahat.
Teacher:No,no!Sitdown!ZhangHua!Youtellme.
教师否定学生回答的现象是普遍的。即使学生说的真不对,教师也不宜采取
简单粗暴的方式轻易说出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思考积极性的话。况且,有些时候是
由于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判缺乏周密考虑,往往只从教学流程或自己所预设的角度
来评定学生的回答。这影响了课堂提问的效果。
9、忽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有的教师重视自己的提问,却忽视了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教师根本就不给
学生提问的机会,没有为学生留出提问时间,或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这容易使
学生的学习热情消退。即使学生提问了,如果教师引导不当,也常常谈不上好效
果。如在小学数学“倍数关系”的练习中,一开始执教者播放了一组镜头:熊猫婶
婶在文具店里热情地说:“欢迎小朋友来到我的文具店。”走来一只小松鼠,说:
“阿姨,我买3支铅笔。”接着,熊猫婶婶拿出6支铅笔放在柜台上。镜头又展示
了柜台上摆着的2个书包、6个铅笔盒、12支钢笔、18个橡皮擦。
师:看了刚才的动画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小松鼠买铅笔干什么用?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1:55: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797151176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提问问题.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提问问题.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