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三年级语文课

更新时间:2023-03-02 18:26:50 阅读: 评论:0

微信如何双开-跑马拉松注意事项

三年级语文课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显卡分类)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

课文原文及教案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课文原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篇二】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

课《古诗三首》教案1

教学要求: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

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

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

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

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

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

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

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

可谓文武全才。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

伸。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

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

写下了许多诗篇。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

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

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这首诗就

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

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

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课件:岳麓山)

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

的一部分,其峰海拔297米。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

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

院,古木森森。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

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亭的周围

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每

到深秋,枫叶流丹,红舞秋山。岳麓山景区秀如琢玉,山上

遍布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历代都有遗迹可觅,以爱晚亭、

岳麓书院、麓山寺、望湘亭等最为有名。爱晚亭环亭全是枫

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就成为观赏红叶的之处。让我们一

起跟随诗人去湖南长沙的岳麓山观赏红叶似火的枫叶吧。

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

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

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

谁愿意来检查大家的自学情况呢?如:

我想请XX同学回答,回答正确后这位同学有权请后面

的同学回答他提出的问题。

5.预设问题:

(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

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

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

(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

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

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

(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

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

(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

意思?

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

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生提问)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

了……

“石径斜”的“斜”给人以立体的感觉,把人们的视线

引向山顶。

(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

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

了……

诗人在山脚下看到了什么?此时为什么突然停下来了

呢?

(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是啊,画面上苍茫的山,洁白的云,隐约可见的黄土茅舍已

经很美了,这时眼前突然出现了一片火红火红的枫树林,在

晚霞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迷人,诗人置身这红艳艳似火的满山

枫林中,激动不已,怎能不停下来细细观赏。你认为第三句

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课件:枫树林)下面请同学们欣赏枫树,边欣赏边想,

此时我们与诗人一起来到了枫树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

什么?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

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透过这个红字,

我仿佛看到了……

是啊,二月的鲜花是红艳的,可在夕阳映照下的枫叶比

二月的鲜花更红艳。诗人仅仅是赞美枫叶的颜色红吗?诗人

更重要的是在赞美什么呢?(请注意“霜叶”的“霜”。经霜

打过的枫叶一般都是怎样的?你认为诗人在赞美一种怎样

的精神呢?)枫叶那种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不正是诗

人一生的追求吗?

五、指导诵读诗句。

诗句这么美,风景这么美,我们要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找出你认为重要的词句,带着赞美的语气朗读。闭眼,边背

边想象刚才一路上看到的美景。(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

诵。)

六、课外作业。

改写《山行》或画一幅山行图。

一首好诗是美的,一幅好画是美的,一篇佳作会更美,

你愿意把刚才游览岳麓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吗?你愿

意把它画下来吗?

第二课时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

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

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

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说说自己可爱的家乡,抒发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2.想象古人离开故土后如何抒发思乡之情。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

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

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

来学习下这首诗。(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

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

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

指导识记。(放映第三张幻灯片,重点指导生字词)

3.放映第四张幻灯片,指导古诗朗读: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

古诗朗读的特点。

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

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

句诗的意思。

(放映第五张幻灯片,画面中出现两个问题。)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

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

表见解。

3.(放映第六章幻灯片,画面出现参考答案:)老师重

点点拨理解:

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放映第七张幻灯片)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

•王安石)【篇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

诗三首》教案2

【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

“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

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

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

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

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山行

【课时目标】

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

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

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

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

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

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

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

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

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

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

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

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

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

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

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

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

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

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

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

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

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

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

7.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8)

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

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

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

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

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

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

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

(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

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

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

不懂的地方。

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

(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4.检查交流情况。

hánjìnɡxiéshuānɡ

寒径斜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

(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

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①山行:在山上行走。

②远上:登上远处的。

③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

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④石径:石子的小路。

⑤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⑥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⑦车:轿子。

⑧坐:因为。

⑨爱:真爱,留恋。

⑩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⑪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⑫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

深:浓厚,浓郁。

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

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

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

(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径斜霜

1.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

加一加:“余+斗=斜”。

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

横钩。

(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

要写得左右等宽。

“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

宽;“寒”上窄下宽。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

读。

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

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

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

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2.“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

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

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

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

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

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

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

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特点?

(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

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

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

天、走进衰败的痕迹。)

7.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这里有

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

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

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

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

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深入体会。

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

人杜牧乘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

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

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

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

石头铺就的小路。

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

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

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

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

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

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描绘出“远上寒山

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

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

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

二月花。”)

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

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

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

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

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

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

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

1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

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

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

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

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

千古流传。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17):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

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

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

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6.自由读,练习背诵。

(四)检查背诵,体会感情。

1.抽取学生检查背诵,学生一起背诵。

2.教师引导,体会感情:诗人用寒山、石径、白云、人

家、枫林、霜叶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的山林秋色图。

前两句写远景,诗人只是作客观描述。后一句写近景,写出

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教师导言: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杜牧,用一首简短的

小诗把自己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描绘

了一幅美丽的山林秋*。我们家乡的大自然的秋天到处都是

美丽的图画。资料不错吧,请微信搜公众号关注:好老师好

童学教学团队。希望你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秋

天的热爱之情。

2.学生自选作业。(课件出示18)

(1)画:画一幅画,画出秋天的美景,在图画中表达

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2)写:写一首小诗或一篇日记,用自己的亲眼所见

和亲身感受表达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3)找:另找一首描写秋天的诗,试着理解,体会作

者的情感。

(4)学:收集杜牧的诗,借助有关资料进行自学。

【板书设计】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赠刘景文

【课时目标】

1.会认“赠、刘”等8个生字,会写“赠、刘”等7个

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

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

敬佩。

3.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荷枯、

菊败、橙黄、橘绿中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和对朋友的

敬佩。

2.学习古诗新唱,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

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

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

—《赠刘景文》(课件出示20)(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

诗是谁送给谁的吗?认读生字:赠、刘,读准平舌音“赠”,

边音“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课件出示21)

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

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

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

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

帮刘景文树立信心。

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

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

提醒注意后鼻音。)(板书:赠刘景文)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一)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课件出示22)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

读下面的拼音。

zènɡliúɡàijúcánjūnchénɡyóuàoj

ú

赠刘盖菊残君橙犹傲橘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赠、残”是平舌音,“橙”是翘舌音。

开火车读,齐读。

(二)学习前两句诗。

1.指名朗读古诗《赠刘景文》,教师评议:同学们读得

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

色?

(课件出示23)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2.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4)荷花荷叶图(板书: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

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课件出示25)

(2)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课件出示26)荷叶干枯

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

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荷尽已无擎雨盖)

引导理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

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1)(课件出示27)菊花图。(板书: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

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课件出示28)菊残图(重

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引导理解——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

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菊残犹有傲霜枝)

(2)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3)对比朗读。

(三)教学后两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

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1.(课件出示28)橙黄橘绿图。(板书: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

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

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一年好景君须记,最

是橙黄橘绿时。

2.齐读诗句。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一)谈话过渡:同学们虽然理解了诗意,可还没有读

出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味。下面老师教你们读古诗的一个

方法,好吗?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体会读。

3.个人比赛读。

4.男女生比赛读。

5.齐读。

6.指导背诵。

(二)同学们,刘景文受到了苏轼的鼓励,终于崭露头

角,后来他还受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赏识,做了官,有了施展

才华的舞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励志

的诗句也成了千古佳句,你们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指名

背诵)

(三)多元吟诵,古诗新唱。

同学们,老师在课余的时间把这首古诗配上了音乐,让

这首诗变成了一首歌曲,你们想听吗?欣赏“古诗新唱”—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四、拓展延伸,美在秋天。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赞美秋天的还

有很多很多,你们课余时间也可以找找读读哟!

五、识记字形,书写生字。

1.同学们,苏轼把这首诗送给了刘景文,我们现在就来

写一写诗中的几个生字。

(写字之前要注意写字的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脚放平,

五指执笔笔杆正,一寸一尺和一拳。每个生字写2次,争取

第2个比第1个写得好。)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30:)赠刘盖菊残君橙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熟字加偏旁:“曾+贝”是“赠”,“文+刂”是“刘”,“登

+木”是“橙”,“+皿”是“盖”。

减一减:“群—羊=君”。

换一换:”线”把“纟”换成“歹”,变成“残”。

3.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1)“盖”字的“羊”没有尾巴。

(2)“君”字的第二笔横要露头。

(3)“赠、橙”都是左窄右宽,“残”左右等宽,“刘”

左宽右窄。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残”是左右结构的字,右边是两横一撇,不是一横两

撇。

“橙”第四笔是点,第五笔是横撇,七、八笔是两小撇。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认识“挑”1个生字,会写“送、挑”2个生字,正

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

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

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课件出示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

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

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

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

书所见》。(板书:《夜书所见》)

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书:书写下来。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课件出示33)出示生字:

sònɡtiǎo

送挑(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还有一个读音

是“tiāo”,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兆”表音。

加一加:“关+辶=送”。

(3)(课件出示34生字田字格课件)送挑

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

(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提醒学生注意:

“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后写“辶”,“辶”

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

“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

(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课件出示35)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

猜诗人在想什么?

三、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一)找出诗人所见。

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

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

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师相机板书)

(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师生交流。

(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出示第三行诗句。

(课件出示36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

(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

释理解诗句。

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

——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

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

的意思。

(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

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

(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

出示第四行诗句。(课件出示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

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

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预设二:学生没有体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

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

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

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

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

3.朗读指导。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

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

蟋蟀的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听。到书中找

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

1.(课件出示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读一读。

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

3.(课件出示39)

(1)萧萧:风声。

(2)梧:梧桐树。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齐读。

5.师范读。

6.齐读。

7.理解“客”,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

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

翁。(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

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个叶氏的人家

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

受到别人的*,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

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

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

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

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

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

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

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

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

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

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

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四、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

止。

4.小组比赛。

五、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

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

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41)

泊船瓜洲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8:2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52810114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三年级语文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三年级语文课.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