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前后两天,那么,关于寒食节,你了解有多少
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寒食节简介,欢迎大家阅读。
寒食节简介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
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
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
唐代诗人卢象这首《寒食》诗,所言即是寒食节的来历“之推绵
山焚身”的故事。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
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
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与母归隐绵山。文
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
祠立庙,并下令于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现在山
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
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
为小寒食。
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方面,
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山西介休绵山,被誉为“中国寒食清明文化之乡”,每年举行隆
重的寒食清明祭祀(介子推)仪式活动。
寒食节的习俗
1、禁烟冷食: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
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著,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
皇家认可并参与。
2、拜扫祭祖: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
唐代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
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
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
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
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寒食饮食: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
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
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
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
“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4、寒食插柳: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
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
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
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
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
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5、寒食踏青: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
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
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
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6、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
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
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
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
绳。”
7、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
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
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
“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
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8、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
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就有唐玄宗、
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
百余首,成为中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此外,寒食节时期还有赐宴、
赏花、斗鸡、镂鸡子、牵钩(拔河)、钻木取火、放风筝、斗百草、抛堶
(瓦石器玩物)等许多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寒食节由来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
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
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
火,称为改火。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
焚烧,称为人牺。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
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
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
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
官,躲藏山里。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
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
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寒食节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
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
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
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
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
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
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食节成
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寒食节原发地是山西介休绵山,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比端午
节的发生早358年)。据《辞源》、《辞海》“寒食节”释义:春秋时,
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
他出来,子推母子隐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为
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
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
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
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
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唐会
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
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
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
给三天。”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大观》载:“大致到了唐代,寒食
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相传,那是在很早很早,早到了春秋时代,也许是个电闪雷鸣的
夜晚,也许是白天突然乌云密布,但是,一定是什么天生异象。因为
晋献公死了,好歹是个霸主,是一定不能悄悄地离开的,不带走一片
云彩,必定是天地为之动容。可惜,历史没有说天地之间如何大战,
只记载了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
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20xx年。最
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
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
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
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
的泪如雨下。
寒食节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
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
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
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
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
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
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
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
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没有介子推,更无可能!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9:34: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5686511460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食节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食节由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