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案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老山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体会本文朴实优美语言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3、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语言朴实而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2、学习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1.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
岭叫越城岭,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
山,也是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
越这座“难”翻的山的呢?今天就一起听听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
红军的讲述吧。
2.作者介绍:
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市人。曾任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
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长征时,在红军第一
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二、请同学自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并能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1、排除字词障碍
字:惊惶篱笆骨碌酣蜷缀矗咀嚼澎湃
多音字:呜咽落得很远
词: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骨碌酣然入梦蜷呜咽澎湃身手
2、我们概括事件内容时,一定要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
起因、经过、结果。读完课文,请你先找出本文的记叙六要素。
时间:从第一天的下午到次日的下午
地点:长征路上老山界的山脚下和老山界的整个山路中
人物:红军某部的干部和战士
起因:红军总部决定翻越老山界(1)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经过:红军战士历经艰险翻山(2-33)
结果:红军取得了翻山的胜利(33)
下面,请同学把这六要素用最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
小结:本文是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这样
写,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十分顺畅,文章脉络
十分清晰,这种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值得我们写记叙
文时借鉴。
三、课文分析
1、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了红军翻越
老山界的经过。同时我们也了解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
方面呢?
明确: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2、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明确:走路难:悬崖峭壁、山高路险。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3、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明确:打趣逗笑、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四、揣摩生动描写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红军战士的?
明确: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2、分析生动的场面、景物描写
分析:第23节,思考:
1)这里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描写顺序是什么?
明确:主要描写了星星,山峰,四围的山,是按自上而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写
的。
2)作者描写星星,山峰,四围的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许多比喻,比如:“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把“星星”比作“宝石”,形象而美丽;“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把“山
峰”比喻成“巨人”,写出山的气势;“四周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把
“山谷”比喻成“井”,写出红军当时所处环境的特点。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然景物,而且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和高尚情趣。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作者在这节中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物,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到
的各种声响,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所听到的声响?
明确: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
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这段声响的描写尤其精彩,连续比喻(博喻)把各种不可捉摸,难以言状的声响
写得活灵活现。又用一个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声音的变化。比喻声音轻
小的时候,用“春蚕咀嚼桑叶”,“山泉在呜咽”;比喻声音大时,用“野马在平原
上奔驰”,“波涛在澎湃”。
4)这些声响突出了夜的什么特点?
明确:寂静
5)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明确:这段文字采用以声写静的手法,写一个极度疲劳的人冻醒后又欲入睡,
在恍惚迷离中听到的难以名状的声音。用“远――近、洪大――细切”两组反义
词,以四个比喻句,显示出声响的起伏变幻。“春蚕、野马、山泉、波涛”四种
形象,想像新奇,使听觉效果转化为一幅幅的视觉画面,既写出了夜半深山的
静谧、红军夜宿的艰苦,又不失乐观的情趣。
6)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
明确: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
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
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思考讨论:
1、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明确:夜晚翻山的部分。(“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
的上去”一段。)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
了”。)
下山部分。(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2、怎样理解第一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
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
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
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
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3、12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
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明确: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
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
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
心。
4、在“半夜露宿”这一部分,作者交代说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
会儿就酣然入睡了”,这两者是否矛盾?
明确:“横着心”说明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又说明红军严明的
组织纪律性。“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既说明战士们太疲劳了,又写出了他们
置生死于度外、从容镇定、坦然的襟怀。
5、半夜露宿的情景写得非常生动感人,作者是怎样写夜景和感受的?找出关
键词语来讨论体会。
明确:“颤”和“蜷”使我们仿佛看见战士们全身因寒冷而发抖、哆嗦的形象,生
动的表现了寒气刺骨的情景。但是,战士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冻醒了就围着火
堆小声谈话。写出了他们的乐观和从容镇定。
6、怎样理解“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
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
明确: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
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
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7、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心情?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克服困难后的愉快,表现战士们欢畅、轻松的
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8、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
“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突出长征路途的艰难,也更能突出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只要
有这种豪迈的精神,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六、总结全文
1、中心思想: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
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
乐观主义精神。
2.、写作特点:
精品文档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1)采取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2)以生动的描写具体而形象地表达中心。
3)语言朴实优美,凝炼细腻,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板书设计:
老山界
陆定一
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山顶所思
到达山顶
继续登山
攀登雷公
山脚访瑶家
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4:16: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1414959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老山界教学设计.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老山界教学设计.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