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2日发(作者:班级安全管理制度)绿豆糕.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最佳答案各种风味绿豆糕的制作
一、普通绿豆糕
1.配料比例 绿豆粉13分斤,白糖粉13公斤,炒糯米粉2公斤,面粉1公斤,菜油6公斤,猪油2公斤,食用黄色素适量。
2.制作方法 (1)顶粉:绿豆粉3公斤,面粉1公斤,白糖粉3.2公斤,猪油2公斤,食用黄色素适量加适量凉开水和成湿粉状。(2)底粉:绿豆粉10公斤,炒糯米粉2公斤,白糖粉9.8公斤,菜油6公斤,加适量凉开水和成湿粉状。(3)把筛好的面粉撒在印模里,再把顶粉和底粉按基本比例分别倒入印模里,用劲压紧刮平,倒入蒸屉,蒸熟即可。
二、京式绿豆糕
1.配料比例 绿豆粉13公斤,绵白糖或白糖粉11.7公斤,糖桂花0.25公斤,清水适量。
2.制作方法 1拌粉:将糖粉放入和面机里,加入用少许水稀释的糖桂花,搅拌:再投入绿豆粉,搅拌均匀,倒出过80目筛,即成糕粉(以能捏成团为准)。2成型:在蒸屉上铺好纸,将糕粉平铺在蒸屉里,用平板轻轻地推平表面,约1厘米厚;再筛上一层糕粉,然用一张比蒸屉略大一点的光纸盖好糕粉,用糕镜(即铜镜、铜捺)压光;取下光纸,轻轻扫去屉框边上的浮粉,用刀切成4厘米×4厘米的正方块。3蒸制:将装好糕粉的蒸屉四角垫起,依次叠起,放入特制的蒸锅内封严;把水烧开(不宜过开,以免糕色变红),蒸15分钟后取出,在每小块制品顶面中间,用适当稀释溶化的食用红色素液打一点红;然后将每屉分别平扣在操作台上,冷却后即成。
三、苏式绿豆糕
1.配料比例 (1)豆沙绿豆糕:绿豆粉8.25公斤,绵白糖8公斤,麻油5.75公斤,面粉1公斤,豆沙3公斤。(2)清水绿豆糕:绿豆粉9.15公斤,绵白糖8.65公斤,麻油6.25公斤,面粉1公斤。
2.制作方法 1拌粉:将绿豆粉、面粉置于台板上,把糖放入中间并加入麻油的一半搅匀,再掏入豆粉和面粉,搓揉均匀,即成糕粉。2制坯:预备花形或正方形木质模型供制坯用。清水绿豆糕制坯简单,只需将糕粉过80目筛后填入模内(木模内壁要涂一层麻油),按平揿实,翻身敲出,放在铁皮盘上,即成糕坯。夹心即豆沙绿豆糕制坯,是在糕粉放入模中少一半时放入馅心——豆沙,再用糕粉盖满压实,刮平即成。3蒸糕:制成的糕坯连同铁皮盘放在多层的木架上,然后将糕坯连同木架入笼隔水蒸10~15分钟,待糕边缘发松且不粘手即好。若蒸制过久,会使粉坯松散或缩筋。4成品:蒸熟冷却后在糕面刷一层麻油即成。
正文 开
元盛世资料
相关数据
7000万
这是唐玄宗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数。官方留下的天宝十三载(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纪的时候,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北非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6亿亩
这是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我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70余国
这是《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这些蕃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前不久在西安发现了井真成的墓志,这位日本国的留学生就是开元年间来华学习的,还有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所谓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53915卷
这是开元年间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着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
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举几件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雠四部图书;第二件事,开元二十年编订《大唐开元礼》,是最完备的礼制建设,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编纂,是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唐会要》卷35《学校》)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可以说教化大兴!
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地繁荣局面地是杜甫地那首《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正文 大事年表
开元二年(714年)三十岁
正月,关中久早.人多饥乏,遣使赈给。沙汰僧尼二万余人。
三月,毁天枢及韦后所建天街石台。
五月,悉罢员外官试官、检校官。
六月.以长兄宋王成器、次兄申王成礼、从兄幽王守礼出任外州刺史。
七月,提倡俭约.下制销毁宫内金银器玩、珠玉锦绣.令后妃以下勿得服珠玉锦绣。禁铸佛、写经。建兴庆宫。歧王范、薛王业出京任刺史。
八月,选后宫无用者送还家。时吐蕃攻临跳,从此连年犯边。
九月,令各州修常平仓法。
十二月.立次子郢王嗣谦(后改书瑛)为太子。本年任周玄庆为安南市舶使(即海关).中国海关从此开始。置陇右节度大使、又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大使。
开元三年(715年)三十一岁
正月.御史大夫宋璟贬睦州刺史。
二月.突傲十姓降者二千余帐。
五月。山东大蝗.吏民不敢捕杀。姚祟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埋之。
九月。以马怀素、褚无量为侍读。
十一月。张孝骞定西域。大食等八国请降。崔子嵩等暴。旋败。
开元四年(716年)三十二岁
正月。王皇后妹丈长孙昕等。以私愤殴御史大夫李杰。玄宗敕令于朝堂杖杀。以谢百官。诸王开始遥领节度等使。
五月.山东大蝗又起.姚崇又命捕杀之。
玄宗廷试县官.退四十五人。
六月.睿宗崩,年五十五岁。回绝、同罗、奋、拔也固、仆固五部来降。
十一月,姚崇辞职荐广
州都份宋璟自代。
十二月,宋璟正式任相。是月.罢十道按察使。
开元五年717年)三十三岁
三月,收复营州等十二州,重建营州都份府于柳城。
九月,中书省、门下省及侍中皆恢复旧名。恢复贞观时谏官、史官参加宰相议率会议。
十一月诏访遗书,秘书监马怀素奏请编校群书。本年日本的吉备真备入唐.回国后仿汉字作日本假名(日本文字)。
开元六年718年)三十四岁
正月,禁用恶钱,京城骚动,资易几绝。
八月,始加税以增官俸.
是年规定府兵六年简点一次。
开元七年719年)三十五岁
三月,渤海郡王大祚荣卒,子大武艺袭位。是年.置剑南节度使,领益、彭等二十五州。
开元八年(720年)三十六岁
正月,宋璟、苏颋罢相,以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张嘉贞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遭使括逃户。枚以府兵役重.六十乃免,宜限以岁晚使百姓轮番负担。
五月,又置十道按察使。以源乾曜为侍中.张嘉贞为中书令。
正文 唐朝的风土人情
唐玄宗时代的唐帝国,全民沉浸于龟兹乐的旋律中。
此时的龟兹,人口有八万之多,全民皆商,国力强盛。7世纪中叶,唐王朝为了便于对西域的统治,将原设在西州今吐鲁番的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下辖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镇”是军事重镇的意思,龟兹成为西域的政治中心。
中西文化的碰撞造就了龟兹乐的辉煌。龟兹乐节奏明快,以羯鼓、腰鼓、铜钹、琵琶、横笛做伴奏,配起舞蹈来摇曳生姿。
只有强大的胃口才能消化这么多外来的东西.只有非常自信的文化才能允许这么大的异化,唐文化不愧为中华民族最辉煌的文化。背景----胡人占唐代长安人口五分之一
当时长安20万胡人从东北方、北方和西北方来的外来人皆称“胡人”。有大鼻子小眼睛的波斯人,兜售劣质的绿玻璃珠子,却一口咬定是绿玉做的;有戴斗笠穿肥腿裤子的高丽人,在路边生起冒黄烟的炉子烤咸鱼干卖;还有面色黝黑的印度人,按照相似疗法的原理出售各种药材,比方说,象牙是固齿的药材,斑马尾巴是通大便的药材等。胡人在长安很受尊重的,他们多从事商业活动,富可敌国。
唐朝最时尚的美食----胡饼、搭纳一类的胡食;
唐朝最时尚的穿戴-----穿的是翻领、对襟、窄袖的胡服;
戴的是虚顶、搭耳、浑脱等各式胡帽;
唐朝最时尚的音乐-----演奏的是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等西域乐,尤其以龟兹乐为重
唐朝最时尚的舞蹈---
---龟兹舞(快节奏的胡旋、胡腾舞);
唐朝最时尚的娱乐活动------玩的是“泼寒胡戏”冬天裸体赤脚,相互投泥泼水,以示不怕寒冷以及马球、双陆等外来娱乐活动;
唐朝最时尚地主流妆容-----从吐蕃传来地“时世妆”,宫廷杨贵妃地“血晕妆”。
唐朝最时尚地“洋酒”-------波斯酿法地三勒浆、龙膏酒。高昌酿法地葡萄酒。
唐朝最风靡地场所--------胡姬侍酒地酒肆
唐朝最庞大地迁移部落-------西安城地西北角聚居着30万回族同胞。当地人习惯称那里为“回坊”。多是盛唐时波斯人地后代。男子多连腮胡、头发卷曲、英勇剽悍。女子则天生丽质、明眸皓齿、身材高桃。
唐朝最流行地吉祥话-------恭喜你,雁塔题名
梦回时尚唐朝行业荟萃
饮食男女无须遮遮掩掩,大至朝廷官员小至平民百姓,不可一日无美食。
唐朝繁华得像泛金光的锦缎上的画,人们绞尽脑汁吃喝,敞开肚子吃喝,吃的挖空心思,吃出新玩意,最后还要吃到排行榜上有名!
大唐帝国美食养生奖------宰相李林甫的“甘露羹”李林甫天天把何首乌、鹿血、鹿筋熬成“甘露羹”,据说可使头发由白转黑,包治脱发、肾虚、夜尿…
大唐帝国美食野蛮奖------武则人的男小蜜张易之,他发明的“鹅鸭炙”,将鹅鸭放入烧着炭火的入铁笼,鹅鸭受火烤而绕笼升跑,渴了就喝放在笼边的调料五味汁-最后鹅鸭会跑到筋疲力尽,烤到羽毛尽脱,这时肉色变赤.调味品入味三分那些鸭被折磨的时候会泪眼直面张易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啊,虽说此鸭非彼鸭,同是鸭一族,何必对同宗鸭下此毒手?!悲乎?惨乎?)
大唐帝国美食创意奖-----唐玄宗的小姨子虢国夫人,发明“鹿肠酒”
她为了解次酒水运送的问题,悬鹿肠于半空,宴客时使人从屋顶注酒经鹿肠于杯中;(想象一下澡堂里纵横的水管都变成鹿肠,美酒哗啦啦地流,你可以用杯盛着或者张大口,多爽。)
大唐帝国美食最具震撼效果奖-------少数民族将领哥舒翰的“热洛河”一锅鲜鹿血煮鹿肠,又红又腥,视觉与味觉的双重震撼。
大唐帝国美食奢华奖-------中唐宰相李德裕的“李公羹”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3万。
大唐帝国美食浪费奖--------太平公主的大明宫“浑羊殁”鹅填五味肉末放进羊腹中,缝合后烤羊,烤熟后将羊弃掉,仅食鹅肉。
大唐帝国美食海量奖-------《朝野佥载》记
录的两位豪侠第一天“烹猪羊等长八尺,薄饼阔丈余”,裹鹿肉如柱子般粗。第二天用大锥子斩肉,马车飞奔着倒酒,快马拖肉。
大唐帝国美食惊世骇俗奖-------《朝野佥载》记录的两位豪侠“烹一奴子十余岁,呈其头颅手足,座客皆攫喉而吐之”。(多戏剧性,等你吃完后才把人头亮出来,哈哈,原来刚才你吃的是人肉!气死你,吓死你,恶心死你,难过死你,就是要惊世骇俗!有诗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古今之悠悠,独我惊世骇俗!)
大唐帝国美食第一人--------中书舍人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秘书长张衡
武则天执政时,张衡退朝后忍不住在路边买新蒸熟的蒸饼,骑着马边走边吃,使公务员形象大打折扣,危及国家威严,妨碍了国际外交,终被武则天革职。(为了一街边小吃丢了官,真可谓古今第一傻帽,话说这蒸饼很受欢迎,秘方为以一升面对三合猪油蒸出,必须趁热吃,特别美味,如果你要以此致富,可别忘了付信息费啦!)
生存现状回放
原由:擅长龟兹乐舞的西域美女的大量涌入,使歌伎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
现状回放:
唐代长安酒肆林立,酒帘和各色彩旗门前挂,妙龄女子弹吹丝竹,吸引过往食客。歌伎业如此发达,以至于出现一种叫“妓围”的特别服务。长安冬天很冷,酒徒醉后感到全身发冷,为防止呕吐,便需加温,办法是让妓女们围坐一团,用体温刺激酒徒抵抗酒精中毒的能量。按照1:20的比例,当时的歌伎数目可能在十万以上,竞争尤其激烈。
如果我是青年才俊,我愿意生活于唐代的长安。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人口超过一百万的城市,是年轻人的城市。
十项成名素质:
十三岁就能名列教坊系统的cLASS1
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拍案击节吹拉弹唱借酒歌舞袒胸露背
猜拳行令拔剑弄刀走骑打球
可以说,酒肆中的妓女代表着当时女性最高的艺术水平。唐人视女性的灵与肉为一体,所以才有那么多诗歌赞美妓女的美貌与艺术才能。《琵琶行》中有一段对歌伎的琵琶演奏技巧的经典描写:“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末成曲调先有情。……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胡姬三道杀手锏
一凭异国情调的美貌,李白曰:“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二靠高超的舞蹈技巧。独特的龟兹乐舞,造就胡姬不一样的歌伎地位。
三是脱衣舞。在强烈节奏的鼓声中摆动腰身,眼神如钩,“俟终歌而薄袒”。
名妓:
(1)与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妓女: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蓖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白居易《琵琶行》
1、软舞---龟兹乐舞
春莺啭
张祜
兴庆池南柳未开,
太真先把一枝梅
内人已唱春莺啭,
花下软舞来。
所谓的“软舞”类似今天的肚皮舞,一般少而透,比之长袖善舞的中原舞蹈称“键舞”,更加煽情更让人血脉喷张。腰肢酥软的西城女胡姬于是风靡了当时的唐帝国。李白有诗记载“胡姬貌似花,当垆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前有全搏酒行》
2、胡旋女----龟兹乐舞传播者
胡旋女
白居易
胡旋女,胡旋女,
心应弦,手应鼓。
弦鼓一声双袖举,
回雪飘摇转蓬舞。
左旋右旋不知疲,
千匝万周无巳时。
要想这么快地回旋,且“千匝万周无巳时”,只有把脚尖踮起来当作回旋的轴,这恐怕是龟兹乐舞独特的舞步,而现在的维吾尔舞蹈也保留龟兹乐舞这一舞步。
在源远流长的龟兹文化的影响下,“以歌言声、以舞言情”成为龟兹各民族的典型特征。
龟兹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公元前就与中原交往频繁。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娶乌孙公主为妻,后绛宾携公主去长安朝贺,汉宣帝赐给“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以后绛宾“数来朝贺”,回龟兹后“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这一重大改革,对龟兹乐舞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在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龟兹文化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日趋繁盛,成为西域一个乐舞胜地。前秦国主符坚,派吕光平龟兹,将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带至中原,从此揭开了龟兹乐舞大规模东传的序幕。
至隋代已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龟兹乐流行在中国内地,《隋书·音乐志》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兹”、“土龟兹”等三部。唐代是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发续”。
隋唐时期,龟兹本地的音乐舞蹈也进入发展高峰。唐初着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回国撰写出的《大唐西域记》,对当时龟兹音乐艺术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屈支ue5e4龟兹 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迄今龟兹地区尚存500余佛教石窟和1万多平方米壁画。其中,
音乐舞蹈形象十分客观,舞蹈约18种,舞蹈姿态数十种。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乐舞造型可以说滥觞于龟兹乐舞。
龟兹乐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音乐种类有“歌曲”“解曲”和“舞曲”。
龟兹乐使用七声音阶和多种调式,苏祗婆推动了龟兹调式在中原的发展,龟兹“五旦七声”乐律,冲击了宫廷僵化的乐制,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龟兹乐中的“般遮调”在中原长期流行,至今在民间还有影响。
龟兹善于吸收各方乐器,组成了配置齐全的乐队,乐器有:
弦鸣乐器:弓形箜篌、竖箜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等。
气鸣乐器:排箫、筚篥、横笛等。
打击乐器:大鼓、腰鼓、细腰鼓、羯鼓、铃、铜钹等。
龟兹乐以热烈激昂着称,所谓“铿锵镗镗,洪心骇耳”。龟兹乐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唐书》记载:“鼓舞曲,多用龟兹乐”。生发于龟兹本地的乐器一筚篥是龟兹乐中的主奏乐器。源于西亚的曲项琵琶和竖箜篌,经龟兹艺人的改良和传播,在中原风行一时,目前仍为中国的传统乐器。
龟兹乐的传入,促进了中原乐器的改革。今内地民间使用的许多乐器,如管子、古称筚篥 、琵琶、腰鼓、横笛等都和龟兹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南北朝时,龟兹舞蹈已经逐步脱离了劳动模似性和自娱性,发展到具有表演手段以及情节内容的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歌舞戏”形式,包括“苏幕遮”、“大面”、“拔头”等。其舞蹈一个共同特点是舞者头戴面具,模似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这是戏剧的初级阶段。“歌舞戏”在西域普遍流行,传入内地后颇受朝野喜爱。
“狮子舞”是唐代宫廷“龟兹乐”中有特色的节目。唐《乐府杂录》中“龟兹部”有“五方狮子”。我国南北方流行的狮子舞当与龟兹乐舞的流传有关。
旋转和腾跃是龟兹舞蹈艺术的表演特色,着名的“胡旋舞”、“胡腾舞”都是龟兹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通典》记载龟兹舞蹈开始缓慢舒展,后开始转急,“情发于中,不能自止”。
龟兹舞蹈还多用道具,如花绳、顶碗、布帛等。
隋唐时期,由于国力的强盛,龟兹乐舞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很大影响。龟兹乐舞成为对外交往、显示国威、开展文化交流的工具。日本在隋唐时不断派遣“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这些使者归国时带回的中国乐舞,其中不少就是龟兹乐。日本的“雅乐”里,有许多是与龟兹有关的乐曲,龟兹乐中的筚篥、五弦琵琶等成为日本传统乐器。至今日本还保存着
唐代制作的五弦琵琶等。
龟兹乐舞对朝鲜也有重大的影响,朝鲜半岛流传的“长鼓”就是随龟兹乐舞传入的,古代朝鲜使用一种“桃皮筚篥”乃是龟兹筚篥的变种。
古代越南、缅甸等国,亦有龟兹乐舞的影响。《新唐书·骠国ue5e4今缅甸 传》记载该国宫廷乐部中有四部,第一部即“龟兹部”,其乐器配置,与唐宫廷“龟兹部”完全一致。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章怀太子墓中《马球图》,画出了唐代马球的兴盛:画上,二十多匹骏马飞驰,马尾扎结起来,打球者头戴幞巾,足登长靴,手持球杖逐球相击。《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正文 打马球
《打马球图》是怎么回事
唐章怀太子墓在1971年被打开,墓内的壁画异彩纷呈,其中,《打马球图》就是代表作之一。
《打马球图》绘于墓道西壁,和6.75米,高1.65米。画面上有20匹“细尾扎结”的各色骏马,骑士均穿白色或褐色窄袖袍,脚蹬黑靴,头戴幞(音服)头。他们一律为左手执缰,右手执偃月形鞠杖,整个比赛场面精彩激烈,是难得的一流壁画作品。
马球运动发源于波斯(今伊朗),古称“波斯球”或“波罗球”。唐初,在李世民的倡导下,风靡全国。该动动所用的球为木质,轻而坚韧,中心挖空,外饰色彩。球杆外形为弦月状,类似今天的冰球杆,手柄雕刻有各式花纹。球门有单,有双。单球门是一个木板墙,墙下开一个一尺左右的圆孔,并有球网,先入网者为胜,称作头筹。双球门是在球场两边各设一间。比赛时没有裁判和守门员,以进球多少定胜负。章怀太子墓中的马球比赛采用了双球门。
唐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金城公主远嫁吐蕃,为此,唐皇帝专门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球场婚礼”
。在这场展示友谊的比赛中发现了一个巨星,他就是李隆基。此人从小就酷爱打马球,有时练得吃饭都忘了。民谣就有“三郎少时衣不整,迷恋马球忘回宫”在这场比赛中,以李隆基为首组成的4人皇家球队打败了10人组成的吐蕃代表队,为唐皇室赢得了得大的面子。
《观鸟捕蝉图》,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以“宫怨”为题材的着名作品。它出土于唐章怀太子墓,位于该墓室墓室的西壁上,宽1.80米,高1.75米。
画面由三个侍女及鸟、树、蝉、石组成。三位宫女中,一位穿圆领对襟衫,袒胸,肓披红巾,腰束绿色地长裙,作仰视飞鸟状;一位着男装,脚穿尖头软鞋,腰束帛带,作捉蝉状;一位肩披墨绿长巾,身穿黄色地长裙,作目视前方状。
这幅图再现了唐宫延侍女们寂寞无聊的空虚生活。高大的宫墙让这些原本漂亮的女性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爱,失去了本应属于她们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只好自寻乐趣,排遣心中的苦闷。
唐代的宫女有近万名,没有几个得到皇帝的专宠,更没有几个像“红叶题诗”中那位幸运的宫女。她们仅仅只是某个皇帝荒皇唐生活的“道具”而已。据《开元天宝轶事·蜂蝶相随》记载:“每年春暖花开之季,唐玄宗李隆基都会让他的嫔妃们头插香花站在不同的地方,然后将他手中的粉蝶芳菲,粉蝶落在那位嫔妃的头上,哪位嫔妃就会获得陪他一夜的资格。这是嫔妃,还轮不到宫女!
唐代妇女有多么开放
丰肩腴体、云鬓高耸、轻衫窄袖、长裙曳地,或高居于庙堂之上,参政议政或应酬于花前月下,吟咏唱和;或高歌劲舞,霓裳飘举;或驰骋球场,蹴鞠闹市。唐代的妇女,是观念开放、个性张扬和思想前卫的一群。
唐代女性地审美观。与之前各封建朝代有明显地不同。唐代女性崇尚以“丰腴”为美。丰腴。就是胖得恰到好处。如杨贵妃。代表了当时社会对女人美最标准地诠释。妇女自身对身体形态地关注、性感地追求。还体现了唐代女性服饰地多元化方面。唐代女性地服饰色彩鲜艳。红颜色地裙装。称石榴裙。极受年轻女性地喜爱。女性服装地流行款式也有多种。既有裙襦装。也有胡装和男装。裙襦装又称袒露装。一般为上身着窄袖小衫。低领露胸。唐人诗“慢束罗裙半露胸”即指此。“女为胡妇学胡妆”成为一种时尚。唐代地妇女喜欢“浓妆艳抹”。如仅对眉毛地描绘。就有柳眉、月眉、八字眉、扫帚眉、小山眉等等。
唐代女性参政人数之多。参政面之广。可以说是旷古未有。上至唐皇室成员。如皇后、公主及宫中女宫。下至地方官眷属和平民百姓地妻女。都积极投身社会
生活之中。颇有“巾帼不让须眉”地气势。
唐代不仅男子文人辈出。大家罗列。而且女子中才华超绝、文名显扬地也大有人在。如一代女皇武则天、上官婉儿等。还有被誉为“一流女诗人”地鱼玄机、“女校书”薛涛、民间奇女子牛应贞等。
唐代地女性率真旷达、敢于追求个性地自由和解放。还表现在婚姻生活中较多地自主权和男女交往地相对自由。唐代女性有离婚自主权。根据史籍记载。唐前期地公主91人中。离婚再嫁地占了总人数地近三分之一。这在中国地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唐代妇女离婚改嫁和寡妇再嫁也受到国家地提倡和鼓励。在当时社会上。人们视妇女地改嫁及再婚为“礼仪常范”。不是见不得人地丑事。
唐代妇女们在一定条件下不可以“抛头露面”地自由与异性交往。甚至聚宴冶游、诗酒唱和。唐代女性喜好体育。参加体育活动地女性包括宫廷妃嫔、贵族妇女、宫女、优伶、女以及广大平民妇女等各个阶层。所涉及地体育活动几乎与男子无异。如除荡秋千、射粉团外。还有围棋、拔河、蹴鞠、马球等等。
唐代地妇女生逢其时。作为“女人”受到了社会地尊重。在社会生活地各个方面施展了自身非凡地聪明才智。爆发了自己巨大地能量。可以说。在中国地封建社会里。大概只有唐代。女性才能算是到世上“潇洒走一回”。
正文 昆仑奴
“昆仑奴”名称的由来耐人寻味。谭嗣同的绝命诗所云“去留肝胆两昆仑”,令人荡气回肠,光绪二十年,西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湖南青年谭嗣同由湖南溯江而下直达上海,畅游京师,准备拜谒康有为,将一腔热血洒给中国……。维新失败后死于狱中,谭嗣同被当时称四君子之一。
郑和下西洋领航的千里眼、顺风耳,可能就是熟悉南洋海域的昆仑奴,奇怪的是,越南文献中并没有关于郑和的记载,仅载有越南南朝受明朝‘干预’的经过,当永乐初年间湄公河口正是多事之秋,七下西洋五过占城,海船不可能沿九龙江(湄公河)而上,明史并载称到达真腊,若以一个庞大舰队出使,深入登陆真腊极为困难,可能分遣使节,从何仙一带登陆入吴哥城,昆仑奴又可担任翻译‘舌人’,则研究中国与南洋的关系,昆仑奴是相当重要的,否则谜题依旧浑沌。
苏雪林考据这个题目,从昆仑一辞的由来和渊源,偏重“昆仑”山究竟何在?以及汉武帝的考证定位昆仑山,用数万字在学术上的价值无人能比,他自己在序言中也留给后人一片思想空间。结论不外乎昆仑指的是高大的山,这似乎太狭窄了。在我看来昆仑根本只是一个复词,屈原的辞
赋中用昆仑两字最多,因为属于上古文字,可以从辞学上找到答案,如果研究甲骨文的象形字,更可以找出具体答案来。
何喜文四川白莲教人,反清复明失败后,一度活跃闽粤海面为海,后组织天地会,部属黄忠同、张公引、梁文英、杨子福、周远权以昆仑岛为大本营,扶助越南阮朝有功。
昆仑奴部分来自昆仑岛的奴隶市场,昆仑岛就是今天越南的昆山岛,距湄公河出海口约一百二十公里的昆山岛,目前还是越南的囚犯岛,不对外开放,由大、小昆仑共十四岛群组成,总面积七千七百公亩,十八世纪初曾被东印度公司占据。文献记载昆仑奴为爪哇土着,被卖到中国后作为封建社会的奴婢买卖,在广东我遇到一个出租车司机,他到今天还在寻找与他同种的人,与中原任何种族都不相同的后裔,明显的与印尼、婆罗洲、几内亚等南岛屿族酷似,问他们自己出身来历,俱已经同化为中国人,并且满口广东话并曾刻意的到西域寻根,就是没有同类人种,由于昆仑奴在中国并没有列入正史记载,考据也困难,并不能以地域远近作论断,我也不敢贸然据以告知可能就是昆仑奴,仅仅侧面推敲讯问父亲、母亲来历,回答像父亲但父亲早已过世,也是终生没有遭遇任何同类,至于父亲尚有哪些亲戚,仅称尚有姊妹远嫁没有联络,即使有也是短命,他是活得最长寿的(五十出头苍老白发体格骨型完全不同汉人),他的待人态度就像高山族,非常坦率乐天。
九一一事件被撞毁的纽约世贸大楼,一般称作“双塔”造型,据我所知佛教所谓的七级浮屠就是塔,一般塔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当佛教进入中国后,根据双阙的方式造出子母塔或对称的台阁,例如春秋阁、铜雀台等,都没有称作双塔的。今天世界大城市的许多高楼大厦,都喜欢仿造“双塔”造型,不如说成昆仑造型,也许因为翻译英文的关系,造成积非成是的名词,而真正美好的古文反而被遗弃了。
中文的词和英文最大不同,就在于英文是一词一字,中文却用两字组成新词,例如大小、阴阳、天地、夫妻、乾坤,拆开来各又是一个字,合在一起就是另一义,却又彼此相关依存,从事翻译的人都知道很难意译。昆仑和凤凰一样,凤兮凤兮,凤是公的凤凰,凰是母的凤凰,凤跟凰本是同一种分属雌雄的动物,那么昆仑就是昆山和仑山,不管昆或仑应该都是一种雄壮的高台山,甚至这种高台往往并立或断裂成裂谷,或被河川(冰河)切割过,《释水》“河出昆仑虚,色白。中国土地历经数千年侵蚀开垦,森林消失高山流失颓倾,昆仑
山渐渐消失,昆仑一词也不复常用。”此外从山海经到庄子、列子、管子、国语等,昆仑一辞无处不在,更增加我对“昆仑”一辞,仅仅是普通复词的确认。
台湾世纪大地震地震央埔里附近。有一座九份二山。造成整片大崩山地原始地貌。记者采访当地人问到九份二山是哪一座?当地人回答得很妙。整片山都称作九份二山。没有所谓地九份一山或九份大山。只因为地名叫九份。顶峰分成双尖所以称二山。因此正确二山应该念作‘两山’。而实地观察。先崩坍地其实是中央山脉。九份二山是被崩坍地山石推倒夷平地。主山峰较高没倒还在。不是平台状。所以提出来只是厘清古人命名地严谨。
在中国建筑上没有用到昆仑地另一个原因。系因为中国地建筑向来是木造地。一般并不像石造建筑地雄伟。到了近代水泥和石造建筑才高大起来。所以昆仑两字少被使用。在上海外滩地大洋楼。多是采用石块和水泥。坚固而粗壮地墙柱。可以被保留下来。反之中国地古建筑。除了故宫多半被烧毁或者倾颓。保留最多地反而是石造地贞节牌坊。牌坊终于也成为中国建筑地特色之一。这是中国建筑独有地特色。日本地神社门前一定有牌坊。以表示庄严神圣。它地材料则不拘限石材。也有木牌坊。
在武汉地武昌有一座古庙宝通寺。就拥有一座完全石造地古塔。它没有使用任何木材。就连梁檐都属石造保存迄今。当然这塔地葫芦塔尖也是尖形地。因此世贸大楼称作双塔。应该是不适当地。
《十六国春秋·前梁录》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及昆仑之体也。马岌所谓[昆仑之体]就是指外型有昆仑形貌。在电视上看到甘肃西王母山的外型,正像是一座高原平顶方山,或许是我的联想丰富,因为恰好在吾家附近就是松山慈惠宫,祭祀的正是西王母娘娘,也就是我会注意的一个近因;
《天问》》昆仑悬圃,其尻安在?
《离骚》遭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
《九歌。河伯》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
《九章·涉江》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这些屈原的用语更清楚的表示,昆仑应是一个高寒的高原,甚至还是一个陡峭的断崖,甚至两山之间夹一瀑布急滩,因此这可以解释,为何昆仑山到处都有的原因。
至于昆仑奴的称呼从何时开始?与昆仑又有何关联?一般考据都是从来自昆仑族或昆仑国下手,特征就是肤色黑卷发等,与中原汉族的黄肤直发截然不同,却没有更具体的证据和
文献,以证明古时却有昆仑国或昆仑族存在。中国最早接受四夷朝贡的始自秦代,汉唐延续下来,又以唐朝征服少数民族最多,仅从文字记载去摸索似乎草率,反正秦朝以后就有外族奴隶了。又仅就外型称昆仑奴,为何不称黑奴?看唐严立本所绘职供图,跟随满脸络腮胡的亚利安人奴从,体型并不高大,赤身遮体的装扮虽与昆仑奴接近,却与昆仑两字无关,唯一奇特之处,就是颅顶呈双峰状,这在一些佛教地狱图画和鬼卒塑像中的罗刹相似,是否附会之作也不可考,若强附为这就是昆仑奴的解释,又不伦不类。一般绘画难免有夸张强调的技巧,却不能说成昆仑奴的特征,果若与类似发音强加在昆仑两字的解释,缪误如出一辙,都犯了相同的错。
唐南夷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还有其他中南半岛的古国中,如婆利国也是‘拳’发,婆罗门教的盘盘国、真腊国等,“自神龙以以后,真腊分为二半,以南近海多癖泽处,谓之水真腊半,以北多山阜,谓之陆真腊…。。水真腊国,其境东西南北约八百里,南至小海,北即陆真腊,期王所居城号婆罗提拔。国之东界有小城,皆谓之国。
另外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越史记载真腊并古扶南国及林邑国,宋称为占腊。
扶南于公元前一世纪由天竺婆罗门教力士(罗汉)娶女王柳叶建立,属印度与少数民族混血,当时文化高于四邻,三世纪吴左太冲吴都赋记为扶南国。汉朝时扶南国(柬埔寨)经四川进贡甘蔗芭蕉,两千年前甘蔗为柬国特产,故四川自古特产芭蕉、甘蔗,实地访问坚江、河仙确实芭蕉种类繁多,购买时必须整序依层数计价,迄今当地华人流传“贡蕉”说法。公元前二○六年,汉灭秦,秦宗族沿江避难南迁,建国于百细滩地,继续南进建Samborprei,柬埔寨先王并扶南国而建真腊,真腊Chanla(秦来)柬语呼华人为chan.六一七年(Icanavarmani)统一全境与中国交遣使节。七世纪真腊分为陆真腊、水真腊,八○六年闇耶跋摩二世建婆罗门吴哥城,一一一二年苏利耶跋摩建吴哥小城(吴哥窟),复远征占婆,疆土远及占婆,故宋称占腊。水真腊沿九龙江迄于海,十三世纪元军压境万象国崛起,一三五一年暹逻大举进攻,真腊放弃着名古都,另建罗壁城,一四三一年复受挫于暹罗,从此注定夹於越南与泰国间。后王室不合政争频频,真腊仅有今日高棉。周观达真腊风土志继续称“真腊”国,并且抵达吴哥窟,法人依此篇记载发现吴哥窟遗
址,并且开始复旧工作,期间经过日军占领中断,战后继续重建工作,由于石砖编号资料遗失,工程异常艰难,近年向外界开放成为观光重地。
真腊宋书称占腊,元书称瞰浦只,清称本底国。与阮越争霸后入贡受越保护封为高棉国,秦来与(china)及真腊发音接近,不仅日本人称中国为支那,法人称越高寮为印度支那,即今天柬埔寨应该无误,西方又有波旁王朝的古称。另外‘殊城周咨录’‘皇民象胥录’‘武备志’‘古今图书集成’‘明史外国传’近代史书均称高棉。西人称Palembang(波旁),似是有别于China,以行殖民。
柬国并没有出海良港,过去属扶南的河口港河仙目前由越南所占领(十七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地图载Kamkau港口),若以真腊灭扶南古国,扶南国人从河港乘船流亡海岛,河仙必定是出发地之一。越南曾在坚江省美林社“澳腰港”发掘古时帆樯,有金币及女妆用具(铜镜)古物,坚江美林社即澳腰港,扶南古城址在巴栖山(是否即芳城现址不确定),据说东湖常有神仙出没,所以称河仙,今有永济渠运河北通朱笃。河仙地区于十七世纪前后,海南岛人莫敬玖率族人移垦开发,历三代通商经略繁盛,华人移民迄今。
古时候的消失民族一定很多,在亚马逊河流域,至今依然有与世隔绝的土着部落民族,因为近亲繁殖根本就没有繁衍的生存机会。弱势文化的种族,若不与强势文化通婚同化,结果就只有灭绝一途。台湾的平埔族,就是融于移垦的汉族而消失的民族,即使当初平埔族是台湾最大又最众多的原住民,却因为汉文化的强势而消灭。
或许昆仑奴根本就指来自远山的少数民族,在台湾的原住民邵族中传出,当初山中有身高仅一米至米二左右的矮人族,后来被消灭绝迹,却留下该族矮人祭的传统习俗,因为邵族认为许多文化技能得自矮人的传授,而且矮人族的灵魂依然存在,因此尊矮人为祖灵供奉迄今。在中部山区的原住民,在一次揭源访问中,竟然指着深山中一块断裂两半的巨岩,说是他们祖先的发源地,巨岩的外观就像平顶的岩壁,依此,当然有些部落种族会将自己的来源,说成高原高山,若说昆仑奴就是高山族之意,应不为过,如同今日称高山族为少数民族,或原住民或边疆民族一样普通,至于奴一字,在中国古代相当普遍,满清皇朝的大臣,对贵族阶级依然自称奴才,到今天首善的上海市,到处都有褓母或佣人,显然昆仑奴褪去过多的联想,不过是来自四夷的奴婢罢了。
究竟奴婢的来源如何?西
方有贩奴记载的包括西非象牙海岸的黑奴,以及阿拉伯女奴,古罗马及埃及都有以战犯为奴的纪录,有些甚至被阉割或断舌,另外被征服而全族迁徙的也不胜枚举。广州被认为是自古南洋奴隶的进口地,至于人口贩子多半是海盗或流亡,拉壮丁获拉夫参战的不乏先例,将掳来的少数民族贩卖他地,自古就有。当然从西方沿丝路通商中国的沙漠民族,也有可能以奴隶充当苦力,别以为中国只是接受奴隶,中国人被卖到美洲澳洲的苦力多的是,今天还有许多滞留在美国的廉价劳工,在地下工厂做着出卖劳力的苦差事。但是所有昆仑奴的描述,不约而同的都指向来自中南半岛的吉蔑或占婆族,越南华侨对越南少数民族也称高山族,湘西汉族从前也称少数民族为高山族,但是婆罗洲几内亚的南岛屿族,却都有卷发黑身的特征,仅因为部落文化的差异,被一概称为高山族或昆仑奴,或许并不为怪。
昆仑岛最先出自元周观达的真腊风土志一文。昆仑岛乃隶属越南南海中的小岛,当然不可能很早就有名字,若是强加附会成昆仑奴来自昆仑岛,根本就是倒果为因的谬误。但是昆仑岛早就是海盗基地应该不错,当然成为贩奴市场也不无可能,只不过到了中国被称为昆仑奴罢了!恰好昆仑岛在文献中,外型被描述成昆仑形状,所以周观达命名为昆仑岛,并不算是违误,反而错误的解读才是笑话。要解决这个疑惑,当然只有登岛求证,求证的并不是岛屿的外观,许多大海中的岛屿在不同角度和距离下,视觉上都拟似双并,但我从可靠的图绘上看的真切,昆仑岛在两岛间的峡道很窄,两旁岛屿如悬崖峭壁,只是没有确实高度比。
正文 唐朝服饰文化
唐朝女子服饰文化
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
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
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少妇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着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
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着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随着发展。唐代地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地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地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地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地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地和服裙子。
方片裙地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
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地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地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地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地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地结构必须和人体地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地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地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地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地女子裙装风格。
唐代地裙装。有地还作半露胸地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地写照。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地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地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地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地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论着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着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着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正文 唐代称呼漫谈
【都督推荐】唐代称呼漫谈二稿
唐代称呼漫谈
姬水客
中国的称呼从唐代到明、清两代,曾有过巨大的变化,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古代称呼多是明、清两代之称呼。至于唐时所用之称呼,无论电视中亦或小说中,都少有提及。现将唐代称呼略述如下:
唐代时称呼皇帝多用“圣人”,至于和其
亲近之人或其近侍则称其为“大家”,有趣的是在唐代,女子称呼其婆婆亦呼为“大家”。至于像唐明皇这样的风流天子,则亲近者俱呼其为“三郎”,而呼太真妃为“娘子”;至于皇太子,则常被左右之人称为“郎君”;皇子封王,则被左右称为“大王”,而公主被称为“贵主”,例如薛用弱《郁轮袍传》中,“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
太子、诸王有时自称为“寡人”,此称呼多见,聊举几例,《隋唐嘉话》卷上有记载太宗为秦王时与鄂国公尉迟敬德的对话,秦王说:“寡人持弓箭,公把长枪相副,虽百万众亦无奈我何”,另《旧唐书 永王璘传》中永王说:“寡人上皇天属,皇帝友于”;国公会自称为“孤”,此可见《大唐创业起居注》中,时为唐国公的李渊的讲话。例如,在起兵的那年夏五月甲子旦,唐国公对大家说:“当今天下贼盗,十室而九,称帝图王,专城据郡。孤荷文皇殊宠,思报厚恩,欲与诸贤立功王室”。
而对于太真妃和太子的“娘子”、“郎君”之呼非凭空无据,在唐代,奴仆称呼男主人为“阿郎”或“郎”等;而称呼少主人为“郎君”;称呼主母和小姐俱为“娘子”。但是,“娘子”、“郎君”并非只用于奴仆称呼主人,旁人见了女子亦呼其为“娘子”,见了少年女子也有呼为“小娘子”者;年长者也会叫少年人为“郎”或“郎君”,像李白的一句诗中就描写有:一个老人问李白“郎今欲渡缘何事”?然后告诫他“如此风波不可行”。
另外,唐代的皇帝称呼其姑姑等女眷时候,也会像民间一样呼为“姑”、“姊”等,例如《李德裕全集校笺》中,收载的李德裕为唐武宗写《赐太和公主敕书》中有:“姑远嫁绝域,二十馀年,跋履险难,备罹屯苦,朕每念于此,良用惘然……想姑见旧国之城邑,能不销魂,望汉将之旌麾,必当流涕……”。
而皇帝在称呼其叔伯及兄弟时,常常将封号贯于称呼之上,例如,《朝野佥载》卷三有:腾王婴,蒋王恽皆不能廉慎,大帝(高宗——姬水客注)赐诸王,名五王,不及二王,敕曰:“腾叔、蒋兄自解经济,不劳赐物与之”。《酉阳杂俎》卷十二:上(明皇——姬水客注)知之,大笑,书报宁王:“宁哥大能处置此僧也”。又如,《因话录》中载:宁王对御座,喷一口饭,直及龙颜。上曰:“宁哥何以错喉。”
皇帝称呼子侄辈,常用其封号加上行第以呼之,例如,元稹之《连昌宫词》自注有云:念奴,天宝中名倡,善歌。每岁楼下酺宴,累日之后,万众喧隘。严安之、韦黄裳辈辟易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于楼上
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逐,看人能听否”?邠二十五郎者,章怀太子男邠王守礼之子嗣邠王承宁也,明皇之从侄。
在唐代,称呼相熟悉的男子多以其姓加上行第或最后再加以“郎”呼之,例如,白居易呼元缜为“元九”,唐德宗曾呼陆贽为“陆九”,李林甫被称为“李十郎”;而称呼女子则多以其姓加行第再加“娘”呼之,例如:“公孙大娘”、“李十二娘”等等叫法。而“萧郎”和“萧娘”作为普遍的代称,早是大家所熟知的了。
另外。既讲到了“郎”。另两个称呼也不可不提:当时。女子称呼丈夫地弟弟为“小郎”;而女婿又被称为“郎子”。就如《无双传》中。无双家人从小就戏呼王仙客为“王郎子”。
当时称呼女子。也常常将女子地姓氏前加上“阿”字称呼。例如在《齐推女》(作者牛僧儒)。中有:“元和中。饶州刺史齐推女。适陇西李某。……先生诘之。不伏。乃命追阿齐旨”。夫妻之间。丈夫称呼妻子也可如此称呼。这个也是从古传承下来地。例如《酉阳杂俎》中记载了魏韦英卒后。妻梁氏嫁向子集。嫁日。英归至庭。呼曰:“阿梁。卿忘我耶”?《旧唐书 卷一O一 辛替否传》。辛替否在给睿宗地奏折中有:“昔陛下为皇太子。在阿韦之时……”《旧唐书 卷九二 韦安石传附从祖兄子巨源传》中有:“于是太平公主矫为陈谟。上官昭容绐草遗诏。故得今上辅政。阿韦参谋……以阿韦临朝。以韦温当国”。
另外。唐代妇女嫁人后。一般被尊称为夫人。但是前面所贯姓氏为女子姓氏。例如《唐国史补》写道:“苗夫人。其父太师也(苗晋卿——姬水客注)。其舅张河东也(张嘉贞——姬水客注)。其夫延赏也。其子弘靖也。其子婿韦太尉也”。又如《朝野佥载》卷一。杭州刺史裴有敞疾甚。令钱塘县主簿夏荣看之。荣曰:“使君百无一虑。夫人早须崇福以禳之。”崔夫人曰:“禳须何物”。再如《北梦琐言》卷八:张褐尚书典晋州。外贮所爱营妓。生一子。其内苏氏妒忌。不敢取归……苏夫人泣而谓诸子曰:“诚有此子。吾知之矣”。而正史如《旧唐书》中亦多有此记载。例如《旧唐书 卷一六六 元稹传》中亦有记载:“其母郑夫人。贤明妇人也。家贫。为稹自授书。教之书学”。《旧唐书 卷一七一 李渤传》中称呼崔发地母亲为“韦夫人”:“逢吉等奏对曰:‘崔发凌轹中人。诚大不敬。然发母是故相韦贯之姊……韦夫人号哭。对中使杖发四十。拜章谢恩。帝又遣中使慰安之”。而《新唐书》。中亦复如此《新唐书 卷七七 后妃传上 昭德王皇后传》:“将葬。后母郕国郑夫人
请设奠。有诏祭物无用寓。欲祭听之”。《新唐书 卷一六三 柳公绰附玭传》:“山南曾祖母长孙夫人年高无齿。祖母唐夫人事姑孝。每旦。栉纵笄拜阶下。升堂乳姑。长孙不粒食者数年”。而未见从夫姓称呼者也。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还没有讲到当时地自称。当时地男子多自称为“某”。也有谦称“仆”地。称呼就比较多了。而女子除了像后来地女子那样谦称为“奴”外。更多地是自称为“儿”。同时。也有女子自称为“某”地。
在唐代。只有宰相才被称为“相公”。而不像后来那样用地普遍;中书省和门下省地官员相互之间称为“阁老”;刺使被尊称为“使君”;县令地尊称为“明府”;至于县丞等则被称为“少府”。而他们都常被尊称为“明公”。
另外。看看唐代官场中地相互称呼和百姓见了皇帝或官员地称呼。就感到那时人们间地关系远较明、清时代更加平等:
在唐代,“大人”只是作为父亲的尊称,并不用于称呼地位高于自己的官员,而且下级官员见了上级官员或者百姓见了官员,也并不像后世那样奴颜婢膝。当时,对于官员的称呼普遍是呼其官职的,除非是相熟之人可称其“行第”。宰相见了一个刺使会自称为“某”,而称呼此刺使为“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这个刺使对宰相的自称亦是“某”,同样,这个刺使治下之民称呼这个刺使,也是“某刺使”或者是“某使君”,而刺使对百姓的自称亦同百姓对刺使的自称——“某”。
例如,像郭子仪这样地位的人,对给他家修墙的工人讲话时,自称为“某”,而工人回话是也自称为“某”。
同样,对于一个侍郎,无论是其长官或是其下级以至于百姓,俱呼其为“某侍郎”,而对于大理寺卿即使是在狱中待审的囚犯,也是称呼其为“某卿”,例如,张文瓘为大理寺卿的时候,获罪的人都说:“张卿所罚,不为枉也”。即使在公堂之上,百姓若是男子也是自称为“某”,而女子亦自称“儿”同常时一样,例,《开元传信记》中记载,裴宽审案,曾接到状纸,为两女子争猫,其状纸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这状纸也可为一笑。
唐代官员有自称为“卑官”者,但记载中很少见。《大唐新语》卷三有拾遗王求礼谓钦望说:“卑官贫迫,奈何不使其知而欺夺之,岂国之柄耶?”
另外,百姓见了皇帝,也同百官一样自称为“臣”,这可见于明皇逃难时和一蓍老的对话,以及德宗出巡时与一农民之谈话。
正文 唐代葡萄酿酒术探析
【摘要】最初传入内地的葡萄酿酒术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唐代除
继续采用这种方法外,继承曲蘖而来的传统葡萄酿酒术得到了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加曲葡萄酒,特别是红曲葡萄酒,唐西州出现了葡萄蒸馏酒,是宋以后内地粮食蒸馏酒术的滥觞,冷热处理和降酸措施也在葡萄酿酒中得到了运用,而葡萄酿酒原料种类和范围也有较大扩展。唐代葡萄酿酒术的进步,使其处于同期果酒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关键词】唐代;葡萄;酿酒术
唐代酒业较前代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仅增添了不少新品种,还在果酒与配制酒领域进行了积极而较有成效的拓展,这种拓展体现在果酒上主要是葡萄酒1。唐代葡萄酒生产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产地和产量的扩大,质量的提高,还表现为酿造技术的进步。
一、内地最初的葡萄酿酒术
葡萄酒是以一种整粒或压碎的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完全或部分酒精发酵产生的一种饮料,这是欧洲国家一般所采用的定义。从酿造学上说,则指以压榨和浸渍得到的葡萄汁为原料,由酵母细胞有时也有乳酸菌参入发酵而得到的一种饮料2p41。
葡萄和葡萄酒经古代西域传入内地,葡萄酿造术也是如此。内地葡萄酒酿造,据文献所载,三国曹魏洛阳已进行了。余华清先生认为大约东汉时期内地已能自造葡萄酒3。若论秦汉时内地已种葡萄,西汉长安葡萄种植普遍,那么当时也应有葡萄酒的酿造。我们知道,汉王朝已对西域行使统治权。葡萄包括葡萄酒沿丝绸之路由西向东,由北向南引进和扩展,河西地区、长安当比洛阳酿造葡萄酒还要早。
那么内地最初酿造葡萄酒的技术如何呢?我们认为西域葡萄酒有名不仅在于其葡萄的种质优良,也在于其酿造技术状况上。中原内地使用粮食发酵酿酒,是我国古代传统的酿造方式,其主要特点在于加曲糵酿制。周边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酿造粮食酒,常常求助于内地曲糵。据薛宗正先生研究,唐代新疆酒类制作大别有二,一是粮食酒或曰祗糵酒,魏晋南北朝时由河西传入;二是葡萄酒或曰无祗酒,唐代传入内地4。薛氏所论,时间虽有待议之处,但两种酿酒技术渊源地却是正确的。西域的葡萄酒是采用自然发酵法酿造的。金代文学家元好问1190-1257《葡萄酒赋并序》中提及葡萄久而腐败自然成酒法,接着又云:“予亦尝见还自西域者云:‘大食人绞葡萄浆封而埋之,未几成酒,愈久者愈佳,有岁藏至千斛者’”5。元人熊梦祥《析津志辑佚》物产条载:“葡萄酒,出火州今吐鲁番地区穷极边陲之地。酝之时,取葡萄带青者。其酝也,在三五间砖石秋瓦砌干净地上,作秋瓦瓷缺嵌入地中,欲其低凹以聚,其瓮可容数石者。然后取青
葡萄,不以数计,堆积如山,铺开,用人以足揉蹑之使平,却以大木压之,覆以羊皮并毡毯之类,欲其重厚,别无典药,压后闭其门,十日半月后窥见原压低下,此其验也。方入室,众力拼下毡木,搬开而观,则酒已盈瓮矣。乃取清者入别瓮贮之,此谓头酒。复以足蹑平葡萄滓,复闭户而去。又数日,如前法取酒。窨之如此者有三次,故有头酒,二酒,三酒之类。”《本草纲目》卷25李时珍说:“或云:‘葡萄久贮亦自成酒,芳甘酷烈,此真葡萄酒了。’”可见唐以后西域酿造葡萄酒仍用自然发酵酿造技术,这种自然酿造方法不添加曲糵,简单易行。西域葡萄酒酿造使用自然发酵法,也已为有关学者所认同6”。因此,最初引入内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应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最早在西汉时可能已引入内地。
二、唐代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术
《本草纲目》卷25载:“葡萄酒有二样酿成者味佳:有如烧酒法者;有大酿者,取汁同麴如常酿糯米饭法,无汁用干葡萄末亦可,魏文帝所谓葡萄酿酒‘甘於麴米,醉而易醒’者也。”张萍、陆三强指出:中国传统酿造葡萄酒方法继承了麴糵酿酒而来,取葡萄汁同麴一起混合,再用糯米饭酝酿,三国魏文帝即用此法;实际上葡萄本身可以自然发酵,加入麴糵反而会有抑制作用,这也是我国葡萄酒发展缓慢的原因7。尚衍斌,桂栖鹏二人也持此论,并指出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到唐代,葡萄酒酿造技术才有了很大发展6。言外之意,唐时内地才利用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技术,这也是“有了很大发展”的注脚。其实,这是拘泥于李时珍的说法。我们认为,魏文帝所酿葡萄酒极可能是用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而非“取汁同麴如常酿糯米饭法”酿造的,否则,也不至于有“甘于麴糵,善醉而易醒”的赞叹了。余华清,张廷皓也持此论8。
唐朝内地使用了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唐苏敬新修本草酒条下有“作酒醴以曲为,而蒲桃即葡萄、蜜独不用”的记载①。有学者认为唐太宗时的重臣魏征酿造的“酉需渌”、“翠涛”两种葡萄酒运用的是西域酿酒技术,即自然发酵酿造酒法7。这似乎不确。这种判断可能来自唐柳宗元《龙城录》9,其书载魏征善治酒,“有名曰酉需渌,翠涛,常以大金罂贮盛十年,饮不败,其味即世未有,太宗文皇帝尝有诗赐公称‘酉需渌胜兰生,翠涛过玉薤,千日醉不醒,十年味不败’。兰生即汉武帝百味旨酒也,玉薤,炀帝酒名。公此酒本学酿于西胡人,岂非得大宛之法司马迁所谓富人藏万石蒲萄酒数十岁不败者乎?”可见柳宗元并非肯定酉需渌,翠涛是葡萄酒,只是作一种推测,这是
其一。
其二,酉需渌酒唐前就有。酉需渌,《唐太宗集》内《赐魏征诗》中作酉需酉录,玉薤作玉ue40e,酉需酉录是古代酒名,《抱朴子·知止》有“宴继密集,酉需酉录不撤”,亦作ue40d酉录酉需,绿酃10p97。后汉邹阳《酒赋》略云:“其品类,则沙洛渌酃,程乡若下,高公之清,关中白薄,青渚萦停”11p37;西晋张载《酃酒赋》中酃酒即今湖南省湘东酃县所产酃渌酒,是用酃湖水所酿的谷物酒12p17。其实,酃渌酒是酃湖酒和渌水酒的省称。《汉唐地理书钞》引《文选注》云:“渌水出豫章康乐县,其间乌程乡有酒官取水为酒,酒极甘美,与湘东酃湖酒年当献之,世称酃渌酒3p336”。可见酃渌酒是一种粮食酒。
其三。中国古代关内还没有用其它名称指称葡萄酒地。这点从太宗诗所作地比照中也可看出。甚至现代也少有称葡萄酒不带“葡萄”二字地。
其四。而且据岑仲勉先生研究。《龙城录》系伪作①。因此。魏征所酿地“酉需酉录”、“翠涛”酒并非指葡萄酒。《酉阳杂俎前集》卷12《语资》第471条略云:“信谓谨肇师曰:‘适信家饷致濡渌酒数器。泥封全。但不知其味若为。必不敢先尝。谨当奉荐’。肇师曰:‘每有珍旨。多相费累。顾更以多惭’。”濡渌酒系梁朝名酒。非指葡萄酒。此又一证。(水支注:这里有几个异体字打不出来。因此只好以表示。其实这几个字读音就是“erlv酒”。。即“濡渌酒”。都是异体同音。指同一个意思。只是文字不规范。所以有好几个写法而已)
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可分两种14p53:
一是分离发酵法。葡萄破碎后及时使果皮。果渣与果汁分离。用果汁发酵。生产出白葡萄酒;
二是混合发酵法。即保留果皮。果渣与果汁一起发酵。酿出地为红葡萄酒。当然这是一种不严格意义上地分类。
桃红葡萄酒则是“介于白葡萄酒与红葡萄酒之间地一种酒。也是介于从果渣浸提与没有浸提之间地一种酒”。有两种可以生产地方法。“既可用红葡萄按白葡萄酒酿造方法。也可用特殊浸提技术”2p239。
不过卑诺教授所谓的葡萄酒的发酵是加入人工酵母进行的发酵,并非真正的自然发酵。据前述元好问熊梦祥所记,西城似乎普遍“绞葡萄浆封而埋之”,用分离发酵法。唐代,使用了分离发酵法。《唐本草》载葡萄作酒法:“总收取子汁,煮之,自成酒。蘡奥、山葡萄并堪为酒”,并指正晋人所说的用葡萄藤汁酿酒的错误②。《新唐书》卷40《地埋志四》载唐西州土贡中有“葡萄五物酒浆煎皱干”,阿斯塔那518号墓所出《唐神龙元年公廨应收浆帐》记有西州公廨田葡萄园所收葡
萄浆15p707,用葡萄浆来酿酒,便是使用分离发酵法。这种方法,宋代也在用。北宋苏颂《本草图经》载葡萄“七、八月熟,取其汁,可以酿酒”④。同样就前述元好问、熊梦祥所记,宋元葡萄酿酒中还使用了混合发酵法。
三、唐代传统葡萄酿酒术
唐太宗破高昌引进了马乳葡萄及其酒法。《册府元龟》卷970外臣部朝部朝贡门贞观二十年三月条载:“及破高昌,取马乳蒲桃实于苑中种之,并得其酒法,帝自损益,造酒成,凡有八色,芳辛酷烈,味兼缇盎,既颁赐群臣,京师始识其味。”高昌酒法可能也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而太宗进行损益,实质上可能就是试用了传统酿酒技术添加曲酿造葡萄酒。太宗酿造的八种不同风格的葡萄酒中,除运用自然发酵法应包括混合发酵法酿造的外,可能主要是投料不同比例的种类,即添加不同曲种、曲量酿造的各种葡萄酒。王绩《过酒家》“竹叶连糟翠,葡萄带麴红”《全唐诗》卷37诗句中,“竹叶”就是一种竹叶酒。白居易《忆江南》之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缝”。16p775《太平广记》卷233引《十道记》:“《舆地志》:村人取若下水以酿酒,醇美,俗称若下酒,张协士所云荆州乌程乌程之若下,豫北竹叶,即此是也。”显而易见,“葡萄带麴红”意指加曲酿造的葡萄酒。
尽管一般学者强调,因葡萄汁含糖分较多,果皮天然含有酵母菌,葡萄汁中含氮物与矿物质适宜酵母菌繁殖发酵,其高酸度又可抑制其他有害细菌生长,故葡萄酒酿制以自然发酵法为主。但是,“由于天然酵母未经驯化,用它发酵不好掌握,所以现代酿造葡萄酒,大都是在葡萄果实破碎之后,加入人工选育的优良酵母菌种发酵”14p53。据卑诺教授研究“葡萄醪和天然酵母的杀菌是不可能的。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是采用接种大量酵母,以多胜少的办法,比较合适。酿造红葡萄酒往往采用此法”,“酿造白葡萄酒时,比较容易杀死原来存在的酵母,因为醪液比较均匀,比红葡萄醪容易混和。……添加酵母是必要的”2p116。可见,酿造葡萄酒时,对葡萄醪汁进行杀菌处理后添加酵母恰恰体现葡萄酿造工艺的进步,并非相反。虽然曲具有糖化和酒化的双重作用,但对葡萄酒而言,曲的发酵作用应当强调。
我国酒曲制作历史悠久,曲种繁多,种质也不断提高。如从散曲到饼曲,从笨曲、神曲、白醪曲、草曲到唐代出现的红曲,其糖化力和酒化力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尤其是红曲,耐酸,耐较浓的酒精,耐缺氧,具有很强的糖化力和酒精发酵力1。因此,添加不同种类和数量
的曲,所酿造的葡萄酒风格不尽相同。由前引《唐本草》“葡萄作酒法”可知,唐代酿制葡萄酒还采取加热灭菌后再添加曲发酵成酒的作法。葡萄醪汁蒸煮杀菌后也杀死了酵母菌,不加曲就无从发酵成酒。
唐代葡萄加曲酿造可能还有另一种方法,即用粮食和葡萄或葡萄干、末加曲混酿,这也是一种继承曲糵而来的葡萄酒传统酿造技术,可以说是谷物酿造和葡萄酒酿造方法的结合,或者说是迈向葡萄加曲酿造阶级的过渡方法。前引《葡萄酒赋并序》中元好问,就历代以来人们因迷信这种传统方法以致使葡萄自然发酵法至当时几乎失传的恶果,进行了强烈的谴责。宋人朱翼中《北山酒经》也记载了这种酿造法。《北山酒经》卷下葡萄酒法元:“酸米入甑蒸起,上用杏仁五两去皮尖,蒲萄二斤半浴过,干去了皮与杏仁同于砂盆内一处,用熟浆三斗逐旋研,尽为度,以生绢滤过,其三斗熟浆泼饭,软盖良久,出饭摊于案上,依常法候温入麴搜拌。”这就是李时珍所谓的如“常酿糯米饭法”,且用的是干葡萄末。万国光先生也认为“这也许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方法”14p53。我们虽然不同意李时珍认为的魏文帝酿造葡萄酒使用这种方法的观点,但并不否认唐以前这种酿造方法的存在。这是一种完全传统化了的方法。这种方法也突破了原料的局限,即不仅可利用鲜葡萄,更重要的是利用干葡萄末。鲜葡萄不易贮存保鲜,又不易运输,而葡萄干在运输和贮藏上便利得多。原料的突破从而也引起酿酒季节局限的突破,从此可以一年四季酿制葡萄酒。这样,西域葡萄产品的大量输入和域外人在内地开葡萄酒肆便有了可能。“一些少数民族及外国人也在西市长安经营酒店,折卖域外酒。大约西域的葡萄酒,波斯的三勒浆都在这里出售。胡人开店,胡姬侍酒招引顾客7。”唐长安西市胡人酒店出售的葡萄酒更可能是以葡萄干为原料的当不少。当然,这种方法酿造的葡萄酒,其味道比鲜葡萄酿造的葡萄酒逊色得多。
四、唐代葡萄蒸馏酒术
李时珍所认为的葡萄酒味佳酿造方法二就是烧酒法。《本草纲目》卷25载:“烧者,取葡萄数十斤,同大麴酿醋,取人甑蒸之,以器承其滴露,红色可爱,古者西域造之,唐时破高昌始得其法”。这显然是一种蒸馏酒技术。唐时真正的烧·17·①②④转引自万建中《饮食与中国文化》,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年,第37页。参见岑仲勉《隋唐史》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648页注。酒法是前面所说的那种慢火所温炊烧的加热灭菌工艺。据李时珍所说,似乎唐时西州葡萄蒸馏酒技术已传入中原。《本草纲目》卷25又载:“烧酒非
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比可蒸烧。中略取其清如水,味极浓列,盖酒露也”,别名火酒,“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于焰硝”。
不难看出,《本草纲目》同卷所记蒸馏酒出现的时间,前后矛盾。前面说唐时西州葡萄蒸馏酒技术传入内地,后面讲蒸馏酒技术元时始创。不过,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后一种蒸馏酒是谷物蒸馏酒,并非前面所言的葡萄蒸馏酒。关于谷物蒸馏酒,目前存在唐、宋、元三种起源说法,其中有实物证据的在宋代,有文字记载推元代17p12。据曹元宇先生考证,唐代新疆一带可能有蒸馏酒,但内地不能确定18。也有学者认为唐还没有蒸馏酒,至少不存在谷物蒸馏酒1。郭沣溪先生认为蒸馏酒可能出现在北宋末年的宋金之际,比河北青龙县出土的那口金大定年间的铜蒸锅的年代1161-1189年,相当于南宋高宗绍兴三年到孝宗淳熙十六年间要早一百年左右19p38。结合这些研究成果考察,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葡萄蒸馏技术出现在先,谷物蒸馏酒技术出现于后,后者源于前者;葡萄蒸酒技术至迟在唐初西州已经产生并传入内地,在内地推广到粮食酒酿造中,则不早于宋初。
有人会问,我国蒸馏技术的应用如水银的获取历史悠久,并且关内又早于西域,因此,蒸馏酒的酿造似乎当源于内地,唐西州首出葡萄蒸馏酒岂不令人生疑这种怀疑不无道理,但是笔者强调的是,蒸馏技术应用于酒的酿造中,首先是葡萄酒,接后再推广到粮食酒,蒸馏酒技术与蒸馏技术的发生和发展并不矛盾。
五、唐代葡萄酿酒中的冷热处理和降酸
唐人谷物酿酒技术已出现了诸如对酒醅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的作法。
酒醅加热处理包括煮酒高温沸点灭菌和烧酒慢火低温炊烧11。如前所述,唐人葡萄酒酿造已采用了加热处理措施,葡萄汁经过蒸煮后加曲酿造实际上就是葡萄酒酿造中热处理方法的运用。葡萄酒加热酿造技术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葡萄汁“在发酵期间氧化作用是最严重的”,“比酒更敏感和防止更困难”,所以,“加热葡萄汁破坏氧化醺比二氧化硫更为有效”,“加热葡萄汁在一些情况下使酒比传统酿造具有较深颜色”,尤其当葡萄在生长和成熟中已有缺陷,“为改善新酒的颜色和风味,某些加热酿造技术可认为是有效的办法”2p229。当然,加热酿造方法也有其缺点,一些来自加热酿造的酒“显示出蔬菜气味或杂醇油气味,失去新鲜感,带苦味而且澄清困难”2p210。唐代加灰脱酸法可能也应用于葡萄酒的酿造中。
加灰法,指在酿酒发酵过程中
的最后一天,往酒醪中加入适量的石灰,降低酒醪的酸度1。唐张族鸟《龙筋风髓判》卷4良酝条云:“会期日酒酸,良酝署令杜纲添之以灰,御史弹纲,纲款,好酒例安灰,其味加,不伏科。”葡萄美酒是唐名酒之一,如《唐国史补》卷下所记当时全国名酒中就有河东的“乾和葡萄”,当采取加灰脱酸法。葡萄酒酿造工艺通常缺少不了脱酸过程,“碳酸钙仅用于轻度降酸以及未经发酵的葡萄汁。”2p99唐人酿葡萄酒时,可能也有在葡萄汁发酵前加灰的。唐代葡萄酿酒中还应用了冷处理法,另有专文20。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唐朝葡萄酒原料种类和范围的扩大,唐内地不仅利用鲜葡萄和葡萄干酿酒,不仅引进了适宜于酿酒的马乳葡萄,还将葡萄酒技术应用于内地野生的小葡萄2p314和山葡萄,如前引《唐本草》所载。
综上所述,最早约在西汉传入内地的葡萄酒酿造技术是葡萄自然发酵酿酒法包括分离发酵法和混合发酵法,到唐时继承曲糵而来的传统葡萄酒酿造技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出现了种类繁多的加曲葡萄酒,并出现了红曲葡萄酒。唐代酿酒技术中对酒醅加热处理和使用石灰来降低酸度的作法也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得到了应用,葡萄酒酿造中还采用了冷处理措施。唐代葡萄酒酿造技术中还出现了蒸馏法至少是萌芽,可能是宋以后谷物蒸馏酒技术的滥觞。紧随葡萄酒酿造技术尤其运用曲糵的传统葡萄酒酿造技术进步而来的是唐代葡萄酒原料种类和范围的扩大,鲜葡萄和葡萄干、末,优良品种葡萄和野生葡萄,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葡萄酒产地的扩展和酿造技术的进步,使唐代葡萄酒无论从产量、品种上,还是质量上都较前有所突破,处于同期果酒领域中的领先地位,影响深远。
正文 细说唐朝饮食文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繁盛时期,也是我国菜肴发展的重要阶段。其主要特点是:菜肴的烹饪方法明显增多,制法更精,品种相当丰富,风味多种多样,产生出大量的名菜佳肴。
这一时期的菜肴分高、中、低三个档次,高档为宫廷宴用菜,中档为一般官吏日用菜,低档为市民普遍用菜。高档菜如韦巨源烧尾宴食单所列的58种菜肴,以及唐玄宗时奸相李林甫家所用甘露羹、唐懿宗同昌公主所食“消灵炙”、唐玄宗请安禄山所食野猪ue34e、唐玄宗时虢国夫人家厨邓连所制灵沙ue40d、武则天宠臣张易之嗜好的“鹅鸭炙”、安禄山向唐玄宗所献鹿尾酱、唐文宗时的宦官仇士良家所用“赤明香”、唐玄宗与杨贵妃在华清宫同食的驼蹄羹、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所用李公羹。中档菜有隋代流传下来的ue40e鱼干脍、咄嗟脍、浑羊殁忽、金
齑玉脍,以及白沙龙、炙ue40f、串脯、生羊脍、飞鸾脍、红虬脯、汤丸、寒具、ue410肉、昆味、撺双丞、葫芦鸡、黄金鸡、族味、鲵鱼炙、剔缕鸡、羊臂ue411、热洛河、菊香齑、芦服ue34e、含凤ue34e、石首含肚、清风饭、无心炙等。低档菜是一些大众食品,有千金圆、乌雌鸡汤、黄耆羊肉、醋芹、杂糕、百岁羹、鸭脚羹、酉羹、杏酪、羊酪、黄儿、黑儿、黄粱饭、青精饭、雕胡饭、庾家粽子、防风粥、神仙粥、麦饭、槐叶冷淘、松花饼、长生面、面茧、五福饼、消灾饼、古楼子、ue416子、赍字五色饼、玉尖面、细供没忽羊羹等。这些食品的制作很有特色,充分反映了唐代饮食习俗的丰富多彩以及高超的烹饪制作水平。
韦巨源烧尾宴是唐代长安城内的一次宴会,所谓“烧尾宴”,指士人刚做官或做官得到升迁,为应付亲朋同僚祝贺,必须请一顿饭。其名称来源有三说:一说虎变成人,尾巴难办,必须烧掉其尾;二说新羊初入羊群,因受群羊触犯而不安,要烧掉新羊的尾巴,它才能安静下来;三说鱼跃龙门,有天火烧掉鱼尾,鱼即化为真龙。唐代之所以为宴席取名“烧尾”,意在象征前程远大,官运亨通。此风习是在唐中宗景龙时期开始的。韦巨源在景龙三年(公元709年)三月,官拜尚书令左仆射,在家设“烧尾”宴请唐中宗,肴馔丰美,世所罕见。宴会上的58道菜可以说是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代表,下面略作介绍:光明虾炙是用生虾制成,具体办法是用虾仁摆成灯笼图案;红罗丁是用奶油与血块制成的冷盘;巨胜奴是把蜜和羊油置入面中,外沾黑芝麻油炸而成;贵妃红是精制的加味红酥点心;吴兴连带ue34e是用生鱼腌制的凉菜;甜雪是用蜜糖慢火烧炙太例面,其味甜,状如雪;玉露团是奶酥雕花;格食是羊肉、羊肠、羊内脏缠豆苗制作;水炼犊是将牛犊肉用慢火煨熟,要将带调料的水全部收干;西江料是粉蒸猪肩胛肉屑;白龙ue40d是鳜鱼丝;汤洛绣丸是肉末裹鸡蛋花;同心生结脯是生肉切成条后打成回文式结子,再风干成肉脯蒸食;仙人脔是鸡块用乳汁调合而成;葱醋鸡是鲜蒸鸡;凤凰胎是鸡腹中未生的鸡蛋与鱼白(鱼胰脏)相拌快炒;五生盘是羊、猪、牛、熊、鹿这五种动物肉细切成丝,生腌成脍,再拼制成花色冷盘;逡巡酱是鱼片、羊肉块炒;清凉ue40d碎是果子狸烧熟后冷却,再冷切成盘;雪婴儿是青蛙肉裹豆粉下火锅;金粟平ue416是鱼子酱夹饼;金银夹花平截是蟹肉与蟹黄平铺饼上,卷起后横切成片;八仙盘是将烤鸭分成八样形状;分装蒸腊熊是用冬季腌制的熊分装容器蒸熟;冷蟾是蛤蜊肉羹汤;卯羹是兔肉汤;小天酥是鸡肉、鹿肉剁成碎粒
后拌上米糁制成;鸭花汤饼是鸭汤加面片;双拌方破饼是角上有花的方形点心;御黄王母饭是肉、鸡蛋、油脂调佐料的盖浇饭;天花毕罗是有果脯的抓饭;升平炙是用羊舌配鹿舌拌食;乳酿鱼是羊奶烧整条鱼;遍地锦装鳖是羊油、鸭蛋脂烹甲鱼。韦巨源烧尾食单上各道菜肴的具体制作过程尚难得知,不过,由此可见唐代市场上高档菜的一斑。
唐玄宗时的奸相李林甫有一道佳肴“甘露羹”,是配制了何首乌、鹿血、鹿筋的汤,据说吃了后可以使人的头发由白转黑。《杜阳杂记》载,同昌公主下嫁,唐懿宗赐给御馔,其中有一道佳肴“消灵炙”,是用“一羊之肉,取之四两,虽经暑毒,终不败臭”。可见炙制方法的高超和选料的考究。野猪ue34e是唐玄宗招待安禄山所用食品。具体制作是将野猪肉剔骨煮熟,晾干切片,用粳米饭相拌,加茱萸子和食盐调和,用泥封入坛中晒一个月,蒸熟后用蒜、姜、醋调食。灵沙ue40d是虢国夫人的家厨邓连发明的食品,是用吴兴米蒸饭,再捣为糍巴,包进豆沙馅。鹅鸭炙是张易之所创的野蛮食法。《太平广记》里有一段记载:武则天时,张易之与其弟张昌宗竞相豪侈,用大铁笼将鹅鸭置于其中,笼中生炭火,用铜盆盛酱醋等五味汁,鹅鸭被火烤得不停地来回走动,热得它们不得不饮盆里的汁水,等到鹅鸭羽毛尽落,肉色变赤时即熟,其肉鲜嫩可口。赤明香是仇士良家所制牛、鹿肉脯,“轻薄、甘香、殷红、浮脆”,颇有点今天四川“火鞭子牛肉”的味道。驼蹄羹本是晋代陈思王所创,“瓯值千金”是用骆驼蹄掌烹制的羹汤,唐玄宗常赐宴臣下的一道佳肴。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曰:“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便是说唐玄宗与杨贵妃同在华清宫享用驼蹄羹。李公羹则是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创制的保健食品,用珍玉、宝珠、雄黄、朱砂、海贝煎汁,每杯羹费钱三万。唐代城市中高档菜确非一般市民可以问津。
中档菜肴的市场销路相对要好。白沙龙是冯翊所产之羊,嫩肉爆炒。浑羊殁忽是从宫廷流传到达官贵族家的。其作法是将鹅洗净,用五味调和好的肉、糯米饭装入鹅腔,然后宰羊,剥皮,去内脏,再将子鹅装入羊腹中,上火烤制,熟后取鹅食用。这道菜反映了当时烤炙技术的发展水平。生羊脍是隋代传下来的食法,是将生羊肉细切后加调料的腌制食品。隋代留下来的名菜还有ue40e鱼干脍,原产地在苏州。《大业拾遗记》记载其制法是:夏季在海上取四五尺长的ue40e鱼,去皮取精肉,切细丝晒干,装入瓷瓶密封而成。食用时,干ue352用水渍过,“散置盘上如新ue352无别,细切香柔叶铺上,箸
拨令调匀进之。”以海鱼作脍,这在菜谱中还是首次。红虬脯是唐懿宗与同昌公主食物,虬是传说中的天角龙,长须卷曲浓密,红虬脯是将肉制成虬形,“虬健如红丝,高一丈,以箸抑之,无三数分,撤即复如状”,说明这是一种弹性极强的食品。驼峰炙是居住在长安的将军曲良翰所发明,肯定是烤炙驼峰,得到杨贵妃姐妹的偏爱。葫芦鸡是唐玄宗时吏部尚书韦陟家的食法,将鸡捆扎成葫芦状,烹出之鸡香醇酥嫩,故称葫芦鸡。热洛河则是由于安禄山与哥舒翰不和,唐玄宗为调和二人关系,用鹿血煎鹿肠制成“热洛河”,令二人食用,希望二人亲热和睦。撺双丞是市民抗争强权的产物,武则天执政时,她手下周兴、来俊臣是有名的酷吏,老百姓十分痛恨。一刘姓厨师恨周兴、来俊臣霸道,以猪肝、鸭珍下开水锅,做了一道菜,以示“汆双脆”,实为“撺双丞”,因为周兴时任尚书左丞,来俊臣实任御史中丞。无心炙是太常卿段成式发现的美食。某次他行猎郊外,食到村民所制猪肉,大加赞赏。回来后大肆推广。由于是在无意中访到的美食,所以命名为无心炙。
低档菜算是大众食品。千金圆是大医药学家孙思邈首创的食疗用品,用黄豆芽制成丸子形状,可供妇女怀孕后期服用,以利于产时分娩。乌雌鸡汤就是今天常说的乌鸡汤,当选毛、肉、骨全呈黑色的鸡为上品。黄耆羊肉是用中药黄芪与羊肉共煮,专利于老弱病疲者提气补羸,升阳升胃。醋芹是将芹菜腌激成酸菜,调以五味而成。唐太宗时魏征喜食此菜,唐太宗在宫中宴请魏征,专赐醋芹一碗,以示恩宠。杂糕也是孙思邈建议的制作法,即将猪肚、猪肠内填淀粉、肉末,配制花椒、茴香、肉桂等调味药品。后来店主把孙思邈所赠药葫芦悬挂在店门口,杂糕也有了俗名,叫“葫芦头”。百岁羹是荠菜汤,据说有益寿功效,所以人们都爱饮。鸭脚羹是葵菜汤,因为唐代人们把葵叶叫做“鸭脚”,故称“鸭脚羹”。酉羹就是鸡汤,从鸡在十二生辰中的排位而来。杏酪是杏仁霜,可算是一种大众饮料。黄儿是以黄米粉团枣的蒸面馍;黑儿是用荞麦面团枣蒸出来的面馍;黄粱饭是糜子舂米制成的米饭;青精饭是用杜鹃花科的灌木南烛枝叶,捣碎出汁后,用来浸泡大米,蒸熟后又晒干,米便成了青色。道士们说这种饭是滋补养气的,以至于人人抢食,使青精饭成为当时的常备食品。槐叶冷陶是一种消暑食品,据《杜诗镜铨》引张缙云:“槐叶味凉苦。冷陶,已熟面名,盖以槐叶汁和面为之。”又引王左仲云:“蒸淘过熟,其贡消灭,故加餐愁其易尽。”这说明它是一种面食。
正文
冰食·冰酪
冷饮在古时称为“冰食”。冷食之传统其实源远流传,至今起码有三千多年之历史。
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豳风·七月》是当时的奴隶们唱的一首农事诗,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夏历的十二月、正月。翻译过来就是: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地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的“阴”是“窨”的借字,也就是藏冰室。把它藏进冰窖干什么用呢?供贵族们在夏天时
享用。古时贵族的冰食,首先依赖于藏冰。《礼记·月令》:“季冬之月;冰方盛,水泽腹坚,命取冰。”《周礼·天官·凌人》:“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凌:冰室。三其:三倍。,春始治鉴春天献羔而启冰。。”凌人是周王朝专司冰事的职官,主掌斩冰、藏冰、启冰、颁冰诸事。今人考,当时周王朝之司冰事的机构有凌人近一百人。有两个主管,名“下士”;两个秘书,称“府”;两个文书,称“史”;八个领班,称“胥”;每班十个劳力,称“徒”。
今在陕西凤翔,发掘有秦时一处凌阴。此凌阴掘于一个夯土台基16.5米×17.1米的中央,深约2米,窖口10米×11.4米,底8.5米×9米。窖周围夯土成隔温墙,厚3米。窖上有瓦顶建筑,窖底铺板岩,窖口有五道可启落的闸门,闸门下有排水道,可供融水排出。冰窖周围有大量腐殖质,大约是昔日用麦草做保温层的残迹。据计算,这样一个窖,藏水量约两百立方米,按《周礼》藏冰量是实际用冰量三倍,那么可用冰六十多立方米。
当初,按节令,夏历十二月凿冰,正月藏冰,三月启冰。藏冰时,按《仪礼》,要祭司寒之神。祭品用黑色的公羊和黑色的黍米。因寒气来自北方,司寒之神就是北方之神。北方的土是黑的,北方的神也是黑的,故称“玄冥”。“玄冥”也就是水神。《左传》:“共工之子,为玄冥师。”待启冰时,要献礼,献礼用羔羊春韭,在窖口要挂上桃木弓、荆棘箭,以辟鬼邪。启冰时取出的第一批冰,要托以祭盘,于太庙祭祀先祖。
当时各地贵族都修凌阴。《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记,楚臣申叔豫夏日就在冰室以冰为床,穿皮衣而躺在冰床上。除专门的凌阴外,宫中还有冰厨即冷库。,内有冰井。井内以陶制井圈叠套成井壁,下有与之同大的陶鉴做井底。昔曹操专门在邺城今之河北临漳。建有冰井台,《水经注》记:“邺城西北有三台,皆因城为基,巍然崇岸,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其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曰冰井台。”“朝廷又置冰室于斯阜,室内有北井
。”“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一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内数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
除冰室、冰井之外,还有“冰鉴”。“冰鉴”即冷藏食品的大冰盆。今有昔吴王夫差的青铜冰鉴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底径47.2厘米。另有出土的曾侯乙冰鉴两个,呈方箱形高61.5厘米,长宽均为76厘米。这种冰鉴有盖,里面装一方壶。盖的中间是空的,盖上盖,方壶的壶盖正好从中间露出。很显然,这壶是用来盛酒的,冰鉴对壶中的酒起到了冰镇作用。
最初的冷饮比较简单。《楚辞·招魂》:“挫糟冻饮,酎清凉些。”韩愈《楚辞集注》:“挫,捉也。冻,冰也。酎,醇酒也。”这也就是一种冰镇清酒。东汉蔡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寒水,指的是冰水。《周礼》中,王有六饮:水、浆、醴、凉、医、酏。浆、醴、凉、医、酏,其实都是酒。浆是味稍酸的酒。煮米成干饭酿的酒叫醴,煮米成稀粥酿的酒叫酏。医是可以治病的酒,凉是用水搀淡的酒。又有冬天饮六浆、夏天饮六清之说。六清是薄荷水、嫩藜、糯米、甜酒、梅汁、桃滥寒粥与冰屑拌和而成。
因当时冰之收藏不易,所以唐以前,能享用者并不多。当时皇宫举行冷宴,以食冰为主,皇帝即以冰颁赐部下,以示皇恩。隋唐以后,城中开始有卖冰的铺子。但夏冰价格仍很高。《云仙杂记》:“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白少傅即白居易。诗名动于闾阎,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日日如是。”《迷楼记》还记这么一则故事,叙隋炀帝晚年,筑迷楼,醉迷于女色。“大业八年,方士进大丹,帝服之,荡思愈不可制,日夕御女数十人。入夏,帝烦躁,日引饮几百杯,而渴不止。医丞莫君锡上奏曰,帝心脉烦盛,真元太虚,多饮即大疾生焉。因进剂治之,仍乞置冰盘于前,俾帝日夕朝望之,亦治烦躁之一术也。自兹,诸院美人,各市冰为盘,以望行幸。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宫女们为得炀帝之宠爱,争相置冰盘,因此使卖冰之家都发了大财。
作者:淋溶土2005-10-613:55回复此发言
--------------------------------------------------------------------------------
2冰食·冰酪转贴
至唐代。中国已有人造冰。《杜阳杂编》:“盛夏安镬。用水晶如掌者汲水煮沸。取越瓶盛汤。油帛密封。复煮千沸。急沉涧底。平旦冰结矣。名寒筵冰。”中国人造冰与欧洲人造冰相比。大约早了五个世纪。
初创冰雕者。其实是唐代地杨国忠子弟。把夏冰雕成艺术品。在食用之前可玩赏一番。《开元天宝遗事》记:“杨国忠子弟。以奸媚结识朝士。每至伏日。取坚冰令工人镂为凤兽之形。或饰以金环彩带。置之雕盘中。送与王公大臣。惟张九龄不受此惠。”另“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坐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亦有挟纩者披锦被者。”。
皇帝们在盛夏因为多食冰水。就容易暴病。《宋史·施师点传》记。施师点任礼部侍郎后。孝宗皇帝很器重他。经常与他长谈。“一日入对后。殿上曰:‘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师点曰:‘自古人君当无事时。快意所为。忽其所当戒。其后未有不悔者。’上深然之。”《本草纲目》也记。宋徽宗因食冰多而致病脾。国医久治不效。召杨介诊之。杨介怎么治呢?以冰块煎药。所谓“疾因食冰。臣因以冰煎此药。是治受病之原也”。以冰治冰。结果治好了徽宗地脾。
唐宋时。着名地冰食。有“雪泡梅花酒”见《梦粱录》。有“凉水荔枝膏”见《东京梦华录》。有“冰调雪藕丝”杜甫诗《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有“冰镇珍珠汁”《续夷坚志》:“临洮城外洮水。冬月结小冰子。如芡实。圆洁如一耳垂之珠。洮城中富人收贮。盛夏以蜜浆调之。如珍珠粉。”。
至于冰淇淋。对其发明权。今人乃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发明者是14世纪初地意大利人邦塔伦蒂;有人认为是古罗马地奴隶。他们在从阿尔卑斯山向都城运冰地过程中。将果酱加入冰。创造了冰淇淋。其实。冰淇淋之最初地发明权在中国。是1295年。马可·波罗将其制法带回意大利地。
冰淇淋的名称,是从英文音译过来的,冰加上奶油的意思。国外有人考,这种冰冻的奶食,原名叫“冰酪”,原是元代宫廷的冷食。马可·波罗回国前,元世祖忽必烈偷偷把其制法传给了他,马可·波罗将它献给了意大利王室。
查元宫廷确实有“冰酪”。陈基有诗:“色映金盘分外近,恩兼冰酪赐来初。”这位陈基是给皇帝讲经的经师,这首诗就是说他给皇帝讲经时,讲到“冰酪”的恩典。他说,冰酪盛于金盘,黄白相映,赐食的地方离圣上很近,这真是难得的殊荣。查元人忽思慧所作《饮膳正要》,其中记有“酥油”、“醍醐油”、“马思哥油”的制法:“牛乳中取浮凝,熬而为酥。”“取上等酥油,约重千斤之上者,煎熬,过滤净,用大磁瓮贮之。冬月取瓮中心不冻者,谓之醍醐。”“取净牛奶子,不住手用阿
赤打油木器。打取浮凝者,为马思哥油马思哥为蒙语。,今亦云‘白酥油’。”后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记乳酪的制作:“从乳出酪,从酪出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牛乳一碗,搀水半钟,入白面三撮,滤过,下锅,微火熬之,待滚,下白糖霜。然后用紧火,将木杓打一会,熟了再滤入碗。糖内和薄荷末一撮最佳。”
若冰冻之后,很显然就是原始之冰淇淋。
清代,由于藏冰业的高度发展,冰不再是罕贵之物,冰饮业一跃而上,变得非常普及,冰价也为之暴跌。严辰《忆京都词》注:“京都夏日……宴客之筵必有四冰果,以冰拌食,凉沁心脾。且冰亦可以煮食,谓之冰核。冰窖开后,儿童舁卖于市,只须数文钱,购一巨冰。”《燕京岁时记》:“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这种冰胡儿,就是比较原始的冰棍。
清代北京的冷饮佳品,一是酸梅汤。《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北京夏季凉饮,以酸梅汤为佳品。系以乌梅和冰糖水熬成,外用冰围之,久而自凉,不伤人,且祛暑也。”《燕京岁时记》:“酸梅汤以酸梅合冰糖煮之,调以玫瑰、木樨、冰水,其凉振齿。以前门九龙斋及西单牌楼五家者为京都第一。”二是西瓜汁,西瓜去籽拧汁,入于冰中镇凉。高贵者汁用文火炼熬,至黏稠时倾入碗内,冰镇之后凝结如琥珀,名“琥珀糕”。三是“杏仁豆腐”。朱彝尊《食宪鸿秘》记:“京师甜杏仁,用热水泡,加炉灰一撮,入水,候冷,即捏去皮,用清水漂净。再量入清水,如磨豆腐法带水磨碎,用绢袋榨汁去渣。以汁入锅煮熟。加白糖霜或量加牛乳。”此种冷冻后叫杏酪,切成小块配以冰水,即杏仁豆腐。四是“什锦冰盘”,主要盛以夏时河鲜,即果藕、菱角、鸡头米、莲子。若是全冰碗,还需加杏仁、鲜核桃仁、甜瓜、蜜桃。这些东西都切成薄片,盛以冰块之中,真是夏令之佳品。
昔什刹海是北京最大的冷饮市场,什刹海会贤堂的什锦冰盘非常有名。送冷饮上门者,旧称“送冰盏儿”。送冰盏儿者手执两枚铜碗,两碗相叠,大指小指卡住下碗,二指三指挑动上碗,频频相击,有断有续,发出“儿铮——铮”的声音。敲击铜碗的声音,在赤日炎炎之中,听起来就十分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