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小说中的恋父情结:以《爱玛》
为例
作者:问雪萍符新宇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8年第10期
摘要: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在童年时期都会形成或多或少的俄狄浦斯情结,女孩子则表现
为恋父情结。本文在恋父情结的基础上,具体分析简·奥斯汀小说《爱玛》中爱玛与父亲及家
族好友奈特利先生的关系,以此来说明爱玛有恋父情结。一方面爱玛非常珍惜对现实中的父亲
的爱,另一方面她又在生活中找到了更完美的父亲替身,并与他结合,真正意义上实现恋父移
情。
关键词:《爱玛》简·奥斯汀恋父情结
一、引言
简·奥斯汀被弗吉尼亚·伍尔夫赞为“女性当中最完美的作家”。《爱玛》是她的代表作
之一。大多数读者关注小说主人公爱玛和她身边朋友们的爱情故事,以此来探讨简·奥斯汀的
爱情观、婚姻观。很少有人注意到小说中的一个边缘人物——爱玛的父亲,国内学者只有李永
霞曾分析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以及《爱玛》中父亲们的形象。爱玛的父亲看似是
一个不太重要的人物,实则暗藏玄机。本文尝试通过弗洛伊德精神批评分析中的恋父情结来分
析《爱玛》中主人公对父亲细腻的情感。
提及“恋父情结”,不得不提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创立者弗洛伊德。他曾在著作《梦的解析》
中指出儿童心中存在着一种性本能,它能让儿童对同性家长产生排斥,对异性家长产生爱恋之
情。由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弑父娶母,所以弗洛伊德将儿童的这种心理命名
为“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Complex)。这种情节用于男孩子叫“恋母情结”,用于女孩子
则叫“恋父情结”。另外,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俄狄浦斯情结会逐渐衰
退,而女孩子则无限地留在俄狄浦斯的境界中,只有在晚年才放弃,但也不是完全放弃。
二、爱玛的恋父情结
英国社会学家杰弗瑞·高尔认为奥斯丁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恋父情结体现在两方面:憎恨母
亲并且嫁给父亲的替代人。但是爱玛并不完全符合高尔的发现,因为爱玛并未憎恨自己的母亲。
相反在故事中爱玛的母亲可以说是缺席的,她在爱玛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母亲对于爱玛的影
响正如第一章所说“很久以前就去世的母亲,只在她的记忆中还留下点模糊的印象,这仅有的
一点母爱也变得残缺不全了”。加之姐姐和家庭女教师相继出嫁,因此,父亲是陪伴爱玛最长
久的亲人。小说中爱玛的恋父情结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爱玛对现实中父亲的爱以及对父亲的替
身——老友奈特利先生的爱。
(一)爱玛与现实中的父亲
在大女儿和女家庭教师都出嫁后,爱玛的父亲伍德豪斯先生和爱玛相依为命,奥斯丁在开
篇描写他为“是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对两个女儿非常宠爱娇惯”,可见这是一位疼爱女儿的可
爱老头。但其实在故事中,伍德豪斯先生并不完美,甚至并不足以让子女对他崇拜。“由于伍
德豪斯先生结婚较晚;父亲的老态和习惯把他们之间因为年龄而造成的鸿沟衬托得更加明显。
因为体弱多病,他既不能锻炼身体,也没有时间培养心性,于是便未老先衰”。所以,尽管父
亲心地善良、性情和蔼,但他与爱玛间还是有隔阂的。
对于现实中身边不完美的父亲,爱玛对他的爱在自身言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先,爱玛
言语中毫不吝啬对父亲的爱。她和好姐妹哈利特聊婚姻问题时曾说:“在任何男人的眼睛里,
都不会把我像在父亲的眼睛里那样永远放在第一位,都不会认为我永远都是正确的。”可见爱
玛十分享受来自父亲的宠爱,有了父亲的庇护,她可以在小镇上行动自如且受人尊敬。哪怕和
自己姐姐的孩子比,爱玛也是袒护父亲。“虽然我对孩子的慈爱怎么都赶不上父亲的爱……”
爱玛的言语中时刻透露着对父亲深沉的爱。
爱玛的具体行动也深受父亲影响,她是父亲眼中的乖女儿。爱玛从十二岁开始便是家里的
女主人,由于她继承了母亲管理照料家庭的天赋,大家也都是服从她的。一方面是父亲赋予了
爱玛管家的权利职责,另一方面,爱玛也借当好女主人这一机会让父亲开心。无论严寒酷暑,
她都细心照料年迈多病的父亲,毫无怨言。家里的琐碎杂事,她都打理得井井有条,以便让父
亲省心。
另外,由于妻子的早逝,父亲对爱玛格外疼惜,舍不得她出远门,只有当爱玛时刻在他身
边时,他才安心。在父亲看来,海伯利小镇以外的地方对爱玛而言都是危险的,爱玛在去博克
斯山之前也一直乖乖听从父亲的教导,从未远离海伯利小镇。由于对父亲的崇拜与爱,爱玛并
不觉得父亲的要求有何不妥。
爱玛发布不婚宣言也离不开父亲对她的深刻影响。“我不仅现在不打算结婚,而且我根本
就没有结婚的打算。”“我不需要恋爱的过程,也不需要因为它而产生重要的改变,因为我知
道,几乎没有多少女人像我一样在家里有着一半的权威,也不可能得到像我这样被大家喜爱的
地位。在任何男人的眼睛里,都不会把我像在父亲的眼睛里那样永远放在第一位,都不会认为
我永远都是正确的。”对爱玛而言,父亲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父亲给予她安全感、荣誉和地位。
当婚姻与照顾父亲相冲突时,什么也不能将她与父亲分开,以至于奈特利向她求婚时,她因舍
不得父亲而犹豫。可见,爱玛与父亲之间的感情已超出正常的父女之情,奥斯丁借爱玛表达对
现实生活中父亲的崇拜与爱恋。
(二)恋父移情——爱玛与父亲的替身
有着恋父情结的小说中,由于伦理道德的约束,女儿们的恋父多是恋而不得的状态。随着
女孩子的成长,女性特征的发育成熟,她们开始寻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是恋父情结并不会就
此消失,当现实中恋父不能实现时,女儿们转而在选择初恋对象、结婚对象时,会在年龄、性
格、外形上寻找与父亲相似的异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令女性爱慕的如父亲般的男性形
象,他们慈祥温和,父亲般爱护着自己的小妻子,如《爱玛》中奈特利先生的形象。
在这类作品中,爱情总会超越年龄和世俗偏见的限制。女主人公会更青睐老夫少妻式的婚
姻。张韵雅认为此时“恋父情结”中的“父亲”并不是指性的象征或对象,而是融合了人类集
体无意识中的父亲原型,他们英勇无畏,高大伟岸。荣格曾将这总结为“阿尼姆斯”——他认
为每个女孩子潜意识中都无意识地形成了一个才华横溢、伟岸高大、聪明智慧,英勇慈爱的男
性形象,而这些都来自于人类祖先原始的经验沉淀,在女性心里形成集体无意识。
虽然爱玛宣称自己是不婚主义,但她热衷于给身边朋友牵红线,这说明爱玛对自己的爱情
只是开窍较晚而已。爱玛很珍惜与父亲的感情,现实中的父亲并不完美,但她发现了父亲完美
的替身——奈特利先生,与奈特利的结合使她实现了恋父移情。奈特利是爱玛姐夫的哥哥,也
是伍德豪斯先生多年的老友。奈特利先生比爱玛年长十六岁,从爱玛出生时就关心她呵护她。
他督促爱玛学习,熟悉爱玛的读书计划,促使她养成良好品行。可以说在爱玛的生活中,奈特
利先生一直扮演着亦友亦父的角色。
由于伍德豪斯先生年老体弱,没有过多精力教育爱玛,因此奈特利先生就负责了爱玛的大
部分教导工作。他甚至比伍德豪斯先生更负责,因为他属于极少数能够看到爱玛的错误并加以
批评指正的人。他曾严厉指责爱玛自以为是,乱点鸳鸯谱,最终使得自己好心办坏事。博克斯
山之行中,爱玛过分地嫌弃贝茨小姐愚蠢啰嗦,使得贝茨小姐很伤心,奈特利也毫不留情地指
责爱玛的行为举止“的确太糟糕了”。好在爱玛是一个能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的姑娘,她虽和奈
特利先生争辩,但事后她总会反省自己,毕竟奈特利是她信赖与崇拜的朋友。当朋友哈利特小
姐表示对奈特利有好感时,爱玛虽替她高兴,却发觉自己不是真正的开心,这与她之前为别人
牵红线时的热情截然不同,所以这时爱玛才恍然大悟——自己喜欢奈特利先生。令人欣喜的是,
故事的结局是圆满的,奈特利与爱玛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这样,不管是爱玛还是奥斯丁,她
们都完美地实现了自己的恋父情结。既愉悦了读者也达成了作者自己的目的。
三、结语
简·奥斯汀的小说《爱玛》中爱玛父亲这一边缘人物很少引起文学批评界的注意,但仔细
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爱玛对父亲其实也有一种恋父情结,尽管她本人可能并不知晓。一方面,
爱玛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个不完美的父亲,但她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对爱玛小心保护、万分宠
爱,爱玛也是细心地照料年迈的父亲,并且很少违背父亲的意愿。另一方面,爱玛也找到了一
个完美的父亲的替身——家族密友奈特利先生。奈特利在爱玛的生活中扮演着亦友亦父的角色,
他陪伴爱玛成长,教她做人,给她呵护。最后爱玛也实现了恋父移情——和奈特利先生完美结
合。或许,这不仅是爱玛的恋父情结,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奥斯汀对自己父亲深沉的爱。
本文发布于:2023-03-02 00:13: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87215103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恋父情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恋父情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