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论语读书笔记

更新时间:2023-03-01 06:48:16 阅读: 评论:0

甜蜜在恋-滚筒洗衣机不脱水

论语读书笔记
2023年3月1日发(作者:学优)

《论语》读书笔记

《论语》读书笔记1

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之文人,其作《论语》流芳百世,流传

至今,几乎无人不知,无鬼不晓。

《论语》,封面精致,外壳鹅黄,厚厚的,正上方用宋体写

着“论语”二字,下面写着“孔子的智慧”几个字,并配有一幅

山水画,让人一眼就喜欢上了这本书。翻开书页,一股油墨香味

扑鼻而来,啊!这本书我已经心仪很久了,还是妈妈特意从书店

买来的呢!

这本书中字字珠玑,其中我认为最精辟的是:“子曰:“学

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这

难道不快乐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做客,这难道不开心吗?别人不

明白我有学问,而我不介意因为学习是为了自我,这难道不是一

个君子吗?””告诉了我们:“常常持续愉快的情绪,做任何事

就能够得心应手。如果别人对你有误会时,不要生气或难过,只

要你做的是对的,别人终究会明白的。”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三个人一齐行走,除了我

之外的两个人,必须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我选取他们的优点

来学习,如果是缺点的话,就把它当成一面镜子,看看自我有没

有一样的缺点,如果有就要立刻改过来。””告诉了我们:“朋

友或同学当中,每个人都有优缺点,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学习

别人的长处和改正自我的缺点。”这两句话写得真好,我们大家

也要好好读读哦!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怎样

处事。做人,就就应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

做人,就就应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

的人;做人,就就应要假若发现了自我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务必

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做人,就就应要本

着正大光明的态度来做事,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论语》,孔子,传颂千秋万代……

《论语》读书笔记2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开篇的这三句话,可以说是老幼皆知,其意思也不

用特别解释了。可南怀瑾先生却是这样解释的:做学问,要随时

注意“时”和“习”,要随时随地学习。当你有进步时,能不愉

悦吗?你的学问没有人能够理解时,有个难得的知己来看你了,

能不高兴吗?做学问的人,也可能一辈子没人能了解你,那也不

生气,这样的人不就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比起常人的理解,

不知要高出多少层。

南怀瑾先生这样解释的原因是,原句第一个字“学”不能仅

仅当作狭义的“书本学问”理解,而是要从人生修养上讲起才行。

也就是说,“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那么,把“学”字的意义理解的这么宽泛,符合孔子的原意吗?

南怀瑾先生说,《论语》二十篇,每篇都是一篇__。而现在,一

条一条分开印,是宋儒们把它圈断的。整个二十篇《论语》连起

来,又是一整篇大__。

这倒又是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谁都知道,《论语》是语录

体著作,既然是语录体,就很让人习惯于把那一条条论述分开来

独立理解。这本来也不算错,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把“学”字

理解成狭义的“书本学问”,就是断章取义造成的。所以,南怀

瑾先生说《论语》中所说的“学”,不是仅仅__写得好,也不仅

仅是知识渊博,它还包括“做人好做事对”,哪怕一个人是文盲,

但只要是会做人做事,就是有“学问”。这是南怀瑾把整部《论

语》研究完后,用“整体观”看待《论语》得出的结论。

为了证明自己把“学”字理解成“人生修养”的“学问”的

正确性,南怀瑾先生还列举了《论语》中子夏的话来证明自己的

结论。“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意思是看到好

的人就尊敬他,在家能竭尽全力爱家爱父母;在社会上做事、对

人、对国放弃私心,对朋友言而有信,这样的人,虽说没读过书,

也一定说这人真有学问。这句话足以证明“学”不仅仅指“书本

学问”。

正因为南怀瑾先生解读《论语》与众不同,他解读《论语》

的著作才命名为《论语别裁》。

他这个“别裁”不仅仅与现代人对《论语》的一般理解不一

样,而且特别与宋代以来朱熹学派的儒家学者对《论语》的注解

不一样。以朱熹为代表的宋代儒士们因为是以对“语录体”的理

解方式来理解《论语》,结果断章取义,让后人造成了对孔子思

想的极大误解。比如宋儒们理解上述子夏的那段话时就出现了偏

差。他们把“贤贤易色”理解成“看到好人马上跟他学习,连女

色都不能亲近了”。把“色”字的“态度、形色”之意理解成了

“女色”,以至于近现代人攻击孔子“违反人性”。他们还把“事

君能致其身”的“君”理解成“皇帝”,又让近现代人攻击孔子

是“专制思想”,因为《论语》要人为皇帝全力服务嘛。孰不知,

“君”在此应泛指为“你尊敬的人”,也即是“朋友同事”或“你

答应给人办事的人”。像这样对孔子思想断章取义的理解,还有

很多处。

所以,南怀瑾先生说:“孔家店被人打倒,老板没有错,是

店员们搞错的,这要特别修正的。”现在,是到了真正复原孔子

的“仁义”思想的本色的时候了。南怀瑾先生独特的“经史相参”、

“整体看待”式解读能帮我们吹尽黄沙,淘出真金。

《论语》读书笔记3

中国人是讲究变化的。这种变化是渐变的,最终达到了一个

“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

这“神于天,圣于地”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

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

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

进行他行为的拓展。只有理想而没有土地的人,是梦想主义者不

是理想主义者;只有土地而没有天空的人,是务实主义者不是现

实主义者。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只有

当天地之气凝聚在一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的强大。《论

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

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我

们永远也不要忘记天地给予我们的力量。

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十分庄严。因为其中

有一种强大的力量,那是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一个特别讲究信

念的人。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

条呢?

孔子的回答说只有三条: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不是

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

散。

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

家凝聚起来。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

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

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

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

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

的快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让每个人心

里都开出了一片乐土。

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

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但

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论语》读书笔记4

为政篇虽“为政”,然其中之理非只涉为政也,凡管理、修

身、识人、行孝、为学等亦可于其中见道,学者宜合自身以明窥

圣人之理也。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

心而不失也。范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

为而成。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

寡而能务众。”--《四书章句集注》

政者,正也,谓正人之不正。“正”字上面的“一”意为持

中守一,下面是“足”的象形,意为行、做,所以正的意思就是

在前行做事的过程中要保持平衡守一。“政”右边是反文,其象

形是执条鞭。所以为政最重要的就是“拨乱反正”,即把不正的

扭转到正道上去。怎么做到这点呢?用冷冰冰的刑法,还是以德

服人?

“政”字小篆

答案显然是后者。那什么是德呢?德者,得也,谓心之所得。

“德”字左边为双人,意为行走,右边是上“直”下“心”,正

直之心,所以德就是保持正直之心行为,这样心也能有所得(德)。

“德”字小篆

把德比作北极星,有以下几点根据。一是在于北极星的指向

作用,德也一样,对人民具有导向教化之用;二是北极星是众星

的核心所在,是他们的中心,德亦是为政之核心;三是北极星终

年泰然不动,而众星动之,德也要保持静安,治国具体的政策、

方案等围绕着德可随机应变,但不能超乎德之边际。再把“为政

以德”这件事或这个人比作北辰,那众星就是群众了,“为政以

德”必然光辉照见群星,他们也因此拥戴你(共之)。所以有范

氏曰:“‘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所

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出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务

众。”

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北极星和北斗七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也。有以自立,则守之固而无所事

志矣。于事物之所当然,皆无所疑,则知之明而事无所守矣。天

命,即天道之流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固也,知此则知

极其精,而不惑又不足言矣。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

不思而得也。随其心之所欲,而自不过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

而中也。“--《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先师孔子对自己一生境界提升的概括,且夫圣人之境界

甚高,则当顺时而次进之,能至何即为何,盖其相上远,非我等

凡俗易参悟体会也。

“志”金文上为“之”下为“心”,“之”是“足”的变形,

所以“志”就是心之所往的意思。十五志于学,即心向于学(觉),

学有见道,是为觉悟。

“志”字金文

见道后当立身于道,三十而立是为固守正道,非今之肤浅意

也。不惑则心上无或,明万物当然之理,遂有道充于心而不必守。

事物之理皆天赋之,天命,是天赋万物之使命所在,既知天道,

则有天道固万物之理,又胜于不惑矣。“听”繁体如下,耳下面

是“壬”,其象形是人立在土中,寓意德扎根之深(亦有善之意),

耳右边是德的右边,是为正直之心。

“听”字繁体

耳顺即听之也顺,知天命后还要脚踏实地去践行地德,孔子

就是五十才周游列国去实践,花了十年乃修成耳顺。欲而当于理,

天理也;欲而不当理,人欲也。欲之上天理也,欲之下人欲也,

孔子之欲为上,心已通天理,岂会逾矩乎?圣人的境界是愈来愈

超凡开阔的,欲穷其道,则既不可骄恃自满,亦不能妄自菲薄,

当潜心虔意体悟修炼之,至于何般地界,皆为己之福也,岂非圣

人之恩德乎?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

廋哉?”

“以,为也。为善者为君子,为恶者为小人。由,从也。事

虽为善,有意之所从来者有未善焉,则亦不得为君子。安,所乐

也。所由虽善,而心之所乐者不在于此,则亦伪耳,岂能久不变

哉?”——《四书章句集注》

此为圣人辨识人之三层根据,一层胜于一层也。“视”甲骨

文写法上为“示”下为“目”,意为眼睛看见天地日月星,这是

较为概括的象,故而视人之所为善恶较为容易。

“视”字甲骨文

“视”外之善恶还不足,还要“观”内心之所由。“观”的

象形是猫头鹰,猫头鹰在晚上视力特别好,观比视而言需要聚焦,

所以更为细致,或许是观人心太难,需要从更多更细致的地方去

观。如表面虽行善事,然内心本源非善(如为私欲所累),此伪

善也。

“观”字甲骨文和金文

心有善且行善事而心有不安,盖未能融会善于身心也,尚有

不足。“察”是在屋子里祭祀的意思,面对列祖列宗之灵位,需

要虔诚静安去与先祖感通,方能有所察觉,“察”就比“观”更

深入,沉静地去“察”人是否安心于善,能安才是真善。心安泰

则善不能移,身安乐则善充其体。由此可见,识人(是否善)也

不易,真善亦有难,学者当见善思齐焉见不善而内自省,以求尽

善。

《论语》读书笔记5

作为当今的父母大多认为,子女的教育是自我最大的课题。

我也不能脱俗,总期望自我的女儿能欢乐健康地长大,总怕自我

没有教育好她。女儿11岁了,开始构成自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了。我不想把我的强加给她,所以,我买了一套未成年人思想道

德教育丛书,期望她会从中有所启发。《论语》是十本之一,也

是她认真阅读的第一本。

我以前没有系统地读过《论语》,和女儿一齐读时才发现,

我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原先都能够在书中找到依据。我很遗憾,

以前没有认真的阅读过《论语》,更期望女儿能够从中有所“悟”,

如愿的话,女儿会从中大获裨益的。

孔子的学习观,我十分欣赏。他提倡学习不仅仅限于书本,

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和做事,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这与当今社会

对孩子们的要求是很一致的。如今的孩子,不仅仅要学会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注重本事和人际交往的培养。而这些,孔

子在许多许多年前就用一句句精辟的经典格言告诉了我们应当

怎样去做。

我不认为女儿学了“见贤思齐”就能立志成为圣人,学了“事

父母,必竭其力”就能极孝,学了“学而时习之”就能学会学习,

她的领悟需要时间,阅读《论语》只是对她的思想道德的一个启

蒙。

《论语》读书笔记6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洒进宽敞的教室,暖暖的。沐浴着日

光,我翻开了《论语》的第一张,开启了一场思想和心灵之旅。

再读《论语》,这一次,经历了更多的生活磨练后,我对书

中的内容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深深地被孔子及其弟子的智慧和古

代的礼仪道德所吸引。阅读着一句句充满智慧的言语,我受益匪

浅,其中,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的行为吗?这个世界纷

纷扰扰,复杂多变,谁也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谁也不是镜子里

的另一个你,不会有人完全读懂你,欣赏你,甚至还会误解你,

伤害你,可我们为此而生气、郁闷,真的值得吗?在大千世界里,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们没必要因大众而随波逐流;也没有不要

为别人的看法和评价而改变原本优秀的自己。人是为自己而活,

不是为了别人,始终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就永远无法成为最优

秀的自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何必因为别

人的不理解而生气、郁闷呢?

前几日娱乐圈内一位著名演员、歌手乔任梁因抑郁症而自杀

身亡,这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久久不敢相信一颗陨星就这样坠落。

从前的他阳光、帅气、有才华,是娱乐圈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

他是父母最大的骄傲,可再优秀的他也被脆弱的心灵所打败,他

承受不住巨大的舆论,他痛恨别人看不到自己的努力,他伤心别

人对他不理解。最终,他选择提前离开这个压迫得他无法呼吸的

世界,在痛惜这个年轻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为此深切地思考:

为何舆论会使一个年轻的生命走上绝路?这实在让人痛心。

世间充满了不解或误解,有时候,仅仅依靠人自身的意志做

抵抗是不够的。由于“病毒”无孔不入所以经常性的给自己打“预

防针”,并且应随着“病毒”的升级而更新换代,是自己变得更

强,百毒不侵。

如今的我们风华正茂,处于人生中的花季,但也处于一个心

灵脆弱的时期。我们会因为别人的不解而闷闷不乐,也会因为别

人的误解而伤心落泪。别人的不知都是正常的,毕竟我们无法看

透别人的内心,我们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努力做好自己,解释

清楚,没必要为之气愤,这样,别人的行为就与自己无关了。

这个世界是杂乱多变的,当我再次受到别人的不解或误解

时,我想我不会再气愤,而是放平心态,提升自己,做最优秀的

自己,然后笑着感叹一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读书笔记7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

就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

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

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明白,平时常常用以提

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先就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

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透过

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

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

它告诉我们的就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这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

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

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透过《论

语》的解读,能够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

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

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

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

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就应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就应怎样

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

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应对人生的遗

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

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

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我所能够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

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

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

真正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就是大

就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

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

的故事所阐述的正就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就是

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能够照见自我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能够直接的反映出

你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能够打开整个

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我

有帮忙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就是友直、友谅、

友多闻。

无论就是孔子的《论语》还就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

境界,君子就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

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我的行为,而能

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我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

就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我的

内心选取潜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我要求严格

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

不就是窝囊,而就是他能够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能够设身处

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

欢愉,不就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

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就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

我,按照自我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我成为内心完善的

人。

论语就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就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

又就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能够映射着我们的道

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我的方向。我

想无论就是古贤圣人还就是于丹所想表达的好处在于,以简约的

语言点出人生大道,让后世的子孙一一去实践,让那种古典的精

神力量在现代的规则下融合成为一种有效的成分,让我们每一个

人真正建立起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这大概就就是《于丹论语

读后感》所给予我们的终极好处吧!

《论语》读书笔记8

今天是我读《论语》的第三天,虽然刚开始读此书有些内容

让人难以理解,不过好在有注释和译文,我也觉得这本书简单了

一些,在这本书里面我也很喜欢一句话“子日:君子泰而不骄,

小人骄而不泰。”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

而不盛气凌人;小人盛气凌人,而不安详舒泰。”

因为君子和小人内在的心灵、思想和修养不同,自然他们的

风格也不相同,就如君子就算很有学问、懂的很多,他们也很安

静坦然,不骄傲;而小人就是傲慢无理,不安静也不坦然,总是

想让别人知道他自已多有文化,多厉害,但其实品格与品性却与

真正的君子差的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怀着一种平常心,

脚踏实地,谨慎谦虚的面对各种复杂变化的情绪,用宽容坦率的

心态,心平气和、镇定自如的去学习。这样,君子与小人这一差

异也可谓是可见一斑了。

君子的心中有仁义道德,不会浮躁,君子也不会去贪图私利,

也当然不会去计较得失,在名誉的面前也依然是心平气和,坦然

自若。而小人却恰恰相反,计较得失,心中只有自己,一点风吹

草动,他们便浮躁,紧张,完全没有一点像君子的地方。通过这

本《论语》自己也会时不时在读到某一章时而羞愧不已,去反省

自己。然后再看看解释,让伟大的教育家教你怎么去做才是正确

的。

读论语教会我们很多道理,每篇随笔里用到的一句话就是自

己最喜欢的一句,通过这篇__希望大家也能分辨出君子与小人

了,喜欢谁(指君子或小人),想向谁学习,想必大家心中也都有

了答案。

《论语》读书笔记9

《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这本书是记录孔

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

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今年,暑假

我有幸读了这部书,去感受里面无穷的智慧。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在自省也。”它使我的心里久久

不能平静,,它像一面警钟一样时时刻刻提醒着我见到比自己还

有贤能的人,应该要虚心学习,以她为榜样,不应该存有嫉妒之

心。如果是见了没有才德的人,也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想一想自己

有没有和他(她)一样的缺点,以便及时调整自身的修养。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同样的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

态,反思当天的所作所为,就像《论语》里面所说的:“吾日三

省吾身”:替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跟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

的地方?老师所传授的课业,有没有不用心温习?总而言之。我

们每天都要做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我们自己不断进步。

我还觉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就

是说求学不仅是为了明白道理,更要去实践以此为乐,如果我们

把学习当成臆见无聊、枯燥的事情,那就很难将课业学好,所以

尝试着用快乐的心情去学习,这样必定会学得更好。我们的许多

同学也像我说的这样,把学习当成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如果他

们读了这句话一定会振聋发聩的。

正如宋朝宰相赵普所说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有心的

同学何不妨去读一读《论语》,相信你会比我的收获更多的。

《论语》读书笔记10

《论语》是我国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着作。古人

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历代的统治者心目中的地

位了。

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统治中

国近20__年。《论语》当然也就稳坐了20__年的宝座。直至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论语》的地位

才开始动摇。文革时期深刻的“批林批孔”,更进一步瓦解了儒

家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论语》从此埋没人间。

《论语》究竟是什么内容?为什么他被古人视为经典,而后

又成为所谓“封建统治者的工具”呢?怀着这些疑问,我漫步于

《论语》的花园,尝试着去感受其中的奥秘。

粗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可细细品来,孔子及其弟

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

的字里行间。《论语》里最常见的词汇,无非是中庸、君子、礼

仁云云。

中庸却是《论语》里最容易理解的而最难做到的。中庸指的

是“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这种思想体现

了当今北京居民的“忍”文化。对中庸的字面理解就是:惹不起

躲得起、始终保持中立。这固然是好的,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

端,但过度的“忍”却能使一个民族沉睡,古代中国的发展就是

一个有力的证据。中庸是儒家的为人之道,体现了儒家学派的软

弱性。

《论语》读书笔记11

原文: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译文:孔子说:“治理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要严肃慎

重、专心认真办理国家政事,又严守信用;节约财政开支,又爱

护部下和人民;按照农时的忙闲去使用民力。”

管理者能做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这是一

种理想的境界。做事严肃认真,这是一种敬业精神,也是对社会

和群体的敬畏和尊重;严守信用是一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是立人

之本。古人做到这一点不是很容易,现代人能够做得很好更不容

易。注重节俭,这是一种美德,爱护员工和人民是管理者的美德。

使民以时,这是一种尊重自然规律、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尊重农

民生活规律的科学做法,我们现在可以把它推广到各个领域,那

么这个词就是符合时宜地做事,根据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

有利的条件,去做有利有益的事情。

《论语》读书笔记12

本书讲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

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

予不同的教诲。这告诉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子这一点。

对于学习,我们要做到的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到的

知识,按时去温习它,不也是很开心吗?因为在温习的同时,我

们把学过的知识不断的巩固,也许还能获得新的东西,最直接的

作用就是,复习完所学过的知识,就再也不用惧怕考试了,更别

提说挂科了。

从《论语》中,我还知道了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的好坏,

主要不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的道德修养,这好比当今社会

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并不是看学历,也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他的

言谈举止与品质修养。也就是说,即使一个人没有学习过什么,

但他能做到孝,忠,信等传统伦理,这也不能说他没有文化知识,

没有道德修养。殊不知她所拥有的这些道德修养结石就是最大的

财富了。

《论语》共20篇,其言语精练,内容深刻,其中有许多言

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我感受到了《论语》拥有强大的文化

底蕴。每一位学子都应对其进行品读

感悟及求索。书中有着丰富的知识告诉我们要孝敬父母,有

爱心,要以贤德的人为榜样。把这些作为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

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思想。

《论语》读书笔记13

论语,是记录圣人孔子的言行的书。读了之后,你能够感受

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抱负,他的很多高尚品德是当今很少人有

的。他不仅仅教会人们就应如何接物待事,而且十分严谨的规范

自我,以行动来做出表率。他之所以被后人成为圣人,就是因为

他在平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给

我们的思想带来了无穷的宝藏。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明白如何翻译成现代

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忙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

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

此刻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

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

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

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

灵的桥梁。大家都期望人与人的相处就应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

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

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

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一样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

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

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

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我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

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但是,

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必须要他人明白,必

须要他人理解?其实,应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

笑,用宽阔的胸怀去应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

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

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样

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理解,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

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

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能

够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我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

作为自我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我的行为方式,甚

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

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明白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

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

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我

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我的生活,

不再努力实现自我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

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

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

别人也必须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

呢不了解自我,只忧虑自我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14

一本好书就好比一座矿山,只要你不断地从中挖掘,反复品

味,就能受益无穷。

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书的作者谈话,因为书是作者内心所

见,所感,所思。而我第一遍阅读一本书往往没有什么深刻的体

会,但在深入的了解,思考,你就会发现一片好比天空和海洋一

样让你宁静致远的世界。《论语》就是这样一本好书,一本站在

诸子百家顶峰的作品,其中包括了政治,人文,礼仪,道德等许

多方面,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而这部经典之作在

当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走进《论语》,跨越时空的障碍,何其有幸见到了和蔼可亲

的孔子和他那些勤勉好学的弟子。我听见了孔子对我说“学而时

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

亦君子乎?”我看见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的学术讨论,互相交换

自己的志向,我感受到了孔子及其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身严

格的要求。我便向孔子提问说:“怎样才能做一位君子呢?”孔

夫子一缕胡须,呵呵笑道:“君子不器。”“君子坦荡荡,小人

长戚戚”……我与孔子交谈一番后,又看到了他的门生曾子,他

一边走一边吟诵:“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诵完后微笑着看着我,我猛然醒悟,

他是在叫我每天反省自己过错并加以改正,我谢过曾子,继续往

前走。不一会儿,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人正坐在路边若有所思,

心想此人一定是颜回了。便不由得低吟起孔子的那句话“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此情此景,孔子之言不虚啊!所有的身外之物都

抛诸脑后,只想着去提高自己的学识和学养,我暗暗记下这一幕,

不去打扰颜回。遨游在仁爱的海洋里,我不能自已。

中华泱泱大国,上下历史5000年,长江,黄河,辽阔中原,

孕育了深厚的古代文化,它是《论语》,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积

淀;它是《论语》,是华夏璀璨文明的结晶;它是《论语》,是

国家乃至世界的瑰丽宝藏。而《论语》让我最受用的是它告诉了

我生活中许多处人为事的道理:脚踏实地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学

习、诚实守信地交友、孝顺地对待家人,这样会使我们变得更加

完美。这就是论语的智慧,它像一剂良药,治愈着我们的心灵,

它是一盏明灯,点亮我们勇往直前的道路。

《论语》读书笔记15

坐在桌前,写《论语十则》读后感。拿着《论语》摇晃了半

天,也感不出个头绪来。恍惚中似乎看见一缕魂儿头过纸背,飘

荡在春秋战国和两三千年后的今天。

想当年,孔老人家为做官周游列国,历尽颠簸,费劲口舌。

不只是相貌不够酷,还是不太会做秀,反正最后没戏,只得回到

老家教书。为了多挣几个钱,收了三千弟子,只是混个温饱,最

后也没发财。就得了几束肉干,几片干鱼,很失败的样子。

说他是办学的祖宗,有可能的。听说以前的私塾都挂他的画

像。现在私立学校是不挂他老人家的像了,不过收费比起祖宗可

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说他书教的好,似乎有点儿勉强。据观察,他就的教学宗旨

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由,会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懂不懂?自己去想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走在路上大伙儿互相讨论学习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凭兴趣爱怎么

学就怎么学吧。

学的怎么样,全靠一个“悟”字。悟好了,是老人家的功劳;

悟不好就只能怪自己了。反正已经收到了肉干,鱼片,“我是老

师我怕谁?”

后来要不是几个学生有出息,哭着喊着又是叩头又是膜拜

的,他老人家才不会成为千古圣人。嘿嘿,不信啊?你说他书教

的好,让他拿特级教师证出来看看!

教书不怎么样吧,说话也没什么水平。

那天不只怎么的跑到河边上憋了好半天,总算说了句有意思

的话“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弟子们历尽记录下来大呼高明。其

实就在他不远处有一位老农也在说;“不抓紧点种上,秋后就得

饿肚子了。”

从战国回来,也不敢把自己的感想写到作文本上,那不是找

死吗?还是按照“四勿”原则,端端正正的写上:要抓紧分分秒

秒时间,刻苦努力,向孔子学习。

学什么?……忘了。

本文发布于:2023-03-01 06:48: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76244969113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读书笔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读书笔记.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站长QQ:55-9-10-26 专利检索|