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3分)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
.
(mú)样豁
.
(huò)亮兴
.
(xīng)奋无暇
.
(xiá)及此
B.摁
.
(èn)倒书斋
.
(zāi)辫
.
(biàn)子九曲
.
(qū)连环
C.塌
.
(tā)败过瘾
.
(yǐng)肿胀
.
(zhàng)警
.
(jǐng)报叠起
D.赫
.
(hè)然丰饶
.
(yáo)惶
.
(huáng)恐迥
.
(jiǒng)迥有神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
以直冲云霄。)
B.“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小心
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到过黄山的人,都说黄山的云海日出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佳境,我早就盼望着能一饱眼
...
福
.
了。(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身体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D.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
,向人们低声絮叨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
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3.(3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
..
的一项是()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②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
的。③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④而一个人能否成为
一个真正的读者,关健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4.(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
骏马,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
5.(8分)古诗文默写。
①,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岑参《逢入京使》)
③,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深林人不知,。(王维《竹里馆》)
⑤《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是:,。表现木兰不贪图富贵
利禄的句子是:,。
二、现代文阅读。(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孩子该看什么
①释迦牟尼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预言说他长大之后要么成为伟大的国王,要么会成为
伟大的觉悟者。他的父亲自然希望孩子成为国王而非觉悟者,所以精心安排释迦牟尼的
生活,让他居住在一处美丽的宫殿里,周围都是美好的事物,完全不用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释迦牟尼长大之后,有天请侍者驾驶马车带他外出游玩,于是他在王城的四座大
门处目睹了生老病死四种现象,产生了想要从中觉悟解脱的念头,最终导致他离开王宫
悄然前往丛林,成为一名隐修者。
②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说明命运的神奇,以及释迦牟尼的悟性。除去这些寓意,我觉得
它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儿童教育的好故事。释迦牟尼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精心安排了
他的生活,认为用美好的事物四下包围,会让孩子喜欢上世俗生活,不至于出家追求精
神世界的自由。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孩子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和父母的预期完全不一
致。
③在网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父母不让孩子看特定的文艺作品,认为这对他们
的成长有害。如许多父母反对给孩子看《海的女儿》,理由是小美人鱼为了爱情而牺牲自
己,这是一种灌输;小美人鱼为了一个男人而牺牲自己,这是一种误导。为了让自己家
里培养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儿,最好不要让孩子看类似的书籍,免得将来在男权下屈膝。
④我很反对这一类父母的做法。我有些好奇,为什么很少看到一个人因为在儿童时代看
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就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最后还当真做到了的故事?他们感觉
文艺作品总是在起负面效果,也总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负责。于是大人所做的事情,就
是努力不让孩子们接触到一切可能有负面影响的东西。
⑤但是,我们这些大人对于生命又知道点什么呢?我年纪越大,对此也就越不确信。我
们的见识总归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归是片面的,在这些有限和片面之下,我
们却要对生命成长这种宏大的命题下判断,去决定对它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益的,这会不会有点武断,会不会有点过于自负?即便我们回
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怕也不能明确说出有什么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负面影响,更不用说
在两者之间论证存在着因果关系。
⑥我想人应该尽量避免狂热,这种狂热指一切狂热。包括对传统的狂热,对美德的狂热,
同时也包括对科学的狂热,对真理的狂热,对进步的狂热,对理性的狂热。我们不单对
生命知之甚少,也对世界知之甚少。但狂热会让人自我感觉手中掌握了某种终极答案,
并且迫不及待地要去改变世界,去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⑦我并不否认人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分辨,但我认为人也应该抑制这种狂热的冲动,知
道自己的认知有限,做出的判断也有限,并不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至于说孩子应该看
什么,不应该看什么,我认为前者可能更重要。人们不能通过否定来建设世界,完善世
界,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肯定。知道什么值得追求,值得亲近,要比知道什么必须远离回
避更重要。
(文/和菜头,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①段讲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说明命运是很神奇的,释迦牟尼的悟性极高。
B.说明这是一个有关儿童成长和教育的好故事。
C.说明用再多美好事物也难以让孩子爱上世俗生活。
D.说明孩子要走的人生路未必会和父母的预期一致。
(2)作者对“不让孩子看特定的文艺作品”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下列对其原因表述最
准确的一项是
A.文艺作品,对孩子的成长也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B.有些文艺作品总是在起负面效果,有负面影响。
C.我们不应该用有限和片面的认知去干预孩子成长。
D.我们成长经历中没有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的作品。
(3)通读全文,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告诉我们要抑制狂热,因为大人们对生命和世界都知之甚少。
B.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应避免过于自负和绝对。
C.告诉我们让孩子看什么文艺作品比不让他看什么文艺作品更重要。
D.告诉我们不必刻意否定和回避那些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
三、古诗文阅读。(共19分)
7.(5分)古代诗歌阅读。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下列各项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唧唧”是叹息的声音。“唧唧复唧唧”表现木兰在连续地叹息。诗歌一开始这样写,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
B.“木兰当户织”一句,通过木兰织布选择的地点表现她心情的郁闷,她正是借对着门
织布来观赏外面的景象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C.这几句诗用“不闻……惟闻……”相对比的句子,写木兰在织布时不自觉地停下了工
作,发出了叹息声,表现了木兰愁闷之深。
D.诗的开头反复表现木兰的愁闷心情,表现木兰面对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她最
终下定决心替父从军,更有利于塑造巾帼英雄的形象。
(2)“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8.(14分)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
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
夫君子之
.
行(《诫子书》)
B.蒙乃
.
始就学去后乃
.
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结友而
.
别人不知而
.
不愠(《<论语>十二章》)
D.安
.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尔安
.
敢轻吾射(《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孰若
.
孤未若
.
柳絮因风起(《咏雪》)
B.及
.
鲁肃过寻阳将复何及
.
(《诫子书》)
C.平公曰:“善
.
哉!”陈康肃公善
.
射(《卖油翁》)
D.安有为人臣而戏
.
其君乎门外戏
.
(《陈太丘与友期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甲】文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及【乙】文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两文都是谈学习,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劝学的典故?请你说
出其中一个。
四、综合题。(共7分)
9.(4分)名著阅读。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
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
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他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他细
细端详自己的车。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
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怎样过这个“双寿”呢?他有主意:头一个
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
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
(1)选文节选自(作者名)《》(作品名)。
(2)这是主人公第几次买车?文中的“双寿”是指什么?
10.(3分)(成语竞猜)成语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根据下列图片猜出相应的成语。
①②③
五、现代文阅读。(共15分)
11.(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厨艺
①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
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
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
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
“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
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③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
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
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
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
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
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
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
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
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
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
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④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
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⑤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
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
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
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⑥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
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⑦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
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
话。
⑧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
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
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
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⑨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
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
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
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⑩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
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选文有删改)
(1)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①
“我”去远方念书时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②
如今③
(2)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
..
的都不知道!
(3)第⑧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以“母亲的厨艺”为题有何作用?
六、作文。(50分)
12.(50分)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如病中的
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触动着杨绛善良悲悯的心;如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
触动了鲁迅童稚感恩的心。这些触动或许来自一次偶遇、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
作、一位朋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
请以《__________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写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在500以上。④文中不得出
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2021-2022学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基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3分)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模
.
(mú)样豁
.
(huò)亮兴
.
(xīng)奋无暇
.
(xiá)及此
B.摁
.
(èn)倒书斋
.
(zāi)辫
.
(biàn)子九曲
.
(qū)连环
C.塌
.
(tā)败过瘾
.
(yǐng)肿胀
.
(zhàng)警
.
(jǐng)报叠起
D.赫
.
(hè)然丰饶
.
(yáo)惶
.
(huáng)恐迥
.
(jiǒng)迥有神
【解答】A.正确;
B.有误,“书斋”的“斋”应读作“zhāi”;
C.有误,“过瘾”的“瘾”应读作“yǐn”,“警报叠起”的“叠”应写作“迭”;
D.有误,“丰饶”的“饶”应读作“ráo”,“迥迥有神”的“迥”应写作“炯”。
故选:A。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
以直冲云霄。)
B.“鞠躬尽瘁
....
,死而后已
....
”,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小心
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
C.到过黄山的人,都说黄山的云海日出是不可多得的美景佳境,我早就盼望着能一饱眼
...
福
.
了。(看到珍奇或美好的事物身体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D.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
....
,向人们低声絮叨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
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切切察察:细碎的说话声。)
【解答】ACD.使用正确;
B.使用有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意思为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多用来
形容人的伟大。
故选:B。
3.(3分)下面一段文字中有语病
..
的一项是()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②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
的。③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④而一个人能否成为
一个真正的读者,关健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A.第①句。B.第②句。C.第③句。D.第④句。
【解答】ABC.正确;
D.有误,两面对一面,去掉“否”。
故选:D。
4.(3分)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我的祖国,我深深爱恋的祖国。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_____;你是奋蹄疾驰的
骏马,_____;你是冲天腾飞的巨龙,______。你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中国。
A.叱咤时代的风云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
B.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唤醒黎明的沉默
C.唤醒黎明的沉默挣脱千年的羁绊叱咤时代的风云
D.唤醒黎明的沉默叱咤时代的风云挣脱千年的羁绊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第一个空,结合上句“你是昂首高歌的雄鸡”,雄鸡会打鸣,
应该选“唤醒黎明的沉默”,排除AB;第二个空,结合上句“你是奋蹄疾驰的骏马”,骏
马会飞快地跑,应该选“挣脱千年的羁绊”,排除D.第三空,根据前面的“你是冲天腾
飞的巨龙”,用“叱咤时代的风云”与之呼应。
故选:C。
5.(8分)古诗文默写。
①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②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岑参《逢入京使》)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④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⑤《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归乡心切的句子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
木兰不贪图富贵利禄的句子是: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解答】答案:
①杨花榆荚无才思(重点字:荚)
②双袖龙钟泪不干(重点字:袖)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重点字:柳)
④明月来相照
⑤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重点字:驰)
二、现代文阅读。(9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问题。
孩子该看什么
①释迦牟尼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预言说他长大之后要么成为伟大的国王,要么会成为
伟大的觉悟者。他的父亲自然希望孩子成为国王而非觉悟者,所以精心安排释迦牟尼的
生活,让他居住在一处美丽的宫殿里,周围都是美好的事物,完全不用看到外面的世界。
但是,释迦牟尼长大之后,有天请侍者驾驶马车带他外出游玩,于是他在王城的四座大
门处目睹了生老病死四种现象,产生了想要从中觉悟解脱的念头,最终导致他离开王宫
悄然前往丛林,成为一名隐修者。
②这个故事的本意是想说明命运的神奇,以及释迦牟尼的悟性。除去这些寓意,我觉得
它本身也是一个关于儿童教育的好故事。释迦牟尼的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精心安排了
他的生活,认为用美好的事物四下包围,会让孩子喜欢上世俗生活,不至于出家追求精
神世界的自由。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孩子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和父母的预期完全不一
致。
③在网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父母不让孩子看特定的文艺作品,认为这对他们
的成长有害。如许多父母反对给孩子看《海的女儿》,理由是小美人鱼为了爱情而牺牲自
己,这是一种灌输;小美人鱼为了一个男人而牺牲自己,这是一种误导。为了让自己家
里培养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儿,最好不要让孩子看类似的书籍,免得将来在男权下屈膝。
④我很反对这一类父母的做法。我有些好奇,为什么很少看到一个人因为在儿童时代看
了一本小说、一部电影,就立志长大成为科学家,最后还当真做到了的故事?他们感觉
文艺作品总是在起负面效果,也总在对孩子的不良行为负责。于是大人所做的事情,就
是努力不让孩子们接触到一切可能有负面影响的东西。
⑤但是,我们这些大人对于生命又知道点什么呢?我年纪越大,对此也就越不确信。我
们的见识总归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总归是片面的,在这些有限和片面之下,我
们却要对生命成长这种宏大的命题下判断,去决定对它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益的,这会不会有点武断,会不会有点过于自负?即便我们回
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怕也不能明确说出有什么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负面影响,更不用说
在两者之间论证存在着因果关系。
⑥我想人应该尽量避免狂热,这种狂热指一切狂热。包括对传统的狂热,对美德的狂热,
同时也包括对科学的狂热,对真理的狂热,对进步的狂热,对理性的狂热。我们不单对
生命知之甚少,也对世界知之甚少。但狂热会让人自我感觉手中掌握了某种终极答案,
并且迫不及待地要去改变世界,去决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
⑦我并不否认人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分辨,但我认为人也应该抑制这种狂热的冲动,知
道自己的认知有限,做出的判断也有限,并不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至于说孩子应该看
什么,不应该看什么,我认为前者可能更重要。人们不能通过否定来建设世界,完善世
界,更多的应该是通过肯定。知道什么值得追求,值得亲近,要比知道什么必须远离回
避更重要。
(文/和菜头,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作者在第①段讲释迦牟尼的故事是为了说明什么,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D
A.说明命运是很神奇的,释迦牟尼的悟性极高。
B.说明这是一个有关儿童成长和教育的好故事。
C.说明用再多美好事物也难以让孩子爱上世俗生活。
D.说明孩子要走的人生路未必会和父母的预期一致。
(2)作者对“不让孩子看特定的文艺作品”这种做法持反对态度,下列对其原因表述最
准确的一项是C
A.文艺作品,对孩子的成长也可能产生积极影响。
B.有些文艺作品总是在起负面效果,有负面影响。
C.我们不应该用有限和片面的认知去干预孩子成长。
D.我们成长经历中没有对自己造成负面影响的作品。
(3)通读全文,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B
A.告诉我们要抑制狂热,因为大人们对生命和世界都知之甚少。
B.告诉我们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教育应避免过于自负和绝对。
C.告诉我们让孩子看什么文艺作品比不让他看什么文艺作品更重要。
D.告诉我们不必刻意否定和回避那些对孩子成长的不利因素。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结合“他的父亲自然希望孩子成为国王而非
觉悟者,所以精心安排释迦牟尼的生活,让他居住在一处美丽的宫殿里,周围都是美好
的事物,完全不用看到外面的世界”“但最后他还是失败了,孩子有自己的道路要走,和
父母的预期完全不一致”分析,可知孩子要走的人生路未必会和父母的预期一致。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结合“我们的见识总归是有限的,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总归是片面的,在这些有限和片面之下,我们却要对生命成长这种宏大的命题下判断,
去决定对它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什么是有用的,什么是无益的,这会不会有
点武断,会不会有点过于自负?即便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怕也不能明确说出有什
么对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负面影响,更不用说在两者之间论证存在着因果关系”分析,可
明确答案。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章写作意图分析。文章开篇讲述了释迦牟尼的故事是,说明说明孩子要
走的人生路未必会和父母的预期一致。结合“我并不否认人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分辨,
但我认为人也应该抑制这种狂热的冲动,知道自己的认知有限,做出的判断也有限,并
不总是站在正确的一方”。
故选:B。
答案:
(1)D
(2)C
(3)B
三、古诗文阅读。(共19分)
7.(5分)古代诗歌阅读。
木兰诗(节选)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1)下列各项对画线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唧唧”是叹息的声音。“唧唧复唧唧”表现木兰在连续地叹息。诗歌一开始这样写,
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
B.“木兰当户织”一句,通过木兰织布选择的地点表现她心情的郁闷,她正是借对着门
织布来观赏外面的景象来排解心中的郁闷。
C.这几句诗用“不闻……惟闻……”相对比的句子,写木兰在织布时不自觉地停下了工
作,发出了叹息声,表现了木兰愁闷之深。
D.诗的开头反复表现木兰的愁闷心情,表现木兰面对的问题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她最
终下定决心替父从军,更有利于塑造巾帼英雄的形象。
(2)“不闻爷娘唤女声”一句点出了木兰当时的处境和身份。请对此做简要分析。
【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木兰当户织”引出下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
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不闻爷娘唤女声”意思是“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
浓浓暗夜,木兰听不到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包围着木兰的只有溅溅的水声,燕山胡兵
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传达出木兰内心的孤寂与凄凉,突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她女子的
身份。
答案:
(1)B
(2)①借“不闻”点出木兰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②借“唤女声”点出木兰的女
子身份。或:借木兰对父母的依恋、思念,点出她替父从军、奔赴战场的处境和她的女
子身份。
译文: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姑娘当门在织布。织机停下来不再作响,只听见姑娘
在叹息。
问姑娘在思念什么,问姑娘在惦记什么。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
昨夜看见征兵的文书,知道君王在大规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书,每卷上都有父
亲的名字。父亲没有长大成人的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去买来马鞍和马匹,从
此替父亲去出征。
到各地集市买骏马,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马嚼子和缰绳,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
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汹涌奔流的声音。
早上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燕山)脚下,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但能听
到燕山胡兵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8.(14分)文言文阅读。
【甲】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
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炳烛①夜读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
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
乎?”平公曰:“善哉。”
【注】①炳烛:点烛。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盲臣。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D
A.臣闻之
.
夫君子之
.
行(《诫子书》)
B.蒙乃
.
始就学去后乃
.
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C.结友而
.
别人不知而
.
不愠(《<论语>十二章》)
D.安
.
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尔安
.
敢轻吾射(《卖油翁》)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A.孰若
.
孤未若
.
柳絮因风起(《咏雪》)
B.及
.
鲁肃过寻阳将复何及
.
(《诫子书》)
C.平公曰:“善
.
哉!”陈康肃公善
.
射(《卖油翁》)
D.安有为人臣而戏
.
其君乎门外戏
.
(《陈太丘与友期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4)【甲】文吕蒙不愿学的理由及【乙】文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各是什么?请用自
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5)两文都是谈学习,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劝学的典故?请你说
出其中一个。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我是听说。之,语气助词,无实义。/有道德修养的人。之,助词,的;
B.句意:吕蒙于是开始学习。乃,介词,于是。/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介词,才;
C.句意: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而,连词,表顺承。/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
而。连词,表转折;
D.句意: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你怎么敢看轻我的箭术呢?
安,疑问代词,怎么。
故选:D。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句意: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不如说飘飘的雪花是被北风吹起的片片柳絮。若,比
得上。
B.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及,等到。/又怎么来得及?及,来得及。
C.句意:平公说:“好啊!”善,好。/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善,擅长。
D.句意:哪有作为别人的臣子(的人)戏弄他的君主的呀?戏,戏弄。/在门外玩耍。
戏,玩耍。
故选:A。
(3)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
①重点词:才略,才干、谋略。句意: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
吴下阿蒙了!
②重点词:如,像。句意: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
(4)本题考查内容的概括。
结合“蒙辞以军中多务”句可知,【甲】文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军中事务繁多;结合“吾
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句可知,【乙】文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年岁高了,起
步太晚。
(5)本题考查阅读收获。
甲文结合“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句分析,孙权想让吕蒙学
习,吕蒙用菌种事务繁多推辞,孙权以身说法,劝说吕蒙,吕蒙接受意见,就开始学习,
由此可知,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这
样才能够不断进步。乙文“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由此可知,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
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答案:
(1)D
(2)A
(3)①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
(4)军中事务繁多;年岁高了,起步太晚。
(5)①示例一: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他一样,
这样才能够不断进步。
示例二: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其实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
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年轻呢?
“劝学”有关的典故很多,如老婆婆磨杵成针劝李白;孟母断织、三迁戒子;董遇“三
余”读书(即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等等。
四、综合题。(共7分)
9.(4分)名著阅读。
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他不能再等了。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
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作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
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他拍出九十六块钱来:“我要这辆车!”他细
细端详自己的车。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
哪一天。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怎样过这个“双寿”呢?他有主意:头一个
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绝对不能是个女的。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
拉到了,他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
(1)选文节选自老舍(作者名)《骆驼祥子》(作品名)。
(2)这是主人公第几次买车?文中的“双寿”是指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作者及作品的分析能力。从选文中攒钱买车以及过“双
寿”等情节,可以知道这是小说《骆驼祥子》中的情节,其作者是老舍(舒庆春)。
(2)本题考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能力。《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
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第一次,祥子渴望以自
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以拉
散座的方式,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选文就是祥子第一次买车前的情节。不知道自
己生日的祥子,把买车的日子就定为自己的生日,也是车的生日,这是个“双寿”,他几
乎是把自己的新车看作了自己的亲生兄弟,甚至是看作了另一个自己,抑或是自己的生
命,所以才在心里说是“双寿”。
答案:
(1)老舍骆驼祥子
(2)祥子第一次买车。文中的“双寿”是指祥子和他的车同一天过生日。
10.(3分)(成语竞猜)成语是汉语中的一朵奇葩,请你根据下列图片猜出相应的成语。
①口是心非②三言两语③里应外合
【解答】答案:
①口是心非;②三言两语;③里应外合
五、现代文阅读。(共15分)
11.(1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母亲的厨艺
①母亲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
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
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
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
“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
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
③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母亲常
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
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母亲把白色的梗和
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
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母亲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里选出个
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
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
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
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
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
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
脆。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峰时期。
④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
母亲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⑤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
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是,母亲的美食已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
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
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⑥终于有一日,我向母亲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
得那位母亲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⑦如今,我也做了母亲,母亲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
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
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
话。
⑧我和小弟离开了家后,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
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
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
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⑨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
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这些菜
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
母亲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⑩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
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选文有删改)
(1)请依据原文,在表格空缺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时期母亲的厨艺
“我”童年时期①处于巅峰时期
“我”去远方念书时可以和饭店大厨相媲美
我们日渐长大②厨艺不减当年
如今③厨艺大不如从前
(2)品味下面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
..
的都不知道!
(3)第⑧段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以“母亲的厨艺”为题有何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①根据“那时,母亲的厨艺正处于巅
峰时期”可得出答案:处于巅峰时期;②根据“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但母
亲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厨艺也依然不减当年”可得出答案:厨艺
不减当年;③根据“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可得出答案:厨艺
大不如从前。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句中的“成亲”是结婚的意思,在这里用来形容做饭的过程,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幽默风趣,印证了上文中“母亲说话
爱用比喻,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一句。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第⑧段属于插叙,“父亲去世,剩母亲一个人过日子。母亲再
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交代了母亲厨艺不如从前的原因,照应了上文中女儿对母亲的饭
菜的评价,同时此时母亲的厨艺与之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母亲们的厨艺的确
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的主题。据此理解作答。插叙
还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也使故事情节的内容更加完整。
(4)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文章结尾“母亲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
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一句说明天下的母亲都是为儿女着想的,想要
儿女吃得好,吃得饱,练就了一身好厨艺。当你远去后,母亲并不在意自己,并不能好
好的给自己做饭了。“儿女在,厨艺长”表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母
爱的歌颂和赞美,“儿女远,厨艺消”又表现了作者因为自己的远离而使母亲“厨艺消”
而产生的愧疚和自责之情。
(5)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母亲的厨艺”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并且贯穿全文,成为文
章线索。“母亲的厨艺”暗含着作者对母亲无私精神的赞美和因离开母亲导致母亲厨艺不
如从前的愧疚,即暗示了文章主旨。
答案:
(1)①处于巅峰时期;②厨艺不减当年;③厨艺大不如从前。
(2)“成亲”指结婚,此处用来形容煮饭的过程,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
写出了母亲说话的幽默风趣,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
(3)采用插叙的记叙顺序,写出母亲“厨艺大不如从前”的原因;与母亲过去精湛的厨
艺形成对比,更好地揭示了文章主旨;对主要故事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故事情节更完整。
(4)这句话写出了母亲们为了让儿女吃上美味的食物,甘愿为儿女改变自己,愿意为儿
女默默付出。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们为了儿女默默付出的无私精神的赞美之情,同时也
流露出作者因离开母亲使母亲的厨艺大不如从前而感到愧疚的伤感之情。
(5)标题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是行文线索,暗示了文章赞美母亲无私精神和表达自
己愧疚之情的主旨。
六、作文。(50分)
12.(50分)生活中,常有一些东西在不经意中触动着你的内心,让你难以忘怀,如病中的
老王送的香油和鸡蛋,触动着杨绛善良悲悯的心;如阿长奔波于街巷买来的《山海经》,
触动了鲁迅童稚感恩的心。这些触动或许来自一次偶遇、一句问候、一个眼神、一个动
作、一位朋友、一处风景、一段情感……
请以《__________触动了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写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字数在500以上。④文中不得出
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解答】
友谊,触动了我
有这样一首诗:泥泞中,一只扶持的手;岔路口,一个引导的箭头;挫折时,一
句温暖的话;迷惑时,一个肯定的回答……我喜爱这首诗,因为这首诗让我体会到了朋
友的重要。
记得我在练武时,有一个女孩,让我一辈子也不能忘记。那次,我们去区里参加
比赛,我本可以将女子组的拳和长器械的冠军收入囊中,但在舞棍时,我不小心把棍掉
在了地上,没能顺利完成这个动作,只得了第四名,而她却把短器械的第一名给捧了回
来。她看见我在角落一脸失落,谁也不理,就跑过来说:“你已经有了个第一名,但我知
道这不是你要的结果。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就把我的那个第一名分你一半吧。”说着,
她真的伸手去撕那本奖状,我连忙拦住了她,并和她抱在了一起。这个女孩以她的真诚
给了我莫大的安慰,使我有了信心,更加努力地练习。在第二年的比赛中,我全力发挥,
拿了所有奖项。领奖时,我最想拥抱的就是那个女孩。
我在与那个女孩相处的时候,感受到友谊给我的触动。名人之间的友谊故事,同
样使我受到触动。
俞伯牙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乐师,但却没有一个人听得懂他的琴声。一天,俞
伯牙在溪边弹琴,锺子期正巧路过,听懂了俞伯牙的琴声,俞伯牙终于遇到了知音,两
人约定一年后在此一聚。第二年,俞伯牙却没等到锺子期。这时,有位老者来告诉俞伯
牙,锺子期已经去世了。俞伯牙来到锺子期的坟前,含泪弹奏一首曲后,便把琴掉碎在
坟前。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两位“知音”
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直至今天,人们还常
用“知音”来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
友谊是高山上的白雪,友谊是生命中的蜜和盐,友谊是森林中的松柏,它时刻感
动着我,它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内心。我一定要让自己拥有诚挚的友谊。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9:56: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35817929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贵港美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贵港美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