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15:44:36 阅读: 评论:0

五月天停停-楚文昭王

四年级语文教案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机箱声音大)

第1页共1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弋、翱”等。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

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力。

3、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了解机器人的几大功能。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机器人的神奇,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无限魅

力。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总分写法,能用总分方法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学生课前搜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揭示课题

1.同学们知道机器人吗?你知道有哪些机器人?

2.它们有什么作用?

3、出示课题:神奇的机器人(出示机器人图片)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功能

1、出示自学建议: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请你用简练的话来概括一

下。

2、交流、反馈。

第2页共13页

1)出示词语:

先驱游弋大显身手迹象灌溉披星戴月

广阔浩瀚能歌善舞翱翔驰骋才华横溢

2)指名读

3)初步了解词义,可查字典,可找近义词等多种方法。

4)齐读词语

5)那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机器人的功能的?

出示板书:

茫茫宇宙浩瀚的海洋工矿农村社会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1、轻声朗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哪些机器人,分别神奇在什么地方?

交流。

指名5人分别读2、3、4、5、6节,其他同学齐读1、7节

2、机器人有好几方面的功能,怪不得被人们誉为:——“千里眼、顺风

耳、飞毛腿、铁胳膊”。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

3、结合课文来进一步体会机器人的神奇

1)学生从太空组、海洋组、工矿组、农村组、社会组中任选一组,自由读

文2—6中任一节。

2)说一说或填一填(根据课文内容)

a机器人是人类航天活动的先驱:

b在浩瀚的海洋,机器人()宝藏、()油龙、()黑匣,成为人类开发海洋的

生力军。(说说所填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c机器人在工矿有着极为广阔的用武之地:

d在农村,机器人()树木、()田地、()水果、()庄稼……成为第一代“铁

农民”。(说说所填的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e机器人走向社会,加入人群:

四、知识能力的迁移

机器人的功能可真多,假如机器人走进我们的校园,它会做什么事呢?请你

第3页共13页

想象一下。

板书设计:

宇宙

海洋

12神奇的机器人工矿

农村

社会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学习目标:

1、掌握机器人的定义;

2、了解机器人的发展历程;

3、认识机器人的分类。

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启发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带给学生们一把进入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钥匙。

2、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团体协同决策能力,完善自身

素质。

(二)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1、本节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了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相关知识,破除学

生对机器人的神秘感,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奠定基

础。

2、本节课主要内容介绍

本节课的内容结构是:教师先播放一些视频、录像等(不同时期的),通过

提问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有关信息;然后请两个学生说说他们在日常生活

第4页共13页

中所看到的机器人的样子及其功能等;再请两学生说说不同时期的机器人的差别

(外观和功能上的);最后再逐步的引导出机器人的定义、发展及分类等。在老师

与学生的互动中,让学生破除机器人的神秘感,归纳总结出机器人的相关知

识,并启发其创新能力。

3、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难点:

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及启发创新。

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让学生自己归纳机器人的相关知识,并联系实际生

活启发学生创新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视频及录像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请同学和我一起来看看下面的这些视频剪辑(播放

视频及录像剪辑)。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回答出机器人)

(二)任务驱动

师:那他们为什么叫机器人呢?

生:先让学生分组各自阐述自己的看法,再将每组学生的想法收集并总结

后发言。

师:老师给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适当时候可以给予回答正确的学生及组

以奖励,培养其学习积极性)

(问答互动式,但要注意引导)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好好学习这门课将来你们也可以让机器人为你服

务。生活中还有好多事情我们不能去做,但机器人可以做?(举例说明)

生:自由发言。(以下类似问题逐步引导)

(三)小结

1、总结本节课程的内容。

2、互相评价交流,鼓励学生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学生通过这次课程了

第5页共13页

解了多少相关知识,是否对机器人的定义、发展等有个初步的了解,为未来教

学做好铺垫。)

3、课后任务收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素材。

三、教学总结

1、视频、录像导入课堂。

2、利用视觉的冲击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提问的互动式教学,了解学生思想里所想的事物,给予肯定并逐步

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其大胆创新。

4、在教学中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及团体决策能力等,完善学生的

自身素质。

教学总结:

在上课之前,我先从网络收集并准备好的“素材”,在网络播放机器人小

品片段视频,让学生互相说一说机器人的趣事,学生就显得相当感兴趣,这种

方式比较贴近生活的实际,所以学生说起来也相当热烈,争先恐后地向全班学

生讲述,内容自然而然地也围绕着机器人展开。之后出示课文中的插图,让他

们来说一说机器人根据不同的应用需要,有不同的形状结构,有程序控制,能

自动工作,有行为功能,能自动执行一定的动作,并请大家给它们进行分类(小

组竞赛的形式)。所以说起课文的插图也就事半功倍了。最后给同学们五分钟时

间,自学课件中机器人的发展历程在这篇文章,并进行小结发言。这节课教学

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1、播放机器人小品片段视频后,学生想说些什么的时候,我没有去引导

学生,以致于学生的回答与我设计此环节所想象的有些出入。

2、在课堂开始之前,没有设置好的教学引入。

3、学生达到了一个热烈的情绪。没能及时引导他们,课堂有点过于热

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第6页共13页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

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

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

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

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

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

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

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

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

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

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

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

第7页共13页

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

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

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

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

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

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

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

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

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

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

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

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

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

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

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

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

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

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

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

第8页共13页

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

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

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

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

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

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

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

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

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

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

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

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

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

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

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

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

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

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

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4

设计理念:

第9页共13页

1.《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古

诗文教学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熏陶和感染。基于以上认识,我确立以

“情”为切入点,通过“触景情更深、事世难料情难舍”层层推进的诵读来帮

助学生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实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养。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

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

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正确书写“陵”字。了解两首古诗的大意。背诵古诗。

2.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受到古诗文化的熏

陶。

3.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传授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送别》乐曲)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

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

诗篇。

2、随着乐曲,你能想起自己读过或学过的哪句诗、哪首诗来

3、师:同学们随着乐曲想起的诗都与一个词有关,那就是送别。为什么古

代那么多送别诗呢?有知道的么?(环视,等待)好,老师告诉你:古代呀交通不

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于是呀,朋友分别时往往

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送行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这种诗就被

称为送别诗。当时的送别诗就喝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

送别诗里的传世之作,它就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第10页共13页

齐读诗题。

二、解题

师: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别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生介绍)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这一来

更让黄鹤楼名声大振。广陵了解吗?

师:黄鹤楼也好,扬州也罢,都在我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师随机板画长江

略图,明确地理位置)谁知道些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况?

师:听了这些资料介绍,谁能连起来把题目的意思说说。

师: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被称为“三

名一别”。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下面,

我们就一起走进古诗见证这场送别。

三、初读古诗,节奏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2生)

师: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

能接着往下读?指名读。齐读。

师:还可以把“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谁来

读?师生4字和3字轮读。

师:用你喜欢的方式再大声朗读这首诗,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这首诗之后的

感觉。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师:诗读通了,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怎样读懂古诗,你有什么好方法

吗?

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第11页共13页

学生自学古诗。

学生汇报:故人西辞黄鹤楼

师:听明白了么?西辞就是辞西,辞别西方,向西边告辞。这句诗交待了

(送别地点)如果老师去南方城市广州,我就要-----生:北辞。

师:谁能用一句诗来说明老师要去广州?(老(恩、吾)师北辞洮南府、)

师:好,就这样先解词再连在一起理解整句诗。接着汇报。

师:烟花三月告诉了我们什么?(送别的时间)

师:烟花三月”就是公历的四月份,正是江南鲜花盛开的时节,扬花柳絮

再江面随风飞舞,远远望去,如烟似雾,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江南春》、白居

易以一首《忆江南》向我们展示了江南春天秀丽的风光。(出示2个纸板,指名

读)

师:你还想起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

师: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

师:谁能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的烟花美景,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

诗,当然,也可以是自己的话。

师:如此烟花美景只有武汉有吗?(指板书)

生:扬州也是。路上也有。

师描述:整个长江中下游一带,一路的繁花似锦,沿途的春意浓浓,在唐

朝,三月的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

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

的花香之中。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

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

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羡慕。读出诗句的美丽。)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游玩,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

他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谁来理解3、4两句诗

的意思?生理解略。

师: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

啊?(船)师:几只?(一只)

第12页共13页

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

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

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

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

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

师:大家看插图,此时李白就站在黄鹤楼上,望着帆影远去,船开了好一

会了,他在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

师:那船已成一点小影儿了,李白舍不得啊,不想走啊!还有哪里望啊!望

啊!心中再次默念——生深沉地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那船已消失在了蓝天碧水的尽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

望啊!望啊!他心潮澎湃,高声诵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此时,尽了的帆船,未尽的是友情。此刻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

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

去,李白的心中不禁想:——————

生汇报:读所写。

师:这深深的情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

生齐声颂读全诗

师: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

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

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

师: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故人已乘孤帆去,此地空余黄

第13页共13页

鹤楼”。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不思量,自难忘。名楼,名城,名

士,成就了这首千古名诗。

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凭栏远眺,浮想联扁,面对滔滔江水,你一定

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生:李白和孟浩然;

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到——生齐读古诗。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5:44: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6676970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语文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语文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