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节气的寓意和传统最全
小暑作为一个节气,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什么是小暑,下面是由
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小暑节气的寓意和传统最全”,仅供参考,欢迎
大家阅读本文。
小暑节气的寓意和传统最全
小暑节气的寓意
每年7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05度时为小暑。《月令七
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
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
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
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根据中国气象局预计,
进入7月后,我国各地的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
的可能性逐渐增大,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高温高湿的“桑拿天”,由
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节气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
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
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之后进
入三伏天,所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应该是一年中最热
的时节。“伏”,是指藏阴气于炽热之中的意思。
小暑开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结束,东部淮河、秦岭一线以北的
广大地区开始了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雨季,降水明显增加,且雨量
比较集中。小暑前后,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
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
雹,容易造成灾害。华南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
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这一东旱西涝
的气候特点。
小暑的传统
六月初六日为“天贶节”。据史书记载,此节始于宋代哲宗元符
四年。“贶”即“赐”,即天赐之节。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属赐
“冰麨”和“炒面”之因,故称天贶节。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还能
种荞麦;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
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伏日人们食欲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
俗谓之苦夏,而饺子在传统习俗里正是开胃解馋的食物山东有的地方
吃生黄瓜和煮鸡蛋来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鸡蛋,不吃别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
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之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
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伏日吃面习俗
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
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
恶五月是恶月,六月沾边儿也应辟恶。
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
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时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
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唐代医学家苏恭说,炒面可解烦热,止泄。
另外山东临沂地区有给牛改善饮食的习俗。伏日煮麦仁汤给牛喝,
据说牛喝了身子壮,能干活,不淌汗民谣:春牛鞭,舐牛汉(公牛),麦
仁汤,舐牛饭,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时节是台湾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黄熟的时候也是丝
瓜、苦瓜、黄瓜、冬瓜的盛产期台湾周围的海域是属于温水海域,也
是温水鱼群的群聚时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红魽等渔获,淡水海域则
可捕获黑鲷。
所谓小暑吃芒果代表这个时节是芒果的成熟盛产期台南县白河镇
的莲田盛产莲蓬和莲子,素有莲花之家的白河镇每年都会举办莲花节。
小暑养生的关键
1、饮食关
夏日饮食不宜过饱,通常吃到七、八分饱就可以了,但一定要注
意全面、均衡的营养搭配,不可挑食、偏食。有些人受天气影响,食
欲不振,则可以吃得稍微清淡些。周教授建议,夏季应多食用低糖、
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的食物,尽量少吃辛辣、油炸的食品。
2、情绪关
夏日天气炎热,情绪容易波动激动,导致血压上升,加重心脏负
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疾病容易发作。此外,中风在夏
天的发病率也相当高,需引起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情绪波动过大还
会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等也与情绪有很大的关
联。
3、湿热关
夏天多暑多湿,人往往感到头重脑疼,则容易抑郁、倦怠、胸闷、
胃口不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而言,夏季要多注意保养,以防咳
嗽、气管疾病的反复发作。而对于体质湿热者来说,手心脚心常有发
热感,且在湿气和热气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显得黄而臭。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3:55: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700554105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小暑是什么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小暑是什么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