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集团常用鱼类知识
一、加吉鱼
鲷鱼又叫加吉鱼、班加吉、加真鲷、铜
盆鱼。加吉鱼属于鱼纲,鲷(SeaBream)
科。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
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
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
中国沿海均产,但以辽宁大东沟,河北秦皇岛、山海关,山东烟台、龙口、
青岛为主要产区,山海关产的品质最好。
二、多宝鱼
多宝鱼属于鲽形目鲆科,俗称欧洲比目
鱼,在中国称“多宝鱼”。身体扁平近似圆型,
双眼位于左侧,有眼侧呈青褐色,具少量皮
刺;无眼侧光滑白色,背鳍与臀无硬体且较
长。多宝鱼雄性一年达到性成熟,雌鱼二年
达到性成熟,自然成熟期在每年5~8月份。人工培养的亲鱼,在控温控光的
条件下,全年都可获得成熟的卵子,目前进行人工繁殖的采用人工授精方法。
三、包公鱼
又叫假包公鱼,学名花尾胡椒鲷
(Plectorhynchuscinctus),英文名Grunt,
俗称:打铁母、假包公、斑加吉;隶属于鲈
形目,石鲈科,胡椒鲷属,主要分布于印度
洋和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海、东海和南海均产,以南海产量为最多.。
2
包公鱼又称斑加吉,国内分布于南海,东海和黄海,是中型海产鱼类。
一般体长180-300毫米,体重0.6-2斤,体长椭圆形,侧偏、头大。体披小
栉鳞,尾鳍圆截形,体灰褐色,腹部较淡,体侧有3条黑色宽带,斜向尾部,
在背上后方,背鳍鳍条部及尾鳍上散布许多黑色斑点。标准规格:0.2-0.4斤。
生活于热带和温带近海中下层。喜在岩礁和岛屿近活动,不集群,活动范围
不大,以鱼、虾、甲壳为食,肉质肥厚、肉味鲜美,是高级食用鱼类。
四、桂鱼
鳌花鱼,学名鳜鱼,又名桂鱼。在
鱼类分类学上属鲈形目。其中以翘嘴镢
生长最快。桂花鱼肉质丰厚坚实,味道
鲜美,富含蛋白质,肉刺少,可补五脏、
益脾胃、充气胃、疗虚损,适用于气血虚弱体质,可治虚劳体弱、肠风下血
等症。鳜鱼是世界上一种名贵淡水鱼类。身长扁圆,尖头,大嘴,大眼,体
青果绿色带金属光泽,体侧有不规则的花黑斑点,小细鳞,尾鳍截形,背鳍
前半部为硬棘且有毒素,后半部为软条。鳜鱼肉质细嫩丰满,肥厚鲜美,内
部无胆,少刺而著称,故为鱼种之上品。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将鳜鱼(鳌花鱼)
誉为“水豚”,意指其味鲜美如河豚。另有人将其比成天上的龙肉,说明鳜鱼的
风味的确不凡。鳜鱼与黄河鲤鱼、松江四鳃鲈鱼、兴凯湖大白鱼齐名,同被
誉为中国“四大淡水名鱼”。它肉多刺少,肉洁白细嫩,呈蒜瓣状,肉实而味鲜
美,是淡水鱼中的上等食用鱼。鳌花鱼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性凶猛。刚从
鱼卵中孵化出的鳌花鱼苗就以别种鱼苗为食。成鱼扑食的对象,主要是一些
经济价值不大的小型鱼类、小虾和小甲壳动物。与它的食性相适应,它的嘴
长在端位,并且很大,下颔突出,上、下颌骨上有许多犬状齿;它的背鳍很
发达,几乎占居整个背部,前部有12个锋利的硬刺,臀鳍有3个硬刺;鱼体
3
色为较鲜艳的黄色,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纹;鳞细小,圆形。它利用身
上的花纹为保护色,常常栖息于缓流并有水草丛生的沿岸水域的下层,有时
潜伏于泥穴中,窥视摄取食物,一旦发现目标,便悄悄游近,瞅准时机,然
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行袭击。鳌花鱼到冬季多在深水中越冬。
五、牙片鱼
1.牙鲆在我国俗称牙片、偏口、比目鱼,
是名贵的海产鱼类,又是重要的海水增养殖鱼
类之一。它的个体硕大、肉质细嫩鲜美,是做
生鱼片的上等材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市场
十分广阔,经济价值很高。牙鲆在我国的渔业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但是近
20-3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造成自然资源大幅度下降,出现了
供需矛盾,促使人们走向养殖道路。近年广东、福建及山东等地养殖商品鱼
价格达80元/斤,在养殖鱼类中仅次于真鲷与石斑鱼,是较有前途的养殖品
种。
2.“牙片鱼”本名叫阿拉斯加大比目鱼。对于为何会有“牙片”的叫法,是从
“牙鲆”鱼演变而来的。在很多地方,眼睛长在左侧(注:眼睛长在右侧的叫鲽
鱼)的比目鱼也叫“牙鲆”鱼,经过渔民南腔北调的交易就形成了这种称呼。相
比之下,东北地区(注:胶东半岛也这么叫)叫“牙片鱼”,而四川和广州一带,
直接称作“鸦片鱼”。这种鱼出产于俄罗斯和我国交界地区,俗名应叫“雅片鱼”,
其胶质颇为丰富,口感也不错。
六、青石斑
青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awoara)俗名为鲈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
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
4
日本、台湾、越南、韩国、中国等海域。体呈长椭圆形,稍侧扁,一般体长15~
20厘米、体重350~750克。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鳃盖骨有两个扁平棘。
体被细栉鳞,侧线与背缘平行、体背棕褐色,腹侧浅褐色全身均散布着橙黄
色斑点,体侧有5条暗褐色横带,1和2带紧相连、3和4带位于背鳝鳍条
部与臀鳍鳍条部之间,5带位于尾柄上,背鳍鳍条强硬,臀鳍位于背鳍鳍条
部下方;腹鳍胸位;尾鳍圆形。各鳍均为灰褐色,背鳍鳍条部边缘及尾的后
缘黄色。
七、鲈鱼
鲈鱼(Weever),又称花鲈、寨花、
鲈板、四肋鱼等,俗称鲈鲛。主要分布
于太平洋西部、中国沿海及通海的淡水
水体中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
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
的品种。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
季,每年的10~11月份为盛渔期。体长而侧扁,一般体长为30~40厘米,
体重400~12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
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
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
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
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
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
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
八、美国红
5
英文俗称红鼓鱼(RedDrum),原本分
布在美国大西洋一带,抗病力强、成长快速、
存活率高、又耐低氧,非常适合高密度的养
殖。它一年半即可长到36公分,两年则达
55公分。外形与黄姑鱼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其背部和体侧的体色微红,幼鱼
尾柄基部上方有1黑色斑点。体延长,呈纺锤形,侧扁,头部钝圆,背部略
微隆起。全长为体高的2.65-2.70倍,体长为体高的2.0-2.1倍,尾柄长为
高的1.8-1.9倍。美国红鱼呈纷锤形,侧扁,背部略微隆起,以背鳍起点处
最高。头中等大小、口裂较大、呈端位,齿细小、紧密排列、较尖锐。鼻孔
两对,后一对呈椭圆形,略大。眼上侧位,后缘与口裂末端平齐、中等大小,
分布于头两侧。前鳃盖后缘为锯齿状,后鳃盖边缘有两个尖齿的突起。梯鳞、
侧线明显、背部呈浅黑色、鳞片有银色光泽,腹部中部白色,两侧呈粉红色,
尾鳍呈黑色、最明显的尾基部侧线上方有一黑色园斑。全长为体高的2.65-2.7
倍。
九、黑头
黑头鱼地理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
洋,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东海以及南
海。齿小而鳃耙多且长。鳃盖骨鳍条数5-13.许
多种生活在超过1000m的水层。全世界共有17
属95种,而台湾地区目前共发现2属3种。此
科的特征在于头部与身体的颜色不同,较为常见的种类即是头部呈现黑色俗
称油鱼的黑头鱼。生活习性很特别,比方水温要低,主要在浅滩、峡谷活动,
是一种冷水性鱼种,需要充足的氧气,以岩浆为食,常常是一大片一大片吸
6
在大小岩石上。这种鱼大的有一两斤,小的三两半斤不等。
十、中华鲟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
我国特有的古老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
原始的种类之一。俗称:鲟鱼、鳇鲟、大癞子、
黄鲟、着甲。中华鲟又称鳇鱼是我国一级保护
动物,特产鱼类,体纺锤形,体表披五行硬鳞,
尾长,口腹位,歪尾。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
雌的130~250千克,据称,最高的记录竟达500千克。中华鲟体呈纺锤形,
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
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
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
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
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
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
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中华鲟个体较大,寿命较长,
最长命者可达40岁。但其性成熟较晚。据研究,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
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
斤。据文献记载最大体重达560公斤,是鱼类的庞然大物。因为它们是长江
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
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
十一、大马哈鱼
大麻哈鱼属鲑科鱼类,又叫鲑鱼,是著名的冷水性溯河产卵洄游鱼类。
7
地方名:麻哈鱼、马哈鱼、大马哈鱼、
鲑鱼、麻糕鱼、三文鱼。大麻哈鱼一般
体长60厘米左右而侧扁,略似纺锤形;
头后至背鳍基部前渐次隆起,背鳍起点
是身体的最高点,从此向尾部渐低弯。
头侧扁,吻端突出,微弯。口裂大,形似鸟喙,生殖期雄鱼尤为显著,相向
弯曲如钳状,使上下颌不相吻合。上颌骨明显,游离,后端延至眼的后缘。
上下颌各有一列利齿,齿形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4对齿较大外,余齿
皆细小。眼小,鳞也细小,作覆瓦状排列。脂鳍小,位置很后。尾鳍深叉形。
生活在海洋时体色银白,入河洄游不久色彩则变得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先
变为黄绿色,逐渐变暗,呈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8-12条橙赤色的婚
姻色横斑条纹,雌鱼较浓,雄鱼条斑较大,吻端、颌部、鳃盖和腹部为青黑
色或暗苍色,臀鳍、腹鳍为灰白色。到了产卵场时,体色更加黑暗。而北美
的大麻哈鱼产卵时体色变红。
十二、辫子鱼
鲬鱼(鲂鮄科)。地方名:牛尾鱼、
拐子鱼、百甲鱼、辫子鱼、狗腿鱼、尖
角子、中鱼、山肖、竹甲、刀甲。体延
长而平扁,向后渐细。一般体长20~30
厘米、体重100~200克。头宽、甚平
扁,吻背面近半圆形,下颌长于上颌,两颌、犁骨及跨骨均有绒毛状牙群、
前鳃盖骨后缘有2个尖棘,背面及体两侧均有带小棘的骨棱、体被小而不易
脱落的栉鳞,全身大部呈黄褐色。目间有小黑斑点,腹侧淡黄色。背鳍2个、
8
分离,第一背鳍前后各有一个游离的短鳍棘,胸鳍大而圆;腹鳍始于胸鳍后
方;背鳍和臀鳍各有13根鳍条;尾鳍截形。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
国沿海均产之,黄、渤海产量较多。各海区的渔场常年均可捕获,但以春、
夏两季渔获量较集中。
十三、鲳鱼
鲳鱼是热带和亚热带的食用
和观赏兼备的大型热带鱼类。主要
分布于中国沿海、日本中部、朝鲜
和印度东部。鲳鱼属于鲈形目,鲳
科。体短而高,极侧扁,略呈菱形。
头较小,吻圆,口小,牙细。成鱼
腹鳍消失。尾鳍分叉颇深,下叶较长。体银白色,上部微呈青灰色。以甲壳
类等为食。淡水白鲳的第二副性征,终生不明显,雌雄鉴别较为困难。成熟
的雌鱼在酸性水中,与雄鱼比较来说,体色较黑,胸部、腹鳍、鳍的红色较
深,腹部可见明显的卵巢轮廓,而且肛门明显突出于泄殖腔外缘,这是由于
卵巢挤压的结果。雄鱼在成熟季节也可辨认,在酸性水质中,它的腹部或侧
线的下半部色泽银白鲜艳,腹部较扁平,泄殖孔紧闭,体表成一条线状。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1:55: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42954944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牛尾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牛尾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