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知识点】鹬蚌相争的故事和成语意思
鹬蚌相争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
利。
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出处: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波翻血海全球悯,问谁敢野蛮法律骂强秦?
笑他鹬蚌相争演出风云阵。”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近义词:鱼死网破、鹬蚌相危。
反义词:相得益彰、同舟共济、和衷共济、相辅相成。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
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
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
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
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
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
再吃你的肉。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
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
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
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赵惠文觉得苏
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鹬蚌相争说的是鹬鸟用嘴啄河蚌的肉,河蚌甲壳闭合夹住了鹬鸟的嘴巴,二者僵持不
下,在激烈的搏斗过程中两败俱伤,结果渔翁轻轻松松就在河滩上抓到了鹬和蚌。由于在
河滩上搏斗,河蚌的劣势是得不到水容易被晒死,鹬鸟的劣势是嘴被夹住容易被憋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斗争的过程中要警惕潜在的危险,学会权力制衡,要懂得退一步
海阔天空的道理。不要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从大局出发,放下当下的矛盾,避免顾此失彼,
让别人白白捡了便宜。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7:28:1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26898914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鹬蚌相争的故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鹬蚌相争的故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