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土特产之涪陵榨菜
重庆土特产之涪陵榨菜
涪陵榨菜,因产于重庆涪陵而得名,是重庆的著名特产之一。
涪陵出产一种茎部发达、叶柄下有乳状突起的青菜头是榨菜的主
要原材料。利用青菜头等原料,经过特殊的加工工艺,所生产的
涪陵榨菜具有脆、嫩、鲜、香的独特风味,且富含有对人体十分
有益的多种营养成份,能够增进食欲和易于消化,大受群众欢迎。
目前,各式品牌的涪陵榨菜远销全国各大、中城市市场,并出口
到日本、新加坡、韩国、欧美、俄罗斯、南非等二十多个国家
和地区。
涪陵民间有两句家喻户晓的俗谚:“好看不过素打扮,好吃
不过咸菜饭”。话虽不深奥,但也有解释的必要。涪陵所称的咸
菜是个集合概念,包括了各种蔬菜制作的泡菜和干腌菜,其中以
青菜头制作的干腌菜即榨菜为咸菜中的上品。咸菜都认为好吃,
榨菜当然更好吃。好吃,大概包括实惠、可口、能增进食欲,吃
了肠胃舒服等意思。对于亲自品尝过正宗涪陵榨菜的人来讲,说
咸菜饭好吃,已是不争的事实,的确是经验之谈。
涪陵榨菜的实惠,在于它的货真价实,价廉物美;它的可口
在于它有赏心悦目的外观形象及嫩脆鲜香的独特品味,榨菜实在
是一种令人喜欢的大众食品,它给人们最终的实惠是增进身体健
康,这是人人都希望的。吃起来能增进食欲,吃了觉得舒服,意
味着肠胃愿意受纳,纳而化之,使食物顺利进入人体正常新陈代
谢轨道,其结果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渣进大肠,水归膀胱",
带来精力充沛,体魄健壮的最佳效益。对于大病初愈或患小病而
胃口不佳的人,对于经常吃鸡鸭鱼肉过多的人,以榨菜佐餐,实
在是费省效宏的一种食疗。增进食欲和易于消化,还只是一种
表面现象,若更进一步看,榨菜本身就富含有对人体十分有益的
多种营养成份。营养成份基本上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对增进身体
健康十分有益。尤其是美味、甜香、鲜味等小包装低盐保健型榨
菜,还能起到保肝减肥的作用。
成品榨菜有开胃、下饭、醒酒、诱茶(就着榨菜喝茶)、防
晕车、晕船、消炎治外伤等功效。茎瘤芥全身都是宝,可以综合
加工利用。腌制后的菜水盐液熬制出味道鲜美的榨菜酱油,挑剥
出来的盐菜筋也利用起来,经整理加工后用来塞坛口;将嫩菜皮、
菜耳制成廉价菜以供饮食业熬汤等。
一、生产原料:
在涪陵满山遍野到处可见到一种奇特的绿色或紫红色叶的
蔬菜植物,当地人称之为“包包菜”、“疙瘩菜”或“青菜头”。
因为它茎部有膨大凸起的乳状组织,显得奇形怪状。有的象圆球,
有的象羊角,有的更象是小胖儿童的脸,平滑光亮特别可爱。
在1936年,我国著名的园艺家毛宗良及1942年农学家曾勉
和李曙轩教授,按国际惯例给“青菜头”作过拉丁文命名。毛
的命名是:BrassicajunceacossvarTsatsaiMao,其意为“芸
苔属种菜变种──青菜头”。曾、李的命名是:Brassicajuncea
cossVartnmidaTnetlee。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
农业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分析,在系统地对芥菜进行科学分类的基
础上,正式确定“青菜头”的植物学名称为“茎瘤芥”(Var.
tnmidaTnetlee),拉丁文命名的沿用早年曾、李教授的命
名形式(缩写)。茎瘤芥在植物分类上定位为:双子叶植物纲,
十字花科,芸苔属,芥菜种叶芥亚种,大叶芥变种的变种。它最
初由野生芥菜经漫长的历史时期进化而来。目前,尚无任何科学
依据证实这种植物始于何时何地,是否为涪陵所独有,这给涪陵
大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榨菜的主要原材料是青菜头、盐、辣椒和辅助香料等。青菜
头俗名“生货”。一般年景,境内所产历来自给有余,还可供丰
都、长寿、洛碛等地加工,以及运销重庆供市民鲜食。青菜头的
规格,30年代已定肥大、质嫩、性脆者为上品,空花、瘦长、
皮老、筋多为劣货。50年代起供销社收购规定:"冒顶"(未抽薹
前)砍菜,切掉老根,上齐菜心,去叶无"鹦哥嘴"和菜匙,个重
在125克以上的优良品种为合格菜;凡淘汰劣种及65至125克
的良种菜且剔修合格者作小菜(次级品)收购。
菜盐历来以四川自流井粗粒井盐为主。抗日战争期中,川盐
实行统制配给,腌菜用盐按省政府规定,由榨菜同业公会向涪陵
盐务局申请核定供应。但手续苛繁,盐局可任意核减,或不按时
供给,加工户到时须用,不得不在黑市购买,每到春季涪陵常闹
盐荒。涪陵解放后,盐运部门预作安排,先向食盐生产部门订货,
专门加工粗粒洁白卫生盐,保证及时供应。辣椒能提味、防腐、
着色,是传统榨菜加工必不可少的原料。
二、制作步骤:
1、菜架,鲜青菜头的脱水处理,在榨菜商业加工之初,是
将菜头挂在屋椽下、屋外树枝上或树间牵扯的绳索上,让其晾风
自然脱水。民国元年以后,由于加工量增大,有人开始在长江边
搭菜架晾菜,此法一直沿用至今。搭架方法:用两根长七八米、
直径10至20厘米的圆木条(俗名菜檩子),上部用竹篾绳捆绑成
十字形,立于地上,谓之一槎。每隔数尺远复立一槎。一般20
槎为一架。槎与槎间以大篾绷拉固定;菜架两端(俗名马尾)须设
木桩、石桩等固定物,以绳将架系牢。槎间坡面从上到下每隔十
五六厘米绷一道小篾绳(俗名纤藤),绳上即可挂菜串。每槎间可
晾菜1.25吨。搭多少菜架,视加工量而定。晾菜结束后,拆下
的圆木条、篾绳妥为保存,来年还可以继续使用。
2、菜池,腌菜设备最初为瓦缸、大木桶(俗名黄桶)。后因
腌制量增大,约民国17年前后改用菜池,工效大大提高;初用
三合土筑成,后改用水泥制作,一般长宽三四米,深2.7米。
3、机具,传统的榨菜加工基本上是人工操作,仅有竹筐、
铁扒等简单工具。1959年,原涪陵县榨菜生产部门开始研究试
制辣椒切碎机、穿菜针、起池绞车、淘洗机、拌机、夹坛车等
21种加工机具,但由于研制尚未完善即行普遍推广,造成不少
浪费和损失。70年代,有条件的加工厂修建厂内外车道,采用
机械运输。1973年,北岩寺、东方红、韩家沱菜厂试行"三机一
化"(踩池、起池、淘洗机和车子化),以后陆续推广到国营菜厂
和部分社办菜厂。1977年韩家沱菜厂试用拌料机和气动装坛机,
实现"五机一化"。由于机械材料耐腐蚀问题未解决,至1985年,
涪陵榨菜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
从原料到成品一般要经过13道工序,即选择菜头、菜头切
块、搭菜架、穿菜、晾菜、第一次盐腌、第二次盐腌、淘洗、榨
除盐液、挑菜筋、第三次盐腌并加辣椒香料、装坛、封坛口。30
年代以后合并为10道工序,即选菜、晾菜、下架、腌制、修剪、
淘洗、拌料、装坛、封口。每道工序各有一定的操作规程和半
成品质量标准,随着设备、原材料、技术手段等条件的改变和进
步,以及产品规格、质量要求的不同,工序发生相应的调整和改
变。70年代开始对主产品进行改进和深度加工,如生产盐渍菜
头、小坛和小罐装的菜丝(片)、直接腌制(不经风脱水)压榨制成
的榨菜罐头等。小容器包装的低盐和怪味、广味、鱼香等风味的
榨菜制品开始出现,但还未能大批量生产。80年代初期,小包
装榨菜生产技术开始在涪陵全面推广。
榨菜成品历来用土陶坛包装,经严密封口后,让榨菜在坛中
发酵,味道更加鲜美并耐贮,一般可贮存半年至一年。清末还无
专用菜坛,借用重庆老酒坛包装。民国初期开始在重庆鸡冠石窑
厂定制菜坛,民国8年在县境深沱萧家湾窑厂烧制,菜坛形状、
容量基本定型。以后长江和乌江沿岸窑厂增多。菜坛用量,全县
年数万至十余万个。
茎瘤芥全身都是宝,可以综合加工利用。20年代已重视利
用瘤芥以外的副产物,如制干菜尖和干菜叶,供扎坛口用;用腌
制后的菜水盐液熬制出味道鲜美的榨菜酱油。后来,将挑剥出来
的盐菜筋也利用起来,经整理加工后用来塞坛口;将嫩菜皮、菜
耳制成廉价菜以供饮食业熬汤等。
三、食用方式:
一是佐餐。这是历来最主要的用途。至今如此。不论宴席、
便餐、米饭、面食,家中、旅途,他都可以派上用场,让你吃得
津津有味,尤其是遇到油腻过多的时候,吃几片榨菜,会使你倍
觉清爽舒服。
二是凉拌菜。凉拌黄瓜、豇豆、青椒等新鲜蔬菜时,加上少
量红彤彤的榨菜拌和,会使晾菜色彩鲜艳,味道更美。
三是侑茶。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上海、广州及南洋人吃榨菜,
是用它来作喝茶时的零食,慢慢品味。那时富户人家用榨菜待客
算是一种时髦。客来,敬上一杯茶,摆一小碟榨菜,一边摆谈,
一边喝茶品菜,有情有味,显得很别致。后来榨菜成了非常普通
的商品,以菜侑茶便悄悄消失了,以致现在对这种吃法鲜有人知。
四是醒酒。当饮酒不适或过量,吃一点儿榨菜,可以缓解酒
醉造成头昏胸闷烦躁不安的不舒服感。据说,日本人喜欢以榨菜
解酒,故称榨菜为"酒之友"。
五是做旅行食品。榨菜营养丰富,携带和食用均方便,且不
易变质,味道可口,利于佐餐,是价廉物美的旅行食品,深受游
客欢迎。
六是当零食。小包装榨菜问世后,陆续有人将它当零食咀嚼,
尤其是小学生用得比较多。成年人觉得口中无味,拈几片尝尝,
也很解决问题。
七是供晕车晕船者使用。有些人坐车坐船头晕想吐,如果拈
一片榨菜在嘴里慢慢咀嚼,会使烦闷情绪缓解,故榨菜有"天然
晕海宁"之说。
榨菜热食主要是调味和作烹调辅料。做某些汤菜,加一点儿
榨菜熬汤,其味甚鲜。这是一种天然的鸡汤式的鲜味。为什么出
现这种鲜味呢?青菜头本身富含产生鲜味的化学成份,经腌制发
酵后,其味更浓。故榨菜有"天然味精"之说,以榨菜调味制作的
汤菜,常见的有榨菜豆芽汤、榨菜香菇汤、榨菜豆腐汤、榨菜黄
花汤等。其中榨菜香菇汤还是日本消费者喜欢吃的一道菜。以榨
菜熬汤制作的素小面,既可口,又经济。
若剁馅加入榨菜共剁,用它做包子、饺子、混饨等,会使面
食制品更有风味。
以烧、蒸、焖、烩方式烹调鸡、鸭、鱼、海参等菜,也可以
加一点儿榨菜共烹,使之相得益彰,显出特殊风味。榨菜鱼、榨
菜海参等菜肴即由此产生。某些炒菜须要提味,加入榨菜共炒,
会使菜的色、香、味增彩。如榨菜肉丝即是一道很有特色的荤菜,
国内各地大小餐馆,以至国外的中国菜馆一般都在菜单上列有这
道菜,可见它的名气不小。
四、悠久历史:
相传,青菜头种植始于涪陵清溪场,流传日久,涪陵长江沿
岸种植青菜头比比皆是。因其叶和茎均可利用,又便于加工贮藏,
深受农家喜受,长江沿岸农家无不种之。清朝末年,青菜头被人
们加工利用形成商品后,陆续发展到丰都、重庆江北、巴县、江
津、忠县、万县等地,一九三五年引浙入江,至七十年代末遍及
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种植。
早年间,涪陵长江沿岸种植有“菱角菜”、“笔架菜”、“猪
脑壳菜”、“独立菜”、“无乳简庄菜”、“棒菜”等品种,当
时以瘤茎的角长最好,短而次之,无瘤棒菜最差。在涪陵民间栽
培习惯于先播种,后移栽,一般不直播。多种植于通河(长江)
风的油沙地带。
青菜头植株喜肥、耐寒、生长期短,个重500-1000克。每
年“白露”前后播种,至“寒露”后开始移栽,次年“立春”后
即可收获,“惊蛰”后即抽苔开花结实。然而,正宗的涪陵榨菜
原料是在特殊的土壤和水质环境、气候中孕育出来的,产区面积
不是很大,主要在重庆市丰都县的高家镇,至重庆巴南区木洞镇
附近200公里长江沿岸地带,其中涪陵系中心主产区。生长特别
好,收获的青菜头肉质肥厚、嫩脆、少筋、味优良。这一范围
外地区生长的青菜头质地较差。这真有点儿“橘生淮南则为橘,
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味。俗话说“一方水土一方特产”“水土
异也”。
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是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
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
业、优势产业。规模化种植、产业化经营、现代化生产、规范化
管理以及系列化产品都大大满足了广大客户的需求。
五、誉满天下:
涪陵榨菜以其独特的魅力,誉满神州,香飘海外,多次获得
国际国内金奖。据统计,涪陵榨菜自问世以来,有14个品牌获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5:3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4255011283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重庆特产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重庆特产有哪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