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01 15:43:15 阅读: 评论:0

厦门五老峰-新疆天鹅湖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幼小衔接拼音课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

教学内容:

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师:老师站在大家的正东方向上,那么你们站在老师的什么方向上呢?

(西方)对,我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2、分别指两名学生,让大家根据方向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先弄清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再根据两名学生的位置分

别说一说谁站在谁的方向上,使学生初步理解位置的相对关系。)

3、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两个物体位置的相对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对上两节课学习内容有一个大体的回顾,

为本节课新知识的学习做准备。)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例3主题图。

(1)让生观察地图

师:北京和上海两地相距大约1000千米,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

上?

①组织学生用直尺,量角器测量出上海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上。

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②讨论: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方向上,那么北

京在上海的什么位置呢?

组织学生观察上图,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

出示提示

1.确定以谁为观测点,并建立方向标。

2.用语言描述北京和上海的具体位置。

讨论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在班内汇报。

生汇报。

可能会说出:北京在上海的西偏北60℃方向上或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

的方向上。

师对照图示指一指,肯定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师小结:以北京为观测点,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度的方向上。以上海

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的方向上。

观测点不同,物体的相对位置就会发生变化。这就是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2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安排是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常见的数学问题,先教学交换律,再教

学结合律;先教学运算律的含义,再教学运算律的应用。这样安排有三个好处:

首先是由易到难,便于教学。交换律的内容比结合律简单,学生对交换律的感性

认识比结合律丰富,先教学比较容易的交换律,有利于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其

次是能提高教学效率。交换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活动可以迁移到结合律,迁移能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再次是符合认识规律。先理解运算律的含义,再应用运算律

使一些计算简便,体现了发现规律是为了掌握和利用规律。学好加法交换律和结

合律,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以后学

生学好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加法的交换律已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例如:在

10以内的加法中,学生看一个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教

材对加法结合律也作了一些于孕伏。例如:通过100以内加法中出现小括号的学

习,对加法结合律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些都是学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

律的基础。对于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好在

学生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对加法和乘法的一些运算规律已经有所了解,这是搞

好本单元教学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

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

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定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

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教学预设

一、教师讲述故事《朝三暮四》,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感

知加法交换律。

二、学生自主探究加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四、学习加法结合律

五、练习巩固

六、课堂小结

利用充满童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感知到加法交换律,并产生探究规律的兴

趣。结合对加法交换律的初步感知,利用例题再次验证对交换律的猜想,并共同

总结出加法交换律的字母表达方式。学生从自己所发现的一个数学现象中大胆猜

想可能存在的规律,让学生经历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过程。在尊重学生的认知的

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机会。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理解,并学会灵活运

用加法交换律解决问题。在探究加法交换律后,让学生根据探究经验和方法,自

主发现、探究加法结合律并总结加法结合律的字母表示法。通过练习,整合加法

交换律和结合律,能正确的判断两种运算定律并会灵活运用。(课件呈现)《朝

三暮四》故事主题图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个《朝三暮四》

的故事。古时候,有个老人养了一群猴子,这一天,老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

不多了,要省着点吃。以后每天早上吃3颗栗子,晚上吃4颗栗子,怎么样?”

猴子一听,怎么早上吃的比晚上还要少,不干,抗议!老人眼珠一转计上心头,

马上改口说:“那么早上4颗,晚上3颗,好不好?”猴子一听早上多了一颗,

自己占便宜了,这才开心的答应了。师:猴子占到便宜了吗?为什么?也就是什

么没变,只是什么变了?

2、引出等式:师:早上吃3颗,板书3,晚上吃4颗,板书4,一共吃了

3+4颗,也就是7颗。早上吃4颗,晚上吃3颗,一共吃4+3颗也是7颗,所以

3+4=4+3。猴子占到便宜了吗?

3、猜想规律,引出课题师:观察等号两边的算式,你发现什么?(数不变,

符号不变,和不变,位置交换)师:是不是任意两数相加,交换位置,和都不变

呢?这只是我们的猜想,很多著名的理论、定律、公式最初都是由猜想开始的,

猜想怎样才能变成真理呢,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呢?下面我们跟着李叔叔一起

出去旅行一趟,相信不但可以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还能找到其中的奥秘呢。(课

件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1、获得信息。师: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

息?(学生同桌交流,然后全班汇报。)2、解决问题。师:能列式计算解决这

个问题吗?(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96(千米)

56+40=96(千米)3、观察发现观察这两个算式,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两

个加数相同,只是加数位置发生了变化,和不变,因此两个算式应该是相等的)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0+56=56+404、举例验证我们可以用举例子的方式来验

证一下。你还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自己在本上写几个。(学生在练习本

上举例,教师巡视。指名板演)5、揭示定律。师:像这样各种类型的例子越多,

验证的猜想也就越可靠。比如,我们还可以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证明。同学们真聪

明,想到了这么多的验证方法。给自己发现的规律起个名字,这句话中有“交换”

两个字,我们就把这个定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

示定律数学的魅力在于它的简洁和有效,数学简化了思维过程并使之更可靠!你

能不能用最简单的字母或者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呢?(指名板演)a+b=b+a☆+

○=○+☆同学们所写的公式都可以很好的表示加法交换律,我们比较常用的是

a+b=b+a。1、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300+600=__+______+65=____

+35b+_=_+_2、计算并验算325+5621、多媒体展示:李叔叔三天骑车的路程

统计。

(1)找出信息解决问题。

问:你能解决李叔叔提出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88+104+96=192+96=288(千米)88+(104+96)=88+200

=288(千米)师:第二道算式为什么要先算104+96呢?(后两个加数先相加,

正好能凑成整百数。)

出示:(88+104)+96○88+(104+96)怎么填?

(2)你能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问:观察、比较这些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秘密?(鼓励学生用自己的

话来说。)

(3)揭示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

加法结合律。

(4)用字母表示。(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a+b)+c=a+(b+c)

(5)问:①用语言表达与用字母表示,哪一种更一目了然?

②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1、连一连83+31587+42+5864+(73+37)

315+8364+73+3787+(42+58)

56+78+4478+(56+44)

2、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从中选择一道快速算出得数并说说你的理由。

(1)(56+88)+1256+(88+12)(2)48+(75+25)(48+75)+25师:通过本

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括号产生的必要,掌握含有中括号算式的运算顺序,

2、能准确规范计算有关算式题,感受数学符号的奇妙。

教学重点:

1、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2、正确解答带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圆周分两半,左右各一边,计算常使用,见它要先算。

2、说运算顺序

60÷15×260÷(15×2)30×8+12÷430×(8+12)÷430×(8+12÷4)360

÷(12+6)×5

3、在这些算式中,小括号起什么作用?

4、如果算完360÷(12+6)×5小括号内的加法,再算乘法,最后算除法,怎

么办?

5、板书课题:中括号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你知道吗?自读,谈收获。

2、说一说360÷【(12+6)×5】运算顺序。

3、独立计算,一生板演。

4、集体交流。(重在运算顺序)

5、对比、发现、深化认识。(课件出示)

比较360÷(12+6)×5和360÷【(12+6)×5】的计算过程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6、总结运算顺序(学生总结,老师整理)

三、拓展应用

1、算一算,比一比

(1)120÷(8+4)×2(2)400÷(51-46)×8120÷[(8+4)×2]400÷[(51-46)

×8]

先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2、练一练(独立计算,交流运算顺序)

182÷【(36-23)】×7288÷【(26-14)×8】720÷【(12+24)×20】200

÷【(172-72)÷25】

四、总结

1、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

2、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3、说一说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4、作业:课本79页5、6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4

1、探索乘法的结合律要以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为依托。下面请老师们见

教材19页探索部分,教材是通过比较2个学生的不同解题方法,发现规律的。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所说的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指群体策略的多样

化,通过比较不同学生的不同策略,来发现其中的规律,而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

必须会用不同的策略解决同一个问题。

2、猜测、举例、验证必不可少。与学习加法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一样,乘法

的结合律和交换律也要经过猜测、举例、验证的过程。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

在教材的呈现形式上已有所渗透。

3、运算律的字母描述形式,可以尝试放手。在教学第一单元时,由于学生

是第一次接触用字母表示加法运算律,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但是本学习本

单元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用字母表式规律的经验,所以教师可尝试着放手,让

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表达。

4、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迁移点。学生有了第一单元学习

加法结合律和加法交换律的经验,再来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应该说难

度不大。因此,教师要尽量放手,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在组织教学方面,由于本单元教材的呈现形式及教法渗透方面,与上单元很相似,

因此,可参照第一单元的教学流程去组织学习活动(比如说,猜想——举例——

验证)

5、运算律的探索、理解、运用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规律的记忆要在理解

的基础上进行。数学课程标准对运算律的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探索和理解运算律,

能应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从字面意义上看,标准对我们的要求,是学会

探索方法,理解定律的意义。当然作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要求,也即规律的

记忆,这是必要的,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6、重视简便计算在现实生活中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第七册第二单元《画角》。

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在学习了量角器使用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使学生认识到量角器不

光能量角,而且还能帮助我们画角。

本班情况及学生特点分析:

本班有学生19名,其中男生有12名,女生有7名,班上学习风气比较正,

大多数学生能自觉学习,只有两名学生因年龄小有些吃力,学生合作意识比较强。

教学目标:

1、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2、会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

教学重点:

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难点:

在使用量角器画角时,内外圈不分。

设计思路:

通过回忆量角器的使用方法,激励学生,量角器不光能量角,还能帮助我们

准确地画角,你们愿意试试吗?自然地过渡到今天的知识点。之后给学生宽松的

环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取有用的技能和方法。同时边画边说

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

度数的角。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任意画角,并量出自己所画角的度数。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展示量角中读错的度数,巩固量角方法,引起学生注意

二、新课学习

1、师:刚才画的角度数不一,小组能不能想办法让组内每个同学所画角的

度数都相等?

师巡视,发现:有的小组同学没有按要讲求去做,仍“各自为政”,自画自

角。

2、教师再次强调要求:

个别小组:在组长建议下,画相同度数的角:35度、50度。但画的方法不

一,且部分同学方法错误

大多组:由小组同学发现直接用三角板画比较快,统一采用此方法

3、画角方法

(1)以50度为例:

生1:错误画法

生2:展示正确画法!

纠正画角中的问题:

A。点顶点。

B。画其中一条边。

C。确定另一条边另一条边如何确定?自学书本:P58页

(2)展示借助三角板画角的方法

4、小组再次画同样的角

要求:不画直角、平角、周角这类特殊角

5、巩固练习:

(1)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40度140度

(2)在点和射线上分别画出70度、120度角:

三、在教师要求下画角:

1、画60度角(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2、画75度角

(你想怎么画?)

(一般会出现有的用三角板画,有的同学用量角器画。)

说一说,哪种更方便。

画150度角

3、画15度角

在发现用两个三角板拼不出来后,学生们都用量角器画角,只有一个学生采

用展示量角器画15度角的方法。

展示用三角板“减角”的方法画。

4、画100度角

看到100度角很多学生采用三角板拼的方法,短暂时间后放弃三角板用量角

器画。

师:三角板只能拼(减)特殊角,很多角需要用量角器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6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姐、弟二人的邮票的张数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解形如2x-x=3这样的方程。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策略:

根据情境图让学生得到信息,在前面画线段图的铺垫下让学生根据题意画线

段图有助于理解ax+bx或(ax-bx)可合为一项(a+b)x或(a-b)x之后能运用知识解

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图片。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主导活动

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

激趣明标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这方面的知识。

进入新课学习状态。

比较直接的引入新知。

二、扶放结合

探究新知

下面请同学们看图上的信息:

教师:谁能说一说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谁能根据这些信息找出等量关

系?

教师强调方程的格式可以这样写:引导学生一起板书

x+3x=180

想: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

4x=180

是4个x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二、拓展延伸: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利用姐姐比弟弟多90张的条件,可以怎样列方程呢?

谁能说一说你是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的方程。

教师引导小结:在列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有两个未知数,需要选择设一个未

知数为x,在根据两个未知数之间的关系,用字母表示另一个未知数。

看图上的信息

分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先画线段图。

2.根据“姐姐的张数+弟弟的张数=180”这个等量关系,列方程。

边听边板书

解:设弟弟有x张邮票,则姐姐有3x张邮票。

x+3x=180

4x=180

x=45

3x=45×3=135

答:弟弟有45张邮票,姐姐有135张邮票。

一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全班交流。

举例:

在解方程的过程中,比如:需要用到“一个x与3个x合起来就是4个x”。

三、反馈矫正

落实双基

第96页试一试:

第97页练一练的第2题。

这一题可以列出两个不同的方程。

第97页练一练的第3题,第4题。

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选两题进行板演。

学生看懂图意,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进行解答。

学生先说一说等量关系,再列方程。

学生独立完成。

运用新知,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巩固新知

四、小结评价

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交流学习收获

并提出疑问

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7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生活情境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

量关系。

2.提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方程的解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

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5y36÷x=97?8+9m10-x=3?54+x>95×7=356y+6=482x+3x=20

2.解方程。

10-x=5?x+10=20x+3=12x-11=5

二、走进新课。

1.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还成立吗?

解:等式成立。

2.请你用发现的规律,解出我们前面列出的方程。

4y=y=500

3.解方程。

(1)x÷3=9x=27

(2)7y=28y=4

4.下列解法正确吗?

(1)x-19=19

解:x-19+19=19-19x=0

正确解法:x-19+19=19+19x=38

(2)3x=36

解:3x÷3=36÷3x=12

三、随堂练习。

1.解方程。

(1)6x=156

(2)3x=630

(3)59+x=120

(4)x÷28=0

四、小结

等式两边都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五、作业。

教材P71第5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8

一、教材

《三角形边的关系》这节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

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之一。教材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导出所要研究的

问题,接着介绍以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的

和大于第三边”,进而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原理。教材篇幅简短,但思路清

晰,要点突出,教法学法寓于其中,方便教师教学。

分析教材可以看出,教材编写者力图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收集、整理和分

析数据的探索过程,自己发现和得出结论。为了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和体会,

我遵循编写意图,对教材还做了适当的扩充处理,增加了一些环节,让教学过程

更显层次性和动态性。这一内容的教学,能使学生在已经建立三角形概念和知道

三角形稳定性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另一个重要特性,丰富三角形

的知识。同时,也为以后继续学习三角形与四边形及其它多边形的关系打下基础。

二、教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原

则。根据本课的内容特点,我将实践性原则摆在重要位置,将教学过程设置为学

生自主活动的过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谈话法、实验法、演示法、发现法等。

教学中我将把这些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期望实现最佳效果。

三、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

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遵循这一理念,考虑与上述教法相适应,

突出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节课我引领学生立足“三自”,主动学习,即:自由探

究,自我总结,自主运用。安排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登封操作活动,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

规律。

2.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引导

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三角形三条边的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探索中发现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这节课以“让学生主动学习”为教学指导思想,为突出重,突破难点,达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个环节: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一个三角形。(同学们,这是什么图形?)

2.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强调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

3.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三角形的三条边有什么关系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

来研究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

1.合作用小棒摆三角形

请同学们将我们课前准备好的四组不同长度的小棒拿出来,同桌两个相互合

作,看看哪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哪组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2.小组汇报

3.小组讨论:

同样是用三根小棒来摆三角形,为什么有的能摆成,有的却摆不成呢?观察、

比较一下这两组实验结论,你能发现三角形三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4.全班交流

(1)怎样的三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呢?各小组派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发

现。

组1:三根长度不相同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2:两边长度加起来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的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组3:…………

根据学生回答,举出反例:引导学生辨析,逐步完善学生认识,达成共识: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2)这边的各组小棒为什么不能摆成三角形呢?(强调“任意两边的和”)

5.教师小结

同学们,祝贺你们探索和发现了三角形边的关系,让我们自豪地再说一遍这

个结论。

(三)看书巩固自己看教材第27页的内容

(四)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2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2.出示小明上学的路线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小明上学可以怎样走?有哪

几条路线?在这两条路线中,走哪条路线最近?请你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

象。

集中分析,总结汇报

3.课本第28页练一练第2小题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结果

(五)课堂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课本28页练一练第3,4小题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9

一、单元教学内容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

上的意义。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

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在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信息进行简单的

数据分析,并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4、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

数学问题。

5、体会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细心观察的

良好学习习惯。

6、发展统计观念,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

意义。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能发现信息并进行

简单的数据分析。

四、单元教学安排

3课时

第1课时

平均数

一、教学内容:

平均数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

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课件出示: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提出问题: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2、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师生交流后,教师用课件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6本书了,这个6是它

们的什么数?(平均数)我们是如何求出平均数6的呢?

师生交流后明确是通过把上层书本移2本至下层得到的相同数。今天,我们

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

(二)探索发现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

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

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

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

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

求平均数的问题。

(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

决?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展示。

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师:像这样,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

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

方法二: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

4=13(个)。

(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

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

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5)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

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

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

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

(6)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

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

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

(1)创设问题情境。

四(1)班第4小组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踢毽比赛,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比赛情

况。课件出示教材第91页的情境图和两张统计表。

师:这两张统计表给出了他们踢毽的成绩。观察两张表,你能从中知道些什

么?(参加人数、每人的踢键个数等)

(2)探索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你认为是男生队的成绩好一些还是女生队的成绩好一些呢?说说

你的理由。让学生充分从多个角度分析表示男、女生队的踢毽情况。在尝试中体

会到用平均数能较好地说明问题。

学生动手列式计算:

男生队:(19+15+16+20+15)÷5=85÷5=17

女生队:(18+20+19+19)÷4=76÷4=19

(3)全班汇报交流。

师:为什么男生队除以5而女生队是除以4呢?你认为是男生队还是女生队

成绩好?师生交流后明确:因为男生队有5人,所以要除以5,而女生队只有4

人,所以除以4。男生队平均每人踢17个,女生队平均每人踢19个,女生队的

成绩好一些。

师:问题解决了吗?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明确: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分析得到的数据,常常能反映一般情

况,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三)巩固发散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

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

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

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

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

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平均数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

第2课时

复式条形统计图

一、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在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

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认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问题,能发

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生活事例的调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习惯,

以及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画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信息、分析信息,提出并回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笔、直尺、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学生回答)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索发现

1、教学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1)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例3某地区城乡人口统计表。

提出问题:怎样才能清楚地表示这个地区这几年城镇和乡村的人数变化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制作统计图来表示。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统计表,分别

完成某地区城镇和乡村人口的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

(2)展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

提出问题:从这两个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师:如果我要很快地知道__年与__年中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变化情况?那

该怎么办?学生讨论,汇报。引导学生把两个统计图并列排放来比较,并思考怎

样把它们合并起来。

2、教学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把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成一个统计图呢?学生在

小组内交流探讨,试着绘制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

(2)展示学生绘制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先

独立思考,然后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复式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认识到为了

区分两个内容,采用不同颜色的长方形来表示。

(4)分析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小结时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统计图发现:该地区近年来城镇人口逐年增加,

农村人口逐年下降,人口总数逐年上升,同时对学生进行人口教育。

3、教学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1)出示教材第96页不完整的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独立把横向复式

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2)展示作品。

请你说一说,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应该怎样绘制?

师生交流后明确:这个统计图中横轴表示人数,纵轴表示的是年份,所以画

出的条形是横向的。

(3)分析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从这个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分别说一说,然后进行小组交流。

(4)比较纵向与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即: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横向

复式条形统计图,请同学们对比这两种统计图,思考:丙种复式条形统计图有什

么区别与联系?

师生交流后小结:这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当数据种类不

多,但是每类数据又比较大时,用横向条形统计图表示更方便。

4、即时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7页“做一做”。

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并回答统计图后的问题。

(三)巩固发散

市场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请你动手绘

制统计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2、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么进货?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交流后总结:本节课学习并掌握了两种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

法。

(五)板书设计复式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后记

第3课时

营养午餐

一、教学内容

营养午餐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培养运用简单的排列组合、统计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2、能根据营养专家的建议运用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调配科学、合理的

午餐菜式。

3、明确科学、合理的饮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分析整理数据、运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科学分析

结果,合理安排搭配方案。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你们平时喜欢吃哪些菜?这些菜搭配是否合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

问题。板书课题:营养午餐。

(二)探索发现

1、自主配餐。

(1)出示教材第101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要求自主选择一份菜谱。

(2)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搭配方案。

2、科学评判。

(1)介绍科学的配餐要求:我们点的菜是否符合营养学标准呢?“不应低于”、

“不超过”是什么意思?用数学符号应该怎样表示?

(2)了解每份菜中热量、脂肪和蛋白质的含量情况。出示每份菜的热量、脂

肪和蛋白质含量表。

3、小结。

我们在进行午餐营养判断时既要看热量又要看脂肪,只有两种指标都不超量

时才能算是营养的午餐。

(三)巩固发散

1、学习合理搭配。

如果让你动手搭配菜谱,你会了吗?每人只搭配一组就行。要求:在这十种

菜中任选三种搭配一起,营养一定要合理。分组讨论,集体汇报。各组派代表汇

报本小组的.搭配方案。

2、小结。

师生共同分析总结营养搭配的要求: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3、统计全班同学喜欢的菜谱。

(1)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收集数据,教师记录。

(2)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

(四)评价反馈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营养午餐

热量不低于2926千焦脂肪不超过50g荤素搭配,营养均衡。

六、教学后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0

教学内容:

P5:例3“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体会0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口算引入(快速口算)出示:

100+0=0+568=0×78=0÷23=128-128=

0÷76=235+0=99-0=49-49=0+319=0×29=

二、探究新知

1、将上面的口算分类.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2、一个数与0相加;一个数减0;一个数与0相乘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3、0除以一个数的结果是多少?

三、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讨论)

0不能作除数。例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

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四、课堂测评

1.计算

(1)36+0=(2)0+68=(3)0×68=(4)54-0=

(5)0÷28=(6)128-0=(7)0÷36=(8)25+0=

(9)99-0=(10)49-49=(11)0+39=(12)0×9=

五、归纳反思

这节课我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

板书设计:

0的运算

一个数加0或减0得原数;

一个数乘0得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1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

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

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

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

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

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

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

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

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

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2

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进行轴对称图形的判

断。2、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阅读等能

力。

3、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

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对称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唤起回忆

师:鳄鱼——小西,今天带来了一个游戏,需要我们认真阅读文字,根据文

字准确做出动作。准备好了吗?谁愿意上来做一做?和你想象中的动作一样吗?

我们一起来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文字,学生领会文字的意思,并准确地用富有同去的

动作表达出来。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左手的动作和右手的动作是一样,但方向相反。

课前游戏,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唤起左右相对的知识回忆。

师:同学们喜欢读绘本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数学绘本《什么是对称》。

看着封面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生:图案、作者、书名……

师:封面上的元素很多,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从封面就可以了解到这么多信

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走进绘本,初步感悟

(一)观察发现对称

师:小鳄鱼——小西爱好做手工和摄影,瞧!这两只蝴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

方?师:你是通过观察发现的对吧?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下呢?教师示范对

折,对折后发现蝴蝶的左右两边翅膀完全重合。

板书:对折完全重合

阅读绘本:请伸出你的左手、右手体验一下完全重合。教师示范,学生跟着

做。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感性材料中提供出数学本质的东西,了解什么是轴对

称图形。

(2)折一折

四人或六人一小组,折一折组内的图形小组长先展示完整的图,再向全班判

断,最后验证给全班同学看。

【设计意图】在操作实践中让每位学生亲历感受到有些图形的两边对折之后

完全重合,这一类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渗透猜想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体验通

过对折来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三、再次走进绘本,反馈提炼

(一)指一指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蝴蝶的对称轴在哪里。用手比划一下对称轴。动态演

示蝴蝶翅膀对折的过程,蝴蝶翅膀对折过来,你发现了什么?

文字“山”、“巨”的对称轴,先比划,再折一折,最后在的实物中画出来。

师:你们现在能找准对称轴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设计意图】从绘本中提炼数学知识的过程,动态演示蝴蝶舞动翅膀的过程,

让学生将“舞动翅膀”与“对折”对应理解,“对折”与“大小形状相同”对应

理解,进而理解“对称”,把图形分成两部分的那条线叫“对称轴”。

(二)内化知识师:在蝴蝶、树叶、汉字上都发现了对称的现象,我们一起

来小鳄鱼的房间,你发现对称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师: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对

称,我们一边欣赏图片(课件出示),一边比划一下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大量具有对称现象的图片,给学生视觉上的

冲击,让学生感受对称美。

(三)应用知识

1、沿着一张纸的中线对折,然后剪出你想要的图形,任何形状都可以。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再次感悟对称

2、刚才,小鳄鱼给我们介绍了检验是否对称的实验——对折实验,它还有

一个实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动手试一试。用铅笔在第二次折痕处戳一个洞,

想象一下,有几个洞?它们的位置是怎样的?用笔画出来。教师操作,验证是否

画对。再次戳洞,位置在纸的另一边。

【设计意图】两次戳洞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让学生先想象在操作验证,培养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拓展数学绘本阅读师:小鳄鱼带给你的知识,你学会了吗?关于“对称”

的知识,我们还没学完呢!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跟你的

家长一起继续进行阅读。

五、板书设计

什么是对称

轴对称图形

对折、完全重合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3

《温度》是北师大版小学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87页的内容,本节课的

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

会正确读写。

本课教学我努力体现了《标准》倡导的理念“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1、力求数学知识的情境化、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与生动、丰富的儿童生活紧密联系才能便于儿童理解,使

学生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自觉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课前让

学生调查我国一些城市的气温;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结合切身的体验来比

较两个温度的大小。这样,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数

学之间的距离。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更何况现

在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对教材进行了

设计,在活动中尽量让学生动手实践,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社会“主体回归”的意识已日渐重视,我们作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

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我在课堂上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多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让他们自己支配整个课堂,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在最后,我让学生

自己对本节课中的收获进行总结,此时,我把权力交给了学生,使他们在主动、

乐意总结的过程中巩固了知识的运用。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师讲的过多,还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也由于时间的关系,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比较两个零下温度的高低。

整节课中学生的积极性是挺高的,但主动性还不够,好多东西都需要老师提

醒、点拔以后才能说出,这同时也表明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有待培养。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简单的几分之几,知道分数各部分

的名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归纳推理能力与语言表

达能力。

3、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

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会读写几分之几。

2、理解分数几分之几的含义。

教学准备:

课件、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分之一,你能用你手中的长方形纸表示你喜欢的一

个几分之一的分数吗?

学生折纸、涂色,表示出长方形纸的几分之一。

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师:如果在你们刚才的纸上涂2份或3份又该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几分之几”。(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几分之几。

(1)学生4人小组,每人将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你喜欢涂几份就

涂几份,然后写出涂色部分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再向小组同学说出自己是怎样

想的。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

(2)谁能上来展示一下,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多媒体演示图片。

问:你能发现他们是怎样表示出来的吗?它与四分之一有什么不同?

(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份,1份是它的四分之一,2份是它的四分之二,3份

是它的四分之三,4份是它的四分之四,取几份就是四份之几,它与四分之一比,

只是取的份数不同。

2、拓展思维,认识分数名称。

(1)让学生用尺子在本子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1、2、

3……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学生画线段)你能说出每份是它的几分之几吗?

(2)同桌互相取其中的几份,说出相应的分数。

(3)你能仿照这些分数,自己说出一个分数来吗?

(4)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分子、分母、分数线)

3、比较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出示例6的一组分数,让学生小组讨论怎么比较?

反馈。

用相同的方法比较第二组。

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同分母分数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巩固练习。

P95页做一做1、2。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下课后,观察一下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5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间的联系与区别。

2、通过在不同的情景中建立等量关系列方程,经历方程模型的建构的过程。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抽象概括等能力。

【学习重点】

会用方程表示事物之间简单的数量关系。

【学习难点】

能根据图义,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学习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生活中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数,对吗?比如说,谁愿意告诉我你今年多

大了?(学生说)只知道自己的年龄还不行,谁知道妈妈今年多大了?(学生说)自己

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已知数,那老师的年龄对你来说是……..(未知

数)以此来引出未知数。

二、利用等量关系,正确列出等式

1、出示天平图1:天平左边10克,天平右边:2克和一个樱桃

师:看天平的显示,谁能列出一个等式?(樱桃的质量+2克=10克),如果用

未知数X来表示樱桃的质量,那么,可以列出一个什么样的等式呢?(2+X=10)

2、出示情景图2:四盒种子的质量一共是克。

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4盒种子的质量=克)

师:能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写出一个等式吗?

师:请你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的等式,先说字母表示什么意思?

师:如果用y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怎样用数学式子表示这个等式呢?(板书:

4y=)

师:下面老师加大难度,敢接受挑战吗?(同学们在家里帮爸爸妈妈倒过开水

吗?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倒开水的过程,找一找这里有相等关系吗?)

3、课件出示图3:一壶水刚好倒满两个开水瓶和一个杯子。

师:你们找到其中的相等关系了吗?(两个热水瓶的盛水量+200毫升=毫升)

师:如果用z表示每个热水瓶的盛水量,那么这个关系式可以怎样表示?(板

书:2z+200=)

4.理解方程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通过称樱桃,称种子和水壶倒水的三次实践活动,得出了下面

这三个等式:(x+5=104y=3802z+200=)

(1)同桌交流。说一说:上面的等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2)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板书课题:方程)

师:自己读一读,你认为关键词是什么?

(3)巩固知识。

师:说一说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一必须是等式,二必须含有未知数)

5、会写方程师:你会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写下来同桌交换检查。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

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方程?

35+65=100x-14>72y+24

5x+32=4728<16+146(y+2)=42

2、练一练课本67页第一题说一说各图中的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

四、总结评价

师:关于方程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相信同学们还会以饱满的精神、积极地

态度去研究、去探索方程的奥妙。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5:43: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65959702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pdf

上一篇:学习体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厦门五老峰-新疆天鹅湖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幼小衔接拼音课程)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完整版)1教学内容:课本22页例3和做一做及练习四1、2题。教学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 0℃学习体会
  • 0℃元旦主持词
  • 0℃感谢母校
  • 0℃老王教学设计
  • 0℃认识钟表
  • 0℃小学科学
  • 0℃篝火晚会
  • 0℃英语童话
  • 0℃广告合同范本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