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更新时间:2023-03-02 03:45:17 阅读: 评论:0

常规化-only牛仔裤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2023年3月2日发(作者:身边的感动)

中国古代十大古筝名曲

中国古代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

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

《汉宫秋月》和《阳春白雪》

扩展资料:

高山流水

相传《水仙操》和《高山流水》这两首古琴曲都是伯牙当时成就

的。

从此,他的琴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却始终没能找到一个

知音。

后来,俞伯牙到晋国做了大夫。

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国。

因遇大风,只好在汉阳江口停留。

待风平之后,一轮仲秋之月便从浮云中漫步而出。

伯牙站立船头,仰视明月,俯视江面水波,琴兴大发,便抚琴而

弹。

一曲即终,忽从草丛中跳出一个樵夫来,此人对伯牙的琴艺赞叹

不已。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吗?”

伯牙大惊,便问道:“你会听琴,你能识琴之优劣吗?”

樵夫接琴观之,答道:“此琴叫瑶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树中良

材梧桐的中段做成。

其树必高三丈三尺,截为三段,上段声音太清,下段声音太浊,

只有中段,清浊相济,轻重相兼。

后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择吉日良时,凿成乐器。

最初,此琴有五条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内按宫、商、

角、徵、羽。

后来,周文王添弦一根,称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称为武

弦。

因此,这琴又称文武七弦琴。”

伯牙听罢,心悦诚服,便又调弦抚琴,时而雄壮、高亢,时而舒

畅、流利。

樵夫时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时而曰:“善哉!洋洋

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礼而问道:“天下贤士,请教高名雅

姓?”樵夫还礼,说:“在下姓钟,贱字子期。”伯牙叹曰:“相识

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烛,与子期结为兄弟。

并相约来年仲秋再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谁料想此时已是与好友阴阳相

隔,子期已离他而去。

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

以刀断弦。

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

破弦绝。

后人感其事,就在汉阳龟山尾部,月湖侧畔筑一琴台,以资纪念。

《高山流水》一曲被录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发射到

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级生物传道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遇知音

广陵散

汉魏时期相和楚调组曲之一。

嵇康因反对司马氏专政遭害,临刑前曾从容弹奏此曲以寄托。

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又一说:原是东汉末年流行于广

陵地区(即今安徽寿县境内)的民间乐曲。

曾用琴、筝、笙、筑等乐器演奏,现仅存古琴曲,以《神奇秘谱》

载录最早。

早期并无内容记载,现多数琴家按照聂政刺韩王的民间传说来解

释(与正史有出入)。

据《琴操》中所载:聂政,战国时期韩国人,其父为韩王铸剑误

期而被杀。

为报父仇,上泰山刻苦学琴十年之后,漆身吞炭,改变音容,返

回韩国,在离宫不远处弹琴,高超的琴艺使行人止步,牛马停蹄。

韩王得悉后,召进宫内演奏,聂政趁其不备,从琴腹抽出匕首刺

死韩王。

为免连累母亲,便毁容自尽。

后人曾为古琴曲《广陵散》所加分段标题,有的以与故事相应的

情节取名,乐曲所表现的情绪,与这个悲壮的传说也确有不少相通之

处。

《神奇秘谱》所载《广陵散》,分开指(一段)、小序(三段)、

大序(五段)、正声(十八段)、乱声(十段)、后序(八段)共四

十五段。

此曲早已绝响,解放后不少琴家才将它译奏出来。

乐曲定弦特别,第二弦与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时可在这两

条弦上奏出,取得强烈的音响效果。

据《琴议》记载:嵇康非常喜爱《广陵散》,经常弹奏它,以致

招来许多人前来求教,但嵇康概不传授。

死前索琴弹奏此曲,并慨然长叹:“《广陵散》如今绝矣”。

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出土模制嵇康画像砖,描绘了嵇康席坐抚琴,

气宇昂轩的形象。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称《落雁平沙》。

描写雁群降落前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

作者传有唐代陈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权等,众说不一。

此曲琴谱最初载于明末《古音正宗》(1634年)。

问世以后,深受琴家喜爱,不仅广为流传,而且经过加工发展,

形成段数、定弦、调式、意境等方面不尽相同,又各具特色的多种版

本,是传谱最多的琴曲之一。

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盘

旋顾盼的情景。

对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鸿雁飞鸣”来描写秋天

景物的;有“取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

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的;也有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

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

“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

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的。

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

起而又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故称“三弄”。

相传

晋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为琴曲。

乐曲通过歌颂梅花不畏寒霜、迎风斗雪的顽强性格,来赞誉具有

高尚情操之人。

1972年王建中改编成钢琴曲,表现的主题则是***《咏梅》。

十面埋伏

中国传统琵琶曲之一。

《十面埋伏》乐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

描绘刘邦和项羽在垓下决战的情景。

乐曲主要歌颂了楚汉的胜利者刘邦,尽力刻画“得胜之师”的威

武雄姿,全曲气势恢弘,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又名《淮阳平楚》:谱最早见于《华秋频琵琶谱》(1819)。

明王宝(1598-1662)《四照堂集。

汤琵琶传》中记琵琶家汤应曾奏《楚汉》。

“楚汉一曲。

当其两军决斗是,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

鼓声、金、剑击声、人马群易声,俄而无声。

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

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项王

声。

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成人如此。”所

绘之情景、声色与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

全曲分十三个段落,都标题可归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营”全曲序引,表现出征前的金鼓战号齐鸣,众人呐喊

的激励场面。

音乐有散渐快,调式的复合性及其交替转换,更使音乐增加不稳

定性。

(2)“吹打”。

(3)“点将”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但轮一句轮

一拂轮)和“扣、抹、弹、

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

(4)“排阵”。

(5)“走队”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

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现决战前夕夜晚,汉军在垓下伏兵,气象宁静而又

紧张,为下面两段作铺垫。

(7)鸡鸣山小战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气息急促,音乐初步

展开。

(8)九里山大战描绘两军激战的生死搏杀场面。

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

先用“划、排、弹、排”交替弹法,后用拼双弦、推拉等技法,

将音乐推向***。

第三部分:

(9)项王败阵。

(10)乌江自刎先是节奏零落的同音反复和节奏紧密的马蹄声交

替,表现了突围落荒而走的项王和汉军紧追不舍的场面;然后是一段

悲壮的旋律,表现项羽自刎;最后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

“煞住”),音乐戛然而止。

原曲还有:

(11)众串凯。

(12)诸将争功。

(13)得胜回营。

卫仲乐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后三段删去不奏。

今日诸家大多承用此

法。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

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十面埋伏》可以说是把古代琵琶表演艺术发挥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创造了单个乐器的独奏形式表现波澜壮阔的史诗场面(而现代,

这往往需要大乐队式的交响曲体裁方能得以完成),直到今天,《十

面埋伏》依然是琵琶演奏艺术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名作。

夕阳箫鼓

是抒情写意的乐曲,1925年前后,上海大同乐会根据经曲

改编成丝竹乐曲《春江花月夜》。

最早版本是1842年的“夕阳箫歌”,1864年前成书的《今乐考

证》称为中国传统琵琶曲《夕阳箫歌》,1895年被改编为《浔阳琵琶》

时已将以来的六段编成十段,各段分别借用唐代乐府题名,至1932年

改为民乐合奏,定名《春江花月夜》,情趣也由原来“秋意晚江别”

而发展成比较健康向上,春意盎然,清新优美。

解放后用乐队合奏全曲分成十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画面:1、江楼

钟鼓,2、月上东山,3、风回曲水,4、花影层台,5、水云深际6、

渔歌唱晚,7、回澜拍岸,8、桡鸣远籁,9、欸乃归舟,10、尾声。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

乐曲通过委婉质朴的旋律,流畅多变的节奏,形象地描绘了月夜

春江的迷人景色,赞颂了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姿。

渔樵问答

乐曲通过鱼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了对追逐

名利者的鄙弃。

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

的曲调表示答句。

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鱼樵悠然自得的神态。

正如《琴学初津》曲意深长,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

丁,橹歌之乃,隐隐现于指下。

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胡笳十八拍

根据同名诗谱写的乐曲,反应主题是“文姬归汉”。

汉末,著名文学

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乱中被匈奴所获,留居

南匈奴与左贤王为妃,生了两个孩子。

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写了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

思乡别子的情怀。

全诗共十八段,谱作成套歌曲十八首。

据郭沫若说,突厥语称“首”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

又因该诗是她有感于胡笳的哀声而作,所以名为《胡笳十八拍》

或《胡笳鸣》。

原是琴歌,但魏晋以后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的器乐曲,称《大

胡笳鸣》、《小胡笳鸣》。

前者即为《胡笳十八拍》的嫡传。

唐代琴家黄庭兰以擅弹此曲著称。

李颀有《听董大弹胡笳》诗:“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

拍,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客归。”就是对

该曲内容的概括。

现存的曲谱最早见于1425年刊行的《神奇秘谱》本,称“大、小

胡笳”,都是无歌词的器乐曲。

可唱的琴歌《胡笳十八拍》,初见于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

年)孙丕显所刻的《琴适》中,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谱本,其歌词即

文姬所作的“我生之初尚无为……”。

音乐基本上用一字对一音的手法,带有早期歌曲的特点。

从第一拍到第九拍,以及第十二、十三两拍,都有一个相同的尾

声,有受汉代相和大曲影响的痕迹。

全曲为六声羽调,常用升高的徵音(升5)和模进中形成的高音

(升1)作为调式外音。

情绪悲凉激动,感人颇深。

汉宫秋月

琵琶曲,后被改编二胡、江南丝竹等。

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幽怨悲泣

汉宫秋月

的情绪。

汉末战乱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达十二年之久,她身为左贤王

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

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喜悦被

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

据载,二胡是刘天华先生所传。

《汉宫秋月》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

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

阳春白雪

相传为春秋时期的晋国师旷或齐国刘涓子所作,“白雪”取

阳春白雪

另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它以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生动表现了冬去春来,

大地复苏,万物向荣,生机勃勃的初春景象。

历来有“大阳春”和“小阳春”(又名“快板阳春”)两种不同

版本。

前者指李芳园、沈浩初整理的十段与十二段的乐谱;后者是近代

琵琶家汪昱庭(1872-1951)所传,全曲只有七个乐段,可划分为起

承转合四个部分,是一首具有循环因素的变奏体的乐曲。

“起”部标题名为“独占鳌头”,使用加花、“隔凡”以及结构

上的扩充和紧缩等民间常用旋法,使《八板》原型得到变化发展,并

以半轮、推拉等演奏技巧润饰曲调,充满了生动活泼、明快愉悦的情

绪。

乐曲开头的八小节在后面循环再现,是全曲各个部分的“合头”。

“承”部共两段:“风摆荷花”和“一轮明月”。

在八小节“合头”再现以后,高音区展开的旋律更加花簇,结构

也扩大了,情绪比“起”部更为热烈。

“转”部包括“玉版参禅”、“铁策板声”、“道院琴声”三段,

这是一个对比性的段落。

《八板》变体运用分割和倒装、变化节奏等方法加以展开,并在

第六段中引入了新的音乐材料。

在演奏上时而用扳的技法奏出强音;时而用摭分弹出轻盈的曲调,

尤其是第六段围绕徵音弹出的一连串泛音,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晶莹四射,充满活力。

“合”部标题为“东皋鹤鸣”,再现了第二段,并在尾部作了扩

充。

通过慢起渐快的速度,连续的十六分音符进行,并在每拍头上加

“划”,不断增加音乐的强度,使全曲在强烈的气氛中结束。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3:45: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999171055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十大名曲.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十大名曲.pdf

上一篇:教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