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感想

更新时间:2023-03-01 14:15:46 阅读: 评论:0

粥稀稀-国际儿童节

红楼梦感想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怎么吃不上火)

《红楼梦》读后感15篇

《红楼梦》读后感1

红楼梦这本书我一共读了三遍,第一遍我并没有读懂,第二遍我似乎淡淡的体

会到这本深一层的意蕴,第三遍我花了几倍的时间去细细品味。当我郑重的翻过了

红楼梦的最后一页,泪水在不经意间潮湿地划过我的脸颊……

曹雪芹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凤姐儿、晴雯、袭人、平儿、尤二姐、尤三

姐……而今天我只谈三个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众

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不通世务,伯读文章,有

可贵而不可多得的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林黛玉:两弯似颦非颦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姣袭一

身之病;闲静如姣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一幅古代病态美人图跃然纸上。她性

情孤高,胸怀狭窄,才情之高,是十二金钗之冠。

薛宝钗:生的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丹,眉下画而横翠,剪也丰泽而

白皙,性情温和而贞静,行为豁达大度,处事随分安时,才情之高,也只有她能与

黛玉匹敌,有一把有“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锁,只有拣有玉的方可配。

正因一块玉,一块金锁,一句“你这金锁要拣有玉的方可配”,可惜了三个绝世

佳子。落得:黛玉和宝玉有着共同的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被贾母等人

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泪绝逝。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下,贾宝玉被迫娶了

宝钗为妻,但因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志趣,加上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真爱林黛玉,

婚后不久即出家当了和尚,留宝钗独守空闺,抱恨终生。四个大家府也已落魄的妻

离子散。

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让我联想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归罪官僚大地主阶级的腐

败、虚伪、残酷、暴虐和深刻的社会矛盾,反应了当时新生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萌芽

和新兴的市民社会力量追求民主和个性解放的生活而又找不到出路的痛苦。

只是可怜了黛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

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

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

真是“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

知。”的自卑、自尊、自怜的林黛玉啊……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红楼梦》读后感2

我喜欢《红楼梦》,喜欢它营造的那个“女儿国”,喜欢它那朦朦胧胧的情感世

界,喜欢它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第一次翻开,揭起“红楼”一角,就见香烟

缭绕,朦朦胧胧中,一位秉绝代娇容,赋稀世俊美的佳人正拨弦而唱红楼一曲,凄

凉婉转、哀怨愁叠,刹时落红成阵,人似离魂。

金陵一钗的林黛玉不单有古代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容貌,更有着令人惊

叹的才华。潇湘馆清幽的环境,书房的格调凸显出她的高雅脱俗,加上有咳血的毛

病,使她呈现出腮红压倒桃花的美态,就是这样一位病西施在母亲逝世后迈着三寸

金莲一步步走入了爱情的牢笼——大观园,虽然我还是个中学生,不应对此作太多

的感想但我还是对她的结局深表惋惜。贾府中的男子数不胜数,但她爱上的偏偏是

个多情的种子——贾宝玉,这是她人生悲剧的开始。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

无瑕,一个是绛珠仙草,一个是五彩石,为了还泪,一个化为女体,到人间为他倾

注毕生的泪水,泪,也就香消玉陨了,这注定了林黛玉的悲剧。但上苍既然让

她还泪,何必让两人一见便“似曾相识”,又何必再介入什么“木石前盟”,“金玉良

姻”。

林黛玉的情是专一的,她的心中只有宝哥哥一个,不再会正眼看其他任何一个

男子,而贾宝玉不同,身边佳人如云,虽然心中也只有林妹妹一个,但却还流连着

其他的女子,一个才貌可比黛玉有着金锁的薛宝钗,一个咬舌可爱有着金麒麟的史

湘云……“都道都是金玉良缘”难道注定两人此生无缘?宝哥哥在黛玉心中的重要地

位,使她有时也会“争风吃醋”耍耍一番嘴皮使她在众人心目中显得孤高自傲、尖酸

刻薄,没有薛宝钗那样平易近人,但又有谁真正了解她内心那番寂寞,痛楚。

林黛玉不会像薛宝钗那样提醒贾宝玉多涉及仕途,她没有那种封建的旧思想理

念,她是一个敢爱、敢恨、敢做、敢说的人,她追求的是另一种浪漫的境界。她的

爱溢于言表,淋漓尽致。跟宝玉一起读《西厢记》,日夜守候在生病的宝玉床

前……因此在宝玉心中黛玉更被认定是此生的知己,但她的行为在当时看来是一种

“不向上”的表现,再加上身子带病,贾府的“家长们”就更加认为薛宝钗是贾宝玉的

配偶,这便引出了一出“掉包计”,林黛玉也在这出戏中“香魂一缕随风去”。

“女子无才便是德”。要说错,那一开始的“似曾相识是”一个“错”,黛玉的才华

是一个错,当时封建社会的背景更是一个错。

掩卷沉思,为黛玉悲剧感慨之余,心中突然豁然开朗,其实这只是一个红楼

“梦”。

《红楼梦》读后感3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晕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虽说是再读《红楼梦》,但也和初读没什么两样。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四年级

的时候,只觉得那贾宝玉是个娘娘腔的“女人。”囫囵吞枣似的浏览了一番。当大家

后来都高谈论阔的时候,我也只得是无言以对。于是20xx年XX月,我再读了

《红楼梦》。

——序

渉一池红尘的秋水,焚一柱虔诚的心愿。中国千年文化化作一缕永恒的思念。

那水做的女子,那似水的柔情。我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此人,但不可否认我的却在

朦胧的晨曦中看到了她。她款款微笑,频频走来……

颦儿是这女子的符号,回眸一笑,众芳谢。

她是天上的仙草,为了报答他的浇灌之恩,她用一生的泪水去还他的前世恩情。

想起这女子就会想起李煜的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

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有人说,她是中国文坛最悲怆的美丽。轻盈的泪珠洒落,虽说是悄无声息,却

也惊醒了那枝头上安睡的雀儿。那天边的残阳和着古老的琴弦声,在她怀怨逝去的

那一刹那,谱写出一曲永恒。残阳燃着了半边天际,云朵绯红,潇湘馆的古窗旁已

寻不到她的身影,独留雀儿在枝头咏一曲寂寥……

如果说这女子是一幅画,那必定令人美到心碎。自幼寄人篱下冷眼旁观着大观

园的喜怒哀乐。每一次真切的落泪都让人心疼,直至末了,焚稿断痴情。我似乎看

得见那烈火中跳跃着的文字,伴着或明或暗的火光。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

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在她失逝去的那瞬间,镂空的古窗外,花儿谢了一地……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枉自嗟牙,

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终是一段尘世情缘,宝玉对她也

只是空牵挂。不是宝玉无情无意,只是父母之意,心事终虚化。都到是金玉良缘,

宝玉却只念那木石前盟。虽没有海誓山盟,却在黛玉离开后义无反顾的离开了尘世。

潇湘泪,怡红罪,终是痴人累。

细细品味,它荡然涤尽了春天的悸动,夏天的浮躁,秋天的欲望,冬天的简约

——豁然开朗。

《红楼梦》读后感4

最近,我读了《红楼梦》。这本书主要讲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

书中“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说的都是

林黛玉。林黛玉才貌双全,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却很多心,整日想不开。有一次周

瑞家的给贾府的姐妹们送花,由于顺路,周瑞家的先把花送给了其他人,最后才把

剩下的两朵给了林黛玉。而林黛玉却觉得是别人挑拣后不要的才给她。看到这里我

不禁感慨: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竟如此自卑。林黛玉对于别人的话总是往不好

的那一方面来想,结果就是天天吃不好睡不好,愁眉苦脸,以泪洗面。与其形成鲜

明对比的是史湘云,她为人直率,大大咧咧,做事基本不思考。虽然史湘云有很多

缺点,但她活着很快乐。何必像林黛玉那样自卑自怜呢?

有一次,贾母和大伙去看戏。贾母看完了戏,很可怜一个戏子,就多赏了她一

些钱,转头对众人说这个戏子很像一个孩子。众人都点头,但谁都不敢说出口。唯

有史湘云笑着直接说了出来,是像林姐姐。林黛玉认为别人是在嘲笑自身像戏子一

样卑微,回去大哭了一场。当时众人并没有恶意,只是实话实说,没有别的深意。

林黛玉太在意别人对自身的评价,而想不开。

我想起班上我的好朋友小林。话说我们班的女同学都很手巧,编绳还会编花样。

于是我就去学了一套,然后兴致勃勃地要去教小林了。可是小林天生手指笨拙,编

出来的绳子,要么是打节,要么就是缠住了自身。我们都笑他。可他也无所谓,和

大家一起嘻嘻哈哈。就这样大家都很喜欢和他玩。像这样豁达的人,活得就很轻松

自在。

班上还有另一个同学小黄。因为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不是太好,说出来的词句闹

出了一些语病。大家觉得很有趣,就忍不住笑出声了。他会怒发冲冠,眼睛里布满

血丝,呲牙咧嘴,拿起自身的铁铅笔盒装出要砸人的样子。看他这副模样,全班立

刻收住了笑声,接着他就趴在桌子上痛哭起来。同学们都哭笑不得,忙去安慰他。

只要有人笑,他便觉得是在嘲笑他,这样谁还敢和他谈笑?

从林黛玉身上我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做一个豁达开朗的人。当别人说自身好话的

时候,应该谨慎谦虚,不能骄傲狂妄。当别人和自身开玩笑,一笑而过就罢了。如

果真有人恶意说自身,你狠狠还击过后就可以了。活得阳光快乐,不要沉浸在别人

的评价里。整天猜想别人是不是在嘲笑自身,这种生活是根本没有意义的。

《红楼梦》读后感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曹雪芹

很小的时候,就“瞄”上了书架上那本厚厚的《红楼梦》理由很简单,同桌总会

哼上几句“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恰似一朵清云刚出……”他得意地向我炫耀这是源于

一本叫《红楼梦》的书。

《红楼梦》?我一下子联想到《爱丽丝梦游仙镜》,这大概也是好看的童话吧,

那个“林妹妹”有没有白雪公主漂亮呢?

带着种种疑问,小小的我翻开了这本“大部头”。天哪!据不完全统计,有百分

之五十的字不认识,有百分之七十五的文字我读不顺口,有百分之九十的话让我坠

如雾里……倒是乌家庄“孝敬”宁国府的那张清单让我感兴趣了一段时间。于是,我

得到了一个答案:《红楼梦》是写几个有权有财的人家的书,平平淡淡,没有童话

好看,不读也罢。

再读“红楼”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没办法,要交读书笔记呗,只得硬着头皮再

度捧起《红楼梦》。那时正醉心于唐诗宋词,于是,《红楼梦》立即让我爱不释手,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多美的句

子!

本着“爱乌及乌”吧,我开始煞有介事地“研读”起《红楼梦》来,还学着金圣叹

作评注,几番圈圈点点,倒也读懂了不少,于是开始把“真事隐去,假语村言。”挂

在嘴边,虽然对颦儿整天哭哭啼啼,怡红公子整日挨训仍不甚明白,倒也得出了又

一个新的答案:《红楼梦》确实让人“余香满口”只是我读不懂的地方还太多。

以后的日子里,读《红楼梦》的次数多了起来,开始渐渐懂得颦儿“孤高自许,

目下无尘。”背后的无奈,渐渐了解宝玉“富贵闲人”中隐藏的叛逆,渐渐明白宝钗

“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事故冷漠;我会为晴雯的反抗拍板叫好,我会为袭人的谨慎小

心微悠然叹息……

吟着“我所居兮,青埂之峰,我所游兮,鸿蒙太空,吾谁与逝,谁与吾从,渺

渺茫茫,归彼大荒”,我不在醉心于词句的优美,而是对那个时代的悲哀无奈有了

更深的认识。

我问妈妈:“为什么读得是同一本书,却每次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呢?”妈妈回答:

“因为你长大了。”或许吧,那,下次再读《红楼梦》,我又会得到一个怎样的答案

呢?

《红楼梦》读后感6

轻轻翻开《红楼梦》,细细品读,黛玉的美丽,才情和凄婉,如奇奇丽丽的诗句一般

打动着我的心灵。

黛玉秀外慧中,坦率真诚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

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十分……”是曹雪芹对黛玉容貌的细致描写。黛玉被

宝玉称为“神仙似的妹妹”,被大家称为“袅袅婷婷的女儿”,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人不惊

叹她的超凡脱俗。

黛玉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她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她对待丫鬟紫鹃亲如

姐妹,情同手足,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热诚相接“既要作

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的像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歌的做法和要求,把自身的

诗集借给香菱,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

黛玉天生丽质,才情如诗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十分。”黛玉不但容貌像诗歌,还是大观园里真正

的诗人。她怜花葬花凄惨红,她文思敏捷咏秋菊。她奇思妙想咏海棠:“偷来梨蕊三分

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用“冷月葬花魂”,对“寒塘渡鹤影”又是多么的清新自然。元

妃省亲之时,她大展奇才,写出“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春”的佳句,令众人赞叹不已。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漫步在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

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侬今葬花谁笑痴,他年

葬侬只是谁”的愁怨。

“无赖诗魔昏晓侵”,这是她的切身体验。可以说,如果没有了诗,也就没有了林黛

玉。

黛玉寄人篱下,命运凄婉

黛玉,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处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正

如探春所说:“外头看着光鲜,其实十分难熬。”曹雪芹“堪怜咏絮才”一句,不但道出了

黛玉的聪慧,也向我们暗示了她命运的凄婉。当黛玉听到宝玉即将和宝钗成婚的时

候,她消瘦的身躯显得更加凄凉。潇湘馆里,病榻之上,黛玉拼尽最后的力气,焚烧诗稿,

扯断于尘世的丝丝牵连,“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让人不禁潸然泪下。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黛玉的美丽,才情和凄婉,如奇奇丽丽的诗句一

般,打动着我的心灵,让我喜爱,让我敬佩,让我伤感。

读红楼,品黛玉,一遍又一遍,永远也不厌倦。

《红楼梦》读后感7

遗憾有时也是一种美,红楼梦体现的正是这种残缺的美。

相信不少人对黛玉的死都是抱着一种惋惜,认为这样一位风华绝代的女子不该

沦为这个下场。我以为黛玉死了,别了宝玉这样就很好。并不是说我爱好悲剧,总

要有些遗憾。只是我觉得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一种解脱,

是她悲惨的人生的终结。死比活着容易多了,当黛玉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宝玉仍

在凡世苦苦挣扎,这不是一种幸运吗?

后世对宝黛二人的评价是拥有浪漫主义情怀,敢于反对封建统治的战士。但这

两位战士的相遇却注定是一种悲剧。他们所受到的阻扰,是来自整个封建社会。若

宝玉是良人也罢,可宝玉不是,宝玉只是个纨绔子弟,他自身都需要别人的保护,

更何况保护和安慰黛玉呢?在他身边,黛玉永远不会幸福。或许你会说宝黛之间有

爱情,我不认为,有人会连自身的爱人都认不出来,那更多的是知己间的惺惺相惜

罢了。

即使黛玉嫁给了宝玉,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

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

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

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

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

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

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

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

宝姐姐。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

和期待,若干年后,黛玉依旧是宝玉的白月光、朱砂痣,而不是在生活的磨砺中两

看相厌。

黛玉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

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带着回忆离开他,亦是一种幸福。

宝黛爱情的悲剧,贾府的衰败,这一切都是一种必然。黛玉的脆弱决定了她终

日以泪洗面,宝玉的软弱决定他逃脱不了疯癫出世的结局,贾府的腐朽肮脏决定了

它必然毁灭。

《红楼梦》读后感8

说到《红楼梦》,大家应该都很了解。《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其原名《石头记》,全书由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为线索,以贾。史。

王。薛四大家族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内容。

《红楼梦》的开卷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味?”两句诗,把作者曹雪芹的情感挥发得淋漓尽致,那句“都云作

者痴,谁解其中味?”更是颇为耐人寻味,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名著!

《红楼梦》的主要人物有:率性单纯,温和善良,无功利心,同情心强,反对

封建思想礼教的贾宝玉;美丽而敏感细心,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蔑视高

官权贵的林黛玉;稳重随和,野心勃勃,城府极深,极会拉拢人心,恪守封建妇德

的薛宝钗;精明能干,尖酸刻薄,两面三刀,心狠手辣,天下阴毒之能事的王熙凤。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林黛玉,“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

多一窍,病弱西子胜三分。”明明是这样一个妙人儿,却寄人篱下,只能凄婉的唱

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真是令人惋惜!

热闹的“元妃省亲”;有趣的“刘姥姥进大观园”;凄惨的“黛玉焚稿”。作者曹雪

芹几乎是用生命去完成《红楼梦》的创作。“披阅十载,增删是十五次”就是这样认

真的态度,成就了如今的杰作《红楼梦》。且看那金陵十二钗,就这么十二个人,

在作者的笔下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特征,作者把这些人物刻画得是那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这就是作者呕心沥血的结果!

《红楼梦》写的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其实也是当时封建社会的

高度缩影。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最后的结局都很悲惨,贾母归天,贾宝玉出家,林黛

玉含恨而亡,王熙凤魂归金陵,一个风光无比的的贾氏家族就这样土崩瓦解了。合

卷沉思,令我感怀不已。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他们,悲惨命运是自然注定的。相比

之下,我们则是无比的幸福,我们生活成长在如此美丽的社会里,家庭是如此的和

睦幸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学习中我们应该持之以恒地勤奋努力,以优异的学习

成绩去实现自身的美好理想。

《红楼梦》读后感9

《红楼梦》,它是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一部千古不朽的人生大戏,《红楼梦》

所呈现的,主要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不朽的人生悲剧。我从去

年开始,就一直琢磨着《红楼梦》,虽然几个月就把它给看完了,但我还有很多看

不懂的地方,便一句一句地理解。

《红楼梦》主要以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家荣、宁国府之间,

表现在婚姻、建筑、文化、财产等各方面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其中最让我羡慕的

则是塑造出的一大批栩栩如生、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薛宝

钗、王熙凤、史湘云,就连作者寥寥几笔勾勒的晴雯、紫鹃、雪雁等丫鬟,都成为

了我国文学画廊中的著名艺术典型。

《红楼梦》所讲述的,是一个令人称羡的大家庭,原本荣华富贵,后来因家庭

成员获罪以致被抄家,逐渐走向没落,终于繁华成空的大悲剧。因此,将林黛玉和

贾宝玉的故事作为主力呈现,也适度传出了《红楼梦》的主要精神。

黛玉和宝玉的悲剧,肇始于封建社会中,婚姻大事向来由父母决定,子女本身

并没有资格决定。贾宝玉的父亲命他娶薛宝钗,他就非娶不可,尽管实际上他心里

喜欢林黛玉。婚姻大事他无法自主,最终导致了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三个人的

悲剧。

当我看完《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薛宝钗出闺成大礼》和《苦绛珠魂悲伤离恨天,

病神瑛泪洒相思地》时,听着悲伤的音乐。我实在控制不住自身激动的心情,情不

自禁地落下泪来,那不争气的眼泪始终还是把那页给模糊了呢!傻傻的我本以为结

局会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是啊!王子与公主生活只是童话故事而

已,然而,这么悲惨的结局我却怎么也想不到。

当黛玉听完傻大姐的话后,就直吐鲜血。不住地流泪。因为她接受不了这个事

实,黛玉她恨宝玉,恨他为什么不理解自身。她把宝玉送给她的那绢子往火上一撂,

顿时化为灰烬。熬了一天,黛玉已经奄奄一息。突然,她高声叫道:“宝玉、宝玉,

你好……”狠心两个字还没来得及说,只见黛玉两眼一翻,一缕芳魂就这样随风而

逝。

黛玉死的时候,正是宝玉娶宝钗的同一个时辰。只因潇湘馆离新房很远,听不

到潇湘馆这边悲恸的哭声。这真的是个不朽的悲剧啊!我为黛玉和宝玉感到悲哀,

宝玉最后竟然出家当了和尚,因为他知道林妹妹是为自身而死的。便在灵柩前放声

大哭。一个风光显赫的大家族,就这么没落了!不知看过《红楼梦》的朋友们,是

否都和我一样,为他们感到悲哀、痛心?

《红楼梦》读后感10

袅袅炊烟,来聚一缕最飘逸的;悠悠白云,来拢一丝最沧桑的;灼灼红叶,来

拾一枚最殷红的;簌簌落花,来撷一朵最灿然的;萋萋芳草,来摘一束最青涩的;

朗朗日色,来掬一杯最炽热的;浓浓人生,来酿一窖最醇香的——阅读人生。

唐诗如瓷,宋词若纱,元曲似霞,如此一说,明清的小说可就是般玉,类雪了。

那玉中之最洁净,雪中之最傲然的,当属《红楼梦》莫属,古往今来,各色各路的

文人墨客同是探读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有人觉听到了封建制度的丧钟,有人体悟

到了宝黛之间的深情款款,有人触碰到了曹雪芹的良苦用心,有人仅是迷恋于故事

本身而已。

回首驻足,纵观千年历史跌宕起伏,连绵不绝。唐的繁华,宋的儒雅,元的四

海归一以及明清的肃穆宏严,惊叹于曹雪芹可以在如此贫困窘迫的生活情境下创就

如此之艺术瑰宝,单是毅力一点就能让读者折服。《红楼梦》横空出世已250余年,

曹雪芹沥尽心血写就此书,曹雪芹只有一个,但全力钻研“红学”,直至终老的人又

有多少?

黛玉葬花时悲怆惆怅的意境可算是表达的淋漓尽致。桃花灼灼,点点愁绪,花

开花落,花容月貌,香消玉殒,使者我倒也是紧跟着悲伤地肝肠寸断了。水中月,

镜中花,若过眼云烟,任岁月变迁,终是会随风消逝,终是会支离破碎的。是有谁

说过,能破碎的人,必定真正活过,林黛玉的破碎,在于她有刻骨铭心的爱情。会

说没有泪水的人,眼睛是干涸的,但一本书读下来,林黛玉哭丧起来梨花带雨的模

样给了人别有洞天的感受,但你会因为介意林黛玉所谓的“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

《红楼梦》吗,曹雪芹如此刻画人物自然是别有用心。

一个故事,遗憾悲惋才有肝肠寸断的回味;一场人生,困迫坚韧才显勇毅骇俗

的奔放;一种情感,悠然缠绵才会给人动人心弦的凄凉。

秦砖汉瓦,唐骨宋风,黯淡了多少文人渺茫的希望,但在这个世上,一星陨落,

黯淡不了繁星满目;一花凋零,破败不了繁花似锦;一人堕落,损磨不了万千希翼。

我们的漫漫人生是有限的,但身边还有更多更多的无限,无限的风,无限的雨,无

限的霜,无限的露。

留意身边的韶华,回望故去,今下,与将来。人生如花,或素雅,或妖灼,或

淡雅,因为阅读,变得赏人悦目;人生如酒,或馥郁,或芬芳,或醇美,因为阅读,

变得历久弥香;人生如花,或热烈,或简朴,或奔放,因为阅读,变得华美似火。

《红楼梦》读后感11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见他,他若有奇缘,如何心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捞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

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

《红楼梦》一部中人物的杯具,一部作者的杯具。曹雪芹不但仅描述了一个封

建贵族家庭有繁华走向衰败的生活,并且赞美了封建礼教下纯真的爱请。一边是木

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

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

和林黛玉的杯具感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捉摸不透。《红楼梦》中的

一切,书中的人物多达900多个,而其中我有一个最喜欢---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泣,千里珠峰一望遥。一

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体把儿牵挂。自古穷

空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在那那样一个千顺从,万顺从的时候,仅有她敢于去抗争,敢于去维护自我的

尊严。一个敢于同命运,同邪恶斗争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而她”分骨肉”的无奈

或许就是这个时代的杯具了。

在《红楼梦》中的一段情节---黛玉葬花,这是我很喜欢的一个情节,也是黛玉

个性焦点的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

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香妍能几

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助偷酒泪,酒上

空枝见血痕。

毛泽东说“不读《红楼梦》就不是中国人,”清末有《京都竹枝词》开谈不说

《红楼梦》读尽诗书亦枉然”,可见《红楼梦》对中国的影响之大。

我所看的《红楼梦》不但仅是120回的通行本,还有周汝昌校汇本。曹雪芹的

《红楼梦》不是那样貌的,我能经过自我的发现去还原一个我认为真实的情节,而

不受高鹗的影响。

《红楼梦》博大精深,次次读次次悟,正是他的不朽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2

世上再无任何一部小说能和《红楼梦》一样为众多的读者痴迷,为众多的专家

所研究。一座大观园,让人引发了多少联想、多少渴望。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

剧是这部书的主线索,而《红楼梦》不但仅限于此,而是更多地描绘了世间百态、

风俗人情和众多小人物的辛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诗来描绘林黛玉的性格是再贴近不过

的了。对于黛玉而言,宝玉是她唯一喜爱的人。黛玉虽然生活得锦衣玉食,却深受

寄人篱下之苦。读罢全文,就会发现黛玉对宝玉的爱是专一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插

手的。

而宝玉,作为怡红公子的他,是一个“年少不知愁滋味”的贵族公子,他天资聪

颖,但却视功名利禄如粪土,是一个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但作者在他的身上

寄托了对封建社会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美好追求。贾宝玉身上还存在着另一个人

性的闪光点;那就是对下层贫苦人们的同情,宝玉对待他的丫鬟们也没有盛气凌人

的态度,而是一种平等真诚的态度。这也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此外,《红楼梦》中也有其他的一些人物。例如“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而误了

卿卿性命”的王熙凤,还有精明能干、处事圆滑的薛宝钗,还有纯朴善良、幽默滑

稽的刘姥姥。人间百态,各种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红楼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身的特点,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真正的坏人,

这是不同与中国古代其他小说的特点。读《红楼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人物

的肖像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但看黛玉的眉和眼,

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情。

《红楼梦》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诗词。那首《葬花吟》中的句子“花谢

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多美的意境

啊!《红楼梦》中黛玉写的诗像她自身一样委婉含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

花一缕魂”,而宝钗的诗中更多的是大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令人不禁惋惜的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并没有完成全书,而仅仅完成了前

八十回。“残缺是种美”,众多的红学家们研究揭秘《红楼梦》,而我也为这本书感

到惊叹。

说不尽讲不完的红楼,里面有很多值得自身学习的地方,每一句话都值得去仔

细揣摩。然而这次匆匆读完,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住了。经典之因此称为经典,就在

于它永恒的魅力。

《红楼梦》读后感13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

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

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

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

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

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

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因此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

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

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

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

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

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

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身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

情愿地放下书,让自身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花依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

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

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

会是不被容许的。她对宝玉太痴情,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

宝玉”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

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

《红楼梦》读后感14

大概七八岁时,爱读一些浅显易懂的童话。对于名著,却没有一丝一号的兴趣。

偶然间,翻开了这本《红楼梦》,才看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

那是一本青少年版的,当时还不能完全读下来所有字,查查字典,连猜带看的

就过去了。虽还读不懂细致隽永的文字中博大精深的含义,但还是被那跌宕起伏的

情节所吸引。从此,我开始了文学的征程,顶点是胜利的辉煌。

书中人物可谓是变化多端。痴情不悔的贾宝玉,城府颇深的薛宝钗,心狠手辣

的凤姐,卑躬屈膝的袭人,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奴才丫头,无一不栩栩如生的映刻

在脑海中。而我最爱的还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

逼”是她对爱情的凄婉歌颂。一曲《葬花吟》,又唱出了她对爱情多少的执着。从

最初的进贾府,直到中间元妃省亲,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到最后的家道中落。从繁

华到衰败,一次次对宝钗的猜疑布满了她一颗敏感而又多疑的心,直到听到一句

“我为姑娘病了”,便大可以去了。宝黛新婚之夜,坐在床上的却是宝钗,而潇湘馆

的黛玉,却已魂归西天。我也入了情,竟哗哗落了泪。爱她,她的文采,她的多愁

善感,她对爱情的执着,一切她的经历,都深深印在心中。看完后,竟觉得有丝许

庆幸。庆幸黛玉未曾经历到贾府查封,更庆幸我结识了《红楼梦》,步入了文学的

殿堂。

处在封建社会,贾府的一切都令人悲叹,令人歌讽。现在我已经不是那个七八

岁的,不谙世事的孩子,也读懂了一些,看透了一些。而看懂了一部分,才知,这

本书,可真是高深莫测啊!

直到现在,我才懂得,袭人实则宝钗的小照。而晴雯抱屈亡,更暗示了黛玉的

命运。是啊,“西纱窗下,我本无缘。黄土垄中,卿何薄命!”写给晴雯的悼词,却

年年想不到竟成为了对黛玉命运的批判!

从第一次看这本书,直到现在,多多少少也看了好几遍。但总忘不掉第一次看

这本书的感觉。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文学最基本的渴求与吸吮。如干旱的海绵

尽情吮吸着知识的甘露。从那时起,从那本《红楼梦》起,我成长了,不再拘泥于

浅显易懂的童话,踏上了文学之旅。一开始,我如一叶小舟,在黑暗无边的大海上

航行,总感觉光明正要到来,却又无从寻找。突然出现的渔火点燃了,望向四周城

市,正在远方的天际。而《红楼梦》便是那渔火,点燃我人生的道路,让我有了对

文字的渴望。人总有那一本启蒙书,如果我有,那便是它了。

一本《红楼梦》,牵引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本书,开启了成长的大门,

受益终生。

《红楼梦》读后感15

林黛玉从小聪明清秀,父母对她爱如珍宝。因母亲早亡,便被接到贾府抚养教

育。后来她又死了父亲,从此过上虽无父母却娇生惯养的生活,因不愿与人交流而

养成了孤傲的性格。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

子,才华横溢。林黛玉与贾宝玉因从小结缘,从相识、相知慢慢发展成爱情。绛珠

还泪的神话赋予了两人奇幻浪漫的色彩,并定下了悲剧基调。

林黛玉从小就饱受寄人篱下的辛酸,懂得谨言慎行,察言观色。况且贾府家大

业大,势利之人与羡慕嫉妒者比比皆是,黛玉自身亦深深地了解这点,因而即使自

身多病,也不敢向贾母多提要求,因此宝钗一段话、几两燕窝就让黛玉感恩在心,

却又不免伤心自身没有双亲撑腰,亦无兄弟姊妹可以仰仗。置身于人影婆娑的大观

园,她却是只身一人,能当做知己的也不过宝玉一人而已。但自从宝钗来到贾府之

后,金玉之说让黛玉心里多感不忿,因此她只能冷言冷语地对待宝玉,无非是想掩

饰自身内心的不安,这样的黛玉让人心疼。

黛玉感花伤己,吟唱《葬花词》:“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

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宝玉听之不觉恸倒于山坡之上。黛玉之死不但

是因为宝玉娶了宝钗,也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失望。她注定是不幸的,

是封建社会的牺牲者。

喜欢她的孤傲冷艳,清高脱俗,才情满溢;喜欢她的一尘不染,率真纯净,多

情婉转。一个款款而来的女子,为芸芸众生步入凡尘。她的清泪都源自那份纯净,

因此喜欢她所有的娇嗔怒笑。

我们一直全力以赴追逐着现实的理想抱负,眼前有太多灯红酒绿,耳旁有太多

喧嚣嘈杂,心里有太多浮躁不平。转过身去,总希望有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宁静

致远的世外桃源,没有名利的追逐;总希望有一张张笑靥如花,细语如丝的真挚面

孔,真诚透彻。于是将心中那些隐着的但蔓延灵魂深处的期望精彩地编织起来。因

为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因为很多丢失了纯真的灵魂,也因为还有一个梦想的坚持。

因此说曹雪芹用黛玉那一双纯粹微蹙的眼睛,冷冷地看着这茫茫世界中的世事

变迁。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4:15: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51346959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红楼梦感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红楼梦感想.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红楼梦感想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