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的读后感
红与黑读后感篇1
于连・索莱尔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我。综观他极其短暂,却满是波折动荡的
年轻生命,流淌着太多矛盾和复杂。对此,人们可以作出很多评判――是个小私有
者盲目追求个人利益的悲剧;一个野心家的毁灭;一个反封建斗士的牺牲等等。各
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为,说于连是个个人主义野心家固然不
错,但不如说他是个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为确切些。自然这种歧途不
是简单地采取了某种有背社会道德的手段,而是来自他心灵更深处的矛盾本质。
于连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虽出身卑贱,却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着杰
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后能厕身在所谓的上流社会中。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
是困惑着人类几千年的问题,也同样困惑着我们的于连。在他心目中,幸福并没有
确切的标准,只是在他的心计,在他的警觉,他的一个又一个的“作战计划”及其
实施当中。他为第一次摆脱了父兄的虐打而幸福,为德・莱纳夫人面前履行“某种
责任”而幸福,为骄傲的玛蒂尔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为一次次地发迹而幸福
得要命。
他渴望幸福,渴望飞黄腾达,他发誓宁可死一千次也要飞黄腾达。为此,他制
出了一个又一个“作战计划”,使出各种虚伪手段,他超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
致。但他毕竟是个好苗子,所以在每每幸福之时,他又会扪心自问,深深自责。因
此,他的计划总会漏洞百出,总会让人怀疑。
我们不难发现于连在这种幸福的标准是以社会和他人标准为标准,追求他人和
社会的承认。实质上,他并没有获得多少快乐和幸福,反而使他处在一种紧张状
态,仅仅是感到“快乐的到了极点”,兴奋地跑来跑去,一种“野心家实现后的狂
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着紧接着应该在制定一个计划。这些所谓的
幸福仅仅是表象而已,于连为了表象而牺牲了本质。当他以为德・莱纳夫人的一封
信断送了他的幸福时,他想到了报复,最终被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反而使他从社会
的束缚解脱出来,获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伪装和面具,找到了真实的自
我,也找到了本质的幸福。他放弃了逃跑和上诉,能够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朋友,坦
然地面对死亡。
对于于连的爱情,我们同样怀着强烈的兴趣。因为于连的成功幸福既而毁灭都
与他的爱情紧密联系着的。他的两个恋人――德・莱纳夫人和玛蒂尔德伴着短暂而
奋斗的一生,所以不妨分别来看看于连与两个恋人的恋情。于连和德・莱纳夫人的
爱情始于于连对她的诱惑。起初,他只是在履行所谓的“责任”,这是一种对贵族
老爷的报复,一种虚荣的满足。但是德。莱纳夫人的善良、淳朴、温柔深深地打动
了于连。一段时间,他疯狂地爱上了德。莱纳夫人。可惜这颗爱心又很快被种种野
心占有了,直至最后才又复燃,爆发。
而于连和玛蒂尔德的爱情更多的是一种征服和反征服的关系,谁征服了对方,
就会让对方受到情感上的折磨。玛蒂尔德出身豪门贵族,且追求理想,不甘平庸,
才思敏捷。所有这些都吸引着于连。而玛蒂尔德对于于连的爱情更多地缘于于连在
她骄傲面前不屈服,不屑一顾。这在于连接受科拉索夫亲王的建议这一段有趣的故
事中表现得犹为突出。可以说是嫉妒和寂寞使玛蒂尔德疯狂地爱上了于连。
最终于连还是投入了德。莱纳夫人的怀抱而拒绝了玛蒂尔德。这多少让人要为
后者鸣不平,毕竟她置自己的名誉而不顾,毕竟他不顾一切地为于连的获释而奔
走。但这种爱却不是自然的流露。而于连对德。莱纳夫人的爱却是自然地。同她在
一起,于连会感到自由平等和独立。这也是司汤达本人所说的“头脑的爱情”和
“心灵的爱情”之别吧。于连的取舍正是司汤达本人的取舍。
同曹雪芹写《红楼梦》一样,司汤达在写完《红与黑》后认为在五十年后才会
有读者。他盼望着读者能解其中味,并声称他的作品是献给少数幸福的人的。在写
完了这点小体会后,回过头来,我不禁又问自己,我是那少数幸福的人吗?
红与黑读后感篇2
《红与黑》是19世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品。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个
人奋斗的经历与最终失败,尤其是他的两次爱情的描写,广泛地展现了19世纪初
30年间压在法国人民头上的历届政府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强烈地抨击了复辟王朝
时期贵族的反动,教会的黑暗和资产阶级新贵的卑鄙庸俗,利欲熏心。因此小说虽
以于连的爱情生活作为主线,但毕竟不是爱情小说,而是一部政治小说。
司汤达是善于从爱情中反映重大社会问题的文学大师。于连的两次爱情都与时
代风云紧密相连,这是当时阶级角逐的一种表现形式,他对德・雷纳尔夫人后来的
确也产生了真正的感情,但开始是出于小市民对权贵的报复心理。因此,于连第一
次占有德・雷纳尔夫人的手的时候,他感到的并不是爱情的幸福,而是拿破仑式的
野心的胜利,是狂欢和喜悦,是报复心理的满足。如果说于连对德・雷纳尔夫人的
追求还有某些真挚情感的话,那么于连对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则纯属政治上的角
逐,玛蒂尔德既有贵族少女的傲慢,任性的气质,又受到法国大革命的深刻影响。
她认为,如果再有一次大革命,主宰社会的必定是像于连这样富于朝气的平民
青年。同于连结成伉俪,既富于浪漫气息,又找到了有力的靠山。而于连则认为与
玛蒂尔德小姐结婚可以爬上高位,青云直上,因此不惜去骗取她的爱情。但是,于
连的两次爱情最终还是失败了。这是因为在复辟时期,封建势力向市民阶层猖狂反
扑。于连不是统治阶级圈子里的人,那个阶级决不会容忍于连那样的人实现其宏
愿。
这部小说的一个创举――使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心灵的爱情和于连与德・拉莫
尔小姐头脑的爱情相映成趣。尽管这两个贵族女性的爱情方式迥然不同,一个深
沉,一个狂热,他们在这两个基本点上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本阶级的厌恶,对
封建门阀制度的叛逆。
记得当于连发现自己的爱情正蜕变成虚荣的工具时说我把自己毁了,可之后的
细节是一种高傲之间带着恶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挚,最强烈的爱情的表情。
这时的贵族小姐却是摆脱了一向慢得像乌龟爬一样的生活,用丧失尊严的方法博得
爱情。书中两段悲剧爱情的进展始终伴随着新贵的若即若离和于连的自卑带来的怀
疑,直至生命将要终结时,爱情才爆发出无济于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怀。
红与黑读后感篇3
如果一棵树枝叶繁茂,那么我们一定会惊羡它的生命蓬勃;如果把维立叶城比
作一棵树的话,那么它的“繁盛”足以让我们窒息:生活在树冠的贵族,明明内心
彼此仇视,尔虞我诈,相互倾轧,可一个个看上去却衣冠楚楚,温文尔雅,光彩照
人。他们即使给对方一个微笑,也总不肯舍弃嘴角上挂着的那一丝轻蔑。虚伪,无
所不用其能,恣意的占据着枝叶间的缝隙,切断了阳光,只在树根周围投下浓浓的
阴影,而这阴影正好罩住了一个人――于连。
于连仰观树冠,内心汹涌澎湃――“社会地位:愚人的尊敬、孩子的惊奇、富
人的仰慕”。正如特殊人物对周围环境有着特殊的敏感一样,对社会地位特殊的敏
感滋生乐于连野性的欲望――一定要爬到树冠上去!可惜命乖运蹇。“千里觅封
侯”的红色从戎梦在生不逢时的仰天长叹中灰飞烟灭。
不过,很快,神甫所带来的高薪和所赢得的来自王室的尊敬,使他黯淡的眸子
里闪现出金灿灿的希望之光――穿上黑色的教会服,一样可以跻身名流。可在藐视
一切的上流贵族眼里,他惊人的记忆力与街头末技之流的杂耍在本质上并无任何区
别。于连也很清楚。凭着惊人的记忆力这块敲门砖仅能敲开上流社会的大门而已,
却比一定能得到主人的笑脸相迎,想要登堂入室,成为座上嘉宾,还得有让自己举
手投足增色的“行头”。久处树冠阴影中的他自然毫不犹豫的为他的欲望寻找到了
一个能游刃有余的套子――虚伪,并一头钻了进去。从此,他便把自己裹得严严实
实,一步步地向他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挺进。
司汤达将《于连》改成《红与黑》,让两个不和谐和极端矛盾的色彩痛快淋漓
的昭示我们:于连是极端矛盾的混合体!他的地位在树根定格,欲望却在树冠燃
烧;对拿破仑在心里是疯狂崇拜,在人前却大肆攻讦;他根本不信神灵,却示人以
笃信虔敬;他仇视现实生活,却又无法控制自己的逃避;他鄙视上流社会的乌烟瘴
气,却又痴迷于能生活其中;他没又使自己尊严增重的砝码,却不能容忍别人有任
何轻蔑,即使对方是一个的为卑微的车夫,他也要选择决斗到底!的确,以一个小
锯木厂主的儿子的身份向上流社会叫板,要在林立的漩涡中驰骋捭阖,收放自如,
除了靠自欺欺人的虚荣和嫉妒空白的自尊外,如履薄冰的于连还能靠什么呢?看
来,于连这个时代的畸形儿,正是从巴黎这个罪恶的母床上诞生的怪胎。
可催生了怪胎的'助产婆――上流社会,却不愿接受这个不合他们“规则”的
新生儿。于连的闯入等于宣告复辟者在风雨飘摇中刚制定的统治“规则”又被撕开
了一个豁口。所以,于连的擅闯必然招致贵族们本能的反感,也就必然遭到整个上
流社会的联合剿杀!
当初,于连背负野心,怀揣虚伪启程,一路似乎畅通无阻。但每爬高一寸,危
险也就随之加上一码,最终还是跌了下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只将“遗憾”重重
的摔在了身后。毕竟,于连充其量也仅是一只逆流之筏,他无论如何也敌不过巴黎
这片波诡云谲的海洋的。
临刑前,于连也苦笑着高声对自己说:“我的同时代人的影响占了上风,离着
死亡只有两步远,单独跟我自己说话,我仍然是伪善的啊,19世纪!”
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才能造就出野性的于连,也只有19世纪30年代的
法国才能造就出于连被送上断头台的命运。
于连,一个久久挥之不去的名字,蕴含了太多的沉重与悲哀
红与黑读后感篇4
司汤达的《红与黑》,写的是法国青年于连的故事。于连是一个有才华,有野
心,有自尊,也有良心的人。许多评价把于连说成是一味向上爬的野心家。但我个
人而言,我觉得他们都忽略了一点,就是于连良心的一面。或者说忽略了站在故事
背后的作者进行的精神思考。
于连确实是野心家。于连的野心膨胀过程是故事最表面也是最直接的线索。在
德。雷纳尔放假,于连想:“我一定要在这个女人身上得手,”“那样如果有一天
我发迹了,有人指责我赶过家庭教师这样下等的职业,我就可以告诉他,是爱情把
我抛到这个职位上的。”但是于连也像一个哲学家,他思考人生,思考巴黎,在他
的脑中挥之不去的是当像拿破仑般的英雄。但他对德。雷纳尔夫人的爱,特别是在
他生命的最后,不能不让人感到真情。作者的故事构造得极巧妙。当于连步上仕途
时,他用尽心机去获取德。
雷纳尔夫人的心,并想用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提高自身的价值,可最后他才
明白德。雷纳尔夫人是他的终生至爱。后来的玛蒂尔德小姐是在开始时主动追求于
连的。但是又经过多次的反复,曾使于连感到神魂颠倒。当玛蒂尔德确认自己爱上
于连的时候,于连在临死之前却说只有德。雷纳尔夫人才会真心待他的孩子。在于
连的攀升过程也少不了这些女人们的帮助,可是在最后他的摔倒也是因为女人。作
者在《红与黑》中塑造了于连,可是更塑造的于连背后的时代,在上层社会中,人
人都重视荣誉,可是又过着奢侈的颓废的生活,青年们都缺乏勇气。社会的各种党
派都在积极而又秘密的活动着。
在人物塑造的手段上,司汤达使用了超出同时代作家所能及的心理深度的挖
掘。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
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并开创了后世“意识流小说”“心理
小说”的先河。是一首“灵魂的哲学与诗”。
对于书名人们也引起了一番争论,通常,人们认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
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
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则象征人
生的游戏等。我认为红色还可以象征于连的追求人生意义,而黑色就代表社会中形
形色色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拼命奔波,却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义的生存状态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8:36: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669919905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与黑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与黑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