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仨》读后感
《我们仨》读后感1
《我们仨》其实更像一位老人的娓娓诉说,诉说着一个家庭的故事,一个关
于他们仨的传奇。书中有杨绛跟随钱钟书出国读书时候的趣事,二人喜获爱女时
的欢欣至极,妈妈眼里父女二人的胡闹,父母年老时对女儿的担忧,女儿对二老
的贴心照顾,白发人送黑发人的肝肠寸断,三人失散独留杨绛时的`洒脱豁达。
这是个充满爱的三口之家,更是让中国人恋恋不舍的根。杨绛说:“人间没有永
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
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这个学者之家,他们仨一生受尽苦难,但是全书字里行
间多流露的是对朋友、亲人、陌生人的感激之情,书中那最朴实无华的文字汇成
的却是最充满温情的故事。读后怎不令人动容?
此时我又想起先生的百岁感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
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
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人生难得是淡定,世界是我
们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我们仨》读后感2
一周内,断断续续,终于在今天清晨,读完了杨绛先生这本不算长的纸质书。
前两部分,只是先生个人的感发,无法感同身受,很想放弃。
直到第三部分,娓娓道来的回忆,才让我慢慢走近,融入其中。
人生如此漫长,寻到一个志同道合,琴瑟和鸣的伴侣,携手走过坎坷的一生,
着实不易。最好的感情,未必非要爱得炙热,情深,容易相伤。你有你的缺点,
我有我的不足,两个不完美的人,走到一处,轻轻相拥,互补而后完整。你人生
得意时,有我;你失意落魄时,有我。无论顺境逆境,有你,有热爱的事业,钟
爱的书籍,纵使身处陋室,食不果腹,依然心安。钱先生与杨先生的感情,让人
艳羡。
一个家庭的组建,源于两个相爱的人,而后,有了爱情的结晶。三口之家,
再平凡不过,却也是最有暖意的存在。一直觉得孩子就是父母的责任,从TA降
生,就需要付出一切来爱TA,照顾TA,父母是无私付出的一方,孩子是理所当
然接受的一方。看到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相处方式,才意识到,原来,孩子不仅仅
是父母的责任,也可以是朋友,是兄弟,是姐妹。平等的看待亲子关系,是我从
中学到的,也是值得反思的`。
每一本读过的书,即便记不住,却也会在心中留下些许痕迹,当在另一本书
中遇到相似的时期,地点,人物,甚至只是相似的感受时,睡去的记忆就会被唤
醒,它们如同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珠子,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串串完整的珠帘。
《我们仨》读后感3
杨绛先生著书《我们仨》,我再一次细细品味了一遍,而这次阅读完,我决
定把内心的感受写下来,并将在未来的时光中持之以恒写读后感,以此激励自己
不断读书不断进步。
杨绛先生百岁高龄提笔写书,令人敬仰,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书中讲述了杨
绛先生重温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共同生活的岁月,那些单纯朴素又
盛满温情的亲情故事。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用独特梦境的形式讲
述了最后几年中一家三口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第二部分,用平实感人的文字记
录了自1935年7月伉俪二人赴英国牛津求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回国后直到
1998年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63年间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相守相助、
相聚相失的难忘经历。
如果让我写“我们仨”,我也会像钱瑗一样,尽管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还是会
细细回忆我和我的`父亲母亲,我们一家三口其乐融融的点滴生活。我会写父亲
是多么疼爱我,从小到大对我不打不骂,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我会写母亲是怎
么教育我,做一个善良、诚实、勇敢、勤劳、平和的人。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
结局,也没有永远,当一家三口相聚相守时,要时常想到人生道路尽头总会相散,
珍惜与家人的团聚,努力让生活变得甜润快乐,就如杨绛先生一家三口伉俪情深
子女孝顺,深爱“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4
前不久,自己参加东营市的优质课,讲授的是杨绛先生的一篇散文《老王》,
在备课的过程中,一再的被杨绛的平淡而隽永的文字所感动,讲完课后,又重读
了她的文章《我们仨》,感慨颇多。
1997年和1998年对于杨先生来说是很残忍的时间。一生相知相扶相濡以沫
的伴侣,唯一的女儿都相继离去,杨先生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会。“我一个
人思念我们仨”,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先生接过女儿的笔,
用心记叙了他们仨这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就是《我们仨》。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始终站在一起,
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自从1998年钱钟书先生逝世后,杨先生从此独
伴青灯,她那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弥散在字里行间,令我为之动容。
但若你想从内容上看到丝毫悲观的文字,那你要失望了,书中丝毫没有伤痛
欲绝的诗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的。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
她通过这部书,用文字向天上的亲人无声的倾诉着时他们的怀念。
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失而改
变。
有爱就有家,尽管现在杨绛先生自己一人独处,但在她的心中一直有丈夫和
女儿的爱,那她的住所也一定是是世上最温馨的家园。
今年是杨绛先生100岁的寿辰了,在此也祝愿老人家安好!
《我们仨》读后感5
“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
剩下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跟随杨绛先生的脚步,一页页画面从我眼前略过。“我们仨”的'温暖、幸
福,令我久久不忘。
一九三五年,杨绛与钟书新婚后来到英国牛津大学求学。辗转多次,在巴黎
迎来了“MissSingHigh”——钱瑗,于是“我们仨”相聚了。
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仨”始终相依。杨绛的一句“不要紧,我会做”
就足以让钟书放心;圆圆在去世前不久不放心妈妈,特地写信教妈妈做饭;圆圆
生病时,杨绛夜夜“看见”她。“我们仨”始终相互信任,不论什么结局,都是
心连心走下去。
正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管世风如何,不管身份如何,
杨绛夫妇一直低调平实,淡薄名利,宁静超然。书中曾写“嘤其鸣兮,求其友
声。”“有名就是多些不相识的人。”
杨绛的文字,清新脱俗,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真谛便是归本,珍惜。我仿佛
看到杨绛夫妇正坐在无限好的夕阳下,浩瀚的江面如明镜,柳树在晚风中飘扬,
他们在人群中不是最显眼的,却有着一种不同于凡夫俗子的气质。
《我们仨》读后感6
1998年,钱钟书逝世,而他和杨绛唯一的女儿钱瑗已于此前(1997年)先
他们而去。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杨绛在92岁高龄的时候用心记述了他们
这个特殊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一个先后痛失爱女和爱人的老人,在其最后的年月中孤单前行,并将这个温
馨又历经挫折的家庭用朴实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
杨绛先生希望能够拥有平静的生活,但是随着钱钟书的'出名,这种平静的
生活总是被打扰。她感叹: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者通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
他们永远快快活活的一起过日子。
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是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三个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后只剩下作者一个人。杨绛先生感慨:世间
万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要有多
么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能够有这样的领悟呢?语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于言表!
“家”永远是温暖的代名词,把握当下,珍惜眼前,爱自己,爱自己的家人。
《我们仨》读后感7
世间所有感情中,唯亲情的爱最为热烈,最为持久,最为真挚。
真情流露的文字,总能打动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感动着我们每个人。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比得过和家人在一起时那种喜悦的心情,更为强烈的感觉
了吧,因为亲情,总是血浓于水的。虽然平淡,但是真实。百味人生,才叫日子。
当爱情在生活的蹉跎下,依然保鲜,融入平平淡淡的日子里,真真正正的变
成亲情之后,依然相亲相爱,这样的爱才是真爱。杨先生与钱老的爱情,是让人
羡慕的,更是我们这辈人望尘莫及的,说成奢饰品也不也过。
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最好的娘,唯杨老一人。最真的生活,最善的'亲情,
最美的仨人,唯“我们仨”一家。
仨个人的亲情,在杨先生的笔下,人物栩栩如生,在仨个人的生活里,总是
那么有滋有味。你们在,我就在。在一起,就是一切。
我想,这才是一家人最真挚最深沉的感情流露吧。只有家人才是最懂你,最
爱你的人
锺书虽然遭厄运播弄,却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他发愿说:“从
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只有死别,不再生离。这才是读这本书最大的意义吧。
《我们仨》读后感8
花一个周末读完了这本《我们仨》,准确来说也四个来小时,篇幅较短,记
录的大多是回忆的生活琐事,但就是在这生活琐事的字里行间中,洋溢着满满的
“情”,亲情,温情,悲情。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带着满满的思念,故事就这样
结束了。失散的仨人,只留下杨绛先生一人来思念,确是“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是死别的深痛思念。
敬佩钱钟书和杨绛先生对生活、对家庭的态度和方式,与世无求,与人无争,
一家人相守在一起,同甘共苦,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在点滴生活中发现乐趣。
也敬佩他们对自己兴趣和工作的坚持,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读书和
工作,相濡以沫的两人有共同的乐趣是莫大的幸福。
读别人的.故事,过自己的生活。要学的是这种面对纷繁复杂的世事淡然处
之的态度,是这种始终不迷失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状态。快乐可以很简单,但
快乐又来之不易,就像杨绛先生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
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要学会珍惜当下的时光。
寥寥数句,聊表对本书的喜爱。读了杨绛先生的作品,又勾起我重读钱钟书
先生《围城》的兴趣了。
《我们仨》读后感9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是特别喜欢的作家,我读过她在近百岁的高龄完成对于生
命的灵魂的思考的这本书《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然我感悟很深。今天
我要谈的是读完《我们仨》这本书的感想,算是个人的总结。
《我们仨》这本书主要叙述了杨绛以及钱老一家人的一些故事,表现出的是
亲情。杨绛的风格就是特别擅长将零零碎碎的.事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整串美
丽的“珍珠”。如数家珍般,从容道来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但她极少直接抒情,
而是通过这些事情,让读者自然而然的想象和理解,而她想要表达的主题也会在
我们读完之后有了很清晰的认识。就像这篇书中写的那样,从她的那个“梦”开
始,讲述了一家人的离合聚散,我们跟着这个“梦”读完了整本书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个“梦”代表着一家人一起走过人生旅程的温馨。所以我说,杨老的作品
是一种享受,读《我们仨》是一种享受,她能很好的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领悟
人生的真谛。同时,《我们仨》也让人了解到杨老的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
她的坚持是为了让这段美好记忆得以延续,但思念却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情。
这本人的一生是多么的短暂,生命是有限的所以更显得人生的特别意义。人
生中注定会有聚散分离,只是早晚的问题,但是到最后这些美好的记忆都会泯灭
在尘埃中。想到这里,我更加觉得亲情的弥足珍贵,不要等到失去再后悔莫及,
何不在一家人齐整整的时候,记录下美好的瞬间,尽情的释放到老才会更加珍惜
的时光。
《我们仨》读后感10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我们仨》是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只是生活琐事,却
能让人触动。
杨绛先生,钱钟书先生,钱瑗女士是一个真正的“我们仨”,少一个人都无
法组成这个词。他们像又不像,不像又像。
杨绛先生是一个真正的“大女人”,却又能有小女人的似水柔情。她和钱钟
书之间的爱情真的让人羡慕,又是知己,又是爱人。有个能懂你的人真的难得,
有个值得你懂的人更难得,而最难得的.,是你和你的爱人都有着有趣的灵魂。
钱瑗女士承包了我的泪点,可能与作者的怀念有关。遗憾总是最让人念念不
忘的,因此对钱瑗女士着墨很多。钱瑗女士去世比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都要早,
去世前还深受病痛折磨,作为一个母亲心痛时难免的。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好女
儿,这点我觉得自己很羞愧,不管在什么方面都是。钱瑗女士是钱钟书先生夫妇
的骄傲,她学术研究颇有建树,为人善良深受爱戴,对待父母也是爱意至深,翻
看最后的目录,画着一个个可爱的简笔画,深深觉得,钱瑗女士真的是一个很可
爱的人。
钱钟书先生就像一个大男孩,像书中钱瑗女士所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
是妈妈的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觉得钱钟书先生
真是个妙人,博览群书却又有一颗童心,有着极有趣的灵魂。
《我们仨》读后感11
每天晚上睡觉前看上几页杨绛先生的《我们仨》,真的是一种享受,我是从
第三部分开始看的-《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前两部分我还没看,我是个平凡
的人,我只想看他们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对于他们的生离死别我真的不
忍心看,如果不是这本书,我还真的忘了钱老和圆圆离开我们已久了。
我最衷情钱仲书夫妇的`低调和博学,而钱老的幽默和杨老的平和更是让人
生敬,一本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可是我却无法说出我的感受,他们面对困苦时
的平静,面对荣誉时的低调,为人处事只求无悔于心,钱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
的,但他们一家人始终是乐观的,无论困苦与荣耀,始终宠辱不惊,真是于平凡
中显出不平凡。
对中国这个著名的家庭的亲情故事,面对他们的温暖与欢乐,沧桑与忧伤,
面对书中简单而朴白的文字,任何的评价都属多余,那种罕见的真情和达观,在
作者那里是一种淡定自然,在读者那里却常常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活在回忆中的
杨绛先生,可谓得了汉语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读这样的书,真是让人既
心往之,又感慨万千。
一个不平凡的人,写了一本平凡的书,却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这就是杨
绛和她
《我们仨》读后感12
家。大概是世间一切美好所集成而来的词汇。
所有的欢乐和温暖,三人在一起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而磨难病痛,却变的很
小。是三个人却并不止三种身份,虽然知识渊博却行动笨拙的爸爸;马马虎虎不
会做饭的妈妈;事无巨细成为家人的依靠孩子。在书里她们不是文学家、不是历
史中的伟人,而是世间最普通也最幸福的'一个家庭。
一整本书,详尽的描绘了一家人的温馨快乐,将回忆的石子全部捧了出来而
只剩一人的过程却只用了半页纸来叙述。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
一起过日子。’”
当看到这句话时,眼眶一下子就红了,摸着还很厚的书页,心想一定还没到
时间。然而…还是结束了。
没有任何言语,仅仅是两个去世时间。眼泪不受控制的掉落下来。后面的一
张张的生活记录仿佛还带有温度,又把人拉回了那个温馨快乐的家中,从初始的
梦境到最终的现实。
大概我实在向往,向往一个父慈母爱孩子顽皮的家,才会对书中的家这么的
不舍和难过。觉得她们好幸福,不为她们的身份地位、写过什么书、发表过什么
言论、对国家做过何等贡献。只为她们拥有彼此,能成为我们仨。
《我们仨》读后感13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
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
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
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
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
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
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
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
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
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
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
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我们仨》读后感14
中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钱钟书与杨绛的名字以及他们之间的爱情,却没有
阅读过一本,包括《围城》。近期心情多有不佳,于是不断阅读,不知为何,突
然想起了杨绛先生,以及她写的《我们仨》。
这本书我是在*阅读中看完的(通常我只看纸质版,但这次*阅读居然给了我
一周的会员权利,让我可以随时在*阅读),阅读过程中得知小帅以及她的朋友也
在看这本书,世间的事情就是这么的巧妙:当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于是你会发
现,你身边有许多人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情。
如果要用简练的语言来总结,应该是杨绛先生在书本末提到的一句话:”世
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杨绛用白描的手法,描述了她与钱钟书先生
以及女儿阿圆的一生,一个女人的一生,一个家庭63年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
凝练的字句、平静的叙述、鲜明的人物,大多数时候都觉她仿佛一个旁人一般,
却能步步引人入胜。从民国到新中国,人们经历了许多的.苦难,但在书中从不
见过度的呻吟,看不到生离死别的过分的哀痛,看不见抱怨,这种豁达的情怀以
及处世之道,是我非常的佩服的。我在想,如果我也活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样
去面对这般生活呢?
我无法在一夜之间表达完自己所有的感情,只知道这段时间的不停阅读,性
情逐渐得到了改变,刺头在逐渐拔去。放不下的,学着放下,拿得起的学着拿稳。
《我们仨》读后感15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仨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
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锺书总和我一
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
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现在我们仨个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
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我们仨人就此
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
只剩下了我一人。”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
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20xx年5月25日,杨绛先生结束了寻觅,
踏上归途,享年105岁。“我们仨”永远不会分离了。
书中记录了“梦”与现实,让我感动的.是彼此的相濡以沫,即便在动荡的
年代也不忘工作与写作,对生活的热爱从未减退。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10:23: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37430933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我们仨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我们仨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