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教案要求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了解某一时间段教学情
况或为促使学生落实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设定的教学过程。作为习题课教案应有: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选习题的目的;
2、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3、确定时间、安排(限时限量独立完成、相互讨论、堂上堂下先练后讲);
4、预设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提前作);
5、收集学生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习题讲评课重点解决的内容。习题讲评课教案
习题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习题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
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
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
时,通过习题讲评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
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
有的放矢的确定(通过阅卷、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的盲点及学生存在的疑点(分清普遍现象和个别现
象)
3、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⑴肯定成绩(特别是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以鼓励为主
⑵指出不足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
点知识,重点技能;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⑶提升讲评的层次,有只讲答案到讲题意、思路、方法、错因分析提升到讲知识联系、
归类、诱导创新;
⑷留有适当时间要求学生搞清错因,及时改正错题,整理有关的思路、方法、知识结构、
联系;
⑸针对出错率高的习题另选相关内容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强化;
4、某些内容可体现在教师题卷上(题意分析、考点、学生普遍错误答案、知识联系等);
5、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有的放矢,做到分层指导。
篇二: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习题课教学设计(终稿)
一、教材依据:
采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复习题11拓广
探索第12题改编“中线”为“高”。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体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生为本,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2、教材分析:
全等三角形的证明是初二几何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这节课探究的是如何从运动的角度
来看待三角形全等证明的问题,通过类比迁移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
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由特殊到一般的数
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今后学好
几何证明打下一定的基础。
3、设计理念:
(1)、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经历动手、动脑,学会观察、
发现、分析、概括的学习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注重知识的产生、转化和迁移的过程,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处理,渗透数学思想。
(3)、给学生提供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交
流。
(4)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回顾所学的知识,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从而快乐的学习数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己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一般情况下,对简单的几何证明不会
有什么问题,但在特定的条件下,证明两次三角形全等,还有点困难这有一个学生学习上数
学思维的转变过程。由于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农村,学生的学习素养普遍较低,教学中面对大
多数学生,因此,教学起点不易定得太高,而选择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就是想通过剪纸活动去探寻证明途径,降低教学难度,这也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四、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角边角”“hl”判
定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在具体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能熟练运用全等三角形四种
基本判定方法和hl定理去进行几何证明的学习和应用。通过对此例的学习,感受运动在知识
的学习和知识技能的提高中的作用,经历由“静”到“动”的思维变化的过程,从而发展学
生的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更新他们僵化的思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和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通
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思想方法对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好数学的信
心。
(2)、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大胆探索,合作创新的精神在对几
何问题的分析、处理和解决过程中,充分认识几何证明的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逻辑思维的严
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重点: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用“角边角”“hl”定理去
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把一般三角形全等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全等问题。
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有关的纸张、剪刀和作图工具、多媒体,学生预习本节小结部分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剪纸操作,引入新知
问题1: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两个直角三角
形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这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吗?
学生活动1:任意画一个△abc,再画一个△a1b1c1,使a1b1=ab,∠b1=∠b,b1c1=bc
(即使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活动2:任意画一个rt△abc,再画一个rt△a1b1c1,使a1b1=ab,a1c1=ac(即使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把画好的△a1b1c1剪下,放到△abc上,它们全等吗?
学生主动参与,互助学习,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完成作图剪图。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
提问小组学生或学生代表。
师生共同归纳:板书: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边
角边”或“sas”;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成“斜
边、直角边”或“hl”。
(二)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问题2:证明: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其中一边上的高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全等。学生活动3:以活动2三角形为基础,用橡皮筋和长图钉构成△abd和△a1b1d1点c
是点d在bc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点c1是点d1在b1c1边上左右移动后的动点,三角形
的高ad不变且垂直于bc边,三角形的高a1d1不变且垂直于b1c1边观察这样变化后当
b1c1=bc时,△abc和△a1b1c1全等吗?
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和讨论。各组谈他们的做法和想法,听取教师的点评引
导。教师活动:教师在多媒体上演示活动3,并巡视观察各小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困
难的学生和小组进行指导。
问学生能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回到问题2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2改写成已知求证形式,而作图分三种情况分三个大组按所作的图
形加以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和△a1b1c1中,a1b1=ab,b1c1=bc,ad,a1d1分别是△abc和△
a1b1c1的边bc和b1c1上的高,且ad=a1d1.
求证:△abc≌△a1b1c1.
(如图)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归纳,既有助于训练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又有
助于学生在归纳概括过程中把所学的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条理化、系统化。注意证明书写规范。
组长派组员去黑板上展示各组的证明结果,并讲给全班同学听,重在讲思路。讲完以后
全班同学都可以进行点评,或阐述自己不同的思路。
师生共同归纳:
师生共同分析后由教师用多媒体投影仪在银幕上展示解题过程。(略)
(三)小结与反思
回顾本节我们学习的过程,同学们可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
收获?学生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过程进行回忆。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胆发表见解,教师对学生的体会和进步给予肯
定和鼓励。
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对图形的动态变化的证明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因此改一点d(d1)
为动点,证明中所出现的三种不同状态都可以很容易得到证明。很多学生都能体会到动态观
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认识上的提高,促进学生严谨科学对待数学学习,培养学生
严肃、认真的学
习态度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及时帮助学生提高这样的认识,这样
才能加深和扩展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这节课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这三个维度方面的目标都有所体现。在如何关注学生的学,如
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都进行了探究,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实验、观察、比较、猜想、归
纳、验证的数学方法,一步步培养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四)布置作业:
p27复习题11第12题
篇三:习题课教案
正页
教学内容习题课
教学目的1、复习本章的有关知识
举一返三
重点
教法选择
教学进程
在复习中
应重、难
点突出、
并且举例
讲解2、进一步巩固矫正、弯形和绕弹簧的相关知识3、讲练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
融会贯通,并能做到1、巩固本章相关知识2、学生自己练习讲练结合,即教师举例讲解与
学生练习相结合一、复习知识(一)、矫正1、概述2、手工矫正的工具3、手工矫正
的方法(二)、弯形
1、概述
2、弯形毛坯长度计算
(1)、中性层的位置
(2)、a=π(r+χot)α/180°
(3)、a=0.5t
(三)、绕弹簧
1、弹簧的种类
2、弹簧的绕制
(1)、绕弹簧的工具
(2)、拉簧的盘绕法
(3)、压簧的盘绕法
3、心棒直径的确定
d0=(0.75~0.8)d1
二、讲解例题
例一:计算如图所示的工件展开长度
已知:ae=100(mm),ce=120(mm),
r=15(mm),t=5(mm),α=60°。
求:l?
解:
r/t=15/5=3
查表9.1,取χo=0.4
be=de=15·ctg30°=25.98(mm)
l=l1+l2+a
=(ae-be)+(ce-de)+π(r+χot)α/180°
=(100-26)+(120-26)+3.14(15+0.4×5)60°/180°=74+94+17.8
=185.8(mm)
课后效果
学生的
分析
习和巩固。
三、学生自己练习习题集p41五、2、3课本p969、10此讲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
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习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对此章的内容加以复
篇四:数学习题课设计教案
篇五:习题课教案
正页
教学内容习题课
教学目的1、复习本章的有关知识
举一返三
重点
教法选择
2、进一步巩固铆接、粘接和锡焊的相关知识3、讲练结合,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并能做到1、巩固本章相关知识2、学生自己练习讲练结合,即教师举例讲解与学生练习相
结合
教学进程一、复习知识
在复习中(一)铆接
应重、难1、概述
点突出、(1)铆接种类
并且举例
讲解(2)铆钉(3)铆接件的接合、铆道及铆距
2、铆接直径、长度、通孔直径的确定
(二)粘接
1、概述
2、无机粘合剂及其使用
3、有机粘合剂及常用配方
(三)锡焊
1、概述
2、锡焊工具
3、焊料与焊剂
4、焊接方法
二、讲解例题
例一:用半圆头铆钉铆接板厚为3mm和2mm的两块钢板,用计算法确定铆钉直径、长度、
通孔直径和铆距。解:
(1)d=1.8t=1.8×2=3.6(mm)
按表10.4圆整后,取d=4mm
4.5mm。
课后效果
通过学生的
分析(2)l=l铆合头+l总厚l铆合头=(1.25~1.5)×d=(1.25~1.5)×4=
5~6(mm)l总厚=3+2=5(mm)l=10~11(mm)(3)通孔直径:在精配时为4.1mm;在
粗装配时为(4)铆钉并列排列:t≥3d=3×4=12(mm)铆钉中心到铆接板边缘的距离为:
钻孔时为1.5d=1.5×4=6(mm)冲孔时为2.5d=2.5×4=10(mm)三、学生自己练习习
题集p46六、2课本p1033、4此讲主要是学生自己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习题发
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对此章的内容加以复
习和巩固。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11:3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27836110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练习课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练习课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