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技能的基本内容
一、教师教学技能的含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学
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
二、教师教学技能分类的原则
1、目的性。为达到教学目标要求,教学中所安排的每一项活动,教师的每一种
教学行为都要有具体的目标指向。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方式,是为实现教学
目标服务的。
2、激发性。教学技能的确定要有利于课堂上师生的交流,通过交流引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为他们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参与性。学习是经验引起的行为变化。其变化不是被动机械的,而是能动
积极的,学生只有自愿地参加活动,所取得的经验才能保持长久。
4、可观察性。在对每种教学技能学习以后进行实践的时候,是否掌握了这些
技能,应该是能够表现得出来,可观察得到的,即这些技能是可观察的。
5、可操作性。在确定教学技能的时候,不仅要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对技能进
行描述,并且每项技能要能够被分解成不同的类型,以及操作过程的构成要素。只有
技能的构成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才能更强,技能的应用才能更规范。
6、可测量性。对于反馈回来的教学信息如何衡量,首先要为技能的应用提供
参照体系,对每项技能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或应用原则。只有把自己的实践与要求
相对照,才能发现不足与成功,这样就会不断完善和提高。
三、教师教学技能分类
1、基本教学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教态变化技能、演示技能和讲解技
能。
2、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导入技能、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和
教学组织技能。
四、基本教学技能
1、教学语言技能。指教师用正确的语言、语调、语义,合乎语法逻辑结构的
口头语言,对教材内容、学生问题等进行叙述,解释说明的行为方式。
(1)导入新课的语言要求。a、创设情境、引入材料,启发谈话导入新课时,教
师的语言应富有感染力;b、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借助实例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
应该通俗易懂,富有启发性;c、审题入手,类比、联系旧知识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
言应该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强;d、用巧设悬念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的语言
应该是含蓄耐人寻味的。
(2)课堂讲解的语言要求。a、逻辑性。指准确使用概念,恰当地进行判断,严
密地进行推理;b、透辟性。指阐发的透彻、尖锐,引导得玲珑剔透,清澈见底;c、启
发性。指充分激发学生习的内部诱因,运用适时而巧妙的话语给学生以启迪、开导
和点拔,培养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的语言要求。a、凝练性。指语言简练、简练要言不繁;b、
严实性。指语言的质朴、严谨、实在,一切以促使学生提纲挈领地领会问题的
主旨为中心;c、延伸性。指顺延、伸展、向新的深度和广度掘进。
2、板书技能。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图表和符
号等形式,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行为方式。
(1)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语言要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出现词不达意、语言
过滥的现象。
(2)重点突出,有计划性。a、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
系统地、多样地进行学习,板书语言必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b、板书内容要事先计
划好,做到少而精,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
(3)书写规范,有示范性。教师板书时,不但要注意文字的美观,而且要让学生
看清楚,甚至对数字顺序、标点符号都要有所推敲,这样教师的板书不仅起到传授知
识的作用,而且可以引导和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4)层次分明,有条理性。a、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都有较强的层次性、逻辑性和
连贯性,所以板书要反映出内容的层次,有条有理;b、板书的条理性体现在板书语言
的组合结构上。
(5)布局合理,有艺术性。a、内容美:字、词、句、公式或符号都要准确无误,
不出现错字,别字,漏字或语句不通,语言表达不准确等错误;b、形式美:板书内容的
外在表现方式,如内容的布局结构、教师的书法绘画等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对学生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c、文字、图画美:一是有一手过硬的好字,二是掌握最基本的简笔画技巧。
(6)形式多样,有启发性。a、板书设计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应当在不影
响教学要求的前提下,适当地采取随机应变的措施,具有高度的灵活性;
b、在板书的设计上,应该用精辟的语言画龙点睛地展现教材内容的整体框架,
使学生能从板书上受到启发,引发其积极思考。
3、教态变化技能。指教师变化不同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交流情感、促进
学生学习的教学行为方式。
(1)身体的动作。a、教师在课堂的走动,一要控制走动的次数,不能一节课不
停的地走;二要控制走动的速度,身体突然地运动或停止都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三要
走动时姿势要自然大方,不做分散学生注意的动作。b、教师身体避部的动作,如头
部和手等动作均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或铺助语言的表达。
(2)面啊的表情。在交流中教师的表情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特殊的作用。学生
会从老师的微笑里感受到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同时,教师的情感也会激发学
生相应的情感——爱老师,然后也会爱上老师的课,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3)眼神的交流。在人类历史上,眼睛一直对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它是人与
人沟通中最清楚、最正确的讯号。这一点对教师来说显得非常重要,如果教师讲话
时不面对全班学生,没有较长时间的眼神交流,学生会不喜欢听。同时,教师也不能
从学生的目光中去发现他们骑墙课程的反应。
(4)适宜的停顿。a、在讲述一个重要事实之前或在句子中间插入停顿,
能够有效地引起人们的注意;b、一节课中恰当地进行停顿会使人感到有节奏
感,不停顿地讲述45分钟,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是不可取的。
(5)声音的变化。a、声音的音质、声调和讲话速度的变化,以及赋予表情的语
言,会使教学变得很有生气;b、当教师从一种讲话速度变到另一种讲话速度时,即使
有人已经分散了注意,也会重新将注意转移到教师所讲的话题上来。
4、演示技能。指教师在促进学生感知或创设情景时结合有关内容的讲解把各
种直观教具及实验等陈示给出学生观看。把所学对象的形态、特点、结构,性质或
发展变化过程展示出来,用媒体传递信息、促进学生习的行为方式。
(1)心理准备。在进行演示前先向学生说明要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怎么观
察及观察中应思考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想观察的心理状态。
(2)出示媒体。要注意媒体摆放位置的高度、亮度等,是否能使敏感个学生在
座位上都能观察得到。如果媒体较小,是巡回演示还是分组观察要事先做出计划。
(3)介绍媒体。在引导学生观察前,要向学生介绍所使用媒体的特点或结构、
组成。如果是实验演示,都使用哪些仪器、药品,仪器如何安装,药品如何配制以及
如何操作等。
(4)指导观察。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观察,思考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联系,
是媒体演示的重点。
(5)提示要点。讲解或观察后教师画龙点睛地指出哪一方面或几方面是重要的
或本质的,以使学生进一点理解观察的目的意义,抓住要点掌握知识。
(6)核查理解。通过提问等活动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所观察到的现象,并掌握
了现象中所反映出的知识。
5、讲解技能。指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等,阐
述事实、揭示事物本质,引导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行为方式。
(1)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则为分析、综合指明了方向,明确
通过教学使学生应该掌握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2)明确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概念是教学中的重点,如何确定什么是基本
概念是通过对某一章节中概念系统的分析而逐渐明确出来的。
(3)明确概念的内涵。明确地规定概念的内涵,是使学生科学正确地掌握概念
的前提和基础,概念的内涵稍有变化,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在讲解相似概念时,如
不准确地把握概念的内涵,也极易发生错误。
(4)明确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正确地掌握概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非常
必要的。采用例证的方法还是直观演示的方法,用说明讲解的方法还是讨论或发现
的方法,用演译推理还是用归纳推理,都要根据概念的特点、学生的特点恰当地进行
选择,还要特别注意如何导入和结束。
五、调控教学过程的技能
1、导入技能。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
行为方式。
(1)集中注意。导入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对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受到抑制,迅速
投入到新的学习中来,并使之得到保持。
(2)引起兴趣。兴趣是学习动机中的重要成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
即用各种方法把学生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
(3)激发思维。在导入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最主要的是使学生的学习进行
心理定向。以便引导导们的思维一步步深入,向着学习目标的方向不断发展。
(4)明确目的。在导入的过程中只有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才能把他的内部动机
充分调动起来。
(5)进入课题。通过导入自然地进入新课,使导入和新课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
系,才能发挥导入作用。
(6)导入的时机。a、在一节课的教学开始时,在一个新概念开始时;b、在变换
学习或活动的主题时;c、在师生互动的问答题之前;d、在小组讨论活动之前;e、在
放映教学录像、幻灯、多媒体之前等。
2、提问技能。指教师利用提出问题的方法,通过师生相互作用检查学习、促
进思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
式。
(1)引入阶段。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或方式来表示即将提问,使学生对提问做好
心理上的准备。
(2)陈述阶段。a、点题集中:引导学生弄清要提问的主题或使学生能承上启下
地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b、陈述问题:清晰准确地问题表述出来;c、提示结构:教师
预先提醒学生有关答案的组织结构。
(3)介入阶段。在学生不能作答或回答不完全时才引入此阶段,教师以不同的
方式鼓励或启发学生回答问题,主要考虑以下五个方面:a、核查。核对查问学生是
否明白问题的意思;b、催促:让学生尽快地做出回答或完成教学指示;
c、提示。提示问题的重点或答案的结构;
d、重复。在学生没听清题意时,原样重复所提问题;
e、重述。在学生对题意不理解时,用不同词句重述问题。
(4)评价阶段。当学生对问题做出回答后,教师以不同的方式处理学生的回
答。a、重复。教师重复学生的答案;b、重述。教师以不同的词句重述学生的答
案;c、追问。根据学生回答中的不足,追问其中要点;d、更正。纠正错误的回答,给
出正确的答案;e、评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出正确的答案;f、延伸。依据学生
的答案,引导学生思考另一个新的问题或更深入的问题;g、扩展。就学生的答案加
入新的材料或见解,扩大学习成果或展开新的内容;h、核查。检查其他学生是否理
解某学生的答案或反应。
3、反馈强化技能。反馈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信息往返交流的
过程,是教师传出教学信息后,从学生那里取得对有关信息反应的行为方式。
(1)课堂观察法。a、环视法。教师有节奏、周期性地把视线从教室的左方扫
到右方,再从右方到左方;从教室的前边扫到后边,再从后边回到前边。b、点视法。
当发现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出现异常反应时,把目光集中投在那一点上仔细观察,及时
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c、虚视法。就是说好像你的眼睛在看
什么,但实际上你什么也没看。虽是虚视,目光也要自然,不要让学生从你的目
光中看出你的紧张神情。
(2)课堂提问法。a、慎重选择提问对象,应好、中、差的学生都能照顾到;b、
对学生的反应要给予反馈。
(3)课堂考查法。a、板演;b、当堂小测验。
(4)实验操作法。运用仪器设备、材料等来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技巧掌握
的程度,以及把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五色反应卡。学生每人准备五张彩色硬纸片,红卡表正确,黑卡表错误,用
于解答是非题。白卡表理解、明白,黄卡表不明白,蓝卡表有新见解,既可用于回答
问题又可用于学生对教学的反应。
4、强化是教师给学生的反馈信息,是促进和帮助学生的某一行为的变化朝更
好的方向发展或通过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来巩固学习成果。
(1)语言强化。a、口头强化。指教师对学生进行口头的肯定、表杨和鼓
励;b、书面语强化。指教师在学生的作业,练习簿或试卷上写的批语。
(2)活动强化。经过一段紧张的思维活动之后,学生初步形成了有关理论的概
念,教师就可提出一些生动有趣的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深化、巩固学
习,这是对所学理论的强化。
(3)符号强化。当所期望的行为一旦发生,不当即表彰,而是给予代表一定鼓励
或奖励的符号。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符号后,便可得到表杨或得到自己所希望的
东西。
(4)接近强化与接触强化。教师有意识地走到学生的身边,或站立观察其活动,
或与之谈话,了解是否有问题,倾听意见,或参观小组讨论等,以表示对学生的关心。
当学生有好的见解或某项工作比较成功时,以拍肩等动作给予赞赏。
5、结束技能。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任务或活动时,为巩固、拓展学生的学习
所采用的特定行为方式。
(1)认知型结束(封闭型结束)。a、总结归纳。用总结性的语言把一节课、一
章书的内容在最后进行归纳,这个工作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也可引导学生集体讨论
完成;b、区别对比。在一个教学内容结束时,将教学中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加以区
分和对比,能帮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c、竞赛活动。对于一些比较枯燥无味的内
容或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在结束时可以用稍长一点的时间进行有关内容的竞赛活动,
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巩固知识;d、实践应用。用向学生提出问题的形式,也可用
实践操作的形式,要求学生利用当堂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社会实践中的问题,
达到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目的;e、绘简图或模式图。在一节课结束之时,可通过
画图让学生想像、回忆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图形来提高理解记忆
能力,而且是利用学生的空间智能进行学习。
(2)开放型结束。a、悬念存疑。教学中上下章节之间的联系有时非常密切,在
前一部分完成时可以把下一内容的重点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提示出来,然后告诉学
生“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也可顺着本节课的总结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
思考,这样承上启下的结束,往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b、故事遗趣。故事最好由
班上的学生自己准备,让他们自己来讲,促使学生课后多读学科发展史上的有趣故
事。拓展其知识面。
(3)拓展延伸。指将教学内容向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科发展前沿开拓
延伸,以便学生了解学习的价值,引发学习的间接兴趣。
6、教学组织技能。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
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行为方式。
(1)管理性组织。a、课堂秩序的管理。首先必须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了解
他们的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和他们交朋友。然后,对症下药提出要求,用课堂纪律
约束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心悦诚服地听从教师的指导。b、个别学生问题的管
理。做出安排,使学生不会从不良行为中得到奖赏,从而自行停止不良行为;奖励和
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c、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有一些学生
会因为兴趣爱好相似而组成一个个小团体,因为并不是像班级那样正式的编制,在些
称非正式群体。对于这样的小群体,一方面全面了解学生情况,耐心做好学生的思想
转化工作,避免一味简单粗暴的批评、指责的消极处理方式;另一方面,根据他们的
兴趣、爱好、特长、可培养的潜能,给他们布置一定量的任务让其完成,再给予一定
的指导,保证任务顺利完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成就感和学习的重要性,逐渐改
正不足。
(2)诱导性组织。a、亲切热情鼓励。这种组织方式,既适用于好学生,更适用
于学因生或不善于表达思想的学生;b、设疑点善激发。首先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
然后,使学生会思考,学会运用理论,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求得矛盾的解决。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7:2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624199810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课堂教学技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课堂教学技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