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犹未可知

更新时间:2023-03-02 18:46:43 阅读: 评论:0

作业批改评语-黄豆焖猪蹄

犹未可知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综合实践活动课)

从《左转》浅谈鲁隐公

檀德瑶国学班2011级5000211122

摘要: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部分反映了后世对鲁隐公的评价。我读《左传》发现

鲁隐公一生未有大过而不得善终,这究竟为何?后世对隐公评价是否合理?本文通过对隐公

在位期间主要事件的回顾,本着就事论事的原则,对隐公的性格、不得善终的原因,国际影

响方面进行分析,试图重新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

关键词:鲁隐公事迹性格国际影响综合评价

一、鲁隐公大事简要列表

1、隐公摄政。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

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2、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3、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

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4、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5、惠公之季年,败宋师于黄。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

6、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临,故不书。惠公之薨也,有宋师,太子少,葬故有阙,

是以改葬。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7、郑共叔之乱,公孙滑出奔卫。卫人为之伐郑,取廪延。郑人以王师、虢师伐卫南鄙。请

师于邾。邾子使私于公子豫,豫请往,公弗许,遂行。及邾人、郑人盟于翼。不书,非公命

也。

8、新作南门。不书,亦非公命也。

9、众父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

10、司空无骇入极,费庈父胜之。

11、二年春,公会戎于潜,修惠公之好也。戎请盟,公辞。

12、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13、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

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14、秋,诸侯复伐郑。宋公使来乞师,公辞之。羽父请以师会之,公弗许,固请而行。故书

曰「翬帅师」,疾之也。诸侯之师败郑徒兵,取其禾而还。

15、五年春,公将如棠观鱼者。臧僖伯谏曰:「凡物不足以讲大事,其材不足以备器用,则

君不举焉。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故讲事以度轨量谓之轨,取材以章物采谓之物,不轨不物

谓之乱政。乱政亟行,所以败也。故春蒐夏苗,秋獮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

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昭文章,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习威仪也。鸟兽之肉

不登于俎,皮革齿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则公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泽之实,器用

之资,皂隶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公曰:「吾将略地焉。」遂往,陈鱼而观之。

僖伯称疾,不从。书曰「公矢鱼于棠」,非礼也,且言远地也。

16、九月,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天子用八,诸侯用六,大夫四,

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公从之。于是初献六羽,始用六佾也。

17、宋人取邾田。邾人告于郑曰:「请君释憾于宋,敝邑为道。」郑人以王师会之。伐宋,

入其郛,以报东门之役。宋人使来告命。公闻其入郛也,将救之,问于使者曰:「师何及?」

对曰:「未及国。」公怒,乃止,辞使者曰:「君命寡人同恤社稷之难,今问诸使者,曰『师

未及国』,非寡人之所敢知也。」

18、冬十二月辛已,臧僖伯卒。公曰:「叔父有憾于寡人,寡人弗敢忘。葬之加一等。

19、六年春,郑人来渝平,更成也。

20、夏,盟于艾,始平于齐也。

21、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

22、夏,城中丘,书,不时也。

23、齐侯使夷仲年来聘,结艾之盟也

24、秋,宋及郑平。七月庚申,盟于宿。公伐邾,为宋讨也。

25、郑伯请释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许田。三月,郑伯使宛来归祊,不祀泰山也。

夏,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

26、公及莒人盟于浮来,以成纪好也。

27、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

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

28、夏,城郎,书,不时也。

29、宋公不王。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伐宋。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

绝宋使。

30、冬,公会齐侯于防,谋伐宋也。

31、十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郑伯于中丘。癸丑,盟于邓,为师期。

32、夏五月羽父先会齐侯、郑伯伐宋。

33、六月戊申,公会齐侯、郑伯于老桃。壬戌,公败宋师于菅。庚午,郑师入郜。辛未,归

于我。庚辰,郑师入防。辛巳,归于我

34、十一年春,滕侯、薛侯来朝,争长。薛侯曰:「我先封。」滕侯曰:「我,周之卜正也。

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

公使羽父请于薛侯曰:「君与滕君辱在寡人。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

礼,主则择之。』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君若辱贶寡人,则

愿以滕君为请。」

薛侯许之,乃长滕侯。

35、夏,公会郑伯于郲,谋伐许也。

36、秋七月,公会齐侯、郑伯伐许。

37、齐侯以许让公。公曰:「君谓许不共,故从君讨之。许既伏其罪矣,虽君有命,寡人弗

敢与闻。」乃与郑人。

38、羽父请杀桓公,将以求大宰。公曰:「为其少故也,吾将授之矣。使营菟裘,吾将老焉。」

羽父惧,反谮公于桓公而请弑之。公之为公子也,与郑人战于狐壤,止焉。郑人囚诸尹氏,

赂尹氏而祷于其主钟巫,遂与尹氏归而立其主。十一月,公祭钟巫,齐于社圃,馆于寪氏。

壬辰,羽父使贼弑公于寪氏,立桓公而讨寪氏,有死者。不书葬,不成丧也。

二、鲁隐公性格的简要分析

以上我罗列了《左传》中隐公生年时即隐公元年到十一年与隐公有关的大事,从中可看出隐

公性格的一二。

1、总体上看,我认为隐公是个性格软弱,安于现状,无野心的人。这一点不难理解,最主

要的表现即他对待桓公的态度上,从他和羽父的对话中我们可知,他只安于摄政的地位,未

想过取而代之。这不是隐公的掩饰之词,纵观隐公在位的十一年,鲁国事实上未处于他的完

全控制之中,大夫违背隐公命令的事件屡见不鲜。《左转》中明确提到的有费伯、公子豫等,

还有若干次未提到姓名的违公命事件,如“新作南门”等。可以说这种半掌控状态对君主是

十分危险的,而隐公却从没采取明显的措施来改变这点。

我认为此点原因有二,第一点是隐公性格的原因,前面已说隐公性格安于现状。隐公非是嫡

子,在当时嫡长子继承制已成定制,我猜测,隐公幼年所受的教育中一定具有此方面的内容,

这一点应该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皇位的欲望。第二点是当时政治形势的客观影响。从左传

原文可知,当时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夫,如费伯、公子豫、羽父等,事实上是不受隐公节制的,

与隐公比较亲近的大夫也只有臧僖伯,这不难看出当时豪杰大族对隐公是不太重视的。更何

况支持隐公登上皇位。至于羽父对隐公说弑桓公以求执政。且不说隐公无登位之心,即使有

当羽父弑桓公后能否登位还犹未可知。基于以上两点,隐公有如上举措也不难推测。

但隐公不是单纯的傀儡君主,一方面有臧僖伯等大夫支持隐公,同时隐公也自己准备了一些

退路。如被历代学者讽刺为不务正业的“观鱼”,老师推测为隐公培养自己的势力,我是赞

同的,一方面从左传与众仲的对话可以看出,隐公是一个善于纳谏的君主。没必要为了观鱼

的小事与亲近的大夫相违。故隐公有强烈要去的理由,合理的推测即由于国家的不完全掌握

状态引起隐公的担忧,故而借观鱼培养自己的军队。又最后羽父弑君一事可知,当时的隐公

还是具有一定的权力的,否则羽父也不会提出上述请求。

2,、隐公一性格的突出特点是直率,没有政治家的城府。首先他对待大夫的葬礼上,对待不

亲近的大夫,如众父。公不与小敛,而对于亲近的大夫,如臧僖伯卒,则葬之加一等。可以

看出明显的差别。又对与宋外交上,鲁宋的直接交恶就在于隐公对宋使者出于面子的“不告

命”,可以说成熟的外交家不可能这样意气用事。最后一点,直接导致隐公死亡的,即将自

己的心思和退路和盘托出,可以说没有一点君主的权术。

3、对于隐公是否受礼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这样的例子在左传有很多。如隐公依礼葬自

己的母亲,不主持惠公的改葬、为周王室请籴等都体现了这点。而有的学者却说鲁国的礼崩

乐坏自隐公开始。这一点我不太赞同,从上几点看隐公还是非常守礼的。有人说隐公不应该

用六佾,并提出始用六佾的始字是讽刺,这一点我不太明白,还请老师解释。

4、不可否认隐公有一些缺点,比如喜欢于农闲时修宫室,如夏时修城郎,但在整个隐公执

政的十一年中也只记载了两次,我觉得远远称不上昏君。

三、鲁隐公不得善终的原因。

1、这是由隐公的性格决定的,上面已说隐公性格率直,不懂掩饰对人的喜好。这在皇位稳

固的帝王身上都可能引发大问题,更何况皇位不稳,对国家控制不强的隐公,这是隐公被弑

的直接原因。

2、隐公没有强大的实力,当年周公摄政也曾经遭到过东夷的反抗,不过周公掌握军权,能

够成功镇压。而隐公没有这个资本,大夫不理君命,必然要将自己的性命寄托在别人身上。

3、最后一点,隐公没有太大的野心,又不愿轻易放弃权利,这种两方面矛盾的心态必然导

致两方面都得不到好处,如果隐公听羽父的话博一下,未必不能成功。我们知道鲁惠公共有

三子,如果作为嫡子的允死掉,只剩下同为庶子的施父,还是有很大可能性登上王位的。

四、隐公对国际形势的影响。

隐公共执政了十一年。这段时间的局势的纷争主要发生在郑国、宋国和周朝,而鲁国与其他

大国的关系都比较和平。鲁惠公晚年时,鲁与宋战。隐公即位后,立刻与宋国和好,恢复了

传统的盟好关系。

鲁隐公六年,又与新兴的郑国修好。在中原大国宋国和郑国的争斗中,鲁国一直保持中立。

直到鲁隐公九年,因为宋国的外交失误,鲁国才开始倾向于郑国。

鲁隐公时期对于周边的小国的关系也是比较和睦的。即位之初,就和邾国签订盟约。

隐公二年将女儿嫁给纪国国君,隐公八年,和莒国盟于浮来。

隐公十一年春季,滕国、薛国国君来朝,还对应该谁先参拜鲁君的问题发生争执,最后靠鲁

隐公居中调解才罢。夏季,隐公和郑庄公在郲地会见,策划进攻许国。秋季,七月,隐公会

合齐僖公、郑庄公进攻许国。

总的来说隐公采取的的是宽厚的外交政策,这可能由于隐公的国内的地位不稳固,大夫不受

命,无力对外战争有关。鲁国为春秋初期的大国,可以说对国际局势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但

我们通读《左传》的整个隐公生年鲁国事实上未有什么建树。隐公的主要贡献是平衡了与宋

郑之间的关系,隐公基本上是依靠强势的一方,这也保持了鲁国的大体稳定。在隐公期间,

鲁国战争不多,主要有灭亡极国,此非隐公命令。又有伐邾之战,是为了缓和与宋之间的关

系,又或者是以此名义实则报私仇,具体原因已不可考,但我更倾向于后者,毕竟当时宋郑

虽暂时和平,但鲁实则未有与宋极度交恶之举,不必做到如此地步。又宋郑之间和平未持续

多长时间,隐公应该能认识到这一点。最后是伐郑伐许之战,这是打着周王的号令,鲁的参

与时不得已。

总的来说,隐公的策略是正确的,春秋前期活跃的宋、郑、卫等,最后都没成大气,而鲁国

保持了长久的平和。但守成的外交也没有让鲁国获得太大的益处。我们可以看出隐公的外交

智商还是非常高的,而且外交辞令相当厉害,没有太大成就大体是受国内形势所累吧。

五、对隐公的评价

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部分反映了后世对鲁隐公的评价:执政平庸,但没有野心。

不过鲁隐公没有大过失却不得善终,后世评价除了苛责桓公,笔伐羽父外,基本都认为他是

咎由自取。

清高士奇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惠公去世时,太子姬

允已经六七岁了。隐公此时之上策应该是学其祖宗周公辅佐成王之故事,“抱负以临群臣,

听国政”。这样,自己代理国相,行摄政之事就名正言顺了,以后想归政于太子也比较容易,

即使有奸人想从中挑拨,也难以找到借口。而如今,隐公成了事实上的国君,不管国人,大

臣还是国际舆论,都承认这个事实,并且不知道他对太子的真实打算。虽然他有退隐的准备,

但仍不足以安抚太子的不安,也不足以杜绝羽父之流的野心家的阴谋。所以,隐公有心让位,

或有其事。但贪恋权位,犹豫不决,则是祸根。加上自己的政治能力本身就不足,不但不知

如何约束下属,更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处于政治漩涡中心的他最终沉没也就理所当然了。

这可以说是历代学者的主流评价了。但我实际上不太认同。不尸其位可以说是事实,但就当

时的政治形势,隐公有能有什么作为,于我看来隐公做的不错了,执政的十一年中鲁国大体

稳定,可以说是国泰民安。如果此为不尸其位,那鲁国的大部分君主的谥号都名不副实了。

对于隐公摄政问题,高士奇的评价是不太恰当的,隐公可以说是守礼了,至于成不成事实上

的国君,难道周公不是事实上的国君吗?我认为是事实上的国君还是国相根本不是问题,这

只是一个称呼,隐公未僭越称君就不是站在道德的下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尚且寿终,关

键是实力的问题。还是以我的观点,鲁隐公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缺乏政治家的城府,“老好人”

加“缺心眼”的组合要么不踏进这个漩涡,要么失败。隐公如果更狠毒一些,还是有可能登

上帝位的。

参考文献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修订本1--77

《史记·鲁周公世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8:4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54003114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犹未可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犹未可知.pdf

标签:犹未可知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