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过鉴湖》《夜泛西湖》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夜过鉴湖
戴_________昺
推蓬四望水连空,一片蒲帆正饱风。
山际白云云际月,子规声在白云中。
夜泛西湖
苏_________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1)《夜过鉴湖》中“推蓬四望水连空”一句,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4分)
(2)《夜泛西湖》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_________(3分)
(3)两首诗写的都是夜晚在湖上泛舟,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_________(4分)
【参考答案】:
(1)(4分)交待观景的立足点;展现鉴湖广阔的水面;为下文的写景抒情
作铺垫。(每点1分,答对三点得满分)
(2)(3分)视觉嗅觉结合(2分),寓情于景(1分)。(如答出“叠词”给
1分)
(3)(4分)戴诗表达回乡心切;苏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期待)。(每
点2分)
【问题】
1.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诗句,戴昺诗中有
“子规声在白云中”的诗句,这两处诗句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请联系两首诗歌,简要分析。(5分)
2.戴诗与苏诗在内容上有什么异同?请简要概述。(6分)
【参考答案】:
1.(5分)
①都运用了写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艺术手法。②子规的啼声,在古典诗歌中
寓有“思归”“早归”之意。③李白在《蜀道难》中,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
天”,并借“又闻子规啼夜月”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不如早还家”的思想感情。
④而戴昺则在《夜过鉴湖》中,写“一片蒲帆正饱风”,并借“子规声在白云中”
的景物描写,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
[5分。第①点2分,第②③④点各1分。]
2.(6分)
①戴诗和苏诗都抒写了月下湖光之美。
②戴诗不仅写湖光,还写了山色;苏诗则只写湖光。
③戴诗写的是“过鉴湖”,归家途中路过鉴湖;苏诗写的是“泛舟西湖”,专
程到西湖乘船游玩。
④戴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听觉所闻;苏诗既写视觉所见,也写嗅觉所感。
⑤戴诗写风正帆饱,船速很快,抒发了“归家心切”之情;苏诗则写轻舟慢
桨,抒发优游自得之情。
[6分。第①、⑤点必答,各2分;第②、③、④点选答其中一点即可,得
2分。]
韩偓《惜花》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惜花
[唐]韩偓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释: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
晚号玉山樵人。[惜花(晚唐)韩偓古诗词鉴赏]惜花(晚唐)韩偓古诗词鉴赏。
自幼聪明好学,10岁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赞曰:“雏
凤清于老凤声”。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为人正直,因忤朱温,两遭贬谪。
(1)本诗整体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2)诗歌的颔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联描写了落花枯萎飘零、雨打风吹、水
流花落的情景。这属于实写。后两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遥想残红褪尽,绿沉沉
的树阴映入池塘。本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
与悼惜。
(2)颔联两句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作者的眼睛随着那一片
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东,抬头看见残留枝头的花朵还在承受着无情风雨的摧
残,满目狼藉怎不叫人惆怅?诗歌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落花的留
恋之情。
【问题】
1:诗歌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4分)
2:整首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1分)。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
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
舍的心意表现出来(1分),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
表现出诗人的惆怅满怀(1分)。
2: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
花落尽的情景(2分),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
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问题】
1.试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内容,赏析诗的前两联(6分)
2.作者是怎样紧扣诗题“惜”字结构全诗的?请简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以花的感受写情。用拟人手法写残花不忍凋零而悲切的面孔,红花
尚余粉光腻容,预感未来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景中含情。(2分)
②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残留的花朵还在遭受摧残
狼藉的景象,满怀怅恨之情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情孕景中。(2分)
③句句写景,景景含情。化景语为情语,诗人把描摹残花、落花之景和惆怅
情思交融在一起,将伤痛漫溢湿花,景中烘托诗人流连痛惜之情。(2分)
2.①全诗紧扣“惜”字反复渲染,情感幽咽迷离,展现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
哀痛心情。(2分)
②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写到诗人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
景。“惜花”之情逐层展开和推进,景中暗含惜花之情。(2分)
③“惜花”与“惜身”交融。惜花中交织和融汇着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惋惜之
情。(1分)
[赏析]
题目是“惜花”,则此花一定是境遇不好之花,从诗句可知是正凋之花。“惜”
字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花的怜惜。
首句的“皱白”不可能指别的事物,一定指花。因为本诗写的就是惜花。不
过,此词写的是花的形态,一是皱,显然花瓣半干,已有些萎皱了;二是白。“离
情”指的是花即使飘离枝头。“切”的意思是深切,情意浓之意。本句的意思是,
枝头高处的花因为即将凋落而深深地悲伤着。二句的“腻红”指红花的表面还很
细腻。它和“皱白”相对,自然指低处的花。所谓“愁态静中深”,是说红花默
默无语,愁思深深。这两句写枝头花朵的即将凋零,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花
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诗人的动作。诗人的眼睛随着一片片花瓣随着流水而去,花瓣流到哪
里,诗人的眼睛跟到哪里,对落花的惜之意溢于言表。当诗人看枝头时,只觉风
吹雨打之下,花朵瑟瑟,眼看又要落下,于是他恨满胸臆。“片片沿流去”“枝枝
被雨淋”的凄惨景象,与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可谓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对落花的遭遇予以设想,显示了不同的遭遇引起的诗人的不同的
心理。“总得”表示情理上必须、一定要。苔指青苔。慰意,指使心意满足。“总
得苔遮犹慰意”的意思是,必须让青苔来遮蔽凋落的花朵,才能让“我”感到满
足。“若教泥污更伤心”的意思是,如果是让污泥沾染了,就会让人十分伤心。
这两句是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的“轩”是窗子,门子、栏杆等。临轩可以理解为临窗。前句的意思是,
在窗上,喝一杯酒,为春天的消失表示痛惜吧。后句的意思是,到了明天,池塘
布满绿阴,花儿可是一朵也没有了。这两句不言花尽,花尽一意已在不言之中。
这种不愿说而又委婉说出的手法,更表示了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依据花在枝、花凋零、花凋零后的情况、花全然消失的顺序,逐层展开,
把一个“惜”字反复阐述,把对春花的爱怜和痛惜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
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
“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
“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当然不限于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近人吴闿生认
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
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陈子昂《送魏大从军》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送魏大从军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②。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④。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⑤。
[注释]
①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是诗人的朋友。②匈奴犹未灭:
借用汉代威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魏绛:春
秋时期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③三河: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
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
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
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冲国。④横:横亘。接:连接。⑤“勿使”两句:运用典故。
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曾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
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记功而还。
[文学知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标举“汉魏风骨”,
提倡文学中的英雄性格,开启了盛唐一代诗风。
[参考译文]
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与友人在繁华的皇都
怅然分别,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执手相约:要像汉代名将、号称六郡雄杰的
赵冲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雁门山横亘在代州北面,飞狐塞地势险峻,
与云中郡连成一片。希望友人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留
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阅读训练]
1.首句“匈奴”一词用的是_______这一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是________.
2.第五句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_________,第六句一个“接”字写出飞
狐塞_______。
3.此诗首尾呼应表现在:首句说_______,末句说_________。
4.活用典故是此诗的一大特点。首句用汉代霍去病的故事赞扬_______;第
二句用春秋时魏降的故事说明_______;第四句用西汉赵冲国的故事希望______;
第七句用东汉窦宪的故事激励________。
5.默写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6.结合全诗,赏析“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的妙处。(5分)
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借代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
2.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
3.魏大为灭匈奴而从军希望魏大大败匈奴,立功而返
4.魏大从军是以天下为己任魏大从军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魏大驰骋沙场,杀敌立功魏大扬我大唐国威
5.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6.(1)虚写手法,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想象友人要去的地方。(2分)
(2)上句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下句既逼真地描绘出
飞狐塞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2分)(3)为结句作了铺垫(1分)
7.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2分),而是从大
处着眼,全诗充满奋发乐观向上的精神(2分),激励出征者魏大要立功沙场,
报效国家,(1分),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1分)
【问题】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
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全诗情感由首联
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气哭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
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
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用典寓意。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
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问题】
14.从诗体看,这首诗是:。(1分)
15.以下哪一首诗或词中用了与本诗相同的典故。(2分)
A.李白《行路难》B.杜甫《登高》
C.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D.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6.诗中“横”、“接”两字写出了雁山的和狐塞的,从而表现出这里在军事
上的。(3分)
17.简述本诗与一般送别诗的不同之处:(3分)
【参考答案】:
14.五律(2分)
15.C(2分)
16.地理位置高险峻与重要(3分)
17.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
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
(3分)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出征者是陈子昂的友人魏大(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故称)。此诗不落一般送别诗缠绵于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
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并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
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
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首句暗用汉代
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
任的豪情。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
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
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
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
三四两句中,“三河道”点出送别的地点。古称河东、河内、河南为三河,
大致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史记·货殖列传》说:“夫三河在天下之中,若
鼎足,王者所更居也”,此处概指在都城长安送客的地方。“六郡”,指金城、陇
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原指上述地方的豪杰,这里专指西汉
时在边地立过功的赵充国。两句的旨意是: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
不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执手相约:要象汉代名将、号称六
郡雄杰的赵充国那样去驰骋沙场,杀敌立功。此二句虽有惆怅之感,而气概却是
十分雄壮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这两句是写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
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
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遥接云中郡,连成一片的。它们组成了中
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此处的景物并不在眼前,而是在诗人的想象之中,
它可以是实写,也可以是虚写。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
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
因此,“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便如瓜熟蒂落,极其自然。
此处运用的典故,说的是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
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杭爱山),刻石
纪功而还。作者又一次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
也要有我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这在语意上,又和开头二句遥相呼应。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
蒿莱”(《感遇》诗之三十五)的思想情操。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
逼人,读来如闻战鼓,有气壮山河之势。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①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③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④。
(注)①北极:北极星,喻指北方的朝廷。②西山寇盗:吐蕃。③后主:指蜀
汉的刘禅。④梁甫吟: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常吟之歌。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登楼览景时怎样的心情?(2分)
(2)诗家认为全诗中间两联最令人动情,请从情与景的关系角度赏析其独
到之处。(4分)
[参考答案]
(1)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忧愤而又无可奈何的伤感之
情。
(2)即景抒怀,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写山川联系着
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的特色
杜甫《登岳阳楼》《登楼》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登楼》的最后一句“日暮聊为梁甫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登岳阳楼》与《登楼》两诗,均为杜甫登临诗的代表作,分别简析二
者是如何由所望之景生发内心感怀的。
【参考答案】:
(1)作者把自己的这首诗比作《梁甫吟》,暗指今日贤才稀缺,流露出为时局
深深担忧、希望国家起用贤才的心意(或:暗示自己愿像诸葛亮那样为国分忧、
兼济天下,但却总是报国无门,流露出忧国忧民又无可奈何的情绪。)
(2)①《登岳阳楼》一诗中,“吴楚”一联为所望之景,岳阳楼的壮观、洞庭
湖的浩荡得到强化,从而反衬出老病之人的孤独、渺小,引发诗人面对雄奇的胜
景和壮阔的时代却无所作为的伤感情绪(或:忧国忧民的伤感情绪)。②《登楼》
一诗中,“锦江”一联为所望之景,分别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来表现季节变换和
人世沧桑。面对花开似锦的春色,却又生活在万方多难的现实中,从而引发作者
伤心又无奈的感怀。
《省试湘灵鼓瑟》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省试湘灵鼓瑟
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这是一首应试诗(又叫“试帖诗”),是钱起在参加由礼部主持的省试
时所作。“湘灵鼓瑟”是考试约定的题目。湘灵,湘水女神,舜帝南巡而死,葬
在苍梧山,其妃子娥皇、女英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化为水神。②云和,古山名。
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倒装,暗用《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语意,让人想起
湘灵弹奏哀伤乐曲的情景,开门见山,点明题意,堪称应试诗之典范。
B.“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中“空自”二字,点出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
哀怨,诗人借这两句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
C.“苍梧”代指葬在苍梧山的舜帝;“白芷”,一种香草,在此喻指湘灵。这
两句可见舜帝与湘灵双方心心相印,情意相通,彼此思慕,感情忠贞。
D.“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此二句,乐曲进入最高潮,湘灵深深的哀
怨随流水与悲风“传潇浦”“过洞庭”,绵延不绝,凄婉幽怨,动人心魄。
E.尾联以静写动,以景结情。曲终人散,不见伊人,只剩一川江水,几峰
青山。画面极其省净明丽、静谧美好,给人留下了回味悠长的广阔空间。
2.同样是写乐音,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
下难”与本诗画线句子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赏析。(6分)
【参考答案】:
(B项,“表达世间知音难遇、心事无人知晓的落寞和感伤”的理解有
误,“冯夷”“楚客”的表现都突出了瑟音巨大的感染力。C项,“在此喻指湘灵”
的分析有误。这两句是说瑟音感动了舜帝,也引得白芷摇动芬芳。没有比喻。E
项,“以静写动”赏析有误,景确为静景,但“写动”无从落实。)(写对一个给
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
2.同:都是直接(正面)描写乐音及其变化。(2分)
异:白诗两句主要运用比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实写听到的琵琶声的婉转流
利和滞塞难通;钱诗两句主要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手法,虚写想象的瑟音的凄
苦、清亢。(4分)
简析
全诗通过曾听——客听——远近听——苍梧怨——水风悲等多层次多角度
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湘灵——娥皇和女英寻夫不遇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生
动地表现了二妃对爱情生死不渝的忠贞和对驾崩于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之
情,成为公认的试帖诗范本。
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
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这极其省净
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
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
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
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这一切的一切,
都尽在不言之中了。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阅读答案附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注释:
此诗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闲适和对友人的怀念。②山光:山上的日光。③
池月:即池边月色。
山光:山上的阳光。
池月:池边的月色。
开轩:开窗。
卧闲敞: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遗憾。
感此:有感于此。
终宵:整夜。
劳:苦于。
(1)“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是为后世所传诵的佳句,“送”与“滴”
字用得尤妙,请简要赏析。(3分)
(2)诗中诗人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3分)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5分)
4.孟浩然是长于写景的诗人,一向备受历代诗论家赞誉。本诗在写景方面有
那些技巧?
【参考答案】:
(1)“送”字化无情为有情,生动地写出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1分);“滴”
字既准确写出竹露滴在池面清脆的声响,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寥。(1分)写
荷气以“送”,写竹响以“滴”,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而不直写视觉形象,恰
是夏夜给人的真切感受。(1分)
(2)诗人先写夏夜水亭纳凉的清爽舒适(1分),由于境界的清幽绝俗而想到
弹琴助兴,又由于身边知音寥落,无人共度良宵,顿生孤独之感,(1分)这就
自然而然地产生对故人思念的惆怅。(1分)
3、是一个无拘无束自由洒脱的隐士形象。(1分)夜幕早合,明月高悬,诗人敞
开亭户,散发披垂,靠窗而卧,嗅荷香,听露滴,不由感念故人;(2分)表达诗人闲
适恬淡的情趣,抒发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2分)
4、
(1)白描:开头“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简笔勾勒出了一个恬静可人的
月夜图。夕阳一霎时间,就悄悄地西沉落山,东方的明月渐渐地升起来了,月光
轻轻泻入了庭院荷塘。
(2)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从嗅觉、
听觉两方面写荷花的香气清淡细微,竹露滴在池面清脆悦耳,营造出清静安谧之
境。作者以动写静,写出心中莫名的寂寞悲哀。
(3)炼字:忽”、“渐”二字运用巧妙,它们不但传达出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
给人实际的感觉(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爱而“渐”
起,只表现出一种心理的快感。
(4)拟人:“送”字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清风吹送荷香的情景。(至少写
出两种,写出一种得3分。)
【问题】
[思考与练习]
⑴解释词语:轩:恨:
⑵诗歌五、六两句从、的不同角度写夏日纳凉时的真切感受。
⑶选择一组“对偶”诗句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
(1)窗遗憾
(2)嗅觉听觉
(3)可选择的诗句有:“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
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等。(可以从词性、情感、物态、声色等角度
赏析)
【赏析】:
《夏日南亭怀辛大》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
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开头写夕阳西下与素月东升,为纳凉设景;三、
四句写沐后纳凉,表现闲情适意;五、六句由嗅觉继续写纳凉的真实感受;七、
八句写由境界清幽想到弹琴,想到“知音”,从纳凉过渡到怀人;最后写希望友
人能在身边共度良宵而生梦。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
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
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诗人
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浩然诗的特色是“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皮日休),虽只就闲情逸致作清
描淡写,往往能引人渐入佳境。
王褒《关山月》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关山月
王褒
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
影亏同汉阵,轮满逐胡兵。
天寒光转白,风多晕欲生。
寄言亭上吏,游客解鸡鸣。
注释
《关山月》是南北朝文学家王褒的一首五言诗。
①《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乐府解题》曰:"《关山月》,伤
离别也。"本诗八句取象取喻,均就题目着笔,逐次展示由明变晦之势,抒写出
对国运衰微的忧患。
②孤城:疑指江陵。
③"影亏"二句:月影渐亏如汉阵渐弱,月轮日满如胡兵日盛。汉阵,指胡、
汉交兵时江陵军事形势。胡兵,代指西魏军事攻势。
④晕:月晕。以上两句以自然物象的变化,象征梁之败亡。
⑤亭上吏:边地岗亭的守吏。
⑥游客:作者自指。鸡鸣:《诗经·郑风·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此用以象征梁代难免败亡的形势。
1、诗歌一、二两句使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分)
2、诗歌五、六两句主要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使用的意象有关山、夜月、秋色、孤城,诗句通过对这些意象的描写,
营造了一种孤寂,朦胧的意境。(5分)(意思对可琢情给分)
2、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2分),月光本是静态的,但诗歌用“转”
这个动词,写出了月光的改变,本来月晕是静态的,但用“生”这个动词写出了
月晕生成的动态过程。(4分)(意思对即可给分)(6分)
刘秉忠《[南吕]干荷叶》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南吕]干荷叶
刘秉忠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①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
在秋江上。
[注]①减:衰退。
⑴干荷叶:原是以“干荷叶”起兴的民间小曲,而“干荷叶”在当时又被作
为女子色衰失偶的隐语。
⑵苍苍:深青色。
⑶老柄:干枯的叶柄。
(1)作者是怎样描写干荷叶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这两
句与前面内容有什么联系?
(2)作者通过写荷叶寄寓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参考答案】:
(1)抓住秋风中残荷的憔悴之状:既写其叶干,又写其柄老;既写其色苍,
又写其香减。五、六两句揭示了荷叶由翠绿变为深青的荷叶,更由深青转为枯黄
的原因。
(2)作者通过写荷叶抒发了青春之不再、年华之易逝的慨叹。
译文:
枯干的荷叶,颜色苍苍,干巴的老茎在风里不住地摇荡。清香一点点减退了,
颜色一点点枯黄,者是因为昨夜下了一场霜。秋天的江面上荷叶更加显得寂寞、
凄凉。
【赏析】:
此曲以荷叶喻人。干枯的荷叶在风中摇荡,一如孤苦无依、容颜不再的女子。
“减了清香,越添黄”则暗示女子每况愈下,让人一禁记挂起她的命运。干荷叶
被认为是散曲和民歌两相结合的佳作。
干荷叶
其【问题】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
在秋江上。
其【问题】
干荷叶,色无多,不奈风霜锉。贴秋波,倒枝柯。宫娃齐唱采莲歌,梦里繁
华过。
其【问题】
南高峰,北高峰,惨淡烟霞洞。宋高宗,一场空。吴山依旧酒旗风,两度江
南梦。
这三支小令是作者因题起意、即物取喻之作。“干荷叶”又名“翠盘秋”,为
刘秉忠自度曲。刘秉忠生于公元1216年(金宣宗贞祐四年)年,卒于公元1274
年(元世祖至元十一年),曾隐居为僧,后留侍元世祖左右,为元朝的开国元勋,
但始终过着斋居蔬食的生活。从这样的经历来看,他在这三首曲中所表露的并非
一位金遗民或宋遗民悼伤亡国、眷念前朝之情,而是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生命的
短促、人事的无常、朝代的更迭所怀的梦幻泡影之感。
这是一位参与缔造王朝、饱历世事沧桑而又曾皈依空门、深受佛家洗礼者对
自然界和人世间的观照和感慨。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到的是:元军攻占杭州在1276
年,而刘秉忠此时已亡故,未及见南宋亡后的杭州景物。所以此处所摘的第三首
曲子乃是以一个胜券在握的征服者的宰辅对南宋的覆灭遥作凭吊而已。
张继《闾门即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逐楼船②,春草青青万顷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③。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注:①阊门:苏州的西城门,也称吴门。②逐楼船:楼船,古代战舰。逐楼
船,从军。③新烟:寒食节禁火,清明日重新生火。
(1)这两首诗,同是写苏州清明节的,作者所描绘的情景有何不同?试作简要
分析。(4分)
(2)这两首诗同为即景抒怀诗,但抒发的情感迥然不同,试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张诗:耕夫被征,造成城外万顷良田野草丛生,城内炊烟稀少,少有人
迹。(2分)吴诗:春风徐徐,人们纷纷出城踏青。日暮时分,游人散去,黄莺重
又在杨柳间欢叫。(2分)
(2)张诗: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召募百姓”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2分)吴诗:表现了对民俗民生的关注,抒发
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2分)
【对比赏析】:
张诗
注释
即事:对眼前事务,情景有所感触而创作。
闾(lǘ),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倚闾而望。闾里。闾巷。闾左(秦代居于
里门之左的贫苦百姓)。
汇聚:尾闾(水闾汇聚之处,泄水的处所)。
门闾1.城门与里门。2.宫门。3.指乡里、里巷。4.家门;家庭;门庭。
大概意思:站在门口对眼前事务,情景有感触而作的诗。
【赏析】:
此诗精妙之句是“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之前是寒食,民间不用火,清明
之后本应“处处有新烟”,现在却因战乱农民都被召去打仗,大片土地都荒芜了,
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
吴诗
这首诗对大好春光和游春乐境并未作具体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
稍作点染,此诗的构思之绝,就体现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游人的纵情、
黄莺的恣意,从侧面措意,促人去展开联想。游子寻春,不但“半出城”,而且
“朝而往,暮而归”,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见西湖胜景令人目不暇接,节日气氛
使人流连忘返。再看“流莺”,当人们“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时,它的世界
被人类“强占”。现在,“游人去而禽鸟乐也”,被压抑了一天的黄莺,又受了游
人情绪的感染,当它重成了绿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难想象,黄莺匿迹,
是因人喧场面的热烈;而它的再现,正说明宜人秀色的魅力。这样,诗人叙节日
情景,状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绘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无情之莺的快乐,由侧面
实现自己的创作目的。
前两句写西湖春景和游春的热闹场面。后两句说日暮人散以后,景色更加幽
美,那些爱赶热闹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赏,只好让给飞回来的黄莺享受去了。反映
了清明时节郊游踏青的乐趣:“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
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江南三月正是“梨花万朵白如雪”的季节,青年人结
伴出城,踏青寻春,笙笛呜咽,歌声袅袅,微风拂面,杨柳依依,真是“心旷神
怡,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苏轼《阮郎归•初夏》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阮郎归•初夏
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注释]
①熏风:这里指歌唱承平之曲。②水沉烟:指沉香点燃时所生的烟或香气。
③纤手:女性娇小柔嫩的手。
[参考译文]
槐树枝叶繁茂,柳树高大,新蝉浓绿深处鸣声乍歇,突然柔和的音乐从远处
传来。碧纱窗下的香炉中升腾著沉香的袅袅轻烟。这时传来下棋的声音,把正在
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
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女主
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
亮。
(1)诗人是从哪些角度描写初夏之景的?试简析。(4分)
(2)试析“燃”字的妙用(3分)
(3)简析划线句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情。(3分)
[参考答案]
(1).诗人分别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初夏之景:写看到了枝叶繁
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的景象;听到
了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感受到了怡人的熏风(和风)。(答对一个角度并分
析得1分,答对两个角度并分析得2分,答对三个角度并分析得4分)
(2).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化静为动。
(1分)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气。(1分)对活跃气氛,丰富
画面无疑起了有益的作用。(1分)(此处或答烘托女主人公的喜悦心情,也得1
分)
(3).要点: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
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1分)真切地展示了这位少女喜悦、兴奋的心情。
(或答: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2分)
[阅读训练]
1.诗题为“初夏”,诗中描绘了哪些初夏的景物?
2.写“棋声”的作用是_________。
3.用“燃”描写“榴花”,妙在____________。
4.末句“琼珠碎却圆”通过水珠形态的变化写出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绿槐、高柳、新蝉、熏风、小荷、榴花等。
2.为了衬托闺房的“静”
3.不仅写出榴花的红,而且写出了榴花的动态
4.闺房少女拨弄清泉时的调皮样子,以及玩水时的喜悦兴奋的心情。
【问题】
1.请在上阕的画线句中各找一个能体现出初夏景物特征和气候特征的词语。
(2分)
景物特征: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3分)
A.全篇语言清新,感情细腻,境界开阔,韵味悠远。
B.作者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景,显得鲜明生动。
C.“棋声惊昼眠”一句以棋声来衬托周围环境的幽静闲雅。
D.“榴花开欲燃”表现了石榴花色的红艳,突出了石榴的生机。
3.就作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4分)
【参考答案】:
1.绿槐(高柳、新蝉)熏风(2分)
2.A(3分)
3.寓情于景1分翻译1分联系下片内容1分情感1分
译文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和风将初夏的清凉
吹入屋内。绿色的纱窗下,沉水香的淡淡芬芳随风飘散;惬意的昼眠,忽而被落
棋之声惊醒。
雨后的小荷,随清风翻转。石榴花衬着湿润的绿叶,愈见得红丽如燃。美丽
女子正在清池边用盆舀水嬉耍,清澈的泉水溅起就像晶莹的珍珠,一会儿破碎一
会儿又圆。
【赏析】:
《阮郎归·初夏》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
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
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
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周邦彦《春雨》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春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1.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一幅图景。(5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试作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雨后,一群耕人,他们正在小树林的土堆旁,扶着耒交谈着。花朵经春雨
的润泽,竞相开放,娇艳美丽。而花丛外,鸥鸟拍打着翅膀,时而飞起又时而落
下,悠然自在。(5分)
2.由春雨带来的喜悦之情。全诗均写春雨带来的“喜”意,但“喜”意不曾
显露在字面上,而是蕴蓄在意象之中。一二句诗从侧面落笔,“语”字和“落”
字含蓄的描写了耕人、鸥鸟因春雨而带来的喜意;三四句诗从正面点题,诗人由
眼前之景想到入春以来究竟下了多少春雨,作者发现塘水已经溢出,可以行舟了。
诗人心头之喜也必似水一样溢出。(6分)
[译文]:
长着小树林的土丘上传来耕田人的笑语声,姹紫嫣红的花丛外,不时落下一
只白鸥。想知道入春以来,到底下了多少雨,野塘水四溢,已可来回荡舟。
作者: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
江省杭州市)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
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
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
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
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
或“词中老杜”。
【赏析】:
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之情。诗人认为:春雨有利于农人耕作;
春雨水量可观。运用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从侧面描写
“耕人”、“花”、“鸥”来表达效果;结构布局上注重变化性:先言他物,侧面表
现,后见主体,正面突出“春雨”,前后呼应,彼此补充。
杜牧《过华清宫》杜常《题华清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乙
题华清宫
(宋)杜常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①上西风急,都向长杨②作雨声。
注:①朝元阁:唐朝宫殿。②长杨:指长杨宫,汉代宫殿。
(1)从这两首七绝的内容看,它们都属于诗。(咏史)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_________,讽
刺了______________;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
朝的感慨。
(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衰或兴废或更替)
李白《菩萨蛮》王炎《双溪种花(其一)》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双溪种花(其一)
(宋)王炎
双溪渐有杂花开,每日扶筇①到一回。
胜似名园空锁闭,主人到老不归来。
注释:①筇(qióng):竹做的手杖。
1.下列对两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菩萨蛮》起写平林寒山皆在黄昏时呈现出凄黯之色,烘托出苍茫哀愁的
氛围。
B.“宿鸟归飞急”写宿鸟归巢之急切,反衬出游人无归,增添了全词的“愁”
味。
C.《双溪种花》前两句说园中春花正好,因此诗人每天扶杖到此观赏,有闲
适之感。
D.《双溪种花》后两句写这里胜似名园别墅,后悔自己宦游直到年老才能归
来赏园。
2.两首诗中“空”字有炼字之工,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诗中“空”字的妙
处。
【参考答案】:
1.D。这两句是说:名园之花虽然珍贵,但因主人奔走仕途,至老不归,以
至空开空落,无人赏爱。言外之意是:自己虽是山野之人,没有名园别墅,但日
日赏花,胜似那至老不归的富贵园主。
2.“空”是一个副词,即空空、白白、徒劳的意思。李诗写楼中人在玉阶上
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却盼不来归人,加强了因空候而无归期的深深离愁。
王诗强调名园之花虽然珍贵,但因主人奔走仕途,至老不归,以至空开空落,只
有自己日日来赏,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喜爱乡村恬淡生活的心境。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4:20: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380081123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省试湘灵鼓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省试湘灵鼓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