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
初中地理教案合集五篇
初中地理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
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
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
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
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
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海陆是变迁的
导入: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
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
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
海洋也不例外。歌曲<东方之珠>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
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
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可以出示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
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
是什么状态?)
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
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
(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总称活动。
师:海陆是变迁的,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是就是固定不变的呢?
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
人。宛如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1个
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下面咱们来阅读一下《魏格纳与大陆飘逸假说》。
生:阅读。
三、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
师: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
在一起的?为何?同学们都学过剪纸可否用这种剪纸的办法证明一下你的观点。
生:讨论,用剪刀、白纸活动。
师:到各处观察,指导。
师:谁能把你们讨论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师:结合学生演示评价。事实表明不能看到轮廓吻合就主观认为二者是连接在
一起的。咱们同窗做事也是一样,要注意认真求证,不能想当然。谁来介绍1个魏
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
生:(简单介绍)魏格纳终身为科学而献身。
师:从魏格纳发现并创立大陆漂移假说的过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认真观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
四、大陆漂移假说观点
师:魏格纳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大陆漂移假说的建立,现在咱们就来看一看大
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课件)它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生:两亿年前,各大洲是连在一起的,它的四周是一片汪洋。后来才分裂为几
块,(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东北漂移,南极洲向南漂移。)
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今天的结构。
师: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大西洋是怎样形成的?太平洋有什么变化?
活动:分组讨论。
总结:
生:之前没有大西洋,后来非洲、欧罗巴洲与南北美洲逐步漂移开才形成大西
洋。
生:太平洋在逐渐缩小。
师:太平洋将来会怎样呢?
生:会消失。
师:据科学家考证,在白雪皑皑的南极洲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煤矿,为何会出现
这种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总结:
生:煤是树在高温高压下经过很长时间形成的,树是生活在温暖潮湿的地方。
说明南极大陆之前不在这里,而是在1个温暖多雨的地方,后来才漂移到这里的。
师:所有刚才咱们讨论的问题都可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成立,魏格纳用生命
代价收集证据,验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性。这给咱们以很大启迪,同学们前面
讲的都很好。咱们对大陆漂移假说探讨这么多还有什么怀疑吗?
生:大陆为何会漂移?是什么推动它漂移的呢?
师:提的很好。大家回去后收集质料,下节课咱们一起讨论,好吗?
练习:1、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有哪几种?
2、大陆漂移学说是谁提出来的、在什么时候?
3、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
总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依据和验证过
程,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最后由老师总结得出
结论。
初中地理教案篇2
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
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
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
洋大国;
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
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
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本课时重点难点或学习建议
重点:让学生掌握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并进一步是学生学会分析与评价一个
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的方法;
难点:本节教材涉及的地名的空间观念的建立。
学习要求或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自学准备与知识导学:
1、半球分界线;
2、经纬度的判读。
一、课件打出谜面,让学生大声朗读两遍,朗读时注意红色的字,然后猜出
谜底
(过渡)说明八年级学习中国地理
二、听歌曲、观祖国自然风光和祖国发展成就等图片。老师同时带有感情色
彩朗读课本序言,从而导入新课
(过渡)了解了我国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让我们在看看其他几个国家的位
置,教师展示课件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了解中国的位置。
(一)伟大的祖国
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的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展示讨论
结果,教师总结。
活动2:对比分析我国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的优越性。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
回做适当提示。让小组代表发言总结。
(二)辽阔的疆域
活动3:通过找出我国四至点及量算东西南北跨度,说明我国疆域辽阔。教师
展示课件,师生共同完成。
活动4:完成课本P3活动题②、④并想一想除此之外,冬季我国南北跨度大
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东西跨度大还可能会出现什么现象?教师对学生讨论后的
结果尽可能的给与充分评价并进行总结。
(过渡)我国南北季节的差异、东西晨昏的差异有如此之大,是因为我疆域十
分辽阔展示各国领土面积比较表,说明我国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
第3位。
(过渡)我国不仅陆域广大,而且也是世界上海洋大国之一.
活动5.读课本P4第二段,完成课本活动题①、②并填空白图。教师适当补充
领海、内海内容,说明我国海域辽阔,是世界海洋大国。
(三)众多的邻国
(过渡)我国不但有辽阔的疆域,而且也有众多的邻国
活动6.读课本1-5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逆时针方向,自东向西找出我国陆上邻国。
2.从北向南找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3.在下图上填出我国的邻国。
师生共同完成,说明我国邻国众多。
三、课堂小结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一、伟大的祖国
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在中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二、辽阔的疆域
1.领土四至点
最北――漠河以北何龙江主航道中心
最南――曾母暗沙
最西――帕米尔高原
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2.疆域辽阔
1)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3位.
2)海域辽阔,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
和南海,岛屿众多,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三、众多的邻国
评价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由教师分析总结并说明对地理位置评价的一般方
法。
猜谜语是为了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
热情;听歌曲、看图片使让学生感受祖国的日益强大,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
发学生爱国热情。
小组讨论代表上台交流展示,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参与意识。学
习成果的展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对地理事物的分析评价能力。
培养学生从地图中善于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
思维能力。
加深学生对我国领土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并检测效果。
强化学生识图记图的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复习巩固,再现知识点,也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为以后教学提供参考。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地理位置特点的分析评价方
法。
练习检测与拓展延伸:
做《练习册》相关练习。
*通过与小组伙伴交流测试题/或教师核对答案.给自己打分:分。
*本节课,在学习兴趣、学习状态方面,你给自己的评价等级是:(优/良/一
般/差)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课后反思或经验总结:
1、本节课注重引导生抓本节课的重点来教学:1、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2、
辽阔的疆域(分别从巳至点、陆地面积、海洋面积、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等方面来
分析);
2、注重突破难点:采用引导生看图识别的方式来学习,既培养生掌握看图的
方法,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初中地理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利用地图描述日本的地形、地貌特点,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图文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运用能力以
及小组合作能力,树立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日本自然环境和人文经济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求知欲,增
强安全防震意识,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难点:火山的形成原因和利弊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读图(资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图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讲述时事政治,对于我国的钓鱼的岛问题一直争执不休,大做文章的国家
是哪个?并强调钓鱼的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这节课就让我们抛开爱恨,用地理的
视角充分认识这个复杂的国家。
过渡:我们应从哪些方面认识日本呢?请大家打开课本快速浏览教材。
(二)探究新知新课教学
【提问】看看教材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日本的?引导学生归结为自然环境和人
文经济两个方面。这是认识一个国家的基本方向。
【环节一】认识日本的自然环境。
活动一:出示日本在世界的位置图和日本地形图,设置任务让学生找出日本位
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领土组成、地形特征。
活动二:日本的位置和组成对自然环境会有什么影响呢?让学生同桌之间相互
配合完成内容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教师在巡视的过
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日本轮廓和城市分布特点以及原因。
活动四:播放视频和图像资料了解日本人都有哪些生活习俗。继续认识自然环
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环节二】认识日本的火山地震状况。出示火山地震带分布图,让学生思考:
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提问2:是不是火山地震只会给人们带来灾难呢?引发学生思考。进一步引导
学生看课本资料。
【小组讨论】1.探讨火山地震的利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5图文资料分析总
结火山地震的利弊。2.展示日本安全防震资料。日本是如何防震减灾的?我国也是
多地震的国家,我们应向日本学习哪些防震减灾知识?
(三)巩固提高
要求完成《地理填充图册》相关内容;看图思考:日本的自然环境有哪些优势
和劣势?
(四)小结作业
通过提问的方式回顾本节课内容。并说明作业任务: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文化
的发展。日本的经济状况怎样?请大家课下做一个调查。带着以下问题你们家有哪
些日本产品?商店里有哪些日本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在价格和功能上有什么不同?
你有什么感想?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归类做个统计图表。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日本
一、地理位置
1.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北部2.大洲位置――亚洲东部
二、地形特点
1.岛国――四大岛为主体
2.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海港
3.山地地形为主---多火山、地震日本多火山的利与弊
初中地理教案篇4
河北省
教学目标:
(1)了解河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发展农业过程中的优势和问题。
(2)了解河北省利用其区位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发展新型农
业的意义。
(3)了解唐山大地震的历史,认识美丽壮观的新唐山。对学生进行"艰苦奋
斗,爱我家园,建设家园"的情感教育。
教学建议
新课导人:
方案①:大家都学过历史上的"战国七侯",即齐、楚、燕、韩、赵、魏、
秦。你们知道当时赵国和燕国所在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就来进行我们沿海
万里行的第三站:"燕赵大地"--河北省。
方案②:设问:在"中国政区"图上,环抱北京、天津两中央直辖市的省份是
哪个?
讲述河北省"自然环境"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出示"中国政区"挂图,请学生说出河北省地理位置:环抱北京、天津,东
临渤海,四周与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为邻。
2.用多媒体展示"河北地形"图,或出示"河北地形"挂图,请学生回答河北省
的主要地形特点:西北多山地,东南以平原为主。并让学生在图中找出黄河、海
河、燕山、华北平原、太行山和长城。
3.出示课前搜集的资料:"元明清时期的国都位置"。说明河北省长期邻近国
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4、在河北省城市与交通图上,找出穿越河北省的铁路干线及海港。
5.小结河北的区位优势:环渤海、环京津、水陆交通便利。
讲述"唐山大地震"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学习"唐山大地震"的阅读材料。
2、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地震后被夷为废墟的唐山,随后切换画面,展示高楼
林立,环境优美的新唐山,并对学生进行"奋发图强,爱国爱家"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讲述"以农业为主的省份"时,可按下列步骤:
1.设问:河北省的自然条件如何?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河北
省属温带季风气候,其中南部为华北平原一部分,地势平坦,耕地面积多,土地肥
沃,光照条件好,是我国的小麦和棉花的重要产区;但华北平原也存在着不利于农
业生产的劣势:地表排水不畅,土壤盐碱化,由于是季风气候,春旱夏涝,农业生
产不稳定。)
2讨论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除了自然条件外,有哪些良好的社会经济条
件促进了河北农业的发展?要指导学生列举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区位优势、市场
需求、农业结构调整等。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作如下讲解:(1)环京
津一一农产品市场需求量大;(2)交通发达--农产品外运销售便利;(3)农业结
构调整--发展反季节蔬菜、花卉、草皮、中高档水果。物以稀为贵,经济效益高。
3.让学生完成教材P.37活动题,教师可补充说明反季节蔬菜的含义:
我们知道,一年中有的季节寒冷,有的季节炎热,有的季节温暖。对于蔬菜
来说,有的种类怕冷,有的种类怕热。在通常情况下,怕冷的蔬菜在寒冷季节难以
生长;怕热的蔬菜在炎热季节不适合种植,从而形成蔬菜生产和市场供应的季节
性。所谓反季节蔬菜,就是通过一定技术,使炎热或寒冷季节能成功种植怕热或怕
冷的蔬菜种类供应市场。反季节蔬菜由于是在市场缺乏某种类型菜时上市这种类
型蔬菜,由于物以稀为贵,所以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课后活动:
1.在互联网上查询:反季节蔬菜栽培方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
2、查询资料_了解人们在华北平原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克服农业生产中的不利
因素。
3.搜集资料了解河北省的矿产资源及其主要工业部门。
4.走访附近的集贸市场,调查一些反季节蔬菜和水果来源。
附板书:
一、自然环境
(1)地理位置
(2)地形特点
(3)区位优势
二、唐山大地震
三、以农业为主的省份
1.自然条件
2.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的需求
(2)发达的交通
(3)农业结构的调整
初中地理教案篇5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知道南极洲是冰雪
覆盖的大陆;酷寒、干燥、烈风的冰原气候;丰富的淡水、铁、煤、鲸、企鹅、
磷虾等自然资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
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让学生了解南极洲是科研的宝地,理解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
考察,了解我国在南极洲建立的长城站、中山站和科学考察的近况,培养学生热爱
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人类对南极洲的科学考察。
教学难点:在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认方向。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
请你说说南极和北极地区的位置特点和气候特点。
二、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冰天雪地的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在那么冷的环境中,有
没有动物呢?(学生回答有,并且举例说明。)那么,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动物资源。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
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
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
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
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三、讲述新课:
指导学生以阅读形式,找出有关的答案。
㈢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自然资源
1、淡水资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储于两极地区。淡水资源十分丰富。
2、矿产资源
南极地区,已发现220种矿物,煤储量丰富,查尔斯王子山脉上有是节上最大
的铁矿床,另外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3、生物资源
请同学们看一下图片,62页“两极地区的动物”。
63页,活动题。
㈤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指导学生阅读64页,《南极探险》。了解人类征服南极的过程。
1、人类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
2、我国在南极建立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中山站
3、我国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指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这两个考察站
的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20xx年我国在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上,中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
学考察站。人类对两极地区的探索还远远不够,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们现在一定要努力学好各课的知识。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许多的有关两
极地区的小材料,各种趣闻,小故事。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站到讲台上,给大家讲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极趣闻、故事
等等。
作业:目标检测的相关内容。
教学后记:
后半节课,学生自主交流,讲一下关于两极地区的小故事,学生们的积极性
都很高,课堂气氛热烈,下课后,学生们的发言仍没有结束。以后可以上一节关
于两极的地理知识交流课。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5:36: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6176969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初中地理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初中地理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