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word可编辑
《庄子》外篇·缮性原文及译文
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庄子》外篇·缮性原文及译文,供您参考,更
多国学经典请点击国学频道()查看。
外篇·缮性
作者:庄子及门徒
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
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
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
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
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
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
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
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德又下衰,及
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
兴治化之流,枭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
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
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由是观之,世丧道矣,道
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
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隐故不自
隐。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
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
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古之存身者,不以辩
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己又何为哉!
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乐全之谓得志。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word可编辑
古之所谓得志者,非轩冕之谓也,谓其无以益其乐而已矣。今之所
谓得志者,轩冕之谓也。轩冕在身,非性命也,物之傥来,寄也。寄
之,其来不可圉,其去不可止。故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其乐
彼与此同,故无忧而已矣!今寄去则不乐。由是观之,虽乐,未尝不荒
也。故曰: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
译文
这样的人很不少吧,早在童年已被儒师灌了一脑袋的仁义礼乐,塞
了一肚皮的富贵荣华。天性被扭曲了。正德被扳歪了。一副庸俗嘴脸,
不好恭维他。现在据说醒悟,他要发愤求学以恢复天性,他要深刻反思
以回归正德。问他:“求学学什么?”他答:“读儒圣的书。”问他:
“反思怎样思?”他答:“听儒贤的话。”他哪知道,那些书愈读天性
愈渺茫,那些话愈听正德愈遥远。糊涂虫是这类人的共名,我还能说什
么。
古人修道,不在乎读不读,不在乎听不听,总在恬静。安恬守静自
然能培养出智慧来。智慧培养出来,不拿到社会上去滥用,还须用于自
我反省。这便是用智慧反哺恬静了。智慧与恬静循环不已的互相促进,
以恢复天性的和谐,从而得道。古人修道,以自己的德行影响别人。别
人得助,也许从此走上正路,但是这种影响是潜默的,非强加的。以自
己的德行强加别人,只能扭曲别人的天性。
太古时代,人类日子过得混混茫茫,共同分享恬淡。彼此甘于寂
寞。那时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各自安静,互相谐和。鬼神都无为,不制
造麻烦,一年四季循环有序,从不乱套,一切生命活够天年,从不短
寿。人固然已掌握相应的知识,但是不去推广应用。这是最单一的至德
之世,连酋长也没有。当时大家做任何事一律随顺自然,根本不必有
为,所以无为而治都还谈不上呢。
后来才是远古时代,非单一的至德之世,上有酋长了,下有百姓
了。大酋长燧人发明用火,大酋长伏牺发明畜牧,他们相继以无为治天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word可编辑
下,由于物质生活有所改善,人类日子过得好了。虽然仍是至德之世,
大家顺随自然,毕竟难返单一状态。这是德衰了的结果。
再后来德更衰,国王取代了大酋长,炎帝黄帝相继以有为治天下。
这是有德之世,大家不再顺随自然,生活方式开始装模作样。所幸者尚
安定,百姓得过且过。
再再后来,德衰到底,有德之世遂结束。尧帝舜帝带头以文明治天
下,所以官阶增设,百姓划分等级,生活方式更加装模作样,而且五花
八门。文明社会,狡诈取代淳厚,浮华取代朴实。只要能见效,哪怕背
道。只要行得通,哪怕丧德。于是大家不顾天性,想怎样便怎样。人人
怀着忮心,互相嫉妒。为了稳定社会秩序,官方用尽心智和能力,仍嫌
不够。于是又在文明教化之外,颁布条文治罪,另添扑板打臀。条文坑
害老实,扑板威慑心灵。百姓从此困惑迷乱,丧失了原始的天真。
这样看来,社会抛弃无为的大道,大道远离有为的社会,已经很久
了。社会与大道互相离弃了,不想再合作,还去邀请道友振兴社会,还
去呼吁社会宏扬大道,岂非空话也哉!有人认为关键就在圣人不肯出山。
须知当今现状,大道绝无机会振兴社会,社会绝无兴趣宏扬大道。哪怕
恭请隐居的圣人出山来,他的那一套圣德仍然吃不开,他就天天坐在十
字街头,还是精神隐士一个。
这可恼的社会,你纵然不隐,也等于隐了。不是你要隐,是你被隐
了。隐士,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现代隐士愤世嫉俗,动辄不屑,显得
不群,较情绪化。古代隐士不是藏身不肯亮相,不是闭嘴不愿议政,不
是怀才不想报国,只是机会不到罢了。机会一到,他的主义大行天下,
实现了无为的理想国,他自己便同天下人一起回归单一状态,再也不留
个人功名,使天下人都忘记他。机会不到,他的主义走投无路,这是道
穷,他便转入地下,树根似的深深隐藏,心安理得,静待春回大地。可
见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不显不赫,不象一些现代隐士,机会一到,红得发
紫。这是他养生保命的方法。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word可编辑
修身原则,也有现代的,也有古代的。现代修身,以有为为原则。
古代修身,以无为为原则。古人修身,如何对待知识,有三不焉。
一不粉饰知识。真知识本来是朴素的,如实传授便是。不可花言巧
语,逞辩嘴而吹之。
二不误用知识,知识对人未必有益。给世界添麻烦的知识,给未来
贻灾祸的知识,皆不可用。
三不迷恋知识。求知识而亏健康,爱知识而成书呆,放弃了作为人
应享有的正得,有损正德。
这三不归结为站稳自己超然不群的立场,恢复人的天性,让知识引
我们顺从自然,实现无为。除了无为,还有什么可为的呢?没有了。
修身还包括行道与识德。行道既然以实现无为为目标,道就必须大
行天下。所以,行道不能小行一乡,做些修修补补的工作,还冒充成
绩。识德既然以恢复天性为目标,德就必须大处着眼。所以,识德不能
小处窥察,得些琐琐碎碎的见识,还当作德行。琐碎见识有害于德。修
补工作有损于道。
这二不仍然归结为站稳自己端正的立场,不去俯身迁就小行小识,
如此而已。
通过修身,实现自我。自我实现了,人便得志了,这就是说,你心
头盼望的全都有了。人心头盼望的彼此不同,这就是人各有志了。
古人质朴,所谓得志,绝非指的坐小车啦戴官帽啦等等。只要自己
心头满意,程序高到十分,没法再添半分快乐,在古人看来,便是得志
了。
现代士人很难满意,不过只要有小车坐,有官帽戴,在他们看来便
是得志了。当然,情形并不全是这样。现代有极个别恬淡之士,古风犹
存,认为小车和官帽与天性无关,与正德无关,有也可,无也可。在他
看来,一切身外之物,包括车帽,如果来了,也是过路投宿之客。客来
投宿,店主设法谢绝,客走,没法挽留。所以,戴着高品帽,坐着豪华
本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word可编辑
车,驰过洛阳双阙下,也不见他自我感觉有多良好。一旦垮台,贫了贱
了,布衣草鞋,寒伧一似在下庄周,他也不向世俗低头。昔年的车帽,
今朝的衣鞋,在他心头,有相同的满意程度。固然不见得欢喜,但也不
至于忧愁。从前是怎样,现在也是怎样罢了。可惜这类恬淡之士太少。
绝大多数现代士人,一旦爬上显士阶层,便视富贵荣华如体内的心
肝脾肺,有了便得志了。得志便乐不可支了。你提刀要给他一一割去拿
走,他是如何痛苦,那副要死不得活的样子,可想而知。据我猜测,当
初得志,他那乐不可支很可能羼了假,未必十分快乐。志能得,也能
失。患得患失,所以当官兢兢业业,早晨乾乾,夜晚惕惕。他那快乐的
笑脸掩盖着恐慌的内心,何尝真快乐呢。
年轻时在洛阳看杂技,高竿顶上倒挂金钩,好有趣!瞧那演员,脚蹬
天,脸朝地,挂在半空,回旋如意。上下颠倒,堪称国技。后来投身社
会,懂得一些道理,才发现这玩意儿根本不稀奇。那么多的士人,你
瞧,在玩倒挂金钩的人生游戏。他们颠倒了物我的关系:捞到了车帽,
淹没了自己;丢失了天性,学得了仁义;洗褪了正德,染透了庸俗;换来
了恐慌,付出了闲逸。就那样鸡鸭似的倒提,不能下地,直到死去!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6:16: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861097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庄子外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庄子外篇.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