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3-03-03 00:36:12 阅读: 评论:0

清炖羊肉的方法-幼儿园暑假

观潮教学设计
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感谢老师的信)

《观潮》教学设计

《观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

《观潮》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

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

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

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与想象。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潮来时的描写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式,培

养留心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激发求知欲:

步骤:播放潮水音频,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聆听,询问: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

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那在作者的眼里,钱塘江大潮又是怎样的呢?

形式:歌曲、音频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A、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情感:画出喜欢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字词关:

(1)引导思考:多义字:“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意思一样

吗?自主发言,字典验证。

(2)鼓励发现:易错字音、字形,总结记忆方法。

(3)四字词语:结合图片,理解——人山人海、人声鼎沸、风平浪静。

(4)朗读练习:同桌互读,朗读竞赛

内容关:

(1)引导观察:快速浏览或默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2)总结交流:总(天下奇观)——分(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初步交流:

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目的】初步感受钱塘江大潮,了解学生的感受能力与兴趣所在。

3、再读课文,质疑问难

潮来前

(1)默读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2)发表感受:你觉得平静的江面怎么样?怎么感受到的?

结合图片,理解关键词”横卧”

联系实际,体会“若隐若现”

(3)除了涨潮前的江面,还有什么景象?

潮来时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1)“隆隆的响声”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轰隆隆)

(2)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写的?(闷雷滚动)

(3)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么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

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4)想象: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

又沸腾起来。

(1)白线是什么样子的?结合图片看一看。

(2)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

(3)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4)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齐读)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1)解释:一丈是3。3米,两张多高是多少啊?

(2)类比:相当于我们三、四层楼那么高。

(3)想象:三四层楼那么高的浪横贯整个江面,直扑过来,那将是怎样的一

副画面,来,把它的壮观读出来。

(4)学生自由练读之后分组比赛读,然后齐读。

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对比:

(1)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潮来后

方式:仿照上一环节,小组合作讨论,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

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

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

对比前后,感受余波。

(1)、江面是立刻恢复平静了吗?怎么看出来的?(理解“风号浪吼”、

“涨”等词义。体会形、声之变化)

(2)、潮来后与潮来前的平静一样吗?

(3)、质疑:人群又有什么变化?(缺少)

(4)、想象:这时候观看的人会是什么样?

4、品读课文,体会手法

(1)为什么作者能写得这么雄伟奇特呢?你发现了什么?

(2)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5、巩固小结

记者采访,总结抒情:四人一组小组讨论、演练,派代表发言,问:能描述下

当时的场景吗?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

6、课上拓展

(1)、配乐练笔,描绘变化

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

一个片段,或书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2)、口语表达,揭示原因

阅读资料袋,(以潮水第一人称)做讲解

7、课下延伸

(1)识字写字:配图制作成书签,或贴图完成游记表。

(2)口语交际:说说假期游览的风景名胜并写下自己的感受,特别注意在游

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

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

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

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

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

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

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

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

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

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

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

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领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

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

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

复”等词语。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节。

教学重点:

1、字词教学;

2、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领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教学挂图、课文录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

2、初步了解课文,理清文章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

势宏伟,令人震撼。)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

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

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

老师简介钱塘江大潮的形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学习“潮、浩、沸、涨”,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

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学习“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学习“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

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

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1、写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体会钱塘潮的壮丽。

《观潮》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

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

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共21人,无论在学习习惯、语言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

力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a类为优生,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有较强的阅读理

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探究的意识较强,通过阅读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并能

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而且有较强的发言积极性。b类为中等生,具备一定的阅读

理解能力,但需要通过反复阅读或者一定的提示,语言组织、表达的能力不很强,

但其中有一部分也能积极思考并参与发言。c类为基础生,学习能力较弱,主动探

究学习意识薄弱,课堂参与兴致不高,需要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和指导下习得知

识,并有所感悟。因此,在教学时我重视对两头的兼顾,充分进行个别化教学,使

不同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提高。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潮来时”这部分的学习。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观潮》课件。

【教学过程】

一、“潮来前”,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

“观”字。

⑴师引生答:当教师说出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之后

引导学生说出:“所有吸引了许多人到这里来观潮”。

⑵教师再三诱导提问,让学生理解“观”在不同的词语中,表达的意思不同:

“观潮”中的“观”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意思一样吗?在教师的再三提

问中让学生讲出“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

的意思,在这里是指潮来时的景象。进而讲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2、让学生了解“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

⑴读中找:让学生按照教师的问题,找出写潮来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

子。

⑵读中听: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平静的江面,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

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句子之后,让基他学生在听读中说出潮来前江面上很平

静。在一名学生朗读出“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句子之后,让其他学生说出

观潮人的心情急切。

二、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

1、看课件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教师提出:“如果你们就在观

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课件你们想不想看

呢?”

在师生的问答中,教师让学生带着“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

象”这个问题看课件。

2、学生看完课件,回答出“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之后,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第3、4自然段,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三处“写潮来

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

⑴知潮声:

让学生读出三处写潮声的句子后,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

“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在学生回答后,将学生回答得最确切的“闷雷”、

“越来越大”、“山崩地裂”板书在黑板上。

⑵知潮形:

用以上的方法,将学生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一条白线”、“拉长变粗”、

“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板书在黑板上。

⑶知其序:

①先让学生观察黑板上板书的潮之声和形的词语,并让学生回答出:

从潮声与形的变化中可知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②再让学生从第3、4自然段中找出由远及近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

“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

“越来越近”。

⑷训其说:

训练学生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先让全体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

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然后请一个学生有条理地说出以下内容: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的声音。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在

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线向前移动变粗拉长,再近些,形成了

白色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

⑸解其声:

让学生从远听如“闷雷”,近闻如“山崩地裂”使人听到“千万匹战马齐头并

进”,感觉“大地好像颤动”这些词语中,理解钱塘大潮其震耳欲聋,声势之大动

人心魄。

⑹解其形:

让学生逐句分析:

先认清比喻句:

“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再理解其义:

“一条白线远看潮细、长的样子”;“白色城墙”说明浪高(六米),潮头直

立向前移动,可见潮水是汹涌而来;“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说明后浪涌前浪,一

排浪刚过另一排浪紧跟,可见水势既大,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挡之感。这不是

一般的浪,罕见的浪,这不是一般的潮,是罕见的潮。

⑺解其情:

教师先发问:“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看课件。

镜头之一:

闻其声不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观潮者是“人声鼎沸”,到处都在喊“潮来

了”的声音。

镜头之二:

闻其声见其形。让学生理解此时潮声是“人群沸腾”,比刚才的喊声更高,情

绪高涨。

镜头之三: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此时教师问为什么书

中不写人的声音了呢?让学生理解水势浩大胜过人声而人闻此声见此形张口咋舌,

惊而无语。

三个镜头,在形象与语言的结合中,让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

情。

⑻表其情:

教师先小结:

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然后让学生用这样的感

情朗读“潮来时”这部分。

三、自析“潮过后”,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

知其余威,进一步理解潮势:

教师让学生带着“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的问题自学、自析。

学生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分析中理解潮头汹

涌,余威犹在。

学生从“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江潮速度之

快。

学生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大潮这奇。

学生从“依旧”一词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潮前这静”──“潮来之

动”──“潮过之静”的变化。

学生从平时是江水流向大海,现在是海水往江里倒灌,这一罕见的奇景中,分

析出观潮人对钱塘大潮壮丽、奇观的自然现象的赞美之情。

四、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1、在教师提出的“潮过后”江水突涨,高出两丈来高;“潮来时”声势浩

大、浪高罕见都说明大潮之奇,而“潮来前”是不是也能说明奇这一问题,让学生

再读“潮来前”这一段。

学生从“八月十八”时间上找出大潮时间上与平时的潮不同,从时间比一般的

潮推后三天说明“奇”。

2、教师从这些奇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潮“午后一点左右”才到,而清早观

潮者已“人山人海”的描述中,让学生理解以人潮衬海潮──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特

殊的潮引人入胜。

五、师生归纳板书

1、从“思想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

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动──静──动”的写法以

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

听读中再次看课件。站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

“赞”。变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

之情。

【板书设计】

思想线、声形线、感情线

天下奇观

特殊、潮来前(静)(急)

声巨大、闷雷、鼎沸

越越白线(喜)

浪罕见、潮来时、长、粗(动)

城墙

战马(惊)

山崩地裂

水位高、潮过后(静)(赞)

【教学反思】

这节课整个教学流程是“感受──理解──运用──延伸”。我是从以上几个

方面去努力达到自己设想。在教学实践中感受到遗憾很多:如果课堂上把学生已经

激发的情感通过不同方式的诵读训练表达出来,课文思想情感将更深化;如果老师

提出问题更精确化,课堂效率会更高一些;如果让学生学会在读思中去自发的发现

问题,不始终围绕老师一问一答的形式套教材,老师将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愉

快;如果教学环节中细微处弘扬学生个性,教师大胆放开,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将会

真正落到实处。今后教学中我会从这些不足之处进一步摸索求进,找到与孩子们共

创造的愉快课堂。

《观潮》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安排一课时。

2、方法:朗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仙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

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

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庶民,都

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

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

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

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今天就让

我们去感受一下这番盛况吧。

二、朗读课文、感知大意

1、朗读课文。

2、理解字词,领会课文大意。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

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

每月的初一)

略:略不相睹

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皆:皆披发文身

皆出酒食

而:既而渐近

倏而黄烟四起

三、研读理解课文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

用?

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

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

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

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

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

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

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

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

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

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

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4、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

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

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

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

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

的大无畏精神。

5、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

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

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像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神舟6号飞天

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本文发布于:2023-03-03 00:3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74972116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观潮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观潮教学设计.pdf

上一篇:离婚男女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观潮教学设计
    清炖羊肉的方法-幼儿园暑假2023年3月3日发(作者:感谢老师的信)《观潮》教学设计《观潮》教学设计(精选5篇)《观潮》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笼罩、薄雾、若隐若现”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2)过程与方法:边读书边想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
  • 0℃离婚男女
  • 0℃情绪发泄
  • 0℃炒面面包
  • 0℃初生婴儿护理
  • 0℃婴儿营养
  • 0℃球类运动
  • 0℃孕妇能吃橄榄菜吗
  • 0℃两岁
  • 0℃借款合同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